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在政治上是個鐵腕人物。即使對當時實際掌管權柄的兩位皇太後已經決定的事情,他也敢直言進諫。萬曆五年(1577)五月,皇帝降諭要重修慈慶、慈寧兩宮。此二宮是兩位皇太後的寢宮,重修也應該是兩位皇太後的意思。但張居正卻認為兩座宮殿都剛剛於萬曆二年落成,還都壯麗如新,現在要重修,會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費。因此,他上疏勸阻,請求停止此項工程。兩位皇太後聽從了他的建議。當年九月,慈聖皇太後認為皇帝的大婚之期就要臨近,就讓皇帝停止當年的行刑。明朝的製度,秋天有秋審,九月正是判罪行刑的時間。慈聖皇太後比較信佛,好做善事,她的這點婦人之仁,理應成全。可是在張居正看來,國家之亂,完全是因為執法者的有心寬縱,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認為“盜者必獲,獲而必誅,則人不敢為矣”。“殺以止殺”,惟有嚴厲地執行國家的法律製度,社會才能安定,國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張居正立刻上疏,阻止慈聖皇太後“暫免行刑”的做法。這個奏疏上去後,聖旨下:“先生說的是,今年照舊行刑。”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在湖廣江陵去世。一輩子默默無聞的張文明肯定沒有想到他的去世竟然如此轟轟烈烈,演變成明代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還在千裏以外的京城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按照舊製,張居正應丁父憂,迴籍守製三年。事情的結果是張居正被皇帝特旨“奪情”,在職居喪。對張居正“奪情”事件起因的說法有兩個版本。其一是說張居正被“奪情”完全是他貪戀權位,自己一手策劃的。當時張居正推行新政正處在緊要關頭,如果他這時離開,正中那些反對派的下懷,改革就將功虧一簣(kuì)。一邊是為已經十八年沒見麵而且已經去世的父親盡孝道,另一邊是自己領導的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業,這道選擇題對於很有政治抱負的張居正來講一點都不難,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此,張居正就示意內監馮保,讓皇帝挽留他在官守製。雖然表麵上他也一再上疏乞歸,但是都沒有得到皇帝的準許。
------------
失敗的帝師(2)
------------
另一種說法是萬曆小皇帝當時雖然已經十五歲,但是在很多國家大事的處理上還很依賴張居正,兩宮皇太後也認為小皇帝還離不開張居正的輔佐。原來就有地位重要的不能離職的官員,被“奪情”而在職居喪的先例,因此,慰留張先生既是出於小皇帝的需要,也是出於兩宮皇太後的懿旨。總之,不管張居正“奪情”到底是君臣之間出於誰的需要,都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質疑的聲音。尤其是翰林們,他們認為這是違反綱常倫理的做法,隻有懂忠孝大節的臣子才能給天下人作出表率。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又是帝師,他尚且把忠孝二字扔在一邊,還如何要求天下的百姓呢?於是,一場爭端開始了。先是吏部尚書張瀚因帶領一班官員勸阻張居正“奪情”而被解職。其後,兩名翰林院編修和兩名刑部官員都因上奏皇帝參劾張居正不忠不孝,而被逮到午門外,遭受廷杖之刑。然後,他們四個是褫(chi)官的褫官,流放的流放,都被趕出了京城。為了此事,朝廷中的官員們群情激昂,民間也鬧得沸沸揚揚。最後,還是神宗下了一道敕諭說,如果有人再議論此事,就是“任意自恣”,“欺君無上”,絕不寬恕。“奪情”事件,以皇帝和張居正的勝利而結束。在此事中,張居正堅持到底、毫不退讓的鐵腕政治家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同時,他也捍衛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使“萬曆新政”得以繼續進行。
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迴籍葬父。神宗特許張居正離京期間用密封上書言事,並告誡內閣次輔呂調陽等:“有大事毋得專決,馳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張居正身在江陵,仍掌握朝政大權。有一天,甚至連著接到皇帝的三道詔書,湖廣的地方官特在江陵建三詔亭,以示紀念。如果張居正在朝廷中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皇帝,這不是“威權震主”,又是什麽呢?以張居正的政治敏銳性,他也感覺到自己已到了騎虎難下的險境。萬曆八年(1580),張居正預感身後不保,屢次上疏乞休。神宗向皇太後請示,太後對神宗說:“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皇太後堅決的態度使神宗和張居正二人陷入兩難境地。此時,在神宗眼裏,張居正不再是元輔、帝師,而是已經成為自己獨立行使皇權的一個障礙。
萬曆十年(1580)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死訊傳來,神宗為其輟朝一日,並給他很高的禮遇,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賜治喪銀,並遣官護喪歸葬。可以說,張居正死後是極盡哀榮。一般來說,人死了,一切也就都劃上句號了,但張居正的身後事,我們卻不能不提。
