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適宜的兒童的書了麽?我們先看畫本罷。美術界的一方麵因為情形不
熟,姑且不說繪畫的成績如何,隻就兒童用的畫本的範圍而言,我可以說不
會見到一本略好的書。不必說克路軒克(cruikshank)或比利平(bilibin)
等人的作品,就是如竹久夢二的那些插畫也難得遇見。中國現在的畫,失了
古人的神韻,又並沒有新的技工。我見許多雜誌及教科書上的圖都不合情理,
如階石傾斜,或者母親送四個小孩去上學,卻是一樣的大小。這樣日常生活
的景物還畫不好,更不必說純憑想像的童話繪了,——然這童話繪卻正是兒
童畫本的中心,我至今還很喜歡看魯濱孫等人的奇妙的插畫,覺得比曆史繪
更為有趣。但在中國卻一冊也找不到。幸而中國沒有買畫本給小兒做生日或
過節的風氣,否則真是使人十分為難了。兒童所喜歡的大抵是線畫,中國那
種的寫意畫法不很適宜,所以即使往古美術裏去找也得不到什麽東西,偶然
有些織女釧馗等畫略有趣味,也稍缺少變化;如焦秉貞的《耕織圖》卻頗適
用,把他翻印出來,可以供少年男女的翻閱。
兒童的歌謠故事書,在量上是很多了,但在質上未免還是疑問。我以前
曾說過,“大抵在兒童文學上有兩種方向不同的錯誤:一是太教育的,即偏
於教訓;一是太藝術的,即偏於玄美;教育家的主張多屬於前者,詩人多屬
於後者。其實兩者都不對,因為他們不承認兒童的世界。”中國現在的傾向
自然多屬於前派,因為詩人還不曾著手於這件事業。向來中國教育重在所謂
經濟,後來又中了實用主義的毒,對兒童講一句話,■一■眼,都非含有意
義不可,到了現在這種勢力依然存在,有許多人還把兒童故事當作法句譬喻
看待。我們看那《伊索寓言》後麵的格言,已經覺得多事,更何必去模仿他。
其實藝術裏未嚐不可寓意,不過須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樣,要把果子味混透在
酪裏,決不可隻把一塊果子皮放在上麵就算了事。但是這種作品在兒童文學
裏,據我想來本來還不能算是最上乘,因為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有那無意思之
意思的作品。安徒生的《醜小鴨》,大家承認他是一篇佳作,但《小伊達的
花》似乎更佳;這並不因為他講花的跳舞會,灌輸泛神的思想,實在隻因他
那非教訓的無意思,空靈的幻想與快活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更與兒童
的世界接近了。我說無意思之意思,因為這無意思原自有他的作用,兒童空
想正旺盛的時候,能夠得到他們的要求,讓他們愉快的活動,這便是最大的
實益。至於其餘觀察記憶,言語練習等好處即使不說也罷。總之兒童的文學
隻是兒童本位的,此外更沒有什麽標準。中國還未曾發見了兒童,——其實
連個人與女子也還未發見,所以真的為兒童的文學也自然沒有,雖市場上攤
著不少的賣給兒童的書本。
藝術是人人的需要,沒有什麽階級性別等等差異。我們不能指定這是工
人的,那是女子所專有的文藝,更不應說這是為某種人而作的;但我相信有
一個例外,便是“為兒童的”。兒童同成人一樣的需要文藝,而自己不能造
作,不得不要求成人的供給。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現代野蠻民族裏以
及鄉民及小兒社會裏通行的歌謠故事,都是很好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還不
能就成為“兒童的書”,須得加以編訂才能適用。這是現在很切要的事業,
也是值得努力的工作。凡是對兒童有愛與理解的人都可以著手去做,但在特
別富於這種性質而且少有個人的野心之女子們,我覺得最為適宜。本於溫柔
的母性,加上學理的知識與藝術的修養,便能比男子更為勝任。我固然尊重
人家的創作,但如見到一本為兒童的美的畫本或故事書,我覺得不但尊重而
且喜歡,至少也把他看得同創作一樣的可貴。
□1923年
6月
21日刊《晨報副鐫》,署名周作人
□收入《自己的園地》
關於兒童的書
我的一個男孩,從第一號起閱看《兒童世界》和《小朋友》,不曾間斷。
我曾問他喜歡那一樣,他說更喜歡《小朋友》,因為去年內《兒童世界》的
傾向稍近於文學的,《小朋友》卻稍近於兒童的。
到了今年這些書似乎都衰弱了,不過我以為小孩看了即使得不到好處,
總還不至於有害。但是近來見到《小朋友》第七十期“提倡國貨號”,便忍
不住要說一句話,——我覺得這不是兒童的書了。無論這種議論怎樣時髦,
怎樣得庸眾的歡迎,我以兒童的父兄的資格,總反對把一時的政治意見注入
到幼稚的頭腦裏去。
我們對於教育的希望是把兒童養成一個正當的“人”,而現在的教育卻
想把他做成一個忠順的國民,這是極大的謬誤。羅素在《教育自由主義》一
