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專業作家的石鍾山,不用起五更、爬半夜地寫作了,他按部就班、安安靜靜地讀書和寫作。他對我說過,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進行寫作,每天四個小時,上下午各兩小時;三分之一的時間讀書,讀各種期刊,他說不讀書腦子就會幹涸,也不知同行們走到了哪裏。讀書和寫作成了石鍾山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他現在就是為了寫作和讀書而活,否則幹什麽事都提不起興趣。另外的三分之一時間是留給自己發呆,一個作家,寫一陣、讀一陣後是需要發呆的,發呆是孕育的過程。這就是一個作家的全部生活了。他沒當專業作家前,寫一個中篇小說都是利用節假日,或者晚上加班,搞得心神不寧,狼狽不堪。一部作品大都在星期五開筆,利用兩個休息日就能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餘下的隻能一邊上班一邊寫,斷斷續續的,很不過癮。石鍾山有個習慣,他寫作時要麽不寫,要寫就是一氣嗬成。不像有些人,寫上一個作品的開頭後,再放上三五個月也能接著寫。石鍾山說:那樣的話我就沒感覺了,寫作就像戀愛一樣,剛剛戀上就停下了,那樣怎麽會有好結果呢?寫作有時是非理性的,太理性了寫不出好作品,我同意他的觀點。
石鍾山的寫作是愉快的,到現在為止他仍拒絕用電腦寫作。他把爬格子比喻成農民的播種和收穫。用電腦寫作聞不到墨汗的氣味,他覺得就像農民離開土地一樣,種不出什麽像樣莊稼。他羨慕那些能用電腦寫出優秀作品的傢夥,他說他們比他強。
石鍾山的寫作速度很快,兩個小時三千多字,一點不含糊。我和他探討過速度和質量的問題,他說這是以前偷偷摸摸寫作練就的習慣。一篇東西寫作前都已經想好了,寫作無非是把它完成出來。文字、語言沒什麽障礙了,寫作是很容易的事。條件決定了他的習慣,當戰士時,他在被子裏寫過,在水房裏寫過,他的寫作總給人一種偷偷摸摸的感覺,因此就養成了快速的狀態。現在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寫作了,但速度是慢不下來了。養成一種習慣容易,改變它則難矣,況且這種習慣是個優點。他的寫作速度要靠很好的體力和敏捷的思維作保障,看他的寫作是一種享受,一點也不痛苦。有人寫作時煙燻火燎,又是茶又是咖啡,還懼怕各種聲響,總之和正常人相比很不正常。石鍾山則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著正常的生活和寫作,有時我真是羨慕這傢夥。
石鍾山也老大不小了,已經不惑了,照目前的態勢再幹個十年、二十年的沒問題。生命不息,寫作不止,作為作家的生命來說不是自然生命,而是創作生命,也就是才情。失去才情的寫作是痛苦的,別人也跟著痛苦。石鍾山說,如果自己的才情消失了,就換一種活法,至少不會在作家的位置上賴著了。
未來
屬於石鍾山的未來是什麽呢?問到這個話題時,石鍾山不假思索地說:寫作和健康。
是啊,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正常地寫作。這麽多年來,石鍾山一直為寫作設計著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在他的生命裏寫作已和生命融為了一體。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得幹點什麽事情,幹一件自己最願意幹的事情,這是最幸福的事了。而隻有健康沒有事業,健康也就打了折扣,人不是為了活著而活。這是石鍾山的觀點,想必也是許多人的觀點。
石鍾山是個普通人,認識他十幾年了,他一直是這麽生活著。生活得很主流,也很低調。他一直到三十六歲本命年才要孩子,是個女兒,名字叫石墨語。從給女兒起的名字上看,他是對女兒寄予一定希望的,我問他:你想讓女兒以後也舞文弄墨嗎?他笑了笑,淡淡地說:希望是希望,一切都順其自然吧。石鍾山是性情中人,家裏朋友不斷,每逢朋友來定是盛情款待,陪著喝酒,似乎酒沒喝好就怠慢了客人。終於有一天胃喝壞了,大把地吃藥,吃各種藥。現在他最怕喝酒了,每遇應酬就頭疼,不去不好,去了不喝也不好,於是就開車去,作為不喝酒的藉口。其實他也不想這樣,沒辦法!他要健康一些,才能寫作,然後是養家餬口。愛人祁周虹以前在出版社工作,“非典”之後就辭職了,照料孩子和一家生活的正常運轉,掙錢生活的渠道隻能靠石鍾山的寫作了。隨著他名氣漸大,他的攤子也大了,花銷自然也就多了,僅手機費一項就節節攀升。
石鍾山對我說過他晚要小孩的原因,因為那時他在部隊總有一種漂泊感,連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於是他一直等著,直到三十六歲了,他才擁有了北京戶口,又擁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要了孩子。我理解一個外省人在京城的奮鬥經曆和心態,因為我也是外省人,何嚐沒有過石鍾山這種感覺呢?從這一點上看,他是有責任的一個人,對自己、對家庭,以及對社會。生於60年代的石鍾山,繼承了許多這個社會需要的品質。
