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作“黎明”,第一迴中有一節話雲:
老實說,他也常常地感覺,這個年頭兒是不是可以畫著這樣的畫?可是,不然的話,
做什麽好呢?像我這樣的人,豈不是除了拿著誠實無匹的心情來作畫以外沒有辦法的麽?
這裏我們也正可以引用,來做一個說明。不管是什麽式樣,隻憑了誠實
的心情做去,也就行了。說是流連光景,其對象反正也是自己的國與民及其
運命,這和痛苦流涕的表示不同,至其心情原無二致,此固一樣的不足以救
國,若雲誤國,則恐亦未必遽至於此耳。
文君的第二集子曰《文抄》,將在北京出板,屬題數語為之喤引。鄙人
誤入文人道中,有如墮貧,近方力求解脫,洗腳登岸,對於文事戒不複談,
唯以文君著作讀過不少,此次刊行鄙人又參與拉縴之工作,覺得義不容辭,
拉雜書此,隻圖湊起數百字繳卷而已,別無新義想要陳說也。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八月八日,知堂。
□1944年
9月刊《古今》54期,署名周作人
□收入《立春以前》
文史叢著序
謝剛主先生以所撰《文史叢著》見示,屬寫小序。不佞於專門史學係門
外漢,何敢贊一詞,唯重違謝先生之雅意,若承允許以不切題的文章繳卷,
則亦何敢固辭。不佞平日喜雜覽,對於四部各有部分的興趣,又曾聞先賢有
六經皆史之語,覺得凡所涉獵亦悉是有用的史料,不特有時想用作解嘲之詞,
亦實欲以自勉,期於下筆矜慎,無失學問之本意耳。中國史字古文為手執冊,
西洋則推源於古希臘語,誼雲研求,實為學問之總體,此二義夙為不佞所喜,
蓋就自然萬物尋其現象與原則,世稱科學,就文獻以求其因革之跡,是為曆
史,史與學其實是一而二,若人文科學則正是史之正名也。我看中國雜書,
感覺一種不滿,可稱之曰史的常識之缺乏,此蓋由於史學之大專門化,書既
浩瀚難讀,學者所致力又多在年代職官之末,遂漸與生活遊離,艱於自立,
遑論及物。能懼思者當知及今之世複興史學實為要圖,而文史撰述凡有利於
此事者,流傳推廣,亦不容緩。往年讀《心史叢刊》三集,以史事為材料,
寫為隨筆,合知識趣味為一,至可益人神智,念之至今未忘。今見謝先生此
著,其佳處亦正相同。謝先生嚐從心史先生遊,又曾聞任公靜庵諸先生之緒
論,有所著述,自能集三先生之長,裨益學子非淺鮮,抑亦庶幾足以補從來
之缺憾,滿足時代之要求,其責任尤大矣。
中國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二日,記於北京。
□1944年
11月刊《文史》1期,署名十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讀新詩序
這一冊《談新詩》是廢名以前在北京大學講過的講義,黃雨君保存著一
份底稿,這迴想把他公開,叫我寫篇小序,這在我是願意也是應當的。為什
麽呢,難道我們真是想要專賣廢名麽,那未必然。這也隻因為我對於這件事
多少更知道一點罷了。廢名在北京大學當講師,是胡適之兼任國文學係主任
的時候,大概是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最初他擔任散文習作,後來添了
一門現代文藝,所講的是新詩,到第三年預備講到散文部分,盧溝橋的事件
發生,就此中止,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新詩的講義每章由北大出版組印出
之先,我都見過,因為廢名每寫好了一章,便將原稿拿來給我看,加上些意
見與說明。我因為自己知道是不懂詩的,別無什麽可否,但是聽廢名自講或
者就是隻看所寫的話,也覺得很有意思,因為裏邊總有他特別的東西,他的
思想與觀察。廢名自己的詩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人家拿來出板,這冊講新詩
的講義本來是公開的,現今重刊一迴,對於讀者有不少益處,廢名當然不會
有什麽異議吧。
廢名這兩年沒有信來,不知道他是否還在家裏,五月裏試寄一張明信片
去,附註上一筆請他告知近況。前幾天居然得到迴信,在路上走了不到二十
天,這實在是很難得的。既然知道了他的行蹤,也就可以再寄信去,代達黃
雨君的意思,不過迴答到來恐怕要在《談新詩》的出板以後了吧。來信裏有
一部分關於他自己的生活,說的很有意思:
此學校是初級中學,因為學生都是本鄉人,雖是新製,稍具古風,對於
先生能奉薪米,故生活能以維持也。小家庭在離城十五裏之祠堂、距學校有
五十裏,且須爬山,爬雖不過五裏,五十裏路惟以此五裏為畏途耳。
後麵又說到學問,對於其同鄉之熊翁仍然不敬,謂其《新唯識論》一書
站腳不住矣,讀了覺得很有趣。未了說“於春間動手著一部論,已成四章,
旋因教課少暇,未能繼續,全書大約有二十章或多,如能幹與知堂翁再見時
交此一份卷,斯為大幸。”廢名的厚意很可感,隻是《肇論》一流的書我生
</br>
老實說,他也常常地感覺,這個年頭兒是不是可以畫著這樣的畫?可是,不然的話,
做什麽好呢?像我這樣的人,豈不是除了拿著誠實無匹的心情來作畫以外沒有辦法的麽?
