年12月,第一屆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宣布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
蘇聯),製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五、新政權的光榮與夢想
1929年12月27日,史達林在一次會議上宣布:「我們所以採取新經濟政策,就
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
在這一觀點作用下史達林認為新經濟政策的理論和思想都是會產生資本主義,是右
傾的。於是他用反右傾的政治鬥爭手段取消了新經濟政策。
史達林迫切關注的是使蘇聯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早在1925年4 月,
史達林就在俄共(布)14大上,提出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提法鼓
舞了人民的信心,得到人民的擁護。代表會議接受了史達林的意見,指出「社會主
義在一個國家內獲得勝利(不是最後勝利)是絕對可能的」。1925年12月,俄共14
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之後,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時期。
史達林的工業化綱領就是必須高速發展,從重工業開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斯
大林說「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隻要發展了重工業就
是實現了工業化。至於輕工業。農業等都是次要的、從屬的、為發展重工業服務的
各部門;至於各經濟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是可以不予考慮的。
史達林用各種行政手段來確保工業的發展,政府把國有企業。礦山、鐵路、銀
行以及貿易部門的利潤盡可能多地繳上來,作為工業化基金。向農業徵收高額稅來
補貼工業;再就是號召人民艱苦樸素,用發行公債等辦法把消費基金轉為建設基金。
然而,這些仍不能解決大規模工業建設的需要。
史達林對付這個問題的絕招是犧牲農業和農民的利益,開始是不斷抬高工業品
價格,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並向農民再額外收稅。史達林認為要搞好工業化,必
須改造小農,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併改造成大規模集體經濟」,納入計劃經濟,
這樣的農業才能真正成為工業化的後盾。1930年1 月,史達林要求在幾年內實現全
盤集體化。
懷著共產主義理想的詩人用動聽美妙的詩篇來描述集體農莊的美好。特瓦爾多
夫斯基的《春草國》描述了一位中農尋找樂土「春草國」的經過。家鄉辦起了集體
農莊,主人公中農莫爾古諾克不願意參加,就騎上馬遠走他鄉,尋找夢中的「春草
國」,在農民傳說中,春草園是個自由富饒的、沒有集體化的樂土。他想著在春草
園過著完全獨立自主的日子:「前後左右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你哪怕種一棵小草
/也都屬於你。/遇事誰也不用問/惟你為尊/你要割草就割草/你想出門就出門」。
這樣的樂土他當然沒有找到,但一路上的經曆告訴他,集體農莊製度帶給農民的正
是他所盼望的自由勞動和豐衣足食,所以他高高興興地迴家去了,準備加入集體農
莊。在作者筆下,有一個村子「沒有一個完整的屋頂、完整的木屋/每個角落都有
破洞/33個院子裏/一共隻有三根煙囪」,全村隻有一隻公雞,而且老得昏了頭,
啼叫沒有定時,所以村裏誰也不知道是什麽時辰。人們閑著什麽事也不幹,任憑麥
秸腐爛,籬笆倒塌。一問,才知道這裏都是單幹戶。
詩寫得像童話故事一樣優美,可是這真的是當時曆史的真相嗎?集體農莊在當
時農民的眼中真的是「樂土」嗎?不是的。在新經濟政策下,農民已經漸漸富了起
來,俄國的大部分農民是有一定生產工具和財產的中農。不願加入集體農莊的富農
和中農不可能那麽窮,而集體農莊也不可能那麽富。對農民來說,加入集體農莊的
代價是可怕的。史達林的全盤集體化就好像是對蘇聯農村的宣戰。富裕農民或被送
進強迫勞動營,富裕農民中比較窮的或影響較小的被用武力驅趕到集體農莊裏去。
農民對此予以迴擊,有時發生激戰。強迫集體化的恐怖甚至使心腸很硬的官員們也
受到精神打擊。一位秘密警察上校在火車上流著眼淚對他的同夥說:「我是老布爾
什維克,我曾在地下反對沙皇,然後我參加內戰。我做的這一切難道是為了今天我
用機關槍包圍村莊,同時命令我的部下不分青紅皂白向一群農民開火嗎?啊,不,
絕不廣『農民戰敗了,但他們不願交出他們的家畜,他們宰殺牲口,麵對不可避免
的飢饅縱酒狂飲,大吃大喝。農村牲口減少了一半,莊稼沒有種上或者沒有收穫。
1931—1932年,有幾百萬人餓死。
工業化在多方支持保駕下展開了。從1928年到1937年,蘇聯完成了兩個「五年
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從1938年開始,但是被德國的入侵所打斷。兩個五年計劃
期間,蘇聯建成了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和輕
