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絕對君主專製的特點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完全屬於沙皇,克裏姆林宮和冬
宮不僅是沙皇及其親屬生活起居的場所,而且是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
心所在。沙皇的專製權力來自上帝或天神所授,因此不受人世間一切的法律、習慣
的限製,自然也不受他自己頒布的法律的限製。
直至20世紀初,麵對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大潮,俄國的封建專製製度仍然
表現了較強的生命力。美國著名曆史學家愛德華·m ·伯恩斯斷言:「彼得發展起
來的專製主義在20世紀以前,一直沒有顯示出什麽削弱的跡象。」
卡爾·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精闢的話:「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
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的繼承下來的條件
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在革命危機時
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
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曆史的新場麵。」
集權,這個飄蕩於克裏姆林宮,遊蕩於俄國大地上的幽靈,並沒有因為改朝換
代而屏息,甚至連轟轟烈烈的革命也不能使他壽終正寢。
1917年10月25日是俄國曆史的轉折點,曆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當天夜裏,列
寧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宣布:「臨時政府已被推翻,國家政權已轉到彼得格勒
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機關,即領導彼得格勒無產階級和衛戍部隊的軍事委員會手中。」
他同時也非常自信地宣布:「無產階級民主將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
蘇維埃政權比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
然而,曆史的發展總是不依人的意誌和意願為轉移的,曆史發展也時常與善良
的人們開上一個玩笑。盡管列寧一再強調「無產階級民主要比資產階級民主民主百
萬倍」,但事實上,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個人民主權國家,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仍
然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擺脫「集權幽靈」的左右。
蘇維埃政權正是建立在具有300 餘年專製主義統治曆史的。以中央集權製為國
家行政管理體製的沙皇俄國的廢墟之上的。盡管布爾什維克所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
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推翻了沙皇專製製度的統治,但是曆史實踐表明,舊的統治體製
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然而舊的統治體製的殘餘和其意
識化形式——曆史文化傳統卻不是能夠在短時期內「摧毀」的,因為曆史文化傳統
具有繼承性和滯後性的特點。
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列寧就曾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強調當時的蘇維
埃政權的國家機構是「從沙皇製度那裏接收過來的,不過稍微塗了一點蘇維埃色彩
罷了」,「我們的國家機關,除了外交人民委員部,在很大程度上是舊事物的殘餘,
極少有重大的改變。這些機關僅僅在表麵上稍微粉飾了一下,而從其他方麵來看,
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舊式國家機關」。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權沒能擺脫這個幽靈
的作用,蘇聯的政治列車最終還是走上了不民主、集權以至個人獨裁的道路。當列
寧去世後,權利的接力棒在不經意中傳到了曾經是布爾什維克黨內第三號人物的斯
大林手中。史達林把權力的運用推向巔峰,他不僅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消滅了在權力
方麵的競爭者——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布哈林,而且還在精神上和意誌上征服
了全體蘇聯人,最終形成了對蘇聯曆史發展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都帶來巨
大的影響的史達林體製(模式)。史達林曾非常自信地說:「世界上沒有而且不曾
有過像我們這樣強大而權威的黨。」用布哈林的話說:「共產黨政權是一部巨大的
機器,人類任何曆史時代都不曾有這樣的機器。」阿夫托爾漢諾夫在《蘇共野史》
中總結了史達林體製的特點:「這一絕對專政的上層是一個少數人的寡頭領導集團,
內部有一級一級的黨的官僚機構,在政權金字塔的底部有數百萬黨的寄食者做基礎。
這種專政不僅就其完美的組織,而且就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來說皆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乃至全國人民都受它的控製和領導。這些特點使得布爾什維克的『新型國家
』變成了史無前例的、極權的黨治製國家。」
他認為:「由於黨的政治機關和從屬於黨的國家機構的這種作用,黨治製不僅
像西方極權製度那樣,做到了對政治、社會和精神生活的全麵監督,而且它還進了
一點,它更加直接地操縱著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人的愛好和情感。」
中國學者範恆山將史達林體製歸結為52個字,即:統製麵寬,影響力大;集中
