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胡喬木看了稿子,做了一點技術上的處理,就送給新華社發了通稿。
稿子一見報,反映更加強烈,辦公室每天都要接到幾百封來信。
多數的信當然是贊成他的講話的,也有少數人來信罵他,說他是老糊塗,是老僵化……
秘書選了一些信來給他讀。聽著聽著,他擺了擺手說:“那些贊成的信就不要讀了,我就不相信都是眾口一詞的讚譽之聲,不可能沒有反對的意見。”
其實秘書已經找出了4封,但覺得這裏麵有的信完全是不講道理,甚至有些話很不客氣,怕惹他生氣。
當他聽說確有這樣的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說:“快讀給我聽聽,罵我的話也沒關係。”
於是秘書把4封最有代表性的信讀給他聽。讀到那些辱罵性的話時,秘書都有點提心弔膽,他卻開懷大笑,說:“有味道,實在精彩。”停了一下,他又說:“可惜不知道寫信的都是些什麽人,我很想同他們探討一番。”
秘書說,寫信的人大概都不會用真實姓名,就是用了真實姓名恐怕也不好找。
黃老又說:“寫信的人我看不外乎三種人,一種是年輕人,因為他們不懂曆史;一種可能是在過去的政治運動中挨了整,心裏有氣;還有一種可能是思想方麵有局限性、片麵性和絕對化,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老人對秘書說:“能不能設法找到寫信人,以我個人的名義把他們請來,先請他們吃頓飯,然後和他們好好談談,我相信是能統一認識的。”
秘書按照他的意見,找了幾個信的地址,準備和當地的有關部門聯繫,這時黃老又說:
“我想了想,覺得不能這樣做,如果通過政府部門去找,人家不明真相,還以為是給黃克誠寫信惹了大禍,給寫信的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帶來不好的效果。”
此事隻好作罷,黃老嘆了口氣,看來他是對此深感惋惜。
對毛澤東的評價是如此,對林彪的評價就更有他的性格特點——
他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顧問以後,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有關同誌寫了關於林彪的條目,送請他審讀。
聽完條目,他讓秘書再念一遍。
秘書又給他念一遍,聽完,他說:“林彪的條目不能這麽寫。這樣是不能向後人交代的。如果說熟悉林彪的人,我現在算是一個。也隻有我這樣的人說話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林彪也是整我的,但我還是要說他一些好話。”
秘書說:“現在這麽寫是經過認真研究的吧?”
黃克誠說:“經過研究也不對,這麽寫是不行的。文字少不說,曆史上戰功也沒有反映出來。” 這在當時,不要說年輕人,就是黨內的同誌也不敢這麽說。
“這樣吧,你去把他們請來,我要和他們談談,既然是百科全書,就應該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秘書很快通知了有關的同誌。
於是在北京郊區他養病的地方,有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談話。
麵對這些搞百科全書的秀才們,黃老的話很有幾分沉重。說話有點慢,但卻是字字千鈞。
“你們來徵求我的意見,我就要講幾句話,我也有責任講幾句話。我也是一個老同誌。你們寫的這個條目,需要修改。先說幾句題外話,你們要學司馬遷,要秉筆直書,要對曆史負責。”
他說這話的時候,手有些微微發抖,來這裏的同誌也有些緊張。
“林彪在我軍曆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後來他犯了嚴重的罪行,是死有餘辜。在評價他的曆史時,應該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我軍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的積極作用;另一節是後來他對黨、對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兩方麵都寫明確,不含糊其辭,才符合曆史事實。”
說到這裏他頓了一頓,“我這個人是敢講點真話的。現在我也要說林彪幾句。他和我早就認識了,井岡山會師,就見到了他。以後我們分了合,合了分,有不少的接觸。在紅軍時期,朱毛手下戰鬥力最強、戰功最大的是紅四軍。據我了解,林彪確有指揮能力,算得上一員戰將。要承認這個事實。林彪生前我這麽說,林彪死後我還是這麽說。有人說林彪不會打仗,這不是曆史唯物主義態度,也不符合曆史事實。”
說了紅軍時期,又說抗日戰爭,再說進軍東北。黃克誠認為,林彪在東北是有很大貢獻的。去東北的時候,大概隻有10萬人,到出關時,有120萬部隊,這不能說沒有他的功勞。如果我們說林彪是個不會打仗的人,隻有鬼才信。遼瀋戰役,他的功勞不能抹掉,也是抹不掉的。當然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他是東北地區和部隊的主要領導人,這曆史功跡不能抹掉。
黃克誠說了曆史,又說解放以後,他說:“建國以後,軍隊授銜,那是經過毛主席,經過許多同誌反覆考慮、權衡,才評出了十大元帥。國內外都知道。如果把他寫成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也難以令人置信……”
他還談到了《毛澤東選集》中收錄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你們年輕,沒有經曆那段時間的鬥爭,不知道當時的情況,林彪當時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也寫進條目中,這點也值得斟酌。在我們黨內,一個下級幹部向上級領導寫信直陳己見,盡管意見是錯誤的,但敢於向上級反映而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就這一點來說,本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態度。即使現在,也應當提倡這種精神。一個人提意見不一定都正確,還可能是錯誤的,但隻要不是反黨反革命言論,都應當允許提,提錯了也不要緊,錯了可以批評嘛……”
