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薊鎮的幾年裏,戚繼光完成了一部軍事著作——《練兵實紀》。在書中,戚繼光係統地提出了他的練兵理論。他認為,關於練兵,一要重視對士兵的平日訓練,二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他認為,士兵們應當重視平日裏的教場操練,把訓練當作真正臨陣抵敵一般來體驗,甚至平時不訓練的時候也要“一心想著殺賊,蓄養銳氣,軍容整齊”。練習之法,先練“伍法”,即隊伍之間的整合,其次練膽氣,再次練耳目,再次練手足,最後練營陣。首練伍法,看得出戚繼光對於軍紀的強調,而對於士兵的個人能力,卻是首重“膽氣”。這種理論說明戚繼光是一個非常重視精神訓練的將領。他練兵,不是練單純的武藝,而是要練就一種軍魂,一種氣魄。
薊州練兵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當隆慶六年(1572)汪道昆代表朝廷巡視薊鎮時,戚繼光在湯泉(今河北遵化縣北)組織了一次有十萬士兵參與的演習。演習規模之大,氣勢之偉,令親自觀看演習的戚繼光本人都深受感染,有“中心實屬恍惚”之嘆,相信“邊事真有可為”。
------------
鎮北:朔風邊酒不成醉 落葉歸鴉無數來(2)
------------
十六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蒙古俺答汗與明廷講和,被封為順義王,宣府、大同以西邊疆相對來說比較平定。騷擾邊疆的隻是東部一些小部落。經常侵犯薊鎮一帶的是朵顏部的酋長董狐狸。然而,麵對軍容齊整的戚繼光部隊,董狐狸隻是一次一次地失敗,最後不得不在萬曆三年(1575)與明廷講和,雙方通貢互市。此後雖然偶爾會有一些戰事,但是,戚繼光與李成梁分別鎮守的薊州、遼東,始終固若金湯,保障了明廷東北邊境的安全,而薊州軍容之盛,也為諸邊之冠。據《明史》記載,薊州防備極其完善,敵人根本找不到漏洞,隻得轉而騷擾遼東。這樣,鎮守遼東的李成梁就經常打戰,似乎顯得“戰功卓著”。但比起戚繼光鎮守薊州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名來,那就實在算不得什麽了。
這樣的防禦一直持續到萬曆十一年(1583)戚繼光調離薊鎮。他調離薊鎮,是與張居正之死有關。張居正在萬曆十年(1582)死去,隨即便遭到神宗的清算,而凡與張居正往來密切的大臣,多半受到牽連。戚繼光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遺憾地離開了北部邊疆。清人編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戚繼光的詩文有這樣的評價:“詩亦伉健,近燕趙之音。”看來,薊鎮的近二十年歲月,畢竟給戚繼光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
兵法:跡至粗而用至神
------------
戚繼光在某些方麵更類似文人。例如,他在另一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的序言裏,大談“仁義”、“心”一類的儒學內容。他甚至認為兵法的根本也在於“人心”:“黃帝之法,根於幾微;湯武之兵,本諸仁義。幾微之所由起,仁義之所從出,在於吾心。是故跡至粗也,而用至神也。”像黃帝、成湯、周武王等人的用兵之法,都是本於人心。從這種理論來看戚繼光的實踐,他在剿倭時對脅從者的寬容,以及練兵時強調精神的力量,就很容易理解了。通過這樣的表述,戚繼光將被當時文人們形容為“粗跡”的軍事行動,升華成一種蘊含精微道理的行為。然而,戚繼光並不是一個誇誇其談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在《練兵實紀》一書中說過:“教兵之法,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實用,是戚繼光軍事理論的根本原則。他在練兵時,特別反對花法,要士兵一定要摒棄一切花架子,要學會實戰的真本領,這樣才不會在戰場上吃虧。
晚明有一個戚繼光兵法的崇拜者,寫了一部《武備新書》,提出要製造“火龍捲地飛炮”,大概就是雕木為虎豹之形,以輪駕之,使口中出火,藏炮於腹,點火於馬尾,使其沖敵。這一“創意”被清代編纂四庫全書的學者大大嘲弄了一番,說“殆於兒戲”,跟小孩子玩兒似的。然而,這部書也題名為“戚繼光撰”,顯然是託名,另一方麵這也說明戚繼光在軍事理論上的聲名。戚繼光的軍事理論著作,迄今所見主要是《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在這些書裏,富含著這位愛國將領關於治軍、實戰等方麵的理論。
一、治軍。戚繼光治軍,首先提出一個軍隊職能的問題。針對明朝軍隊戰鬥力不強而搜括民脂民膏卻不遺餘力的怪現象,戚繼光提出士兵的首要職能是“保國安民”。他說:“兵是殺賊的東西;賊是殺百姓的東西。”士兵如果不願殺賊,反而禍害百姓,便也變成了賊。他經常用宋代嶽飛的嶽家軍來作榜樣,認為嶽家軍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精神,就是保國安民的典範。
