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很近很近,在幾代中國人心目中,「蘇聯」曾經是一個無比神聖和令人嚮往的
地方。本人出生在被稱為『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對俄羅斯文化和蘇聯曆史自有
一番發蒙。當我把對這個偉大國家的曆史和文化的研究選擇為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後,
每每幻想著有機會能夠踏訪這個偉大的國度,但一直未能成行。
1998年8 月15日,筆者完成了《推倒紅牆——克裏姆林宮最新檔案解秘》一書
的寫作,15天之後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委派遠赴俄羅斯,到莫斯科大學做訪問
學者。筆者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估計讀者拿到本書的時候,筆
者已經身處莫斯科了。在秋葉紛落的紅場上,麵對著傾慕已久的紅牆,不知筆者那
時將作何感想。是嘆息?是感慨?還是冷漠?歲月流逝,風霜幾度,紅場依舊否?
7 年過去了,新俄羅斯經曆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舊的紅牆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坍
塌,新的紅牆是否已經建立起來了呢廣1998年8 月31日,筆者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
就起了大早,乘上莫斯科的早班地鐵,在陽光初照的時分站在了紅場之上。
此時此刻,我站在紅牆之下,麵對紅牆,凝視紅牆,看著身邊神色匆匆的俄羅
斯人臉上露出的幾近冷漠的目光,我想和他們談一談,但是他們能理解我這個不遠
萬裏追尋俄羅斯文化、追尋雄才偉略的彼得大帝勝跡、尋訪列寧主義的故鄉的中國
人的心情嗎?
我忽然猛醒,紅牆依舊,克裏姆林宮依舊,但是它的主人卻已經物是人非了,
眼前的俄羅斯也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蘇聯」了。
在俄羅斯生活、學習和工作一年,我完完全全地浸淫於俄羅斯文化和曆史之中,
以自己的眼睛和親身感受追問那個心存已久的問題:紅色風暴何以凝聚?紅色風暴
何以爆發?紅色風暴何以平息?紅色風暴會再度爆發嗎?
現在似乎到了迴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於是開始嚐試迴答這個問題。
大約一個半世紀前,俄國的哲學巨擎赫爾岑寫下了這樣的詞句:「充分地理解
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
向後看——就是向前進。」
認識俄羅斯,認識蘇聯,就是認識我們自己。
本書是集體合作的結晶,除各章執筆者外,盛琳穎、王秀紅、李朋等為本書提
供資料或參與部分章節的撰寫。
本書各章執筆者:第一、四、五、六、九、十、十三章張建華第二章符巧靜張
建華第三章李曉娜張建華第七章陳勇張建華第八章張曉娟第十一章郭春生張建華第
十二章袁靖張建華全書由張建華擬定寫作大綱、審讀全書和最後定稿。
張建華
2003年2月6日於京北西三旗
第一章權力堡壘:克裏姆林宮神秘之謎
俄國生活上下起伏的舒張和收縮,集中在這個石砌的宮牆的樂聲裏。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蘇聯拉裏莎·西裏耶娃
如同法國的愛麗舍宮、美國的白宮一樣,克裏姆林宮是神秘的和權威的,它們
不僅僅是國家政治和權力的中心,而且往往還是這個國家的象徵。
從遙遠的12世紀,直至21世紀的今天,800 餘年過去了。在世事交替、風雲變
幻的漫漫曆史長河中,克裏姆林宮的主人們或已功成名就、或已遺臭萬年、或已湮
沒無聞了,但克裏姆林宮的紅牆。鍾樓卻依然矗立,它們是俄國上層政治鬥爭的見
證者。透過如煙的帷幕,我們依稀看到了那陳年的往事。
一代代帝王將相,一代代人傑奸雄。他們的興盛與衰落,他們的成功與失敗,
他們的喜怒與哀樂,他們的際遇與命運,他們在克裏姆林宮裏的所作所為,構成了
一部鮮活的通俗俄國史。
一、雙城記:莫斯科——彼得堡
當俄羅斯的先民們走出森林,走向東歐平原時,他們發現自己麵臨的不僅僅是
荒野上狼蟲虎豹的襲擾,而且要防備身邊強悍的異民族的入侵。為了保護自己的生
命、財產、妻女,他們被迫要使自己武裝起來,而且還要建築易守能攻的堡壘。這
些堡壘一般都建築在河邊或者湖邊的山丘上,城堡四周建有防衛的城牆,城牆上有
高高的塔樓。城堡的外麵,手藝人、小商小販漸漸增多,出現了大的集貿市場,出
現了大片的民房,這裏就成了一座新城市的中心,這樣的城堡就叫克裏姆林宮。在
俄羅斯的許多古城市,克裏姆林宮作為城市統治和防衛中心的實際功能和意義已經
喪失,但它們處在城市中心的位置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在俄羅斯,旅行者在詢問
如何去市中心時,得到的迴答往往都是:「往前走,就在克裏姆林宮的旁邊。」因
此,克裏姆林宮,不是莫斯科的專利,它遍及俄國各地,它的俄文原意是山上的城
堡。但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則是俄羅斯現存最大的宮
</br>
地方。本人出生在被稱為『東方莫斯科「的哈爾濱,對俄羅斯文化和蘇聯曆史自有
一番發蒙。當我把對這個偉大國家的曆史和文化的研究選擇為自己的專業和職業後,
每每幻想著有機會能夠踏訪這個偉大的國度,但一直未能成行。
1998年8 月15日,筆者完成了《推倒紅牆——克裏姆林宮最新檔案解秘》一書
的寫作,15天之後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的委派遠赴俄羅斯,到莫斯科大學做訪問
學者。筆者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估計讀者拿到本書的時候,筆
者已經身處莫斯科了。在秋葉紛落的紅場上,麵對著傾慕已久的紅牆,不知筆者那
時將作何感想。是嘆息?是感慨?還是冷漠?歲月流逝,風霜幾度,紅場依舊否?
