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簡本字數已經不算少,但它隻占詳本的三分之一強,另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稿未刊。解放後,詳本幾經周折輾轉,得到己故廷龍先生悉心收集保護,到八十年代中期前,一直塵封在上海圖書館的書庫裏。李鴻章本人的各種資料,確實可以說是浩瀚如煙海。他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手稿、文告、奏摺、家書等,這無疑為研究李鴻章提供了最好的資料。
新編《李鴻章全集》由顧廷龍、戴逸兩位先生擔任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獨家出資,組織全國 30 多位學者於 1994 年開始編纂。編委會首先從上海圖書館接收了吳汝綸當年所編詳本共約 1900 萬字的底稿,以及該館館藏的李鴻章其他函稿。接著,又收錄了各地陸續發現的散稿和已經公開出版的李鴻章文稿約 300 萬字。
在這些文稿中,數量最大的奏稿。到了光緒二十六年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又有字冊《督粵奏稿》。此外,還有上海圖書館長樂路書庫的兩大冊奏稿散頁。
新編全集通過和軍機處副檔的對勘,一是校準了其所署文件的日期。二是軍機處在收到奏摺後,照錄下朝廷所附在後麵的諭旨。詳盡完整地反映了最高當局對李鴻章呈報各事的處理意見,而這在底本裏是根本沒有的。三是另外還有 2300 多件折片也是稿本裏所沒有的。
新編《李鴻章全集》的編輯工作,目前仍在緊張有序地進行。預計到 2004 年,這套總字數為 2300 萬至 2500 萬字的全集,將付梓麵世。這將是目前國內篇幅最長的一套個人文集。完全可以想見的是,這一工程的告竣,必然一新世人之耳目,同時也一新李氏之本相。
尾聲 如何評價李鴻章?
李鴻章死後僅兩個月,時代輿界驕子的梁啓超即寫出其傳世大作《李鴻章傳》。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筆,縱橫古今,附比中外,為時人後世生動而深刻畫出了一幅李鴻章之巨像。
在這本書中,梁啓超不留情麵地提示出了李鴻章“無學無術”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當客觀地提示後人說,“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同時,他也不無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應該說,這是最早的研究李鴻章之嚴肅著作。後來有關李鴻章的種種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當程度受到了梁啓超這一著作的影響。其時其世,東西方國際社會對李鴻章也有較高的評價。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鴻章死了已經 100 多年。在這 100 年多中,中外學術界總計出版了 40 多部有關李鴻章的專著和多達 1400 多篇研究論文。李鴻章研究成果數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學界對這樣一個近代曆史風雲人物的高度關注。這是因為,李鴻章畢生所從事的活動,幾乎涵蓋了近代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各個領域。舉凡晚清時代之許許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鴻章幾乎無不與之。也正如梁啓超早在 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樣,李鴻章個人的曆史,同時也是晚清40 年的曆史。
作為晚清一代重臣和權臣,李鴻章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曆史舞台上,一直處於古今中外、朝野滿漢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作為實力最強的洋務派淮係集團的首領、清政府重要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之一,為了因應不可抗拒的時代變局,他在中國早期的洋務——近代化活動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爭議和非議也最大。有人曾用八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鴻章聲名掃地的是甲午戰敗,當時彈章盈廷,國人一片唾罵。“使當日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經當過李鴻章僚屬的嚴複,在李氏去世所作的輓聯。它所表達的評論性意思,當主要也是就此而生發出來的感慨。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李鴻章的時候,我們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鴻章放在當時那個大背景大環境中去評判。在這裏,我們特別願意徵引著名近代史論家袁偉時先生的新論。在其所著《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一書中,袁先生專門用兩章的篇幅集中討論了“李鴻章的是是非非”問題,並從下述三方麵為李鴻章重新作了曆史定位—— 第一,李鴻章為庸眾中的傑士。
晚清統治層從最高統治者至大小官員,總體來看是個平庸的群體。他們是處於衰敗狀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兒,又在腐朽不堪的專利製度製約下活動。按照 19 世紀下半葉人類文化已達到的水平去衡量,這批統治者都是知識低下,目前短淺的平庸之輩。但在激烈的社會震蕩中,他們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較傑出的人物。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一個。
