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
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
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
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
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
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
在這幾節裏我覺得末了一節頂好玩,把子路寫得很可笑。遇見丈人,便脫頭
脫腦地問他有沒有看見我的老師,難怪碰了一鼻子灰,於是忽然十分恭敬起
來,站了足足半天之後,跟了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師的命再去看,丈
人已經走了,大約是往田裏去了吧,未必便搬家躲過,子路卻在他的空屋裏
大發其牢騷,仿佛是戲台上的獨白,更有點兒滑稽,令人想起夫子的“由也
喭”這句話來。所說的話也誇張無實,大約是子路自己想的,不像孔子所教。
下一章裏孔子品評夷齊等一班人,“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發
中權”,雖然後邊說我則異於是,對於他們隱居放言的人別無責備的意思,
子路卻說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何等言重,幾乎有孟子與人爭辯時的口氣了。
孔子自己對他們卻頗客氣,與接輿周旋一節最可看,一個下堂欲與之言,一
個趨避不得與之言,一個狂,一個中,都可佩服,而文章也寫得恰好,長沮
桀溺一章則其次也。
我對於這些隱者向來覺得喜歡,現在也仍是這樣,他們所說的話大抵都
不錯。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最能說出自家的態度。晨
門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最能說出孔子的態度。說到底,二者還是一個
源流,因為都知道不可,不過一個還要為,一個不想再為罷了。周朝以後一
千年,隻出過兩個人,似乎可以代表這兩派,即諸葛孔明與陶淵明,而人家
多把他們看錯作一姓的忠臣,令人悶損。中國的隱逸都是社會或政治的,他
有一肚子理想,卻看得社會渾濁無可實施,便隻安分去做個農工,不再來多
管,見了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卻是所謂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想了
方法要留住他。看上麵各人的言動雖然冷熱不同,全都是好意,毫沒有“道
不同不相與謀”的意味,孔子的應付也是如此,這是頗有意思的事。外國的
隱逸是宗教的,這與中國的截不相同。他們獨居沙漠中,絕食苦禱,或牛皮
裹身,或革帶鞭背,但其目的在於救濟靈魂,得遂永生,故其熱狂實在與在
都市中指揮君民焚燒異端之大主教無以異也。二者相比,似積極與消極大有
高下,我卻並不一定這樣想。對於自救靈魂我不敢贊一辭,若是不惜用強硬
手段要去救人家的靈魂,那大可不必,反不如去荷蕢植杖之無害於人了。我
從小讀《論語》,現在得到的結果,除中庸思想外,乃是一點對於隱者的同
情,這恐怕也是出於讀經救國論者“意表之外”的罷?(二十三年十二月)
□1935年
1月刊《水星》月刊
1卷
4期,署名知堂
□收入《苦茶隨筆》
逸語與論語
前日買到北平圖書館的一冊《善本書目乙編》,所列都是清代刻本之精
善希少者,還有些稿本及批校本。在仿佛被放棄了的北平,幾時有看圖書館
善本的福氣我簡直就不知道,看看書目雖不能當屠門大嚼,也可以算是翻食
單吧。全書目共百四十五葉,一半是方誌與賦役書,但其他部分卻可閱。我
覺得有趣味的,寒齋所藏的居然也有兩部在選中,一是曹廷棟的《逸語》十
卷,一是陸廷燦的《南村隨筆》六卷。我買這些書幾乎全是偶然的,陸幔亭
本來我就不知道,因為想找點清初的筆記看,於劉獻廷、傅青主、王漁洋、
宋牧仲、馮鈍吟、尤西堂、王山史、劉在園、周棟園等外,又遇見這隨筆,
已經是雍正年刊本了。序中說他是王、宋的門生,又用《香祖筆記》《筠廊
偶筆》來比他的書,我翻看一過,覺得這還比得不大錯,與宋牧仲尤相近。
雖然這種瑣屑的記錄我也有點喜歡,不過我尤喜歡有些自己的意見情趣的,
如劉傅馮尤,所以陸君的筆記我不很看重,原來隻是以備一格而已。
曹慈山有一部《老老恆言》,我頗愛讀,本來七十曰老,現在還差得遠