</br>
熟,姑且不說繪畫的成績如何,隻就兒童用的畫本的範圍而言,我可以說不
會見到一本略好的書。不必說克路軒克(cruikshank)或比利平(bilibin)
等人的作品,就是如竹久夢二的那些插畫也難得遇見。中國現在的畫,失了
古人的神韻,又並沒有新的技工。我見許多雜誌及教科書上的圖都不合情理,
如階石傾斜,或者母親送四個小孩去上學,卻是一樣的大小。這樣日常生活
的景物還畫不好,更不必說純憑想像的童話繪了,——然這童話繪卻正是兒
童畫本的中心,我至今還很喜歡看魯濱孫等人的奇妙的插畫,覺得比曆史繪
更為有趣。但在中國卻一冊也找不到。幸而中國沒有買畫本給小兒做生日或
過節的風氣,否則真是使人十分為難了。兒童所喜歡的大抵是線畫,中國那
種的寫意畫法不很適宜,所以即使往古美術裏去找也得不到什麽東西,偶然
有些織女釧馗等畫略有趣味,也稍缺少變化;如焦秉貞的《耕織圖》卻頗適
用,把他翻印出來,可以供少年男女的翻閱。
兒童的歌謠故事書,在量上是很多了,但在質上未免還是疑問。我以前
曾說過,“大抵在兒童文學上有兩種方向不同的錯誤:一是太教育的,即偏
於教訓;一是太藝術的,即偏於玄美;教育家的主張多屬於前者,詩人多屬
於後者。其實兩者都不對,因為他們不承認兒童的世界。”中國現在的傾向
自然多屬於前派,因為詩人還不曾著手於這件事業。向來中國教育重在所謂
經濟,後來又中了實用主義的毒,對兒童講一句話,■一■眼,都非含有意
義不可,到了現在這種勢力依然存在,有許多人還把兒童故事當作法句譬喻
看待。我們看那《伊索寓言》後麵的格言,已經覺得多事,更何必去模仿他。
其實藝術裏未嚐不可寓意,不過須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樣,要把果子味混透在
酪裏,決不可隻把一塊果子皮放在上麵就算了事。但是這種作品在兒童文學
裏,據我想來本來還不能算是最上乘,因為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有那無意思之
意思的作品。安徒生的《醜小鴨》,大家承認他是一篇佳作,但《小伊達的
花》似乎更佳;這並不因為他講花的跳舞會,灌輸泛神的思想,實在隻因他
那非教訓的無意思,空靈的幻想與快活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更與兒童
的世界接近了。我說無意思之意思,因為這無意思原自有他的作用,兒童空
想正旺盛的時候,能夠得到他們的要求,讓他們愉快的活動,這便是最大的
實益。至於其餘觀察記憶,言語練習等好處即使不說也罷。總之兒童的文學
隻是兒童本位的,此外更沒有什麽標準。中國還未曾發見了兒童,——其實
連個人與女子也還未發見,所以真的為兒童的文學也自然沒有,雖市場上攤
著不少的賣給兒童的書本。
藝術是人人的需要,沒有什麽階級性別等等差異。我們不能指定這是工
人的,那是女子所專有的文藝,更不應說這是為某種人而作的;但我相信有
一個例外,便是“為兒童的”。兒童同成人一樣的需要文藝,而自己不能造
作,不得不要求成人的供給。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現代野蠻民族裏以
及鄉民及小兒社會裏通行的歌謠故事,都是很好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還不
能就成為“兒童的書”,須得加以編訂才能適用。這是現在很切要的事業,
也是值得努力的工作。凡是對兒童有愛與理解的人都可以著手去做,但在特
別富於這種性質而且少有個人的野心之女子們,我覺得最為適宜。本於溫柔
的母性,加上學理的知識與藝術的修養,便能比男子更為勝任。我固然尊重
人家的創作,但如見到一本為兒童的美的畫本或故事書,我覺得不但尊重而
且喜歡,至少也把他看得同創作一樣的可貴。
□1923年
6月
21日刊《晨報副鐫》,署名周作人
□收入《自己的園地》
關於兒童的書
我的一個男孩,從第一號起閱看《兒童世界》和《小朋友》,不曾間斷。
我曾問他喜歡那一樣,他說更喜歡《小朋友》,因為去年內《兒童世界》的
傾向稍近於文學的,《小朋友》卻稍近於兒童的。
到了今年這些書似乎都衰弱了,不過我以為小孩看了即使得不到好處,
總還不至於有害。但是近來見到《小朋友》第七十期“提倡國貨號”,便忍
不住要說一句話,——我覺得這不是兒童的書了。無論這種議論怎樣時髦,
怎樣得庸眾的歡迎,我以兒童的父兄的資格,總反對把一時的政治意見注入
到幼稚的頭腦裏去。
我們對於教育的希望是把兒童養成一個正當的“人”,而現在的教育卻
想把他做成一個忠順的國民,這是極大的謬誤。羅素在《教育自由主義》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