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六世祖戚祥隨著朱元璋的義軍南征北討,最後戰死在雲南。從此,戚家就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戚繼光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小就讀書習武,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親戚景通去世時襲職,時年十八歲。明製,指揮僉事的品秩是正四品,相當於文官中的知府一級。應當說,十八歲的戚繼光承襲此職後,應當是少年得誌了。但是,他還有更高的追求,並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資本上睡大覺。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參加在山東舉行的鄉試,中了武舉。據明末學者許孚遠的介紹,一般參加武舉的人,通過第一場馬上射考試的僅十分之七,通過第二場步下射的僅十分之三,再通過策論考試的就僅為二十分之一了。因此,戚繼光中武舉,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了。根據嘉靖初年所定的製度,每年十月舉行各省的武舉,次年四月即舉行武會試。中舉後的戚繼光在次年的會試中並不順利,恰逢蒙古俺答部大舉入侵,進逼北京。應試的武舉子們,便由朝廷組織,臨時參加防禦工作,並留在北京,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這年夏天,戚繼光升任為署都指揮僉事一職,成為山東都指揮使司的一名官員,秩正三品。離開京城前的戚繼光,曾賦一詩,名為《馬上作》。詩雲: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戚繼光後來的歲月,確如這首詩中所言,一生戎馬倥傯。


    ------------


    平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1)


    ------------


    對於明代中後期東南沿海的居民來說,倭寇就像是一個夢魘(yàn),長期讓他們無法有安定感。戚繼光生活的山東沿海地區,素來就是一個不平靜的地域。從元代末年起,這裏便經常受到倭寇的騷擾。他的先輩世襲的登州衛,也是山東海防的前哨。“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是十九歲的戚繼光在讀兵書時於空白處無意中寫下的。也許,這種很隨意的創作真正反映了戚繼光的理想。麵對騷動不安的海疆,戚繼光的內心,充滿著一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是一種光宗耀祖的奢想,而是保國為民的理想。所以,當嘉靖三十二年戚繼光被任命為署都指揮僉事,專任山東防倭之責時,他獲得了實現其理想的最佳機會。此後的十餘年中,他先後在山東、浙江、福建等地禦倭。然而,相對於浙江、福建等地來說,山東的倭患相對較輕。戚繼光在山東所能做的,多半是整頓軍紀,加強防備。真正能展現他的軍事才能的地方,是後來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戰場。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天,戚繼光來到浙江,任浙江都司僉書,管理軍隊的屯田事宜。當時,浙江沿海的倭寇非常猖獗。嘉靖三十二年,曾有一隊四十餘人的倭寇因為失落了船隻,便上岸搶劫,竄入浙江平湖、海鹽等地,殺死大批官軍,然後從容奪船出海。嘉靖三十四年,又有數十人的倭寇從浙江平湖入境,轉掠杭州附近,又經淳安深入南直隸的歙縣,迫近蕪湖,再繞了一個大圈,轉迴宜興、武進,一路殺人越貨,雖然最終被殲,但被他們殺傷的據說有四千人之多。要知道,南京當地駐軍按額有十二萬,居然聽憑這麽一小股倭寇橫行內陸。所以,黃仁宇先生說:“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亦當稱為罕見。”由此可見,當時明軍已經腐敗,缺乏戰鬥力。


    倭寇的濫殺,給東南地區的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也激起了他們的無限憤慨。嘉靖年間,有一個文人名叫豐坊,每有餘錢,必請道士來齋醮以詛咒倭寇、假道學和偽禪僧、蚊蟲和跳蚤。一些孔武有力的義民,紛紛組織武裝自保。明朝政府倒也不可謂不盡力,先後撤換了數位官員,又徵調河北、山東、廣西等地的客兵入浙江平倭。但是,客兵對於抗倭毫無積極性可言,往往臨戰奔逃,又趁機勒索搶奪平民。因此,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寧遇倭寇,毋遇客兵。遇倭猶可逃,遇兵不得生。”明軍在與倭寇交戰中,有時還殺戮平民來冒功。


    這時,一個比較能幹的官員出現了,他就是胡宗憲。從嘉靖三十三年起,胡宗憲就參加了東南地區的禦倭戰爭,並越來越發揮重大作用。在一次軍事行動中,戚繼光向胡宗憲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議,使得胡宗憲對剛來浙江的戚繼光非常賞識。在胡宗憲的推薦下,戚繼光被擢升為參將,鎮守浙江沿海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三府靠近海濱,防倭任務艱巨。因此,這一任命,將戚繼光推到了抗倭戰爭的風口浪尖上。此後,戚繼光先在龍山所戰役中初步顯示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後在台州戰役及福建戰役中重創倭寇,立下赫赫戰功,狠狠打擊了倭寇的氣焰。


    龍山所在浙江慈谿縣境內,位於縣城的東北麵臨海處,隸屬觀海衛。在龍山所的東麵是舟山群島,倭寇頻繁在此出沒。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下旬,一支約有八百餘人的倭寇竄入慈谿沿海,攻到了龍山所。當時,參將盧鏜和遊擊尹秉衡率兵前往迎敵。新近上任的戚繼光也整軍參戰。猖狂慣了的倭寇絲毫也不將素來孱弱的明軍放在眼裏。三個倭酋率倭寇向著人數占優的明軍攻來。明軍竟然抵敵不住,連連潰退。戚繼光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遂跳上一個高處,張弓搭箭,一連三箭將三個倭酋射倒。這三箭,顯示出戚繼光武藝高強。倘若我們還記得他曾經中過武舉的話,就不會奇怪了。戚繼光這三箭,穩住了明軍的頹勢。明軍立定腳跟,開始向倭寇反攻。倭寇見討不到便宜,便立即撤退。這雖然隻是一場普通的戰鬥,但是戚繼光的勇武,已經為人所知。據戚繼光兒子所作其父年譜中說,“是役也,兵無專統,謀不僉同,且家嚴(指戚繼光)職為新設,兵屬舊轄,方欲訓練而寇適至,賴三矢而退,諸部兵鹹服其勇略”。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十六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豐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豐明並收藏正說明朝十六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