其次,戚繼光指出,處理好官兵關係是治軍的關鍵。他對將領們說,官與兵要同甘共苦,要身先士卒。所謂的身先士卒,“非獨臨陣身先,件件苦處要當身先”,也就是要求將領們能時時“吃苦在前”。戚繼光本人,也堅守與士兵同甘苦的原則。在浙江平倭時,有一次戚繼光行軍到樂清,恰逢大雨。當地的士紳請戚繼光入室避雨,戚繼光說:“上千士兵都露天站著,我怎麽可以獨自進屋避雨呢?”他雖然治軍嚴明,但是對士兵們卻非常愛護。他曾說過,自己的軍隊“暑行千裏,我不曾打一個兵五棍”。這種恩威並行的治軍方法,使得戚家軍能夠有良好的軍紀,也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和支持。
</br>
薊州練兵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當隆慶六年(1572)汪道昆代表朝廷巡視薊鎮時,戚繼光在湯泉(今河北遵化縣北)組織了一次有十萬士兵參與的演習。演習規模之大,氣勢之偉,令親自觀看演習的戚繼光本人都深受感染,有“中心實屬恍惚”之嘆,相信“邊事真有可為”。
------------
鎮北:朔風邊酒不成醉 落葉歸鴉無數來(2)
------------
十六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蒙古俺答汗與明廷講和,被封為順義王,宣府、大同以西邊疆相對來說比較平定。騷擾邊疆的隻是東部一些小部落。經常侵犯薊鎮一帶的是朵顏部的酋長董狐狸。然而,麵對軍容齊整的戚繼光部隊,董狐狸隻是一次一次地失敗,最後不得不在萬曆三年(1575)與明廷講和,雙方通貢互市。此後雖然偶爾會有一些戰事,但是,戚繼光與李成梁分別鎮守的薊州、遼東,始終固若金湯,保障了明廷東北邊境的安全,而薊州軍容之盛,也為諸邊之冠。據《明史》記載,薊州防備極其完善,敵人根本找不到漏洞,隻得轉而騷擾遼東。這樣,鎮守遼東的李成梁就經常打戰,似乎顯得“戰功卓著”。但比起戚繼光鎮守薊州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名來,那就實在算不得什麽了。
這樣的防禦一直持續到萬曆十一年(1583)戚繼光調離薊鎮。他調離薊鎮,是與張居正之死有關。張居正在萬曆十年(1582)死去,隨即便遭到神宗的清算,而凡與張居正往來密切的大臣,多半受到牽連。戚繼光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遺憾地離開了北部邊疆。清人編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戚繼光的詩文有這樣的評價:“詩亦伉健,近燕趙之音。”看來,薊鎮的近二十年歲月,畢竟給戚繼光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
兵法:跡至粗而用至神
------------
戚繼光在某些方麵更類似文人。例如,他在另一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的序言裏,大談“仁義”、“心”一類的儒學內容。他甚至認為兵法的根本也在於“人心”:“黃帝之法,根於幾微;湯武之兵,本諸仁義。幾微之所由起,仁義之所從出,在於吾心。是故跡至粗也,而用至神也。”像黃帝、成湯、周武王等人的用兵之法,都是本於人心。從這種理論來看戚繼光的實踐,他在剿倭時對脅從者的寬容,以及練兵時強調精神的力量,就很容易理解了。通過這樣的表述,戚繼光將被當時文人們形容為“粗跡”的軍事行動,升華成一種蘊含精微道理的行為。然而,戚繼光並不是一個誇誇其談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在《練兵實紀》一書中說過:“教兵之法,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實用,是戚繼光軍事理論的根本原則。他在練兵時,特別反對花法,要士兵一定要摒棄一切花架子,要學會實戰的真本領,這樣才不會在戰場上吃虧。
晚明有一個戚繼光兵法的崇拜者,寫了一部《武備新書》,提出要製造“火龍捲地飛炮”,大概就是雕木為虎豹之形,以輪駕之,使口中出火,藏炮於腹,點火於馬尾,使其沖敵。這一“創意”被清代編纂四庫全書的學者大大嘲弄了一番,說“殆於兒戲”,跟小孩子玩兒似的。然而,這部書也題名為“戚繼光撰”,顯然是託名,另一方麵這也說明戚繼光在軍事理論上的聲名。戚繼光的軍事理論著作,迄今所見主要是《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在這些書裏,富含著這位愛國將領關於治軍、實戰等方麵的理論。
一、治軍。戚繼光治軍,首先提出一個軍隊職能的問題。針對明朝軍隊戰鬥力不強而搜括民脂民膏卻不遺餘力的怪現象,戚繼光提出士兵的首要職能是“保國安民”。他說:“兵是殺賊的東西;賊是殺百姓的東西。”士兵如果不願殺賊,反而禍害百姓,便也變成了賊。他經常用宋代嶽飛的嶽家軍來作榜樣,認為嶽家軍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精神,就是保國安民的典範。
其次,戚繼光指出,處理好官兵關係是治軍的關鍵。他對將領們說,官與兵要同甘共苦,要身先士卒。所謂的身先士卒,“非獨臨陣身先,件件苦處要當身先”,也就是要求將領們能時時“吃苦在前”。戚繼光本人,也堅守與士兵同甘苦的原則。在浙江平倭時,有一次戚繼光行軍到樂清,恰逢大雨。當地的士紳請戚繼光入室避雨,戚繼光說:“上千士兵都露天站著,我怎麽可以獨自進屋避雨呢?”他雖然治軍嚴明,但是對士兵們卻非常愛護。他曾說過,自己的軍隊“暑行千裏,我不曾打一個兵五棍”。這種恩威並行的治軍方法,使得戚家軍能夠有良好的軍紀,也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和支持。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