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製出所謂官方民族性理論,按照這個理論「東正教。專製製度和民族性」是俄羅
斯文化和國民生活的基礎,必須發揚光大和嚴格遵守。
同時,即使是最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意識中也同樣充滿新、舊文化思想的
撞擊。赫爾岑、杜波羅留波夫以及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科學地預見了資本主義必
將取代封建主義,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但是他們在規劃最終向
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時,圃於對俄國文化傳統的留戀,都試圖把先進的社會主義理
想嫁接在俄國的原始村社文化的基礎之上。認為依靠「按其天性和傳統來說是天生
的共產主義者」的農民的革命,利用俄國的古老村社就可以繞過資本主義,而直接
過渡到社會主義,從而陷人空想社會主義的泥沼。造成這種思想偏差和理論失誤的
最根本原因,正是深藏在這一代革命家心靈深處的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
質仍然是舊的文化傳統與現代思想意識的對抗,表明俄國最先進的人士仍然難以擺
脫傳統意識怪圈的困擾。
19世紀70年代,一大批先進青年響應「到民間去」的口號,來到俄國偏遠的鄉
村,以高度熱情和犧牲精神,向「天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廣大農民宣傳民主思想,
發動農民起義,以實現赫爾岑、杜波羅留波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農民社會主義」
理論。然而,他們在現實麵前困惑了,因為農民對推翻專製製度、人民當家作主的
口號採取完全不理解和敵視態度。「到民間去」運動的失敗,同樣證明了文化傳統
與現代思想的對抗。
三、經濟傳統拖曳的陰影
『文化「一詞的原始詞義是指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產方式——農業耕作,無
論是英語中的」文化「,還是俄語中的」文化「,詞源都是」耕耘「或」栽培「。
因此研究俄羅斯文化傳統,必須研究其經濟文化傳統。經濟文化傳統的概念即是把
人類所經曆的經濟製度,採用的生產方式和傳承的經濟心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民
族傳統予以研究。它包括兩層含意:長期運行並占據統治地位的經濟製度;受該經
濟製度製約並適應其社會需要的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和經濟價值觀念。
農奴製是在俄國經濟生活中保持370 餘年絕對統治的經濟製度,是俄國經濟文
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俄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農業耕作是俄羅斯先民維持生
存的主要手段。早在公元10世紀俄羅斯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建立之前,俄羅斯人
便已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開始封建化過程。私人土地所有製的出現和社
會階級關係的變化為農奴製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伊凡三世完成了俄羅斯國家的統一,封建地主經濟得到較大發展,農奴製生產
關係開始在全國確立。1497年法典限製農民的自由流動和依附關係的轉換,農民隻
有在每年的尤裏耶夫節(俄曆門月 26 日)前後一星期內,才允許遷徙他鄉,尋找
工作。從而通過法律形式把10世紀以來封建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
關係——農奴製關係在全國確立下來。16世紀初,一個完整的農奴製經濟體係和隸
屬關係在俄國已經形成。農民被分為領主農奴、宮廷農奴、國有農奴、寺院農奴。
16世紀80年代,政府又相繼頒布了「禁年令」,宣布廢除尤裏耶夫節前後農民可自
由遷徙的規定,農民最後一點合法權利也被徹底剝奪。1649年法典中再次規定農奴
主對農民有無限期的占有權。農民連同其家庭及財產都屬農奴主,從而把農民世世
代代都束縛在土地上,1649年法典是它標誌農奴製在全國統治的穩固。從1497年法
典到1649年法典,以超經濟強製為特徵的農奴製經濟終於在俄國完全確立。從16世
紀初到19世紀中期,農奴製在俄國始終占據絕對統治地位。
什麽是農奴製?農奴製經濟就其實質來說就是集權專製主義在國家經濟生活中
的體現,是一種野蠻落後的經濟體製。在隸屬關係上,農奴完全喪失人身自由,依
附於農奴主,農奴主可隨意用農奴抵押、轉讓、流放以致殺戮。即「一方是無限專
橫,另一方是毫無權利」。在生產方式上,實行密集型的超經濟強製勞動,絕少採
用先進技術。因此,列寧認為:「農奴製,特別是在俄國維持得最久、表現得最粗
暴的農奴製同奴隸製並沒有什麽區別。」農奴製是專製製度統治最穩固的經濟基礎,
專製製度則是農奴製存在的政治保障。17世紀中葉,農奴製的最終確立,為俄國政
治製度的轉換,即由等級代表君主製向絕對專製君主製過渡奠定了經濟前提。到18
世紀初,俄國專製製度最終確定,為農奴製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證,使農奴
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8世紀下半期,當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
產階級民主思想深人人心之時,俄國卻正值專製製度和農奴製度的黃金時代。