哩,但是有許多地方的確寫得好,所以很覺得喜歡。這部《逸語》因為也是
</br>
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
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
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
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
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
在這幾節裏我覺得末了一節頂好玩,把子路寫得很可笑。遇見丈人,便脫頭
脫腦地問他有沒有看見我的老師,難怪碰了一鼻子灰,於是忽然十分恭敬起
來,站了足足半天之後,跟了去寄宿一夜。第二天奉了老師的命再去看,丈
人已經走了,大約是往田裏去了吧,未必便搬家躲過,子路卻在他的空屋裏
大發其牢騷,仿佛是戲台上的獨白,更有點兒滑稽,令人想起夫子的“由也
喭”這句話來。所說的話也誇張無實,大約是子路自己想的,不像孔子所教。
下一章裏孔子品評夷齊等一班人,“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發
中權”,雖然後邊說我則異於是,對於他們隱居放言的人別無責備的意思,
子路卻說欲潔其身而亂大倫,何等言重,幾乎有孟子與人爭辯時的口氣了。
孔子自己對他們卻頗客氣,與接輿周旋一節最可看,一個下堂欲與之言,一
個趨避不得與之言,一個狂,一個中,都可佩服,而文章也寫得恰好,長沮
桀溺一章則其次也。
我對於這些隱者向來覺得喜歡,現在也仍是這樣,他們所說的話大抵都
不錯。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最能說出自家的態度。晨
門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最能說出孔子的態度。說到底,二者還是一個
源流,因為都知道不可,不過一個還要為,一個不想再為罷了。周朝以後一
千年,隻出過兩個人,似乎可以代表這兩派,即諸葛孔明與陶淵明,而人家
多把他們看錯作一姓的忠臣,令人悶損。中國的隱逸都是社會或政治的,他
有一肚子理想,卻看得社會渾濁無可實施,便隻安分去做個農工,不再來多
管,見了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卻是所謂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想了
方法要留住他。看上麵各人的言動雖然冷熱不同,全都是好意,毫沒有“道
不同不相與謀”的意味,孔子的應付也是如此,這是頗有意思的事。外國的
隱逸是宗教的,這與中國的截不相同。他們獨居沙漠中,絕食苦禱,或牛皮
裹身,或革帶鞭背,但其目的在於救濟靈魂,得遂永生,故其熱狂實在與在
都市中指揮君民焚燒異端之大主教無以異也。二者相比,似積極與消極大有
高下,我卻並不一定這樣想。對於自救靈魂我不敢贊一辭,若是不惜用強硬
手段要去救人家的靈魂,那大可不必,反不如去荷蕢植杖之無害於人了。我
從小讀《論語》,現在得到的結果,除中庸思想外,乃是一點對於隱者的同
情,這恐怕也是出於讀經救國論者“意表之外”的罷?(二十三年十二月)
□1935年
1月刊《水星》月刊
1卷
4期,署名知堂
□收入《苦茶隨筆》
逸語與論語
前日買到北平圖書館的一冊《善本書目乙編》,所列都是清代刻本之精
善希少者,還有些稿本及批校本。在仿佛被放棄了的北平,幾時有看圖書館
善本的福氣我簡直就不知道,看看書目雖不能當屠門大嚼,也可以算是翻食
單吧。全書目共百四十五葉,一半是方誌與賦役書,但其他部分卻可閱。我
覺得有趣味的,寒齋所藏的居然也有兩部在選中,一是曹廷棟的《逸語》十
卷,一是陸廷燦的《南村隨筆》六卷。我買這些書幾乎全是偶然的,陸幔亭
本來我就不知道,因為想找點清初的筆記看,於劉獻廷、傅青主、王漁洋、
宋牧仲、馮鈍吟、尤西堂、王山史、劉在園、周棟園等外,又遇見這隨筆,
已經是雍正年刊本了。序中說他是王、宋的門生,又用《香祖筆記》《筠廊
偶筆》來比他的書,我翻看一過,覺得這還比得不大錯,與宋牧仲尤相近。
雖然這種瑣屑的記錄我也有點喜歡,不過我尤喜歡有些自己的意見情趣的,
如劉傅馮尤,所以陸君的筆記我不很看重,原來隻是以備一格而已。
曹慈山有一部《老老恆言》,我頗愛讀,本來七十曰老,現在還差得遠
哩,但是有許多地方的確寫得好,所以很覺得喜歡。這部《逸語》因為也是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