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作者:[法]古斯塔夫·勒龐
目 錄
中譯者序(一)
中譯者序(二)
作者前言
第一卷 群體的一股特徵 (一)
第一卷 群體的一股特徵 (二)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一)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二)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三)
第三卷 群體的分類(一)
第三卷 群體的分類(二)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中譯者序(一)
民主直通獨裁的心理機製
馮克利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
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人似乎熱愛自由,
其實隻是痛恨主子。
——《托克維爾帕製度與大革命》
英雄豪傑與民眾在曆史上的作用孰輕孰重,曆來是史家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當然也是個非常不易說清楚的問題。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明白易懂的話讓人覺得平實而中肯,可以省去我們做曆史辯證法深思的不少麻煩。然而,這些曆史中的好漢(或英雄)與幫手的學術地位,卻是非常不平衡的。研究英雄的著作,或是給英雄出謀劃策的各類寶鑑,千百年來不絕如縷,而就那些幫手們而言,在"群眾社會"到來之前,操持著改變或維持曆史方向的勢力的並不是他們,而是遍布於這個世界大大小小的帝王將相和各路神仙,因此鮮有人把他們作為一個心理實體進行研究。這種情況一直繼續到民主時代的到來。曼海姆在他去世前一篇討論世俗化過程中"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民主"的未竟稿中,曾根據中世紀晚期以來在民俗、藝術、建築等方麵的變化,對決定著後來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民眾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的潛移默化,作了十分深入而生動的說明。1他對這一過程的分析,有著一個與我們這裏的討論相關的前提,即民主化使得各種偶像與建立在血統基礎上的世俗王權,已逐漸被平等人權和參與擴大的主張所消解,由此使權威合法性的來源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轉移——血統身份也罷,君權神授也罷,奉天承運也罷,此時都已不再可能。領袖要想號令天下,也惟有反求諸天下的"授權"才成,這時群眾才真正成了前台的主角。
1.被遺忘了的勒龐
然而,群眾在社會生活的變遷中唱起主角,這種現象對近代政治製度的變遷帶來的結果,並不全都令人歡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曆史已經告訴我們的,群眾的民主權力就像一切個人權力一樣,當它沒有受到恰當的憲政約束時,也很容易轉變為它的反麵,成為一種暴虐的權力。因此自伯克以降,便有許多思想家對於各種群眾領袖挾民意而行獨裁的負麵作用憂心沖忡。從這個角度講,法國人勒龐在兩個世紀之交寫下的一係列社會心理學著
勒龐(gustave in bon,1841-1931)是何許人物?本來我們對這位當年法國的才子式人物不該完全陌生。他的鶴合之眾》一書,包括漢語在內被翻譯成17種語言。2惜乎近代以來,國人長期麵對內憂外患的時局,總是擺脫不了"保種圖存"的國家主義意識,因此最有現實意義的學說,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類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人們的視野,當然也就不足為怪。
勒龐從1894年開始,寫下過一係列社會心理學著作,魚龍混雜,蔚為大觀,除了上麵提到的《烏合之眾》外,還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1894)、《社會主義心理學》(1898)、《俄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1912)以及《戰爭心理學》(1916)。不過這些著作因為既不十分合乎學術規範,又是一些過於嚴肅的話題,因此大多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惟獨《烏合之眾》一書卻取得了出乎預料的成功。它在1895年出版後,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即使是在今天,我們在主要的網上書店也仍可看到此書的多個網頁和讀者針對此書的一些奇談怪論。
關於勒龐的思想傾向,當年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的開山喬治·米德(ceompmead)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中評論勒龐的思想時曾說,"勒龐是這樣一批法國人中的一員,他對自己民族的文明幾乎已經感到絕望,隻有盎格魯一薩克遜民族的個人主義,使他看到了未來社會的推一希望。"我們從米德這段話可知,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見紛呈的世紀末,是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當然,在他的著作裏,我們隨處可見他對"盎格魯一薩克遜種族"的心理素質和政治製度的讚揚,不過要論係統與深刻,他遠遠不及自己同胞中的大師孟德斯鳩和托克維爾等人,甚至與比他年長一輩的希波某特·泰納相比,也遜色不少。因此隻說他有盎格魯一薩克遜情結,並不足以解釋他的思想特色和對後世的持久影響。他的思想價值來自別處。
