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此事之後,孫承宗逐漸倚重袁崇煥,而駁迴了王在晉在八裏舖修建城池的建議。後來,清史專家蕭一山先生就說:“在晉之謀,原未可厚非。惟棄地設守,終非善策,宜不為新進有為者所喜。”王在晉的建議,老成持重,考慮到國家的財力、兵力,認為如果在關外設守,萬一有變,山海關將不得不開關接納逃兵,這樣的形勢就很危險。但是,袁崇煥無疑更具一腔血氣之勇。袁崇煥常常說:“我不惜身命。”王在晉就會反駁道:“個人身家性命與國家的封疆,孰輕孰重?”看來,袁崇煥與王世晉的分歧,根本是在於兩人的價值觀不同。不過,從當時明廷與後金的軍事力量對比來說,明方棄遼河以西大片土地不守而專守山海關,無疑是示弱於人,並且放棄了在遼西角逐的機會,隻會越走越被動。袁崇煥所主張的守寧遠之策,在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裏由他本人付諸實施,確是收有七八年間京師不受威脅之效。這也證明了袁崇煥的建議有切實可行的地方。
當然,袁崇煥的個人性格對他和旁人之間的分歧來說,是有弊無利。作為監軍的袁崇煥,在執法上非常嚴厲。有一次,袁崇煥核實軍隊人數,發現有虛報的情況,立即處死了一個校官。這事引起孫承宗大怒,孫承宗說:“監軍難道有權力擅殺嗎?”袁崇煥向孫承宗頓首謝罪,才算了結此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崇煥的性格中自負的一麵。隨著袁崇煥所承擔的責任和權力越來越大,這種自負的性格會可能膨脹成為自大和專擅。後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似乎也是某種必然。
------------
孤城抗強敵(1)
------------
袁崇煥的關外軍事生涯如此順利,與孫承宗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今河北高陽)人。他年輕時,與袁崇煥一樣喜歡與老兵老將探討邊關形勢,也熟知邊事。他是明代後期最有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大臣之一,曾在天啟年間和崇禎年間兩次以大學士身份督師關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蕭一山先生說他才略不亞於熊廷弼,但器量卻超過了後者。天啟二年到五年(1622—1625),孫承宗第一次以大學士身份督師,使關外防務得到大規模的拓展。在他的布置下,明朝修複城堡數十座,練兵十一萬,裁汰冗軍一萬七千人,造甲冑,修器械,開屯田,使明廷的統治在遼東地區得到部分恢複。同一時段裏,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一意建都瀋陽,麵對由孫承宗組織起來的無懈可擊的防務,不敢輕舉妄動。因此,近四年間雙方沒有發生戰事。然而,天啟五年孫承宗被高第取代,引發了盡撤關外諸城之舉,這使得袁崇煥不得不孤城抗敵,而退敵之功也成就了袁崇煥在天啟末年節製關內、關外軍事的威權。
一、寧遠布防。這一階段的袁崇煥,專注於寧遠城的防守部署。天啟三年(1623)九月,孫承宗決定派兵守寧遠,命袁崇煥、滿桂同往鎮守。袁崇煥到寧遠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築城。此前,孫承宗曾經派祖大壽去築城。祖大壽憑個人的直覺,認為朝廷不會長期駐守寧遠,所以城建了十分之一就停下了。袁崇煥到寧遠之後,定下城牆的規製:高三丈二尺,寬三丈,上二丈四尺,城牆上的防護矮牆高六尺。他命令祖大壽、高見、賀謙分督修城的任務。
天啟四年,寧遠城修建完畢,“遂為關外重鎮”。袁崇煥與滿桂的合作,最初還算是比較相得。滿桂是一員良將,而袁崇煥勤於職事,誓與此城共存亡,又“善撫將士”,二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將士們也樂意效命。因此,大環境的相對寧靜,以及寧遠城防務的嚴密,使天啟年間的寧遠城不但成為關外的重鎮,而且是關外一個重要的貿易集散地、移民定居點。據《明史》記載,這時的寧遠城“商旅輻輳(còu),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
袁崇煥對於寧遠的防務,可謂是盡心盡力。他的父親死了,他奪情視事,不離職守。奪情,就是奉旨不迴鄉為父守製。這在明代曆史中出現過多次,但屢次都遭到言官的彈劾。例如成化年間大學士李賢、萬曆初年大學士張居正,都曾因奪情遭到當時輿論的抨擊。袁崇煥奪情視事,由於他是負責前線防務,所以可能在當時輿論看來還不算是貪戀權位,也就沒有受到什麽抨擊。但是,從奪情一事看來,袁崇煥的性格與張居正類似,就是在處理國事與家事、行事與品行的關係時,不重虛譽,而注重實際。
寧遠築城之後,袁崇煥在孫承宗的支持下,陸續將明朝的防線往東北推了二百餘裏。到天啟五年初,寧遠城已經成為東北防線的內地了,在它之外,是錦州、大小淩河、鬆山、杏山等城堡。作為按察僉事備兵寧前道的袁崇煥,有理由相信寧遠城及其周邊城堡構成的嚴密防禦體係足以抵擋後金軍隊的進攻。
