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詩聖泰戈爾
在喜瑪拉雅山的另一端,那個叫印度的國家,在我們的心目中,總是披著神奇、美麗、甚至不可探測的麵紗。印度曾是我們的“西天”,是中國人朝聖取經的地方,是信佛者和幻想者靈魂超脫的天堂。
可以想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會誕生出多少優秀的人物!但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恐怕隻有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泰戈爾。而在這兩個偉人中,泰戈爾仿佛對我們更接近,更具體,更有獨特的魅力。
“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家,深受中國人民尊敬。”這是周恩來總理1957年訪問印度的時候,在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寫的題詞。這也是泰戈爾一生的寫照。
1861年,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地主階級家庭。父親是印度有點名氣的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他有6個哥哥,有的獻身於印度的文藝複興運動,有的則為社會改良而奔波。由於父親的關係,他加入了當時加爾各答知識界的一個活動中心。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泰戈爾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使他從小就受到了文學的薰陶。泰戈爾8歲就開始做詩,17歲時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他曾在英國倫敦大學讀過法律,但在這段時間,他卻把主要時間用在了學習英國文學和西洋音樂上。迴國後,泰戈爾主張把印度古老的文化與西歐的文化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高的文化。在此過程中,他寫就了許多作品,它們包括有《暮歌》、《晨歌》等,內容多是抒發個人內心的感受和描述絢麗的大自然。1886年,他出版了詩集《新月集》。泰戈爾早期的詩作純樸、自然,從內容到形式,都開創了一代新詩風。
1890年,泰戈爾接管了父親的莊園,移居到了鄉村。他經常泛舟河上,飽覽美麗的湖光山色,廣泛接觸了農村社會,親眼看到了英國殖民者和地主的專橫暴虐,深切同情農民的苦難。他寫了許多詩歌和短篇小說,真摯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苦難生活,塑造了貧窮而質樸的勞動者形象,控訴、揭露了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製度。1901年,泰戈爾離開了莊園,到桑地尼克丹創辦了一所學校。他抱著改造社會的目的,親自授課,滿腔熱忱地希望年輕的一代能繼承印度的民族文化,獻身於農村的改造。1921年,這所學校被命名為國際大學。
泰戈爾積極參加了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1905年,他在加爾各答唱著自己創作的愛國歌曲參加反英示威遊行,並發表演說,痛斥英國的殖民統治罪行。1919年,為了抗議英國殖民主義者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他寫信給英國總督,宣布放棄英國授予他的男爵稱號。
泰戈爾不倦地尋求著印度的民族獨立之路。他周遊列國,考察各國的情況,以求能夠學到一些對民族獨立有用的經驗。他到過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蘇聯,還於1924年到過中國。他對苦難深重的中國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說:“在亞洲,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他深深地為中國文化所吸引,並不無深情地說:“我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個中國人。”
泰戈爾的一生主要從事的活動就是文藝創作。他的詩在印度是家傳戶頌的,被稱為印度的“詩聖”。1913年,他發表了詩集《吉檀迦利》,表達了詩人與神交流自己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熾熱感情。後來,他因為這本詩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東方作家。泰戈爾其他的著作,如《飛鳥集》、《園丁集》等也深受人們的愛戴。泰戈爾的詩格調清新,意境深遠,語言流暢,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熱愛,對祖國命運的關切,而且富有哲理。除了詩作外,泰戈爾還寫有小說,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戈拉》、《沉船》等。
泰戈爾的創作生涯長達60多年。他多才多藝,一生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長中篇小說、30多部散文作品、20多種劇本、100多篇短篇小說。它還能繪畫作曲,一生繪了1500多幅畫,創作了兩千多首歌曲。他創作的歌曲《人民的意誌》,1950年被定為印度的國歌。
大詩人龐德在聽另一位大詩人葉芝朗誦泰戈爾詩歌時驚唿:這是為“一位大詩人,一個比我們中間任何一個都要偉大的人的出現而感到激動不已”的時刻。幾乎所有批評家和詩壇巨子都尊稱他為大師。
20世紀文學之父卡夫卡
在世界文學史上,作為一個文學大師,卡夫卡極為罕見的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麽“時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註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卻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他的母語是德語,血統卻是猶太人,但他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又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他隻能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麵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而正是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學成就,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暫。