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及儒道書共五,《答友人闢佛書》,今不具論。正如《蕃厘小錄》自序
所說,“近日儒門之士,無宋人理障之習,兼通二氏”,原是好事,唯拋開
《原道》而朗誦《陰騭文》,半斤等於八兩,殊無足取。削發念佛,不佞自
己無此雅興,但覺得還自成一路,若鍊金丹求長生的道教本至淺陋,及後又
有《陰騭文》一派,則是方士之秀才化,更是下流,不能與和尚相比矣,讀
書人乃多沉溺於此,高明者且不能免,何哉。
陳頤道與汪允莊均師事閔小艮,即金蓋老人是也,《自然好學齋詩鈔》
卷十有輓詩三首,序中略述閔氏生平,所著《金蓋心燈》似最有名,今尚流
傳,唯價不廉而書又未必佳,終未搜得,不能言其內容何似。輓詩注雲:“先
生證位玉鬥右宮副相神璣明德真君。”又題《花月滄桑錄》詩注有雲,“才
女賢婦隸西王母,節女烈婦隸鬥母。”集中此類語甚多,在我們隔教的人看
去,很覺得荒漠無可稽考。據頤道著《汪宜人傳》中雲:“宜人茹荼飲櫱,
所作皆單鳧寡鵠之音。因巫言身後有孽,從金蓋閔真人言,日對遺像誦《玉
章經》,至臨終不廢。”又雲:
宜人禮誦誠格神明,不可思議,其最明顯者則在感通高祖青丘先生
一事。宜人選刻明詩竟,論定三百年詩人以先生為第一,世無異議,尚
以不知身後真靈位業為恨,於呂祖前立願誦《玉章經》十萬八千卷,求
為超升天界。誦既竣,為塑像期供奉葆元堂。..神降於壇,言久借境
升天,掌法南宮,輔相北帝,至今無不知九天洪濟明德真圓真人之為青
丘先生,則宜人一誠之所感格也。
這裏一部分的理由當如胡敬在《汪允莊女史傳》中所雲:
“宜人素性高邁,於九流家言道釋諸書蔑視不足學,及夫死子疾,茹荼
飲櫱,稍稍為之,亦猶名士牢騷之結習也。”古今此種事極多,王荊石女亡
而為曇陽子,屠赤水化女湘靈為祥雲洞侍香仙子,葉天寥女小鸞則本是月府
侍書女,尤為有名,即鄉裏老嫗亦信巫言,以死者已任某土地祠從神為慰,
卻不知道土地爺實在不過是地保的職務而已。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
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者流宜知此意,但人世多煩惱,往往非有麻
醉之助不能忍受此諸苦痛,雖賢者亦或不免,我們看到這些記述,初意雖欲
責備,再加思量唯有哀矜之意耳。汪允莊信道而又特別尊崇高青丘,這卻別
有一種道理。頤道著傳中雲:
梅村濃而無骨,不若青丘澹而有品,遂奉高集為圭臬。因覓本傳閱
之,見明祖之殘害忠良暴珍名儒也,則大恨。猶冀厄於遭際而不厄於文
字也,及觀七子標榜,相沿成習,牧齋歸愚選本推崇夢陽而抑青丘,則
又大恨。..誓翻五百年詩壇冤案而後已,因是選《明詩初二集》也。
後又雲:
宜人因先生(案即青丘)之故深有憾於明祖之殘暴,而感張吳君相
之賢為不可及也;謂張吳與明祖並起東南,以力不敵為明所滅,不能並
其禮賢下士保全善類之良法美意而滅之也。
所著《元明逸史》雖不傳,集中尚存《張吳紀》律詩二十五首,表章甚力,
傳中記其語曰:
“吾前生為青丘先生弟子,既知之矣,抑豈張吳舊從事乎,何於此事拳
拳不釋也。”其實理由似不難解,此蓋作者對於自己身世的非意識的反抗,
不過借了高啟與朱元璋與張士誠等的名義而已。青丘的詩我不甚了了,惟朱
元璋的暴虐無道則夙所痛惡,故就事論事我也很贊成這種抗議,若為婦女設
想,其反逆(或稍美其名曰革命亦可)的氣分更可以了解,但尚未意識的敢
於犯禮教的逆鱗耳。最初發端於高青丘的詩,終乃入於神仙家言,如治病抽
“白麵”,(本當作■,今從俗,)益以陷溺,弄假當真。傳中述汪允莊臨
終之言雲:
自言前世為元季張氏子,名佛保,師事青丘先生,並事張吳左丞潘
公為雲從,張吳亡,入山修道,賴青丘師接引入呂祖玉清宮為從官,奉
敕降世,為明此段因果,今事畢,夙世之因亦盡,將歸故處,令備輿馬。
此是印度大麻醉夢中似的幻影,但我們雖少信亦安忍當麵破壞之哉。譚友夏
在《秋閨夢戍詩序》中有雲:
《伯兮》之詩曰,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彼皆願在愁苦疾痛中求為
一快耳。若並禁其愁苦疾痛而不使之有夢,夢餘不使之有詩,此婦人乃
真大苦矣。嗟乎,豈獨婦人也哉。
我前譏頤道的鄙陋,細想亦是太苛,頤道晚年同一逆境,其甘心於去向夢與
詩中討生活,其實亦可理解,多加責備,使其大苦,自是不必。唯其所著書
隻可自遣,如雲救劫度世,欲以持贈人,則是徒勞耳。一切善書皆如此,今