羅伯特·墨頓(rwt merton)在為此書的簡裝本所寫的長篇序言中,曾特別提到了奧爾波特(goldn w.allpo)給予勒龐的極高評價。這位美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泰鬥說,"在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當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墨頓先生則認為,"反對者可以駁斥勒龐的言論,但是他們不能對它視而不見,至少,假如他們不想放棄對社會心理學問題的關心,他們就不能這樣做,因為那都是些基本的問題。這正是勒龐此書的主要功績所在:它幾乎從頭到尾表現出一種對重要問題的敏感性。……隻有在極少數思想家中,才能看到這種不斷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的本領。對於社會心理學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會的人,勒龐的著作所關注的問題,幾乎無一例外地註定會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持論穩健而超脫的熊彼特在其著名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也曾特別強調了勒龐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作為一個時代表征的重要意義,認為勒龐最早有效地闡明了"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的實相,從而"給予作為古典民主學說和關於革命的民主神話基礎的人性畫麵沉重一擊"。隻要讀一下勒龐此書,人們想必也會很容易理解以上這些言論。的確,對於20世紀出現的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群眾運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災難,我們如想對其尋求一點心理學上的理解,從勒龐那裏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2.研究的兩個起點
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在後世享有持久的影響,說來不難理解,因為他在提出自己的見解時所針對的社會背景,至今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已經成為我們這個世紀人類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現象。勒龐雖然從學術角度講經常表現得十分"外行",卻對這種現象具有一種出自直覺的深刻感受力。
</br>
目 錄
中譯者序(一)
中譯者序(二)
作者前言
第一卷 群體的一股特徵 (一)
第一卷 群體的一股特徵 (二)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一)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二)
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三)
第三卷 群體的分類(一)
第三卷 群體的分類(二)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中譯者序(一)
民主直通獨裁的心理機製
馮克利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
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人似乎熱愛自由,
其實隻是痛恨主子。
——《托克維爾帕製度與大革命》
英雄豪傑與民眾在曆史上的作用孰輕孰重,曆來是史家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當然也是個非常不易說清楚的問題。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明白易懂的話讓人覺得平實而中肯,可以省去我們做曆史辯證法深思的不少麻煩。然而,這些曆史中的好漢(或英雄)與幫手的學術地位,卻是非常不平衡的。研究英雄的著作,或是給英雄出謀劃策的各類寶鑑,千百年來不絕如縷,而就那些幫手們而言,在"群眾社會"到來之前,操持著改變或維持曆史方向的勢力的並不是他們,而是遍布於這個世界大大小小的帝王將相和各路神仙,因此鮮有人把他們作為一個心理實體進行研究。這種情況一直繼續到民主時代的到來。曼海姆在他去世前一篇討論世俗化過程中"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民主"的未竟稿中,曾根據中世紀晚期以來在民俗、藝術、建築等方麵的變化,對決定著後來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民眾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的潛移默化,作了十分深入而生動的說明。1他對這一過程的分析,有著一個與我們這裏的討論相關的前提,即民主化使得各種偶像與建立在血統基礎上的世俗王權,已逐漸被平等人權和參與擴大的主張所消解,由此使權威合法性的來源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轉移——血統身份也罷,君權神授也罷,奉天承運也罷,此時都已不再可能。領袖要想號令天下,也惟有反求諸天下的"授權"才成,這時群眾才真正成了前台的主角。
1.被遺忘了的勒龐
