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慈山所輯注的,便買了來,價也不大便宜,幸喜是原板初印,那《恆言》
的板卻很躄腳,是《槜李叢書》本而又是後印的,《逸語》三大本的外表的
確是頗為可觀,內容稍過於嚴肅,蓋屬於子部儒家,而這一類的書在我平日
是不大看者也。
現在又取出《逸語》來一翻,這固然由於書目乙編的提示,一半也因為
是“上丁”的緣故吧。曹君從周秦兩漢以訖晉宋齊梁諸子百家的書中輯集所
記孔子的話,編為十卷二十篇,略如《論語》,而其文則為諸經之所逸,因
名曰《逸語》。我剛才說不喜讀四庫的子部儒家類的書,但是《論語》有時
倒也看看,雖然有些玄妙的話,古奧或成疑問的文,都不能懂;其一部分總
還可以了解而且也很贊成的。《逸語》集錄孔子之言,不是儒教徒的文集,
所以也可以作《論語》外篇讀。我因為厭惡儒教徒,而將荀況孔鮒等一筆抹
殺,也是不對,這個自己本來知道。平常討厭所謂道學家者流,不免對於儒
家類的《逸語》不大表示尊重,但又覺得《論語》還有可看,於是《逸語》
就又被拉了出來,實在情形便是如此。老實說,我自己也是儒家,不過不是
儒教徒,我又覺得自己可以算是孔子的朋友,遠在許多徒孫之上。對於釋迦
牟尼梭格拉底似乎也略知道,至於耶穌摩罕默德則不敢說懂,或者不如明瞭
地說不懂為佳。
《逸語》卷十,第十九篇《軼事》引《呂氏春秋》雲:
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曹注雲:此見聖人於飲食之微不務肥甘以悅口,亦取有益於身心,與不撤薑
食其旨相同,且事必師古之意,於此亦可見耳。”這件事仿佛有點可笑,有
如《鄉黨》中的好些事一樣,我卻覺得很有意思。菖蒲根我知道是苦的,小
時候端午節用這加在雄黃酒裏喝過,所以知道不是好吃的東西,但如鹽醃或
用別的料理法,我想或者要較好,不必三年才會勝之亦未可知。我們讀古書
仿佛也是這個情形,縮頞食之——這迴卻不至三年了,終於也勝之,辨別得
他的香,也嚐透了他的苦及其他的藥性。孔子吃了大有好處,據《孝經緯》
雲,“菖蒲益聰”,所以後來能編訂《易經》,了解作者之憂患,我們也因
1《宇宙風》題作《〈逸語〉與〈論語〉並說到孔子的益友》。
此而能尚友聖人,懂得儒道法各家的本意,不佞於此事不曾有特別研究,在
專門學者麵前抬不起頭來,唯如對於一般孔教徒則我輩自稱是孔聖人的朋友
殆可決無愧色也。
《逸語》卷一有引《荀子》所記的一節話雲:
子曰,由,誌之,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智而有能者,小人
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
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夫惡有不足矣哉。
這話雖然稍繁,卻也說得很好。《論語·為政第二》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正自相像。孔子這樣看重知行的誠實,是我所最佩服的一件事。《先進
第十一》雲: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事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第十三》雲: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又《衛靈公第十五》記公問陳,孔子也答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這種態
度我也覺得很好。雖然樊遲出去之後孔子數說他一頓,歸結到“焉用稼”,
在別處如《泰伯第八》也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可見他老先生難免有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的意思,覺得有些事不必去做,但這也總比胡說亂道好。
我嚐說過,要中國好不難,第一是文人不談武,武人不談文。蓋《大學》難
懂,武人不讀正是言之要也,大刀難使,文人不耍便是行之至也,此即是智
與仁也。《季氏第十六》又有一節雲: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更為之辭。
下文一大串政治哲學大為時賢所稱賞,我這裏隻要這一句,因為與上麵的話
多少有點關係。孔子這裏所罵的,比以不知為知以不能為能,情節還要重大
了,因為這是文過飾非。因為我是儒家思想的,所以我平素很主張人禽之辨,
而文過飾非乃是禽以下的勾當。古人說通天地人為儒,這個我實在不敢自承,
但是如有一點生物學文化史和曆史的常識,平常也勉強足以應用了。我讀英
國捺布菲修所著《自然之世界》與漢譯湯姆生的《動物生活史》,覺得生物
的情狀約略可以知道,是即所謂禽也。人是一種生物,故其根本的生活實在