</br>
斯文化和國民生活的基礎,必須發揚光大和嚴格遵守。
同時,即使是最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意識中也同樣充滿新、舊文化思想的
撞擊。赫爾岑、杜波羅留波夫以及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科學地預見了資本主義必
將取代封建主義,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但是他們在規劃最終向
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時,圃於對俄國文化傳統的留戀,都試圖把先進的社會主義理
想嫁接在俄國的原始村社文化的基礎之上。認為依靠「按其天性和傳統來說是天生
的共產主義者」的農民的革命,利用俄國的古老村社就可以繞過資本主義,而直接
過渡到社會主義,從而陷人空想社會主義的泥沼。造成這種思想偏差和理論失誤的
最根本原因,正是深藏在這一代革命家心靈深處的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
質仍然是舊的文化傳統與現代思想意識的對抗,表明俄國最先進的人士仍然難以擺
脫傳統意識怪圈的困擾。
19世紀70年代,一大批先進青年響應「到民間去」的口號,來到俄國偏遠的鄉
村,以高度熱情和犧牲精神,向「天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廣大農民宣傳民主思想,
發動農民起義,以實現赫爾岑、杜波羅留波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農民社會主義」
理論。然而,他們在現實麵前困惑了,因為農民對推翻專製製度、人民當家作主的
口號採取完全不理解和敵視態度。「到民間去」運動的失敗,同樣證明了文化傳統
與現代思想的對抗。
三、經濟傳統拖曳的陰影
『文化「一詞的原始詞義是指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產方式——農業耕作,無
論是英語中的」文化「,還是俄語中的」文化「,詞源都是」耕耘「或」栽培「。
因此研究俄羅斯文化傳統,必須研究其經濟文化傳統。經濟文化傳統的概念即是把
人類所經曆的經濟製度,採用的生產方式和傳承的經濟心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民
族傳統予以研究。它包括兩層含意:長期運行並占據統治地位的經濟製度;受該經
濟製度製約並適應其社會需要的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和經濟價值觀念。
農奴製是在俄國經濟生活中保持370 餘年絕對統治的經濟製度,是俄國經濟文
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俄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農業耕作是俄羅斯先民維持生
存的主要手段。早在公元10世紀俄羅斯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建立之前,俄羅斯人
便已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封建社會,開始封建化過程。私人土地所有製的出現和社
會階級關係的變化為農奴製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伊凡三世完成了俄羅斯國家的統一,封建地主經濟得到較大發展,農奴製生產
關係開始在全國確立。1497年法典限製農民的自由流動和依附關係的轉換,農民隻
有在每年的尤裏耶夫節(俄曆門月 26 日)前後一星期內,才允許遷徙他鄉,尋找
工作。從而通過法律形式把10世紀以來封建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
關係——農奴製關係在全國確立下來。16世紀初,一個完整的農奴製經濟體係和隸
屬關係在俄國已經形成。農民被分為領主農奴、宮廷農奴、國有農奴、寺院農奴。
16世紀80年代,政府又相繼頒布了「禁年令」,宣布廢除尤裏耶夫節前後農民可自
由遷徙的規定,農民最後一點合法權利也被徹底剝奪。1649年法典中再次規定農奴
主對農民有無限期的占有權。農民連同其家庭及財產都屬農奴主,從而把農民世世
代代都束縛在土地上,1649年法典是它標誌農奴製在全國統治的穩固。從1497年法
典到1649年法典,以超經濟強製為特徵的農奴製經濟終於在俄國完全確立。從16世
紀初到19世紀中期,農奴製在俄國始終占據絕對統治地位。
什麽是農奴製?農奴製經濟就其實質來說就是集權專製主義在國家經濟生活中
的體現,是一種野蠻落後的經濟體製。在隸屬關係上,農奴完全喪失人身自由,依
附於農奴主,農奴主可隨意用農奴抵押、轉讓、流放以致殺戮。即「一方是無限專
橫,另一方是毫無權利」。在生產方式上,實行密集型的超經濟強製勞動,絕少採
用先進技術。因此,列寧認為:「農奴製,特別是在俄國維持得最久、表現得最粗
暴的農奴製同奴隸製並沒有什麽區別。」農奴製是專製製度統治最穩固的經濟基礎,
專製製度則是農奴製存在的政治保障。17世紀中葉,農奴製的最終確立,為俄國政
治製度的轉換,即由等級代表君主製向絕對專製君主製過渡奠定了經濟前提。到18
世紀初,俄國專製製度最終確定,為農奴製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保證,使農奴
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8世紀下半期,當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
產階級民主思想深人人心之時,俄國卻正值專製製度和農奴製度的黃金時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