他於1883年7月出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布拉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兄妹4人,他是長子。父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中的一個“暴君”。卡夫卡中學畢業後,一度學過文學和醫學,但不久迫於父命,不得已進布拉格德語大學攻讀法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法院實習一年,後即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工作。自1908年起直到1922年因病離職為止,他始終在一個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事故保險所任職。平生足跡也隻到過鄰近的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一些城市。卡夫卡自1917年開始咯血,從此患上了結核症,身體羸弱,至1924年6月病逝於維也納郊外的基爾林療養院,6月11日葬於布拉格斯特拉施尼茨猶太公墓,隻活了短短41歲。他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隻是在他去世前半年,與一位名叫多拉·迪曼特的希伯萊語女教師以同居方式一起生活,陪伴著他直至離開人世。
卡夫卡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他自幼喜愛文學,閱讀和研究易卜生、斯賓諾莎、尼采、克爾凱郭爾及達爾文等人的文學和哲學著作。大學讀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並常與同學、摯友馬克斯·布洛德參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學活動。1908年就業,至1922年因病重離職療養,十多年間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了數十篇短篇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三部長篇小說以及日記、書信,不下幾百萬言。作為一個長期患病而又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來說,卡夫卡無疑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鬱、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在代表作《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k在一個雪夜長途跋涉來到城堡前,希望見一見城堡的主人,或許還能得到許可在此成家立業。但從他到達城堡管轄的村莊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註定了:盡管他作了種種努力,甚至還能和城堡建立某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取得部分成果,但他至死也不可能踏進城堡一步。
</br>
在喜瑪拉雅山的另一端,那個叫印度的國家,在我們的心目中,總是披著神奇、美麗、甚至不可探測的麵紗。印度曾是我們的“西天”,是中國人朝聖取經的地方,是信佛者和幻想者靈魂超脫的天堂。
可以想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會誕生出多少優秀的人物!但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恐怕隻有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泰戈爾。而在這兩個偉人中,泰戈爾仿佛對我們更接近,更具體,更有獨特的魅力。
“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家,深受中國人民尊敬。”這是周恩來總理1957年訪問印度的時候,在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寫的題詞。這也是泰戈爾一生的寫照。
1861年,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地主階級家庭。父親是印度有點名氣的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他有6個哥哥,有的獻身於印度的文藝複興運動,有的則為社會改良而奔波。由於父親的關係,他加入了當時加爾各答知識界的一個活動中心。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泰戈爾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使他從小就受到了文學的薰陶。泰戈爾8歲就開始做詩,17歲時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他曾在英國倫敦大學讀過法律,但在這段時間,他卻把主要時間用在了學習英國文學和西洋音樂上。迴國後,泰戈爾主張把印度古老的文化與西歐的文化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高的文化。在此過程中,他寫就了許多作品,它們包括有《暮歌》、《晨歌》等,內容多是抒發個人內心的感受和描述絢麗的大自然。1886年,他出版了詩集《新月集》。泰戈爾早期的詩作純樸、自然,從內容到形式,都開創了一代新詩風。
1890年,泰戈爾接管了父親的莊園,移居到了鄉村。他經常泛舟河上,飽覽美麗的湖光山色,廣泛接觸了農村社會,親眼看到了英國殖民者和地主的專橫暴虐,深切同情農民的苦難。他寫了許多詩歌和短篇小說,真摯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苦難生活,塑造了貧窮而質樸的勞動者形象,控訴、揭露了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製度。1901年,泰戈爾離開了莊園,到桑地尼克丹創辦了一所學校。他抱著改造社會的目的,親自授課,滿腔熱忱地希望年輕的一代能繼承印度的民族文化,獻身於農村的改造。1921年,這所學校被命名為國際大學。
泰戈爾積極參加了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1905年,他在加爾各答唱著自己創作的愛國歌曲參加反英示威遊行,並發表演說,痛斥英國的殖民統治罪行。1919年,為了抗議英國殖民主義者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他寫信給英國總督,宣布放棄英國授予他的男爵稱號。
