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度尤人所難。天生豪傑豈限華夷,彼蒂芥睚眥以語言罪人者,視此


    不適成蟣肝蠅腹耶?


    沈君生於幹隆十年乙醜(一七四五),序《續筆》時為嘉慶十年乙醜,蓋年


    已周甲矣,語言文字之獄見聞必多親切,今為此言,讀了更令人感嘆,想見


    著者意識下很有不平的塊磊在也。《三筆》卷一有讀經的一則雲:


    《論語》“子路曰不仕無義”一節,皆以為子路為丈人家人言之,


    然朱注言嚐見福州國初時寫本,子路下有反字,曰字上有子字,蓋子路


    既反而夫子言之也。餘謂丈人既行,其家止有村妻稚子,更有何人能理


    會得此段說話,其為今本脫去二字無疑。


    這裏說子路在丈人家裏大發牢騷為未必有,固然不錯,照朱注這樣一改,就


    講得過去了,可是這迴未免有點使得孔子為難,因為孔子對於子路大發牢騷


    也可笑,而且情形也不像,孔子平時對於這些隱逸不大這樣的發脾氣,如長


    沮桀溺楚狂接輿可以為證。我引《三筆》的這一則,隻為他說得有意思,若


    論解釋則未能恰好,本來“丈人”一章的文章很不好講也。


    沈梅村的著作近來頗不易得,蓋嘉道間刊本經太平天國之亂多毀於兵


    火,大抵如此,覺得也就可以珍重,而其文章思想亦均有特色,因抄錄數則


    為之紹介。讀史的劄記大都易犯一種毛病,即是陳舊褊狹,沈君卻正相反,


    甚為難得,讀去常有新的氣味,不像是百年前人所說的話,有時實在比今人


    還要明白有理解也。(二十五年十一月)


    □1936年


    12月刊《宇宙風》31期,署名知堂


    □收入《秉燭談》


    林阜間集


    《越縵堂日記補》第三冊鹹豐六年二月初三日條下雲:


    閱吾鄉潘少白諮《林阜間詩文集》。少白足跡半天下,借終南為捷


    徑,旅京華作市隱,笠屩所至,公卿嗜名者爭下之,而邑人與素遊者皆


    言其詭詐卑鄙,蓋亦公道可征也。然其文實修潔可喜,雖窪泓易盡,而


    一草一石間風迴水縈,自有佳致,寫景尤工,唯滿口道學為可厭耳。或


    更誇其高淡,則正其才力薄弱,藉此欺人者也。然在本朝自當作一名家,


    越中與胡稚威差可肩隨,鐵崖、天池則跨而上之矣。


    後有批語,蓋周素人筆,雲:“論潘少白此語絕當,其《常語》卻不可及。”


    寒齋所有潘少白詩文集凡兩種。一曰《林阜間集》,道光十六年(一八


    三六)刻,文六集,詩五卷,《常語》二卷。一曰《潘少白先生集》,道光


    甲辰(一八四四)刻,文八卷,無詩,《常語》二卷。後者據陳蓮史雲是其


    自訂定本,但增減不甚多,《常語》則完全一樣也。《常語》蓋實是潘少白


    語錄,李越縵所謂滿口道學為可厭耳即指此書,而周素人又稱之為不可及,


    對照得妙。但據我的意思則覺得李君的話說得不錯,貶固對褒也對。我不懂


    詩,若其文我亦頗喜歡,修潔,工於寫景,如《自彭水梯山之大酉暮宿珠竇


    箐與人書》,《與故友陳其山書》,《南野翁寓廬記》,《夜渡太湖至湖州


    小記》,《水月庵記》等,都頗可喜。不過周君也不算全說錯了,因為《常


    語》大半固是道學語,卻亦不無可取處,為平常道學家所不能言或不能知者。


    如卷上雲:


    “草木盛時,風日雨露皆接為體,及其枯槁,皆能病之,此草木氣機內


    仁不仁之別也。”又雲:


    “太極之理,毫發內皆充滿無間。”這頭一條我們稍讀過一點植物學的


    便知道不對,第二條則簡直不知說的是什麽,不禁掩口胡盧。但他也有說得


    好的,如雲:


    孟子以能言距楊墨即引為聖人之徒,後人都看錯能言二字。時楊墨


    深染人心,其真差謬處皆言不出,莫知所距,至孟子始具眼訾之,人尚


    不信,斯時有能與孟子同一識見,必於正道理會過來,見之親故距之力


    也。後人襲前人已盡之言,於道理上亦未會得,人人以能言為事,亦何


    取哉。


    所說當時情形像煞有介事的,也未必可靠,因為我們看戰國時的記載並不如


    孟子所說那樣,有不歸楊則歸墨的形勢。但是結論卻很有意思,正如西儒說


    過,第一個將花比女人的是才子,第二個說的便是呆子,後世之隨口亂罵無


    父無君者便都是這一類的貨色了。襲前人已盡之言,這是很辛辣的一句話,


    是做洋策論的人的當頭棒喝。又雲:


    古人以豆記善惡念,日省工夫密矣,而後人附以名利福澤之說,使


    人日望名利福澤,此正惡念所始,猶鄉裏婦人念佛,雲一句阿彌陀佛,


    天上便貯下一金錢,其貪愚無知豈可理解。


    中國士大夫自稱業儒,其實一半已成了道士,拜文昌念《太上感應篇》的不


    必說了,上焉者也仍是講功過信報應,有名如吾鄉劉蕺山還不能免,可以知


    矣。潘君幹脆的比之於貪愚的念佛老太婆,殊為痛快,在這一點上道學同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作人知堂書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作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作人並收藏周作人知堂書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