未來的他還要寫作,他究竟還會寫出什麽樣的作品,我們不得而知,也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創作是不需要計劃的,一部作品的成功也很複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行。願石鍾山健康下去,隻有健康才能寫作。
文/顏鈺
第一章
1
早秋說到就到了。
秋天一到,世界一下子變得幹淨起來,天上有縷縷的雲,很淡很遠的樣子。樹木們開始轉黃,不緊不慢的秋風,清清朗朗地吹拂著。早歸的雁們,三三兩兩地覓了同伴,很規則地在空中排成了陣式,嘎嘎嗚叫著,告別北方,長途跋涉著向南飛去。
</br>
石鍾山的寫作是愉快的,到現在為止他仍拒絕用電腦寫作。他把爬格子比喻成農民的播種和收穫。用電腦寫作聞不到墨汗的氣味,他覺得就像農民離開土地一樣,種不出什麽像樣莊稼。他羨慕那些能用電腦寫出優秀作品的傢夥,他說他們比他強。
石鍾山的寫作速度很快,兩個小時三千多字,一點不含糊。我和他探討過速度和質量的問題,他說這是以前偷偷摸摸寫作練就的習慣。一篇東西寫作前都已經想好了,寫作無非是把它完成出來。文字、語言沒什麽障礙了,寫作是很容易的事。條件決定了他的習慣,當戰士時,他在被子裏寫過,在水房裏寫過,他的寫作總給人一種偷偷摸摸的感覺,因此就養成了快速的狀態。現在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寫作了,但速度是慢不下來了。養成一種習慣容易,改變它則難矣,況且這種習慣是個優點。他的寫作速度要靠很好的體力和敏捷的思維作保障,看他的寫作是一種享受,一點也不痛苦。有人寫作時煙燻火燎,又是茶又是咖啡,還懼怕各種聲響,總之和正常人相比很不正常。石鍾山則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著正常的生活和寫作,有時我真是羨慕這傢夥。
石鍾山也老大不小了,已經不惑了,照目前的態勢再幹個十年、二十年的沒問題。生命不息,寫作不止,作為作家的生命來說不是自然生命,而是創作生命,也就是才情。失去才情的寫作是痛苦的,別人也跟著痛苦。石鍾山說,如果自己的才情消失了,就換一種活法,至少不會在作家的位置上賴著了。
未來
屬於石鍾山的未來是什麽呢?問到這個話題時,石鍾山不假思索地說:寫作和健康。
是啊,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正常地寫作。這麽多年來,石鍾山一直為寫作設計著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在他的生命裏寫作已和生命融為了一體。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得幹點什麽事情,幹一件自己最願意幹的事情,這是最幸福的事了。而隻有健康沒有事業,健康也就打了折扣,人不是為了活著而活。這是石鍾山的觀點,想必也是許多人的觀點。
石鍾山是個普通人,認識他十幾年了,他一直是這麽生活著。生活得很主流,也很低調。他一直到三十六歲本命年才要孩子,是個女兒,名字叫石墨語。從給女兒起的名字上看,他是對女兒寄予一定希望的,我問他:你想讓女兒以後也舞文弄墨嗎?他笑了笑,淡淡地說:希望是希望,一切都順其自然吧。石鍾山是性情中人,家裏朋友不斷,每逢朋友來定是盛情款待,陪著喝酒,似乎酒沒喝好就怠慢了客人。終於有一天胃喝壞了,大把地吃藥,吃各種藥。現在他最怕喝酒了,每遇應酬就頭疼,不去不好,去了不喝也不好,於是就開車去,作為不喝酒的藉口。其實他也不想這樣,沒辦法!他要健康一些,才能寫作,然後是養家餬口。愛人祁周虹以前在出版社工作,“非典”之後就辭職了,照料孩子和一家生活的正常運轉,掙錢生活的渠道隻能靠石鍾山的寫作了。隨著他名氣漸大,他的攤子也大了,花銷自然也就多了,僅手機費一項就節節攀升。
石鍾山對我說過他晚要小孩的原因,因為那時他在部隊總有一種漂泊感,連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於是他一直等著,直到三十六歲了,他才擁有了北京戶口,又擁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要了孩子。我理解一個外省人在京城的奮鬥經曆和心態,因為我也是外省人,何嚐沒有過石鍾山這種感覺呢?從這一點上看,他是有責任的一個人,對自己、對家庭,以及對社會。生於60年代的石鍾山,繼承了許多這個社會需要的品質。
未來的他還要寫作,他究竟還會寫出什麽樣的作品,我們不得而知,也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創作是不需要計劃的,一部作品的成功也很複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行。願石鍾山健康下去,隻有健康才能寫作。
文/顏鈺
第一章
1
早秋說到就到了。
秋天一到,世界一下子變得幹淨起來,天上有縷縷的雲,很淡很遠的樣子。樹木們開始轉黃,不緊不慢的秋風,清清朗朗地吹拂著。早歸的雁們,三三兩兩地覓了同伴,很規則地在空中排成了陣式,嘎嘎嗚叫著,告別北方,長途跋涉著向南飛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