早在萬曆八年三月,張居正的兒子張懋修高中殿試第一名,長子張敬修也中了進士。張居正向皇帝謝恩,萬曆帝說:“先生功大,朕無以為酬,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但是,張居正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神宗後來對他的子孫是如何看顧的。萬曆十一年(1581)三月,在他死後不到九個月,他的一切官銜就被皇帝剝奪了。時隔一年,他的子孫更是遭到了家破人亡的慘禍。萬曆十二年(1582)四月,皇帝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抄家的人還未趕到江陵,張府就已被封,尚未來得及逃出的老弱婦孺十幾口人,被關在府內,活活餓死,為禍之酷烈,慘不忍言,江陵張府已成人間地獄。居正長子張敬修在嚴刑拷打之下,不堪忍受,自縊而亡。其他的兒子即使僥幸活命,也被發配充軍。張居正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也會仰天長嘆:這還是那個他竭盡全力輔佐的萬曆小皇帝嗎?這還是那個在他精心嗬護下長大的孩子嗎?孰不知,有些禍根在他生前就已種下了。
</br>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在湖廣江陵去世。一輩子默默無聞的張文明肯定沒有想到他的去世竟然如此轟轟烈烈,演變成明代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還在千裏以外的京城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按照舊製,張居正應丁父憂,迴籍守製三年。事情的結果是張居正被皇帝特旨“奪情”,在職居喪。對張居正“奪情”事件起因的說法有兩個版本。其一是說張居正被“奪情”完全是他貪戀權位,自己一手策劃的。當時張居正推行新政正處在緊要關頭,如果他這時離開,正中那些反對派的下懷,改革就將功虧一簣(kuì)。一邊是為已經十八年沒見麵而且已經去世的父親盡孝道,另一邊是自己領導的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業,這道選擇題對於很有政治抱負的張居正來講一點都不難,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此,張居正就示意內監馮保,讓皇帝挽留他在官守製。雖然表麵上他也一再上疏乞歸,但是都沒有得到皇帝的準許。
------------
失敗的帝師(2)
------------
另一種說法是萬曆小皇帝當時雖然已經十五歲,但是在很多國家大事的處理上還很依賴張居正,兩宮皇太後也認為小皇帝還離不開張居正的輔佐。原來就有地位重要的不能離職的官員,被“奪情”而在職居喪的先例,因此,慰留張先生既是出於小皇帝的需要,也是出於兩宮皇太後的懿旨。總之,不管張居正“奪情”到底是君臣之間出於誰的需要,都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質疑的聲音。尤其是翰林們,他們認為這是違反綱常倫理的做法,隻有懂忠孝大節的臣子才能給天下人作出表率。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又是帝師,他尚且把忠孝二字扔在一邊,還如何要求天下的百姓呢?於是,一場爭端開始了。先是吏部尚書張瀚因帶領一班官員勸阻張居正“奪情”而被解職。其後,兩名翰林院編修和兩名刑部官員都因上奏皇帝參劾張居正不忠不孝,而被逮到午門外,遭受廷杖之刑。然後,他們四個是褫(chi)官的褫官,流放的流放,都被趕出了京城。為了此事,朝廷中的官員們群情激昂,民間也鬧得沸沸揚揚。最後,還是神宗下了一道敕諭說,如果有人再議論此事,就是“任意自恣”,“欺君無上”,絕不寬恕。“奪情”事件,以皇帝和張居正的勝利而結束。在此事中,張居正堅持到底、毫不退讓的鐵腕政治家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同時,他也捍衛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使“萬曆新政”得以繼續進行。
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迴籍葬父。神宗特許張居正離京期間用密封上書言事,並告誡內閣次輔呂調陽等:“有大事毋得專決,馳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張居正身在江陵,仍掌握朝政大權。有一天,甚至連著接到皇帝的三道詔書,湖廣的地方官特在江陵建三詔亭,以示紀念。如果張居正在朝廷中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皇帝,這不是“威權震主”,又是什麽呢?以張居正的政治敏銳性,他也感覺到自己已到了騎虎難下的險境。萬曆八年(1580),張居正預感身後不保,屢次上疏乞休。神宗向皇太後請示,太後對神宗說:“待輔爾到三十歲,那時再作商量。”皇太後堅決的態度使神宗和張居正二人陷入兩難境地。此時,在神宗眼裏,張居正不再是元輔、帝師,而是已經成為自己獨立行使皇權的一個障礙。
萬曆十年(1580)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死訊傳來,神宗為其輟朝一日,並給他很高的禮遇,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賜治喪銀,並遣官護喪歸葬。可以說,張居正死後是極盡哀榮。一般來說,人死了,一切也就都劃上句號了,但張居正的身後事,我們卻不能不提。
早在萬曆八年三月,張居正的兒子張懋修高中殿試第一名,長子張敬修也中了進士。張居正向皇帝謝恩,萬曆帝說:“先生功大,朕無以為酬,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但是,張居正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神宗後來對他的子孫是如何看顧的。萬曆十一年(1581)三月,在他死後不到九個月,他的一切官銜就被皇帝剝奪了。時隔一年,他的子孫更是遭到了家破人亡的慘禍。萬曆十二年(1582)四月,皇帝詔令查抄張居正家產。抄家的人還未趕到江陵,張府就已被封,尚未來得及逃出的老弱婦孺十幾口人,被關在府內,活活餓死,為禍之酷烈,慘不忍言,江陵張府已成人間地獄。居正長子張敬修在嚴刑拷打之下,不堪忍受,自縊而亡。其他的兒子即使僥幸活命,也被發配充軍。張居正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也會仰天長嘆:這還是那個他竭盡全力輔佐的萬曆小皇帝嗎?這還是那個在他精心嗬護下長大的孩子嗎?孰不知,有些禍根在他生前就已種下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