</br>
稿子一見報,反映更加強烈,辦公室每天都要接到幾百封來信。
多數的信當然是贊成他的講話的,也有少數人來信罵他,說他是老糊塗,是老僵化……
秘書選了一些信來給他讀。聽著聽著,他擺了擺手說:“那些贊成的信就不要讀了,我就不相信都是眾口一詞的讚譽之聲,不可能沒有反對的意見。”
其實秘書已經找出了4封,但覺得這裏麵有的信完全是不講道理,甚至有些話很不客氣,怕惹他生氣。
當他聽說確有這樣的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說:“快讀給我聽聽,罵我的話也沒關係。”
於是秘書把4封最有代表性的信讀給他聽。讀到那些辱罵性的話時,秘書都有點提心弔膽,他卻開懷大笑,說:“有味道,實在精彩。”停了一下,他又說:“可惜不知道寫信的都是些什麽人,我很想同他們探討一番。”
秘書說,寫信的人大概都不會用真實姓名,就是用了真實姓名恐怕也不好找。
黃老又說:“寫信的人我看不外乎三種人,一種是年輕人,因為他們不懂曆史;一種可能是在過去的政治運動中挨了整,心裏有氣;還有一種可能是思想方麵有局限性、片麵性和絕對化,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老人對秘書說:“能不能設法找到寫信人,以我個人的名義把他們請來,先請他們吃頓飯,然後和他們好好談談,我相信是能統一認識的。”
秘書按照他的意見,找了幾個信的地址,準備和當地的有關部門聯繫,這時黃老又說:
“我想了想,覺得不能這樣做,如果通過政府部門去找,人家不明真相,還以為是給黃克誠寫信惹了大禍,給寫信的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帶來不好的效果。”
此事隻好作罷,黃老嘆了口氣,看來他是對此深感惋惜。
對毛澤東的評價是如此,對林彪的評價就更有他的性格特點——
他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顧問以後,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有關同誌寫了關於林彪的條目,送請他審讀。
聽完條目,他讓秘書再念一遍。
秘書又給他念一遍,聽完,他說:“林彪的條目不能這麽寫。這樣是不能向後人交代的。如果說熟悉林彪的人,我現在算是一個。也隻有我這樣的人說話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林彪也是整我的,但我還是要說他一些好話。”
秘書說:“現在這麽寫是經過認真研究的吧?”
黃克誠說:“經過研究也不對,這麽寫是不行的。文字少不說,曆史上戰功也沒有反映出來。” 這在當時,不要說年輕人,就是黨內的同誌也不敢這麽說。
“這樣吧,你去把他們請來,我要和他們談談,既然是百科全書,就應該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秘書很快通知了有關的同誌。
於是在北京郊區他養病的地方,有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談話。
麵對這些搞百科全書的秀才們,黃老的話很有幾分沉重。說話有點慢,但卻是字字千鈞。
“你們來徵求我的意見,我就要講幾句話,我也有責任講幾句話。我也是一個老同誌。你們寫的這個條目,需要修改。先說幾句題外話,你們要學司馬遷,要秉筆直書,要對曆史負責。”
他說這話的時候,手有些微微發抖,來這裏的同誌也有些緊張。
“林彪在我軍曆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後來他犯了嚴重的罪行,是死有餘辜。在評價他的曆史時,應該分為兩節:一節是他在曆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我軍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的積極作用;另一節是後來他對黨、對軍隊的嚴重破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這兩方麵都寫明確,不含糊其辭,才符合曆史事實。”
說到這裏他頓了一頓,“我這個人是敢講點真話的。現在我也要說林彪幾句。他和我早就認識了,井岡山會師,就見到了他。以後我們分了合,合了分,有不少的接觸。在紅軍時期,朱毛手下戰鬥力最強、戰功最大的是紅四軍。據我了解,林彪確有指揮能力,算得上一員戰將。要承認這個事實。林彪生前我這麽說,林彪死後我還是這麽說。有人說林彪不會打仗,這不是曆史唯物主義態度,也不符合曆史事實。”
說了紅軍時期,又說抗日戰爭,再說進軍東北。黃克誠認為,林彪在東北是有很大貢獻的。去東北的時候,大概隻有10萬人,到出關時,有120萬部隊,這不能說沒有他的功勞。如果我們說林彪是個不會打仗的人,隻有鬼才信。遼瀋戰役,他的功勞不能抹掉,也是抹不掉的。當然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他是東北地區和部隊的主要領導人,這曆史功跡不能抹掉。
黃克誠說了曆史,又說解放以後,他說:“建國以後,軍隊授銜,那是經過毛主席,經過許多同誌反覆考慮、權衡,才評出了十大元帥。國內外都知道。如果把他寫成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也難以令人置信……”
他還談到了《毛澤東選集》中收錄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你們年輕,沒有經曆那段時間的鬥爭,不知道當時的情況,林彪當時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也寫進條目中,這點也值得斟酌。在我們黨內,一個下級幹部向上級領導寫信直陳己見,盡管意見是錯誤的,但敢於向上級反映而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就這一點來說,本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態度。即使現在,也應當提倡這種精神。一個人提意見不一定都正確,還可能是錯誤的,但隻要不是反黨反革命言論,都應當允許提,提錯了也不要緊,錯了可以批評嘛……”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