然而,群眾在社會生活的變遷中唱起主角,這種現象對近代政治製度的變遷帶來的結果,並不全都令人歡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曆史已經告訴我們的,群眾的民主權力就像一切個人權力一樣,當它沒有受到恰當的憲政約束時,也很容易轉變為它的反麵,成為一種暴虐的權力。因此自伯克以降,便有許多思想家對於各種群眾領袖挾民意而行獨裁的負麵作用憂心沖忡。從這個角度講,法國人勒龐在兩個世紀之交寫下的一係列社會心理學著
勒龐(gustave in bon,1841-1931)是何許人物?本來我們對這位當年法國的才子式人物不該完全陌生。他的鶴合之眾》一書,包括漢語在內被翻譯成17種語言。2惜乎近代以來,國人長期麵對內憂外患的時局,總是擺脫不了"保種圖存"的國家主義意識,因此最有現實意義的學說,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類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人們的視野,當然也就不足為怪。
勒龐從1894年開始,寫下過一係列社會心理學著作,魚龍混雜,蔚為大觀,除了上麵提到的《烏合之眾》外,還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1894)、《社會主義心理學》(1898)、《俄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1912)以及《戰爭心理學》(1916)。不過這些著作因為既不十分合乎學術規範,又是一些過於嚴肅的話題,因此大多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惟獨《烏合之眾》一書卻取得了出乎預料的成功。它在1895年出版後,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即使是在今天,我們在主要的網上書店也仍可看到此書的多個網頁和讀者針對此書的一些奇談怪論。
關於勒龐的思想傾向,當年芝加哥大學社會心理學的開山喬治·米德(ceompmead)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中評論勒龐的思想時曾說,"勒龐是這樣一批法國人中的一員,他對自己民族的文明幾乎已經感到絕望,隻有盎格魯一薩克遜民族的個人主義,使他看到了未來社會的推一希望。"我們從米德這段話可知,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見紛呈的世紀末,是屬於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當然,在他的著作裏,我們隨處可見他對"盎格魯一薩克遜種族"的心理素質和政治製度的讚揚,不過要論係統與深刻,他遠遠不及自己同胞中的大師孟德斯鳩和托克維爾等人,甚至與比他年長一輩的希波某特·泰納相比,也遜色不少。因此隻說他有盎格魯一薩克遜情結,並不足以解釋他的思想特色和對後世的持久影響。他的思想價值來自別處。
羅伯特·墨頓(rwt merton)在為此書的簡裝本所寫的長篇序言中,曾特別提到了奧爾波特(goldn w.allpo)給予勒龐的極高評價。這位美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泰鬥說,"在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當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墨頓先生則認為,"反對者可以駁斥勒龐的言論,但是他們不能對它視而不見,至少,假如他們不想放棄對社會心理學問題的關心,他們就不能這樣做,因為那都是些基本的問題。這正是勒龐此書的主要功績所在:它幾乎從頭到尾表現出一種對重要問題的敏感性。……隻有在極少數思想家中,才能看到這種不斷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的本領。對於社會心理學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會的人,勒龐的著作所關注的問題,幾乎無一例外地註定會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持論穩健而超脫的熊彼特在其著名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中,也曾特別強調了勒龐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作為一個時代表征的重要意義,認為勒龐最早有效地闡明了"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的實相,從而"給予作為古典民主學說和關於革命的民主神話基礎的人性畫麵沉重一擊"。隻要讀一下勒龐此書,人們想必也會很容易理解以上這些言論。的確,對於20世紀出現的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群眾運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災難,我們如想對其尋求一點心理學上的理解,從勒龐那裏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2.研究的兩個起點
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在後世享有持久的影響,說來不難理解,因為他在提出自己的見解時所針對的社會背景,至今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已經成為我們這個世紀人類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現象。勒龐雖然從學術角度講經常表現得十分"外行",卻對這種現象具有一種出自直覺的深刻感受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