張之洞、梁啓超都認為李氏的見識超出同儕,這個論斷是公允的。但這不等於說,他在一切方麵都比大小官員高明。準確點說,他是甲午戰爭前為數不多的識見超群的清政府大員之一。
</br>
新編《李鴻章全集》由顧廷龍、戴逸兩位先生擔任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獨家出資,組織全國 30 多位學者於 1994 年開始編纂。編委會首先從上海圖書館接收了吳汝綸當年所編詳本共約 1900 萬字的底稿,以及該館館藏的李鴻章其他函稿。接著,又收錄了各地陸續發現的散稿和已經公開出版的李鴻章文稿約 300 萬字。
在這些文稿中,數量最大的奏稿。到了光緒二十六年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又有字冊《督粵奏稿》。此外,還有上海圖書館長樂路書庫的兩大冊奏稿散頁。
新編全集通過和軍機處副檔的對勘,一是校準了其所署文件的日期。二是軍機處在收到奏摺後,照錄下朝廷所附在後麵的諭旨。詳盡完整地反映了最高當局對李鴻章呈報各事的處理意見,而這在底本裏是根本沒有的。三是另外還有 2300 多件折片也是稿本裏所沒有的。
新編《李鴻章全集》的編輯工作,目前仍在緊張有序地進行。預計到 2004 年,這套總字數為 2300 萬至 2500 萬字的全集,將付梓麵世。這將是目前國內篇幅最長的一套個人文集。完全可以想見的是,這一工程的告竣,必然一新世人之耳目,同時也一新李氏之本相。
尾聲 如何評價李鴻章?
李鴻章死後僅兩個月,時代輿界驕子的梁啓超即寫出其傳世大作《李鴻章傳》。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筆,縱橫古今,附比中外,為時人後世生動而深刻畫出了一幅李鴻章之巨像。
在這本書中,梁啓超不留情麵地提示出了李鴻章“無學無術”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當客觀地提示後人說,“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同時,他也不無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應該說,這是最早的研究李鴻章之嚴肅著作。後來有關李鴻章的種種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當程度受到了梁啓超這一著作的影響。其時其世,東西方國際社會對李鴻章也有較高的評價。日本人對李鴻章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國人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鴻章死了已經 100 多年。在這 100 年多中,中外學術界總計出版了 40 多部有關李鴻章的專著和多達 1400 多篇研究論文。李鴻章研究成果數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學界對這樣一個近代曆史風雲人物的高度關注。這是因為,李鴻章畢生所從事的活動,幾乎涵蓋了近代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各個領域。舉凡晚清時代之許許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鴻章幾乎無不與之。也正如梁啓超早在 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樣,李鴻章個人的曆史,同時也是晚清40 年的曆史。
作為晚清一代重臣和權臣,李鴻章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曆史舞台上,一直處於古今中外、朝野滿漢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作為實力最強的洋務派淮係集團的首領、清政府重要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之一,為了因應不可抗拒的時代變局,他在中國早期的洋務——近代化活動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爭議和非議也最大。有人曾用八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鴻章聲名掃地的是甲午戰敗,當時彈章盈廷,國人一片唾罵。“使當日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經當過李鴻章僚屬的嚴複,在李氏去世所作的輓聯。它所表達的評論性意思,當主要也是就此而生發出來的感慨。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李鴻章的時候,我們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鴻章放在當時那個大背景大環境中去評判。在這裏,我們特別願意徵引著名近代史論家袁偉時先生的新論。在其所著《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一書中,袁先生專門用兩章的篇幅集中討論了“李鴻章的是是非非”問題,並從下述三方麵為李鴻章重新作了曆史定位—— 第一,李鴻章為庸眾中的傑士。
晚清統治層從最高統治者至大小官員,總體來看是個平庸的群體。他們是處於衰敗狀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兒,又在腐朽不堪的專利製度製約下活動。按照 19 世紀下半葉人類文化已達到的水平去衡量,這批統治者都是知識低下,目前短淺的平庸之輩。但在激烈的社會震蕩中,他們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較傑出的人物。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一個。
張之洞、梁啓超都認為李氏的見識超出同儕,這個論斷是公允的。但這不等於說,他在一切方麵都比大小官員高明。準確點說,他是甲午戰爭前為數不多的識見超群的清政府大員之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