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


    12月


    29日刊《亦報》,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編文集


    農具圖解


    勤盂先生在近時的一篇文章裏說起,他希望有一本農具圖解來看看。我


    聽了非常歡喜,因為我多年有此願望,至今還未能滿足,但至少總已經得到


    一位同誌了。


    我說農具,隻是把它當作代表,其實百工的器具都同樣的重要,下至我


    們自己所用的筆墨和紙,也同樣的值得知道。我以前見過一本西文的書,名


    叫《木匠的傢夥箱》,他把木工用的各種器具繪圖列說的講述出來,從古代


    到現代,一種工具有各樣大同小異的形狀,中間也有些地方的差異,看了很


    有意思。


    現在還從農具說起,古代煞費考證,姑且不談,單把現今各地所用的東


    西調查記錄下來,從原始的耒耜直至進步的拖拉機,對於不在田間的居民,


    很可以有些教育的作用。


    我們平常搬弄書本,可是孤陋寡聞,找不出古書上的材料,隻在明末徐


    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看到了一點,這卻都是以元


    王禎的《農書》為根據的。清代幹隆時曾有焦秉貞的《耕織圖》,畫的很好,


    但所畫是事不是物,不能當作農具圖去看。


    徐宋兩書到了民國以後始有翻印本,《耕織圖》有過點石齋石印本,但


    在現今恐怕都已找不到,而且也無多大用處,不完全又太古老了。


    現在從新調查,自然不是容易的事,因為需要對於農事不是外行的人和


    畫家合作,還得要包括南北兩方的情形才好,不過這事是值得做的,因為這


    雖是一冊小書,但其價值卻是頗大而且是長遠的。


    □1952年


    1月


    4日刊《亦報》,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編文集


    讀庚辛


    《庚辛》這迴讀的是第三遍了。寄來的時候通讀了一遍,以後又翻閱了


    一迴是隻挑重點讀的,這迴也是如此。因為我答應作者給寫一篇讀後感,前


    後兩次的翻閱便是想要繳卷的準備。


    《庚辛》如題目所標示,是寫自庚子至辛亥這十二年間中國一部分情形


    的,但是我用了有點近於“不見輿薪”的看法,卻輕朝市而重家庭,所謂重


    點因此差不多也就集中在“太史第”了。庚子時的白健卿和辛亥時的林鳳聲


    都是豪傑之士,但是不知怎地去與一群婦孺相比,因為他們活也值得死也值


    得,令人沒有什麽惋惜,不引起一種憮然之感,因此如對作者說,第八章寫


    得不大成功,頭兩章剛夠成功,也還是因了美晴的關係,我想作者不會見怪,


    他自己也是同意莊子的寓言,贊成堯所說的“嘉孺子而哀婦人”的話,所以


    對於我重點的挑法當然也可以同意的了。


    書中有好些描寫風土的地方,這在小說上或者不很重要,但是由我偏愛


    的緣故覺得很是可喜。從大南門雙門底起,直到西門口的敘述,特別是金銀


    巷,那一條屋瓦牆壁都現出凋敝的樣子,長塊青石鋪地,平時也是濕漉漉的,


    擺著好些魚肉雞鴨菜蔬的散攤的巷子,豈不是在誰的南方故鄉都是有的麽?


    其次是那城隍廟,判官小鬼,茶店命鋪,也都是熟識的,可惜在一般書本上


    卻是那麽的少見。但是最叫人感動的乃是太史第本身。關於這大宅門(夾註:


    我們鄉下稱大台門)作者不曾怎麽著力敘述,可是進門去時“一見如故”,


    那裏邊的構造組織,人物腳色,糾紛鬥爭,哪裏隻是廣州旗下人家,其實是


    中國普通的現象。


    美晴與阿蝦本來占著主要地位,但因為比較開明幸福,所以雖然同樣是


    孤兒寡婦,讀者對於她們的關心恐怕有點比不上“七房”,老實說作者寫那


    謝氏母女或者是最成功的。像“十一姑”那種做前妻孤女的女孩子,的確很


    可同情,書中將她對繼母的心理也寫得很好,但是更生動的我想還是那謝氏


    夫人,第六章這一篇以她為中心,配上丫頭阿騷和梳頭婆阿青,這大幅漫畫


    實在很是不差。八房的蘋姐和白秀娟那是另一幅,但是節省掉了。說也奇怪,


    讀者的關心對於美晴不及謝氏對於阿蝦也不及白玉英,一麵嘉孺子的成分又


    轉入於哀婦人,而哀憫的心情也多集中於不大高明的人身上了。


    三房的前途是有光明的,隻要等時光過去,阿蝦有了出路,美晴雖是犧


    牲了她的一生也是滿意,在謝氏則是陰暗繼續著的。文學中這些部分我想該


    是最有力量,它激動人的情感,叫他心裏哀叫道“怎麽辦?”(古人聞歌唿


    奈何,恐亦即是此意?)再進一步如想有辦法,即是由感情轉為實行,不是


    文藝領域而屬於革命行動了。


    一九五四年五月十四日,知堂。


    □1954年作,1989年


    6月刊香港《明報月刊》,署名周作人


    □未收入自編文集


    農業管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