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往往是這樣,你越是躲著誰,誰可能就是要找到門上來。
有一天,工作人員告訴他江青的秘書來電話,說是江青同誌要到軍隊代表團看看。
粟裕聽了沒有反應,秘書知道,這也是他的一種態度,隻表示他知道了。
想想也是,他不歡迎江青來,江青又要來,他能說什麽呢?
江青要插手軍隊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才形成的。不管你是什麽態度,她想來就來了。
解放軍代表團的幾個負責人都在,江青走進會議室。
“早就想來看看軍隊的同誌們。”江青倒也是開門見山。
粟裕他們隻好說:“歡迎江青同誌。”
“你們的情況怎麽樣啊?”江青素有見官大一級的作風,她和粟裕這樣的老同誌在一起,也是一樣。
江青的思維很活躍,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人們也隻能跟著她的思路,聽她信口開河。
這時,有一位老同誌轉過身來對粟裕說:“粟裕同誌,是不是把代表團集中起來,請江青同誌給大家講講話。”
你說要命不要命,粟裕最不想讓江青在這裏添亂,這位老兄偏偏不開眼。
粟裕趕快和旁邊的一個人說話,裝作沒聽見,他希望江青也沒聽見。
誰知那位老同誌不理解粟裕同誌的意思,真的以為他沒聽見,又說一遍:“粟裕同誌,咱們集合全體代表,請江青同誌作指示吧。”
在別人看來,粟裕這迴是聽清楚了。可他依然和那位同誌說話,沒理這個茬兒。
江青這時已經完全明白了粟裕的意思,便站起身,忿忿地走了。
不少的同誌為他捏著一把汗,也有人說,粟裕的耳朵不背呀,怎麽就沒聽見請江青講話的意見呢?
當晚,粟裕同誌迴到家裏,把夫人楚青和孩子們叫到身邊,很嚴肅地說:“我今天給了江青一個軟釘子……”他如此這般地敘述了一番。又說:“江青這個人,你們是知道的,我是做了最壞的打算,你們也要有精神準備。”
事後,江青也沒能對粟裕怎麽樣。因此,有的老同誌對粟裕說:“裝作聽不見,也是你對付江青的一招呀!”
粟裕隻是笑,不作迴答。
鄧小平東山再起,粟裕受命南下。
迴到北京,他向鄧小平、葉劍英作了詳細匯報。
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像鄧小平這樣三起三落的人並不多見。他的三起三落,也使不少的人跟著三起三落。粟裕雖然沒有那麽大的起伏,但也跟著小平同誌做了不少的事情。
鄧小平上台以後,馬上著手對部隊的事情進行整頓。他和葉劍英在召開軍委擴大會議之前,派粟裕下部隊做調查。
粟裕決定先去華東。這是很有用意的。此時,王洪文、張春橋已在軍隊竊取高位。而上海又是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勢力很猖獗的地區。
他們先到了南京軍區駐皖部隊和安徽省軍區。
那個時候,“江青反革命集團”所謂的“民兵指揮部”正是很熱鬧的時候。他碰到的第一個事情就是怎麽樣對待這個十分尖銳敏感的問題。
平時謹言慎行的他,也並不是總緘口不言,到了關鍵的時候,他還是會說出很與眾不同的話,會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來。
要不他還是粟裕嗎?
會議室裏,坐了不少的軍政要員,他們是來參加全省地委書記會議的全體同誌。他們自然想聽聽軍委來的老將軍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對民兵指揮部問題,當時就有不同的意見,不少部隊的同誌看到了軍委的領導,就提出全國出現的“工人民兵指揮總部”和地方武裝部門誰指揮誰的問題。
這個時候,粟裕開口說話了。他的聲音並不很大,卻很有力量。
“這個問題值得研究。記得50年代。我當總參謀長時,親耳聽毛主席說過:鑑於蘇聯貝利亞事件的教訓,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軍隊係統。現在既有人民武裝部,又有民兵指揮部,很值得研究。”
他說出這話的時候,全場沒有一點聲音。
這幾句話真可謂振聾發聵。這是公開地否定“民兵指揮部”!
有人說粟裕是有矛又有盾——既引用了毛主席的話,誰也不好反對;又點出了貝利亞的名字,而貝利亞又是一個有野心,搞陰謀的人,這等於說,有人利用民兵問題在搞陰謀。
事後,果然有人將他的講話密報了“上海幫”,但他們對毛主席的話也無可奈何。這時,人們才理解了粟裕的鬥爭藝術。
一說到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好像老同誌都是反對他們的。其實不然,當時也有個別老同誌在這個問題上看不清楚。在一次會上,一個老同誌慷慨發言,批評別的老同誌:“你們對無產階級司令部的態度有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粟裕聽說以後,笑笑說:沒有關係,他,我認識,我和他談一談。
當天晚上,他把那個老同誌叫了來,和他談了很久。
事後那個老同誌說,多虧了粟裕找我談了話,要不,我非在這個問題上跌跤不可。
……
粟裕迴到北京,已經是6月初夏了。這次外出,他知道了不少情況。他給軍委寫了一份比較“堂皇”的書麵報告。因為軍委成員中還有王洪文、張春橋呀!他獨自給葉劍英、鄧小平兩位軍委副主席作了口頭匯報。
</br>
有一天,工作人員告訴他江青的秘書來電話,說是江青同誌要到軍隊代表團看看。
粟裕聽了沒有反應,秘書知道,這也是他的一種態度,隻表示他知道了。
想想也是,他不歡迎江青來,江青又要來,他能說什麽呢?
