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男子忽失蹤,探求至暮夜卒不能得,遂化為此鳥。鳴曰惡東惡東者,即雲惡朵(案意雲
夫)也。鳴聲末尾微弱,甚為悽惋。
趕馬鳥似杜鵑而稍大,羽毛赤而帶茶色,肩有條紋如馬韁,胸前有斑,似馬口網袋。
人雲此鳥本係某長者家僕人,入山放馬,將歸家忽失一馬,終夜求之不見,遂化為鳥,啼
曰阿嗬阿嗬者,此鄉唿野中群馬之聲也。有時此鳥來村中啼,為饑饉之先兆,平時住深山
中,常聞其啼聲。
又第一○九節記雨風祭雲:
中元前後有雨風祭,以稻草為人形,大於常人,送至歧路,使立道旁,用紙畫麵目,
以瓜作為陰陽之形附之。蟲祭之稻草人無此等事,其形亦較小。雨風祭之時,先在一部落
擇定頭家,鄉人聚而飲酒,隨以笛鼓同送之至於路歧。笛之中有桐木所製之法螺,高聲吹
之。其時有歌曰:
祭祀二百十日的風雨嗬,
向哪方祭,向北方祭呀。
(案立春後第二百十日為二百十日節,常有風暴,正值稻開花,農家甚以為
苦,故祭以禳之。)
《遠野物語》給我的印象很深,除文章外,他又指示我民俗學裏的豐富
的趣味。那時日本雖然大學裏有了坪井正五郎的人類學講座,民間有高木敏
雄的神話學研究,但民俗學方麵還很銷沉,這實在是柳田氏,使這種學問發
達起來,雖然不知怎地他不稱民俗學而始終稱為“鄉土研究”。一九一○年
五月柳田氏刊行《石神問答》,係三十四封往複的信,討論鄉村裏所奉把的
神道的,六月刊行《遠野物語》,這兩本書雖說隻是民俗學界的陳勝吳廣,
實際卻是奠定了這種學術的基礎。因為他不隻是文獻上的排比推測,乃是從
實際的民間生活下手,有一種清新的活力,自然能夠鼓舞人的興趣起來。一
九一三年三月柳田氏與高木敏雄共任編輯,發行《鄉土研究》月刊,這個運
動於是正式開始。其時有石橋臥波聯絡許多名流學者,組織民俗學會,發行
季刊,可是內容似乎不大充實,石橋所著有關於曆,鏡,厄年,夢,鬼等書,
我也都買得,不過終覺得不很得要領,或者這是偏重文獻之故也說不定罷。
高木一麵也參加民俗學會,後來又仿佛有什麽意見似地不大管事,所以《鄉
土研究》差不多可以說是柳田一人的工作,但是這種事業大約也難以久持,
據說讀者始終隻有六百餘名,到了出滿四卷,遂於一九一七年春間宣告停刊
了。不過月刊雖停,鄉土研究社還是存在,仍舊刊行關於這方麵的著述,以
至今日,據我所知道計有《鄉土研究社叢書》五種,《爐邊叢書》約四十種。
柳田氏係法學士,東京大學法科出身,所著有關於農政及銅之用途等書。
唯其後專心於鄉土研究,此類書籍為我所有者有下列十種:
《石神問答》(一九一○年)
《遠野物語》(同)
《山島民譚集》一(甲寅叢書,一九一四),內計《河童牽馬》及《馬
蹄石》二項,印行五百部,現已絕板,第二集未刊。
《鄉土誌論》(爐邊叢書,一九二二)
《祭禮與世間》(同)
《海南小記》(一九二五)記琉球各島事。
《山中之人生》(鄉土研究社叢書,一九二六)記述山人之傳說與事實,
擬議山中原有此種住民,以待調查證明。
《雪國之春》(一九二八)記日本東北之遊。
《民謠之今昔》(民俗藝術叢書,一九二九)
《蝸牛考》(語言誌叢刊,一九二九)
柳田氏治學樸質無華,而文筆精美,令人喜讀,同輩中有早川孝太郎差
可相擬。早川氏著有《三州橫山話》(爐邊叢書)《野豬與鹿與狸》(鄉土
研究社叢書,)也都寫得很好,因為著者係畫家,故觀察與描寫都甚細密也。
〔附記〕以上所說隻是我個人的印象,在民俗學的價值上文章別無
關係,那是當然的事。英國哈同教授(a.c.haddon)在《人類學史》
末章說,“人類的體質方麵的研究早由熟練的科學家著手,而文化
方麵的人類曆史乃大都由文人從事考查,他們從各種不同方向研究
此問題,又因缺少實驗經曆,或由於天性信賴文獻的證據,故對於
其所用的典據常不能選擇精密。”這種情形在西洋尚難免,日本可
無論了,大抵科學家看不起這類工作,而注意及此的又多是缺少科
學訓練的文科方麵的人,實在也是無可如何。但在日本新興的鄉土
研究上,柳田氏的開荒闢地的功的確不小,即此也就足使我們佩服
的了。
(二十年十一月十七日)
□1931年作,1934年刊“北新”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夜讀抄》
文學論譯本序
張我軍君把夏目漱石的《文學論》譯成漢文,叫我寫一篇小序。給《文
學論》譯本寫序我是很願意的,但是,這裏邊我能說些什麽呢?實在,我於