與禽是一樣的,所不同者,他於生活上略加了一點調節,這恐怕未必有百分
</br>
的板卻很躄腳,是《槜李叢書》本而又是後印的,《逸語》三大本的外表的
確是頗為可觀,內容稍過於嚴肅,蓋屬於子部儒家,而這一類的書在我平日
是不大看者也。
現在又取出《逸語》來一翻,這固然由於書目乙編的提示,一半也因為
是“上丁”的緣故吧。曹君從周秦兩漢以訖晉宋齊梁諸子百家的書中輯集所
記孔子的話,編為十卷二十篇,略如《論語》,而其文則為諸經之所逸,因
名曰《逸語》。我剛才說不喜讀四庫的子部儒家類的書,但是《論語》有時
倒也看看,雖然有些玄妙的話,古奧或成疑問的文,都不能懂;其一部分總
還可以了解而且也很贊成的。《逸語》集錄孔子之言,不是儒教徒的文集,
所以也可以作《論語》外篇讀。我因為厭惡儒教徒,而將荀況孔鮒等一筆抹
殺,也是不對,這個自己本來知道。平常討厭所謂道學家者流,不免對於儒
家類的《逸語》不大表示尊重,但又覺得《論語》還有可看,於是《逸語》
就又被拉了出來,實在情形便是如此。老實說,我自己也是儒家,不過不是
儒教徒,我又覺得自己可以算是孔子的朋友,遠在許多徒孫之上。對於釋迦
牟尼梭格拉底似乎也略知道,至於耶穌摩罕默德則不敢說懂,或者不如明瞭
地說不懂為佳。
《逸語》卷十,第十九篇《軼事》引《呂氏春秋》雲:
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曹注雲:此見聖人於飲食之微不務肥甘以悅口,亦取有益於身心,與不撤薑
食其旨相同,且事必師古之意,於此亦可見耳。”這件事仿佛有點可笑,有
如《鄉黨》中的好些事一樣,我卻覺得很有意思。菖蒲根我知道是苦的,小
時候端午節用這加在雄黃酒裏喝過,所以知道不是好吃的東西,但如鹽醃或
用別的料理法,我想或者要較好,不必三年才會勝之亦未可知。我們讀古書
仿佛也是這個情形,縮頞食之——這迴卻不至三年了,終於也勝之,辨別得
他的香,也嚐透了他的苦及其他的藥性。孔子吃了大有好處,據《孝經緯》
雲,“菖蒲益聰”,所以後來能編訂《易經》,了解作者之憂患,我們也因
1《宇宙風》題作《〈逸語〉與〈論語〉並說到孔子的益友》。
此而能尚友聖人,懂得儒道法各家的本意,不佞於此事不曾有特別研究,在
專門學者麵前抬不起頭來,唯如對於一般孔教徒則我輩自稱是孔聖人的朋友
殆可決無愧色也。
《逸語》卷一有引《荀子》所記的一節話雲:
子曰,由,誌之,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智而有能者,小人
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
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智,行至則仁,既仁且智,夫惡有不足矣哉。
這話雖然稍繁,卻也說得很好。《論語·為政第二》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正自相像。孔子這樣看重知行的誠實,是我所最佩服的一件事。《先進
第十一》雲: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事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第十三》雲: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又《衛靈公第十五》記公問陳,孔子也答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這種態
度我也覺得很好。雖然樊遲出去之後孔子數說他一頓,歸結到“焉用稼”,
在別處如《泰伯第八》也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可見他老先生難免有
君子動口小人動手的意思,覺得有些事不必去做,但這也總比胡說亂道好。
我嚐說過,要中國好不難,第一是文人不談武,武人不談文。蓋《大學》難
懂,武人不讀正是言之要也,大刀難使,文人不耍便是行之至也,此即是智
與仁也。《季氏第十六》又有一節雲: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更為之辭。
下文一大串政治哲學大為時賢所稱賞,我這裏隻要這一句,因為與上麵的話
多少有點關係。孔子這裏所罵的,比以不知為知以不能為能,情節還要重大
了,因為這是文過飾非。因為我是儒家思想的,所以我平素很主張人禽之辨,
而文過飾非乃是禽以下的勾當。古人說通天地人為儒,這個我實在不敢自承,
但是如有一點生物學文化史和曆史的常識,平常也勉強足以應用了。我讀英
國捺布菲修所著《自然之世界》與漢譯湯姆生的《動物生活史》,覺得生物
的情狀約略可以知道,是即所謂禽也。人是一種生物,故其根本的生活實在
與禽是一樣的,所不同者,他於生活上略加了一點調節,這恐怕未必有百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