泰戈爾不倦地尋求著印度的民族獨立之路。他周遊列國,考察各國的情況,以求能夠學到一些對民族獨立有用的經驗。他到過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蘇聯,還於1924年到過中國。他對苦難深重的中國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說:“在亞洲,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他深深地為中國文化所吸引,並不無深情地說:“我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個中國人。”
泰戈爾的一生主要從事的活動就是文藝創作。他的詩在印度是家傳戶頌的,被稱為印度的“詩聖”。1913年,他發表了詩集《吉檀迦利》,表達了詩人與神交流自己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熾熱感情。後來,他因為這本詩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東方作家。泰戈爾其他的著作,如《飛鳥集》、《園丁集》等也深受人們的愛戴。泰戈爾的詩格調清新,意境深遠,語言流暢,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熱愛,對祖國命運的關切,而且富有哲理。除了詩作外,泰戈爾還寫有小說,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戈拉》、《沉船》等。
泰戈爾的創作生涯長達60多年。他多才多藝,一生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長中篇小說、30多部散文作品、20多種劇本、100多篇短篇小說。它還能繪畫作曲,一生繪了1500多幅畫,創作了兩千多首歌曲。他創作的歌曲《人民的意誌》,1950年被定為印度的國歌。
大詩人龐德在聽另一位大詩人葉芝朗誦泰戈爾詩歌時驚唿:這是為“一位大詩人,一個比我們中間任何一個都要偉大的人的出現而感到激動不已”的時刻。幾乎所有批評家和詩壇巨子都尊稱他為大師。
20世紀文學之父卡夫卡
在世界文學史上,作為一個文學大師,卡夫卡極為罕見的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麽“時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註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卻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他的母語是德語,血統卻是猶太人,但他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又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他隻能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麵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而正是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學成就,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暫。他於1883年7月出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布拉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兄妹4人,他是長子。父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中的一個“暴君”。卡夫卡中學畢業後,一度學過文學和醫學,但不久迫於父命,不得已進布拉格德語大學攻讀法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法院實習一年,後即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工作。自1908年起直到1922年因病離職為止,他始終在一個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事故保險所任職。平生足跡也隻到過鄰近的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一些城市。卡夫卡自1917年開始咯血,從此患上了結核症,身體羸弱,至1924年6月病逝於維也納郊外的基爾林療養院,6月11日葬於布拉格斯特拉施尼茨猶太公墓,隻活了短短41歲。他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隻是在他去世前半年,與一位名叫多拉·迪曼特的希伯萊語女教師以同居方式一起生活,陪伴著他直至離開人世。
卡夫卡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他自幼喜愛文學,閱讀和研究易卜生、斯賓諾莎、尼采、克爾凱郭爾及達爾文等人的文學和哲學著作。大學讀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並常與同學、摯友馬克斯·布洛德參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學活動。1908年就業,至1922年因病重離職療養,十多年間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了數十篇短篇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三部長篇小說以及日記、書信,不下幾百萬言。作為一個長期患病而又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來說,卡夫卡無疑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鬱、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在代表作《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k在一個雪夜長途跋涉來到城堡前,希望見一見城堡的主人,或許還能得到許可在此成家立業。但從他到達城堡管轄的村莊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註定了:盡管他作了種種努力,甚至還能和城堡建立某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取得部分成果,但他至死也不可能踏進城堡一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