隻就《蓮花筏》等說,實乃是尊重頤道居士與汪女士故也。
</br>
所說,“近日儒門之士,無宋人理障之習,兼通二氏”,原是好事,唯拋開
《原道》而朗誦《陰騭文》,半斤等於八兩,殊無足取。削發念佛,不佞自
己無此雅興,但覺得還自成一路,若鍊金丹求長生的道教本至淺陋,及後又
有《陰騭文》一派,則是方士之秀才化,更是下流,不能與和尚相比矣,讀
書人乃多沉溺於此,高明者且不能免,何哉。
陳頤道與汪允莊均師事閔小艮,即金蓋老人是也,《自然好學齋詩鈔》
卷十有輓詩三首,序中略述閔氏生平,所著《金蓋心燈》似最有名,今尚流
傳,唯價不廉而書又未必佳,終未搜得,不能言其內容何似。輓詩注雲:“先
生證位玉鬥右宮副相神璣明德真君。”又題《花月滄桑錄》詩注有雲,“才
女賢婦隸西王母,節女烈婦隸鬥母。”集中此類語甚多,在我們隔教的人看
去,很覺得荒漠無可稽考。據頤道著《汪宜人傳》中雲:“宜人茹荼飲櫱,
所作皆單鳧寡鵠之音。因巫言身後有孽,從金蓋閔真人言,日對遺像誦《玉
章經》,至臨終不廢。”又雲:
宜人禮誦誠格神明,不可思議,其最明顯者則在感通高祖青丘先生
一事。宜人選刻明詩竟,論定三百年詩人以先生為第一,世無異議,尚
以不知身後真靈位業為恨,於呂祖前立願誦《玉章經》十萬八千卷,求
為超升天界。誦既竣,為塑像期供奉葆元堂。..神降於壇,言久借境
升天,掌法南宮,輔相北帝,至今無不知九天洪濟明德真圓真人之為青
丘先生,則宜人一誠之所感格也。
這裏一部分的理由當如胡敬在《汪允莊女史傳》中所雲:
“宜人素性高邁,於九流家言道釋諸書蔑視不足學,及夫死子疾,茹荼
飲櫱,稍稍為之,亦猶名士牢騷之結習也。”古今此種事極多,王荊石女亡
而為曇陽子,屠赤水化女湘靈為祥雲洞侍香仙子,葉天寥女小鸞則本是月府
侍書女,尤為有名,即鄉裏老嫗亦信巫言,以死者已任某土地祠從神為慰,
卻不知道土地爺實在不過是地保的職務而已。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又
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者流宜知此意,但人世多煩惱,往往非有麻
醉之助不能忍受此諸苦痛,雖賢者亦或不免,我們看到這些記述,初意雖欲
責備,再加思量唯有哀矜之意耳。汪允莊信道而又特別尊崇高青丘,這卻別
有一種道理。頤道著傳中雲:
梅村濃而無骨,不若青丘澹而有品,遂奉高集為圭臬。因覓本傳閱
之,見明祖之殘害忠良暴珍名儒也,則大恨。猶冀厄於遭際而不厄於文
字也,及觀七子標榜,相沿成習,牧齋歸愚選本推崇夢陽而抑青丘,則
又大恨。..誓翻五百年詩壇冤案而後已,因是選《明詩初二集》也。
後又雲:
宜人因先生(案即青丘)之故深有憾於明祖之殘暴,而感張吳君相
之賢為不可及也;謂張吳與明祖並起東南,以力不敵為明所滅,不能並
其禮賢下士保全善類之良法美意而滅之也。
所著《元明逸史》雖不傳,集中尚存《張吳紀》律詩二十五首,表章甚力,
傳中記其語曰:
“吾前生為青丘先生弟子,既知之矣,抑豈張吳舊從事乎,何於此事拳
拳不釋也。”其實理由似不難解,此蓋作者對於自己身世的非意識的反抗,
不過借了高啟與朱元璋與張士誠等的名義而已。青丘的詩我不甚了了,惟朱
元璋的暴虐無道則夙所痛惡,故就事論事我也很贊成這種抗議,若為婦女設
想,其反逆(或稍美其名曰革命亦可)的氣分更可以了解,但尚未意識的敢
於犯禮教的逆鱗耳。最初發端於高青丘的詩,終乃入於神仙家言,如治病抽
“白麵”,(本當作■,今從俗,)益以陷溺,弄假當真。傳中述汪允莊臨
終之言雲:
自言前世為元季張氏子,名佛保,師事青丘先生,並事張吳左丞潘
公為雲從,張吳亡,入山修道,賴青丘師接引入呂祖玉清宮為從官,奉
敕降世,為明此段因果,今事畢,夙世之因亦盡,將歸故處,令備輿馬。
此是印度大麻醉夢中似的幻影,但我們雖少信亦安忍當麵破壞之哉。譚友夏
在《秋閨夢戍詩序》中有雲:
《伯兮》之詩曰,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彼皆願在愁苦疾痛中求為
一快耳。若並禁其愁苦疾痛而不使之有夢,夢餘不使之有詩,此婦人乃
真大苦矣。嗟乎,豈獨婦人也哉。
我前譏頤道的鄙陋,細想亦是太苛,頤道晚年同一逆境,其甘心於去向夢與
詩中討生活,其實亦可理解,多加責備,使其大苦,自是不必。唯其所著書
隻可自遣,如雲救劫度世,欲以持贈人,則是徒勞耳。一切善書皆如此,今
隻就《蓮花筏》等說,實乃是尊重頤道居士與汪女士故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