程度高,擴縮力強;決策實施保障性強,預期風險小;指令傳遞速度快,保真度高
</br>
宮不僅是沙皇及其親屬生活起居的場所,而且是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
心所在。沙皇的專製權力來自上帝或天神所授,因此不受人世間一切的法律、習慣
的限製,自然也不受他自己頒布的法律的限製。
直至20世紀初,麵對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大潮,俄國的封建專製製度仍然
表現了較強的生命力。美國著名曆史學家愛德華·m ·伯恩斯斷言:「彼得發展起
來的專製主義在20世紀以前,一直沒有顯示出什麽削弱的跡象。」
卡爾·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精闢的話:「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
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的繼承下來的條件
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在革命危機時
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
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曆史的新場麵。」
集權,這個飄蕩於克裏姆林宮,遊蕩於俄國大地上的幽靈,並沒有因為改朝換
代而屏息,甚至連轟轟烈烈的革命也不能使他壽終正寢。
1917年10月25日是俄國曆史的轉折點,曆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當天夜裏,列
寧以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宣布:「臨時政府已被推翻,國家政權已轉到彼得格勒
工兵代表蘇維埃的機關,即領導彼得格勒無產階級和衛戍部隊的軍事委員會手中。」
他同時也非常自信地宣布:「無產階級民主將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
蘇維埃政權比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要民主百萬倍。」
然而,曆史的發展總是不依人的意誌和意願為轉移的,曆史發展也時常與善良
的人們開上一個玩笑。盡管列寧一再強調「無產階級民主要比資產階級民主民主百
萬倍」,但事實上,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個人民主權國家,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仍
然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擺脫「集權幽靈」的左右。
蘇維埃政權正是建立在具有300 餘年專製主義統治曆史的。以中央集權製為國
家行政管理體製的沙皇俄國的廢墟之上的。盡管布爾什維克所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
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推翻了沙皇專製製度的統治,但是曆史實踐表明,舊的統治體製
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然而舊的統治體製的殘餘和其意
識化形式——曆史文化傳統卻不是能夠在短時期內「摧毀」的,因為曆史文化傳統
具有繼承性和滯後性的特點。
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列寧就曾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強調當時的蘇維
埃政權的國家機構是「從沙皇製度那裏接收過來的,不過稍微塗了一點蘇維埃色彩
罷了」,「我們的國家機關,除了外交人民委員部,在很大程度上是舊事物的殘餘,
極少有重大的改變。這些機關僅僅在表麵上稍微粉飾了一下,而從其他方麵來看,
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舊式國家機關」。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權沒能擺脫這個幽靈
的作用,蘇聯的政治列車最終還是走上了不民主、集權以至個人獨裁的道路。當列
寧去世後,權利的接力棒在不經意中傳到了曾經是布爾什維克黨內第三號人物的斯
大林手中。史達林把權力的運用推向巔峰,他不僅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消滅了在權力
方麵的競爭者——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布哈林,而且還在精神上和意誌上征服
了全體蘇聯人,最終形成了對蘇聯曆史發展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都帶來巨
大的影響的史達林體製(模式)。史達林曾非常自信地說:「世界上沒有而且不曾
有過像我們這樣強大而權威的黨。」用布哈林的話說:「共產黨政權是一部巨大的
機器,人類任何曆史時代都不曾有這樣的機器。」阿夫托爾漢諾夫在《蘇共野史》
中總結了史達林體製的特點:「這一絕對專政的上層是一個少數人的寡頭領導集團,
內部有一級一級的黨的官僚機構,在政權金字塔的底部有數百萬黨的寄食者做基礎。
這種專政不僅就其完美的組織,而且就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來說皆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乃至全國人民都受它的控製和領導。這些特點使得布爾什維克的『新型國家
』變成了史無前例的、極權的黨治製國家。」
他認為:「由於黨的政治機關和從屬於黨的國家機構的這種作用,黨治製不僅
像西方極權製度那樣,做到了對政治、社會和精神生活的全麵監督,而且它還進了
一點,它更加直接地操縱著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和人的愛好和情感。」
中國學者範恆山將史達林體製歸結為52個字,即:統製麵寬,影響力大;集中
程度高,擴縮力強;決策實施保障性強,預期風險小;指令傳遞速度快,保真度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