7 年過去了,新俄羅斯經曆了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舊的紅牆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坍
塌,新的紅牆是否已經建立起來了呢廣1998年8 月31日,筆者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
就起了大早,乘上莫斯科的早班地鐵,在陽光初照的時分站在了紅場之上。
此時此刻,我站在紅牆之下,麵對紅牆,凝視紅牆,看著身邊神色匆匆的俄羅
斯人臉上露出的幾近冷漠的目光,我想和他們談一談,但是他們能理解我這個不遠
萬裏追尋俄羅斯文化、追尋雄才偉略的彼得大帝勝跡、尋訪列寧主義的故鄉的中國
人的心情嗎?
我忽然猛醒,紅牆依舊,克裏姆林宮依舊,但是它的主人卻已經物是人非了,
眼前的俄羅斯也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蘇聯」了。
在俄羅斯生活、學習和工作一年,我完完全全地浸淫於俄羅斯文化和曆史之中,
以自己的眼睛和親身感受追問那個心存已久的問題:紅色風暴何以凝聚?紅色風暴
何以爆發?紅色風暴何以平息?紅色風暴會再度爆發嗎?
現在似乎到了迴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於是開始嚐試迴答這個問題。
大約一個半世紀前,俄國的哲學巨擎赫爾岑寫下了這樣的詞句:「充分地理解
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
向後看——就是向前進。」
認識俄羅斯,認識蘇聯,就是認識我們自己。
本書是集體合作的結晶,除各章執筆者外,盛琳穎、王秀紅、李朋等為本書提
供資料或參與部分章節的撰寫。
本書各章執筆者:第一、四、五、六、九、十、十三章張建華第二章符巧靜張
建華第三章李曉娜張建華第七章陳勇張建華第八章張曉娟第十一章郭春生張建華第
十二章袁靖張建華全書由張建華擬定寫作大綱、審讀全書和最後定稿。
張建華
2003年2月6日於京北西三旗
第一章權力堡壘:克裏姆林宮神秘之謎
俄國生活上下起伏的舒張和收縮,集中在這個石砌的宮牆的樂聲裏。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蘇聯拉裏莎·西裏耶娃
如同法國的愛麗舍宮、美國的白宮一樣,克裏姆林宮是神秘的和權威的,它們
不僅僅是國家政治和權力的中心,而且往往還是這個國家的象徵。
從遙遠的12世紀,直至21世紀的今天,800 餘年過去了。在世事交替、風雲變
幻的漫漫曆史長河中,克裏姆林宮的主人們或已功成名就、或已遺臭萬年、或已湮
沒無聞了,但克裏姆林宮的紅牆。鍾樓卻依然矗立,它們是俄國上層政治鬥爭的見
證者。透過如煙的帷幕,我們依稀看到了那陳年的往事。
一代代帝王將相,一代代人傑奸雄。他們的興盛與衰落,他們的成功與失敗,
他們的喜怒與哀樂,他們的際遇與命運,他們在克裏姆林宮裏的所作所為,構成了
一部鮮活的通俗俄國史。
一、雙城記:莫斯科——彼得堡
當俄羅斯的先民們走出森林,走向東歐平原時,他們發現自己麵臨的不僅僅是
荒野上狼蟲虎豹的襲擾,而且要防備身邊強悍的異民族的入侵。為了保護自己的生
命、財產、妻女,他們被迫要使自己武裝起來,而且還要建築易守能攻的堡壘。這
些堡壘一般都建築在河邊或者湖邊的山丘上,城堡四周建有防衛的城牆,城牆上有
高高的塔樓。城堡的外麵,手藝人、小商小販漸漸增多,出現了大的集貿市場,出
現了大片的民房,這裏就成了一座新城市的中心,這樣的城堡就叫克裏姆林宮。在
俄羅斯的許多古城市,克裏姆林宮作為城市統治和防衛中心的實際功能和意義已經
喪失,但它們處在城市中心的位置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在俄羅斯,旅行者在詢問
如何去市中心時,得到的迴答往往都是:「往前走,就在克裏姆林宮的旁邊。」因
此,克裏姆林宮,不是莫斯科的專利,它遍及俄國各地,它的俄文原意是山上的城
堡。但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則是俄羅斯現存最大的宮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