</br>
蘇聯),製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五、新政權的光榮與夢想
1929年12月27日,史達林在一次會議上宣布:「我們所以採取新經濟政策,就
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
在這一觀點作用下史達林認為新經濟政策的理論和思想都是會產生資本主義,是右
傾的。於是他用反右傾的政治鬥爭手段取消了新經濟政策。
史達林迫切關注的是使蘇聯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早在1925年4 月,
史達林就在俄共(布)14大上,提出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提法鼓
舞了人民的信心,得到人民的擁護。代表會議接受了史達林的意見,指出「社會主
義在一個國家內獲得勝利(不是最後勝利)是絕對可能的」。1925年12月,俄共14
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之後,蘇聯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時期。
史達林的工業化綱領就是必須高速發展,從重工業開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斯
大林說「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隻要發展了重工業就
是實現了工業化。至於輕工業。農業等都是次要的、從屬的、為發展重工業服務的
各部門;至於各經濟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是可以不予考慮的。
史達林用各種行政手段來確保工業的發展,政府把國有企業。礦山、鐵路、銀
行以及貿易部門的利潤盡可能多地繳上來,作為工業化基金。向農業徵收高額稅來
補貼工業;再就是號召人民艱苦樸素,用發行公債等辦法把消費基金轉為建設基金。
然而,這些仍不能解決大規模工業建設的需要。
史達林對付這個問題的絕招是犧牲農業和農民的利益,開始是不斷抬高工業品
價格,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並向農民再額外收稅。史達林認為要搞好工業化,必
須改造小農,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併改造成大規模集體經濟」,納入計劃經濟,
這樣的農業才能真正成為工業化的後盾。1930年1 月,史達林要求在幾年內實現全
盤集體化。
懷著共產主義理想的詩人用動聽美妙的詩篇來描述集體農莊的美好。特瓦爾多
夫斯基的《春草國》描述了一位中農尋找樂土「春草國」的經過。家鄉辦起了集體
農莊,主人公中農莫爾古諾克不願意參加,就騎上馬遠走他鄉,尋找夢中的「春草
國」,在農民傳說中,春草園是個自由富饒的、沒有集體化的樂土。他想著在春草
園過著完全獨立自主的日子:「前後左右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你哪怕種一棵小草
/也都屬於你。/遇事誰也不用問/惟你為尊/你要割草就割草/你想出門就出門」。
這樣的樂土他當然沒有找到,但一路上的經曆告訴他,集體農莊製度帶給農民的正
是他所盼望的自由勞動和豐衣足食,所以他高高興興地迴家去了,準備加入集體農
莊。在作者筆下,有一個村子「沒有一個完整的屋頂、完整的木屋/每個角落都有
破洞/33個院子裏/一共隻有三根煙囪」,全村隻有一隻公雞,而且老得昏了頭,
啼叫沒有定時,所以村裏誰也不知道是什麽時辰。人們閑著什麽事也不幹,任憑麥
秸腐爛,籬笆倒塌。一問,才知道這裏都是單幹戶。
詩寫得像童話故事一樣優美,可是這真的是當時曆史的真相嗎?集體農莊在當
時農民的眼中真的是「樂土」嗎?不是的。在新經濟政策下,農民已經漸漸富了起
來,俄國的大部分農民是有一定生產工具和財產的中農。不願加入集體農莊的富農
和中農不可能那麽窮,而集體農莊也不可能那麽富。對農民來說,加入集體農莊的
代價是可怕的。史達林的全盤集體化就好像是對蘇聯農村的宣戰。富裕農民或被送
進強迫勞動營,富裕農民中比較窮的或影響較小的被用武力驅趕到集體農莊裏去。
農民對此予以迴擊,有時發生激戰。強迫集體化的恐怖甚至使心腸很硬的官員們也
受到精神打擊。一位秘密警察上校在火車上流著眼淚對他的同夥說:「我是老布爾
什維克,我曾在地下反對沙皇,然後我參加內戰。我做的這一切難道是為了今天我
用機關槍包圍村莊,同時命令我的部下不分青紅皂白向一群農民開火嗎?啊,不,
絕不廣『農民戰敗了,但他們不願交出他們的家畜,他們宰殺牲口,麵對不可避免
的飢饅縱酒狂飲,大吃大喝。農村牲口減少了一半,莊稼沒有種上或者沒有收穫。
1931—1932年,有幾百萬人餓死。
工業化在多方支持保駕下展開了。從1928年到1937年,蘇聯完成了兩個「五年
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從1938年開始,但是被德國的入侵所打斷。兩個五年計劃
期間,蘇聯建成了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和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