二、孤城抗敵。孫承宗在東北邊防上功績卓著,所以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很高。魏忠賢千方百計想要拉攏他,派應坤等人向孫承宗示意。孫承宗沒有理睬,魏忠賢便非常痛恨他。天啟五年,孫承宗西巡薊州、昌平等地,上疏請以賀聖壽入朝覲見,也想藉此機會彈劾魏忠賢。魏忠賢的親信魏廣微趕忙向魏忠賢報告說:“孫承宗擁兵數萬來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做他的內應,您將會變成齏(ji) 粉。”魏忠賢嚇得跑到熹宗那裏繞床而哭,求熹宗製止孫承宗來京。孫承宗到通州時,接到熹宗聖旨,立即返迴。魏忠賢派人偵查,卻發現孫承宗僅帶著鹿善繼一人而已。魏忠賢這才安下心來,但是卻再也不敢讓孫承宗繼續執掌軍權了。他指使崔呈秀等人不斷地詆毀孫承宗,終於迫使孫承宗在當年十月離職。接替孫承宗出任經略的是高第。
</br>
當然,袁崇煥的個人性格對他和旁人之間的分歧來說,是有弊無利。作為監軍的袁崇煥,在執法上非常嚴厲。有一次,袁崇煥核實軍隊人數,發現有虛報的情況,立即處死了一個校官。這事引起孫承宗大怒,孫承宗說:“監軍難道有權力擅殺嗎?”袁崇煥向孫承宗頓首謝罪,才算了結此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崇煥的性格中自負的一麵。隨著袁崇煥所承擔的責任和權力越來越大,這種自負的性格會可能膨脹成為自大和專擅。後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似乎也是某種必然。
------------
孤城抗強敵(1)
------------
袁崇煥的關外軍事生涯如此順利,與孫承宗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今河北高陽)人。他年輕時,與袁崇煥一樣喜歡與老兵老將探討邊關形勢,也熟知邊事。他是明代後期最有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大臣之一,曾在天啟年間和崇禎年間兩次以大學士身份督師關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蕭一山先生說他才略不亞於熊廷弼,但器量卻超過了後者。天啟二年到五年(1622—1625),孫承宗第一次以大學士身份督師,使關外防務得到大規模的拓展。在他的布置下,明朝修複城堡數十座,練兵十一萬,裁汰冗軍一萬七千人,造甲冑,修器械,開屯田,使明廷的統治在遼東地區得到部分恢複。同一時段裏,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一意建都瀋陽,麵對由孫承宗組織起來的無懈可擊的防務,不敢輕舉妄動。因此,近四年間雙方沒有發生戰事。然而,天啟五年孫承宗被高第取代,引發了盡撤關外諸城之舉,這使得袁崇煥不得不孤城抗敵,而退敵之功也成就了袁崇煥在天啟末年節製關內、關外軍事的威權。
一、寧遠布防。這一階段的袁崇煥,專注於寧遠城的防守部署。天啟三年(1623)九月,孫承宗決定派兵守寧遠,命袁崇煥、滿桂同往鎮守。袁崇煥到寧遠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築城。此前,孫承宗曾經派祖大壽去築城。祖大壽憑個人的直覺,認為朝廷不會長期駐守寧遠,所以城建了十分之一就停下了。袁崇煥到寧遠之後,定下城牆的規製:高三丈二尺,寬三丈,上二丈四尺,城牆上的防護矮牆高六尺。他命令祖大壽、高見、賀謙分督修城的任務。
天啟四年,寧遠城修建完畢,“遂為關外重鎮”。袁崇煥與滿桂的合作,最初還算是比較相得。滿桂是一員良將,而袁崇煥勤於職事,誓與此城共存亡,又“善撫將士”,二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將士們也樂意效命。因此,大環境的相對寧靜,以及寧遠城防務的嚴密,使天啟年間的寧遠城不但成為關外的重鎮,而且是關外一個重要的貿易集散地、移民定居點。據《明史》記載,這時的寧遠城“商旅輻輳(còu),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
袁崇煥對於寧遠的防務,可謂是盡心盡力。他的父親死了,他奪情視事,不離職守。奪情,就是奉旨不迴鄉為父守製。這在明代曆史中出現過多次,但屢次都遭到言官的彈劾。例如成化年間大學士李賢、萬曆初年大學士張居正,都曾因奪情遭到當時輿論的抨擊。袁崇煥奪情視事,由於他是負責前線防務,所以可能在當時輿論看來還不算是貪戀權位,也就沒有受到什麽抨擊。但是,從奪情一事看來,袁崇煥的性格與張居正類似,就是在處理國事與家事、行事與品行的關係時,不重虛譽,而注重實際。
寧遠築城之後,袁崇煥在孫承宗的支持下,陸續將明朝的防線往東北推了二百餘裏。到天啟五年初,寧遠城已經成為東北防線的內地了,在它之外,是錦州、大小淩河、鬆山、杏山等城堡。作為按察僉事備兵寧前道的袁崇煥,有理由相信寧遠城及其周邊城堡構成的嚴密防禦體係足以抵擋後金軍隊的進攻。
二、孤城抗敵。孫承宗在東北邊防上功績卓著,所以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很高。魏忠賢千方百計想要拉攏他,派應坤等人向孫承宗示意。孫承宗沒有理睬,魏忠賢便非常痛恨他。天啟五年,孫承宗西巡薊州、昌平等地,上疏請以賀聖壽入朝覲見,也想藉此機會彈劾魏忠賢。魏忠賢的親信魏廣微趕忙向魏忠賢報告說:“孫承宗擁兵數萬來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做他的內應,您將會變成齏(ji) 粉。”魏忠賢嚇得跑到熹宗那裏繞床而哭,求熹宗製止孫承宗來京。孫承宗到通州時,接到熹宗聖旨,立即返迴。魏忠賢派人偵查,卻發現孫承宗僅帶著鹿善繼一人而已。魏忠賢這才安下心來,但是卻再也不敢讓孫承宗繼續執掌軍權了。他指使崔呈秀等人不斷地詆毀孫承宗,終於迫使孫承宗在當年十月離職。接替孫承宗出任經略的是高第。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