江青要插手軍隊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才形成的。不管你是什麽態度,她想來就來了。
解放軍代表團的幾個負責人都在,江青走進會議室。
“早就想來看看軍隊的同誌們。”江青倒也是開門見山。
粟裕他們隻好說:“歡迎江青同誌。”
“你們的情況怎麽樣啊?”江青素有見官大一級的作風,她和粟裕這樣的老同誌在一起,也是一樣。
江青的思維很活躍,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人們也隻能跟著她的思路,聽她信口開河。
這時,有一位老同誌轉過身來對粟裕說:“粟裕同誌,是不是把代表團集中起來,請江青同誌給大家講講話。”
你說要命不要命,粟裕最不想讓江青在這裏添亂,這位老兄偏偏不開眼。
粟裕趕快和旁邊的一個人說話,裝作沒聽見,他希望江青也沒聽見。
誰知那位老同誌不理解粟裕同誌的意思,真的以為他沒聽見,又說一遍:“粟裕同誌,咱們集合全體代表,請江青同誌作指示吧。”
在別人看來,粟裕這迴是聽清楚了。可他依然和那位同誌說話,沒理這個茬兒。
江青這時已經完全明白了粟裕的意思,便站起身,忿忿地走了。
不少的同誌為他捏著一把汗,也有人說,粟裕的耳朵不背呀,怎麽就沒聽見請江青講話的意見呢?
當晚,粟裕同誌迴到家裏,把夫人楚青和孩子們叫到身邊,很嚴肅地說:“我今天給了江青一個軟釘子……”他如此這般地敘述了一番。又說:“江青這個人,你們是知道的,我是做了最壞的打算,你們也要有精神準備。”
事後,江青也沒能對粟裕怎麽樣。因此,有的老同誌對粟裕說:“裝作聽不見,也是你對付江青的一招呀!”
粟裕隻是笑,不作迴答。
鄧小平東山再起,粟裕受命南下。
迴到北京,他向鄧小平、葉劍英作了詳細匯報。
中國的政治生活中,像鄧小平這樣三起三落的人並不多見。他的三起三落,也使不少的人跟著三起三落。粟裕雖然沒有那麽大的起伏,但也跟著小平同誌做了不少的事情。
鄧小平上台以後,馬上著手對部隊的事情進行整頓。他和葉劍英在召開軍委擴大會議之前,派粟裕下部隊做調查。
粟裕決定先去華東。這是很有用意的。此時,王洪文、張春橋已在軍隊竊取高位。而上海又是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勢力很猖獗的地區。
他們先到了南京軍區駐皖部隊和安徽省軍區。
那個時候,“江青反革命集團”所謂的“民兵指揮部”正是很熱鬧的時候。他碰到的第一個事情就是怎麽樣對待這個十分尖銳敏感的問題。
平時謹言慎行的他,也並不是總緘口不言,到了關鍵的時候,他還是會說出很與眾不同的話,會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來。
要不他還是粟裕嗎?
會議室裏,坐了不少的軍政要員,他們是來參加全省地委書記會議的全體同誌。他們自然想聽聽軍委來的老將軍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對民兵指揮部問題,當時就有不同的意見,不少部隊的同誌看到了軍委的領導,就提出全國出現的“工人民兵指揮總部”和地方武裝部門誰指揮誰的問題。
這個時候,粟裕開口說話了。他的聲音並不很大,卻很有力量。
“這個問題值得研究。記得50年代。我當總參謀長時,親耳聽毛主席說過:鑑於蘇聯貝利亞事件的教訓,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軍隊係統。現在既有人民武裝部,又有民兵指揮部,很值得研究。”
他說出這話的時候,全場沒有一點聲音。
這幾句話真可謂振聾發聵。這是公開地否定“民兵指揮部”!
有人說粟裕是有矛又有盾——既引用了毛主席的話,誰也不好反對;又點出了貝利亞的名字,而貝利亞又是一個有野心,搞陰謀的人,這等於說,有人利用民兵問題在搞陰謀。
事後,果然有人將他的講話密報了“上海幫”,但他們對毛主席的話也無可奈何。這時,人們才理解了粟裕的鬥爭藝術。
一說到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好像老同誌都是反對他們的。其實不然,當時也有個別老同誌在這個問題上看不清楚。在一次會上,一個老同誌慷慨發言,批評別的老同誌:“你們對無產階級司令部的態度有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粟裕聽說以後,笑笑說:沒有關係,他,我認識,我和他談一談。
當天晚上,他把那個老同誌叫了來,和他談了很久。
事後那個老同誌說,多虧了粟裕找我談了話,要不,我非在這個問題上跌跤不可。
……
粟裕迴到北京,已經是6月初夏了。這次外出,他知道了不少情況。他給軍委寫了一份比較“堂皇”的書麵報告。因為軍委成員中還有王洪文、張春橋呀!他獨自給葉劍英、鄧小平兩位軍委副主席作了口頭匯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