這裏我們也正可以引用,來做一個說明。不管是什麽式樣,隻憑了誠實
的心情做去,也就行了。說是流連光景,其對象反正也是自己的國與民及其
運命,這和痛苦流涕的表示不同,至其心情原無二致,此固一樣的不足以救
國,若雲誤國,則恐亦未必遽至於此耳。
文君的第二集子曰《文抄》,將在北京出板,屬題數語為之喤引。鄙人
誤入文人道中,有如墮貧,近方力求解脫,洗腳登岸,對於文事戒不複談,
唯以文君著作讀過不少,此次刊行鄙人又參與拉縴之工作,覺得義不容辭,
拉雜書此,隻圖湊起數百字繳卷而已,別無新義想要陳說也。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八月八日,知堂。
□1944年
9月刊《古今》54期,署名周作人
□收入《立春以前》
文史叢著序
謝剛主先生以所撰《文史叢著》見示,屬寫小序。不佞於專門史學係門
外漢,何敢贊一詞,唯重違謝先生之雅意,若承允許以不切題的文章繳卷,
則亦何敢固辭。不佞平日喜雜覽,對於四部各有部分的興趣,又曾聞先賢有
六經皆史之語,覺得凡所涉獵亦悉是有用的史料,不特有時想用作解嘲之詞,
亦實欲以自勉,期於下筆矜慎,無失學問之本意耳。中國史字古文為手執冊,
西洋則推源於古希臘語,誼雲研求,實為學問之總體,此二義夙為不佞所喜,
蓋就自然萬物尋其現象與原則,世稱科學,就文獻以求其因革之跡,是為曆
史,史與學其實是一而二,若人文科學則正是史之正名也。我看中國雜書,
感覺一種不滿,可稱之曰史的常識之缺乏,此蓋由於史學之大專門化,書既
浩瀚難讀,學者所致力又多在年代職官之末,遂漸與生活遊離,艱於自立,
遑論及物。能懼思者當知及今之世複興史學實為要圖,而文史撰述凡有利於
此事者,流傳推廣,亦不容緩。往年讀《心史叢刊》三集,以史事為材料,
寫為隨筆,合知識趣味為一,至可益人神智,念之至今未忘。今見謝先生此
著,其佳處亦正相同。謝先生嚐從心史先生遊,又曾聞任公靜庵諸先生之緒
論,有所著述,自能集三先生之長,裨益學子非淺鮮,抑亦庶幾足以補從來
之缺憾,滿足時代之要求,其責任尤大矣。
中國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二日,記於北京。
□1944年
11月刊《文史》1期,署名十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讀新詩序
這一冊《談新詩》是廢名以前在北京大學講過的講義,黃雨君保存著一
份底稿,這迴想把他公開,叫我寫篇小序,這在我是願意也是應當的。為什
麽呢,難道我們真是想要專賣廢名麽,那未必然。這也隻因為我對於這件事
多少更知道一點罷了。廢名在北京大學當講師,是胡適之兼任國文學係主任
的時候,大概是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最初他擔任散文習作,後來添了
一門現代文藝,所講的是新詩,到第三年預備講到散文部分,盧溝橋的事件
發生,就此中止,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新詩的講義每章由北大出版組印出
之先,我都見過,因為廢名每寫好了一章,便將原稿拿來給我看,加上些意
見與說明。我因為自己知道是不懂詩的,別無什麽可否,但是聽廢名自講或
者就是隻看所寫的話,也覺得很有意思,因為裏邊總有他特別的東西,他的
思想與觀察。廢名自己的詩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人家拿來出板,這冊講新詩
的講義本來是公開的,現今重刊一迴,對於讀者有不少益處,廢名當然不會
有什麽異議吧。
廢名這兩年沒有信來,不知道他是否還在家裏,五月裏試寄一張明信片
去,附註上一筆請他告知近況。前幾天居然得到迴信,在路上走了不到二十
天,這實在是很難得的。既然知道了他的行蹤,也就可以再寄信去,代達黃
雨君的意思,不過迴答到來恐怕要在《談新詩》的出板以後了吧。來信裏有
一部分關於他自己的生活,說的很有意思:
此學校是初級中學,因為學生都是本鄉人,雖是新製,稍具古風,對於
先生能奉薪米,故生活能以維持也。小家庭在離城十五裏之祠堂、距學校有
五十裏,且須爬山,爬雖不過五裏,五十裏路惟以此五裏為畏途耳。
後麵又說到學問,對於其同鄉之熊翁仍然不敬,謂其《新唯識論》一書
站腳不住矣,讀了覺得很有趣。未了說“於春間動手著一部論,已成四章,
旋因教課少暇,未能繼續,全書大約有二十章或多,如能幹與知堂翁再見時
交此一份卷,斯為大幸。”廢名的厚意很可感,隻是《肇論》一流的書我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