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安決定讓鴻章隨同哥哥瀚章一起接受啟蒙教育。李鴻章本來名叫章銅,李文安給他改了新名字叫“鴻章”。意思是希望他“鴻圖大展,文章經國。”後來,李鴻章真的實現了李文安的願望。其實,在這之前,李鴻章就隨父親讀書了。父親的書房叫棣華書屋,是個環境優美的地方。李鴻章是從這裏走上求學之路的。由於李文安對李鴻章的教育嚴格但不拘泥,所以李鴻章不僅能博覽群書,而且善於思索,並顯露出他性格中決斷、剛猛的一麵。


    李文安在家裏養了一缸漂亮的金魚,全家人都很喜歡。有一天,李文安對家裏人說,今年金魚產子多,是個好兆頭,今年家族裏的孩子能考取秀才的肯定多,並點著名字說這個孩子可以進學,那個孩子也可以進學。第二天,李文安發現一缸魚全死了,一追查得知是李鴻章幹的。李文安生氣地斥問:你為什麽把魚都弄死了?李鴻章很認真地迴答說,這麽多人都進學,怎麽就沒有我?這缸魚不能留,該死。李文安說,你才 11 歲,還不到進學的年齡呢!


    李鴻章小時候的學習,側重於應付科舉考試。他的義理、經濟之學進步很快,製藝技巧也不錯。雖然,李鴻章的父親和後來李鴻章的三位老師都崇尚宋學,但是從李鴻章早年遺留下來的著作中,人們沒有看出李鴻章對“宋學”或者“漢學”、“經世之學”有什麽興致。他寫得一手好文章,早期主要作品是詩和賦,內容多反映友情和親情,詞句優美華麗。有研究者發現,李鴻章早期的詩詞中有一種“雄健的風格”,是“一種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幹擾、技巧臻於完美的得心應手的大手筆。”


    1840 年,18 歲的李鴻章考中秀才。那時候的李鴻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十分出眾。


    1843 年,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從北京來函,叫李鴻章入都,準備來年的順天府鄉試。時年21 歲的李鴻章看了父親的信之後,心情特別興奮。這是他一直企盼的,也是一直在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於是,揮毫作《入都》10 首。他的這些作品,當時曾廣為流傳。下麵是其中之一:


    一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


    故人共贈純仁麥,荊婦同持陸賈裝。


    自愧長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1.3節 翰苑新英氣自華


    李鴻章來到京城之初,感嘆京城車水馬龍、商鋪林立的繁華氣派。對他更有吸引力的,是京城的諸多名士和像他一樣來京應舉的各地的莘莘學子。


    入都未久,在京擔任刑部郎中的父親便命李鴻章進謁曾國藩。如前所述,他的父親與曾氏係戊戍科同年。因有這層特殊關係,曾國藩名正言順地成了李鴻章的老師,對他畢生的發展影響極大。當時齊集京城的各省學子們,無不熱衷於交際攀附之道。因慕曾國藩之聲名,他們還特別組織了文社,邀請曾國藩擔任社長,定期舉行活動。大家在一起談文論道,指點江山。李鴻章在其中結識同好,交遊學問,並經常向曾國藩請教詩文。


    李鴻章在父親的引領下,遍訪了呂賢基、王茂蔭等皖籍京官,並認識了不少與他後來同榜中第的舉人、進士。後來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擔任了要職。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北京的李鴻章經常給母親寫信,習稱為《稟母》函。在家書裏,李鴻章詳細地向母親介紹自己在京城的所見所聞,思想情感。以後多年,李鴻章堅持寫《稟母》函。這些信函,蘊含真情真意,真實生動,可謂是李鴻章的一部心路成長史。


    1844 年,李鴻章在鄉試中成績優秀,考中舉人,排名 48 位。1845 年,李鴻章參加乙未恩科會試,恰逢曾國藩出任本科會試的同考官。雖然李鴻章這次會試落第未果,但其詩文卻博得曾國藩的青睞。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說:“令弟少荃,乙未之際,仆即知其才可大用。”1847 年,李鴻章再次參加會試,被點為二甲第十三名進士。朝考後改翰林院庶吉士(進修)。1850 年,庶吉士散館(畢業),因為成績優秀,李鴻章改授翰林院編修。1851 年,李鴻章任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


    翰林院是當時清政府儲備人才的基地,掌管朝廷製誥和文史修撰。按照清朝的規定,隻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能當大學士,死後才可以得到諡號。所以,能進入翰林是許多有誌於仕途的學子的奮鬥目標。


    1846 年,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去世,李文安迴家丁憂。1849 年,李文安返迴京城做官,父子一同在京城生活了五年。父子二人經常在一起研究學問,結交朋友,一起吟詩作賦,喝酒賞花,不乏愜意。晚清翰林院的職任,使李鴻章有機會讀到大量的宮廷藏書,豐富了他的學識。他開始潛心於經史研究,並寫《通鑑》一書,書中有他不少心得和見識。


    第二章 詞臣典戎浪戰疆場


    2.1節 幫辦團練的書生


    1851 年冬,洪秀全帶領“拜上帝教”會眾及廣大鄉民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聲稱要建立有福同享、有田同分的“太平天國”。這次起義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農民運動。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猶如一駕所向披靡的巨形戰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他們就由廣西進入兩湖地區,進而沿長江順流而下,並於 1853 年在南京建立了“天國”政權。由此而起,使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聲勢異常浩大的反清浪潮。剛剛登上龍位一年的鹹豐帝,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政治變亂,被駭得不知所措,一籌莫展。他急切希望大臣們能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和對策,替自己解決這一巨大難題。其時,清廷所長期豢養並賴以支持的八旗和綠營,早已失去他們前輩的驍勇與善戰,事實上他們的精神與意誌已然徹底垮掉。他們的生活就是喝點小酒,弄點小錢,有的還熱衷於吸食鴉片。對於江南愈演愈烈的戰事,他們毫不在意,但求自保。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鴻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梅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梅煊並收藏李鴻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