</br>
夫)也。鳴聲末尾微弱,甚為悽惋。
趕馬鳥似杜鵑而稍大,羽毛赤而帶茶色,肩有條紋如馬韁,胸前有斑,似馬口網袋。
人雲此鳥本係某長者家僕人,入山放馬,將歸家忽失一馬,終夜求之不見,遂化為鳥,啼
曰阿嗬阿嗬者,此鄉唿野中群馬之聲也。有時此鳥來村中啼,為饑饉之先兆,平時住深山
中,常聞其啼聲。
又第一○九節記雨風祭雲:
中元前後有雨風祭,以稻草為人形,大於常人,送至歧路,使立道旁,用紙畫麵目,
以瓜作為陰陽之形附之。蟲祭之稻草人無此等事,其形亦較小。雨風祭之時,先在一部落
擇定頭家,鄉人聚而飲酒,隨以笛鼓同送之至於路歧。笛之中有桐木所製之法螺,高聲吹
之。其時有歌曰:
祭祀二百十日的風雨嗬,
向哪方祭,向北方祭呀。
(案立春後第二百十日為二百十日節,常有風暴,正值稻開花,農家甚以為
苦,故祭以禳之。)
《遠野物語》給我的印象很深,除文章外,他又指示我民俗學裏的豐富
的趣味。那時日本雖然大學裏有了坪井正五郎的人類學講座,民間有高木敏
雄的神話學研究,但民俗學方麵還很銷沉,這實在是柳田氏,使這種學問發
達起來,雖然不知怎地他不稱民俗學而始終稱為“鄉土研究”。一九一○年
五月柳田氏刊行《石神問答》,係三十四封往複的信,討論鄉村裏所奉把的
神道的,六月刊行《遠野物語》,這兩本書雖說隻是民俗學界的陳勝吳廣,
實際卻是奠定了這種學術的基礎。因為他不隻是文獻上的排比推測,乃是從
實際的民間生活下手,有一種清新的活力,自然能夠鼓舞人的興趣起來。一
九一三年三月柳田氏與高木敏雄共任編輯,發行《鄉土研究》月刊,這個運
動於是正式開始。其時有石橋臥波聯絡許多名流學者,組織民俗學會,發行
季刊,可是內容似乎不大充實,石橋所著有關於曆,鏡,厄年,夢,鬼等書,
我也都買得,不過終覺得不很得要領,或者這是偏重文獻之故也說不定罷。
高木一麵也參加民俗學會,後來又仿佛有什麽意見似地不大管事,所以《鄉
土研究》差不多可以說是柳田一人的工作,但是這種事業大約也難以久持,
據說讀者始終隻有六百餘名,到了出滿四卷,遂於一九一七年春間宣告停刊
了。不過月刊雖停,鄉土研究社還是存在,仍舊刊行關於這方麵的著述,以
至今日,據我所知道計有《鄉土研究社叢書》五種,《爐邊叢書》約四十種。
柳田氏係法學士,東京大學法科出身,所著有關於農政及銅之用途等書。
唯其後專心於鄉土研究,此類書籍為我所有者有下列十種:
《石神問答》(一九一○年)
《遠野物語》(同)
《山島民譚集》一(甲寅叢書,一九一四),內計《河童牽馬》及《馬
蹄石》二項,印行五百部,現已絕板,第二集未刊。
《鄉土誌論》(爐邊叢書,一九二二)
《祭禮與世間》(同)
《海南小記》(一九二五)記琉球各島事。
《山中之人生》(鄉土研究社叢書,一九二六)記述山人之傳說與事實,
擬議山中原有此種住民,以待調查證明。
《雪國之春》(一九二八)記日本東北之遊。
《民謠之今昔》(民俗藝術叢書,一九二九)
《蝸牛考》(語言誌叢刊,一九二九)
柳田氏治學樸質無華,而文筆精美,令人喜讀,同輩中有早川孝太郎差
可相擬。早川氏著有《三州橫山話》(爐邊叢書)《野豬與鹿與狸》(鄉土
研究社叢書,)也都寫得很好,因為著者係畫家,故觀察與描寫都甚細密也。
〔附記〕以上所說隻是我個人的印象,在民俗學的價值上文章別無
關係,那是當然的事。英國哈同教授(a.c.haddon)在《人類學史》
末章說,“人類的體質方麵的研究早由熟練的科學家著手,而文化
方麵的人類曆史乃大都由文人從事考查,他們從各種不同方向研究
此問題,又因缺少實驗經曆,或由於天性信賴文獻的證據,故對於
其所用的典據常不能選擇精密。”這種情形在西洋尚難免,日本可
無論了,大抵科學家看不起這類工作,而注意及此的又多是缺少科
學訓練的文科方麵的人,實在也是無可如何。但在日本新興的鄉土
研究上,柳田氏的開荒闢地的功的確不小,即此也就足使我們佩服
的了。
(二十年十一月十七日)
□1931年作,1934年刊“北新”初版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夜讀抄》
文學論譯本序
張我軍君把夏目漱石的《文學論》譯成漢文,叫我寫一篇小序。給《文
學論》譯本寫序我是很願意的,但是,這裏邊我能說些什麽呢?實在,我於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