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沙皇為了拉攏普希金,把他贖迴莫斯科,企圖使他成為宮廷詩人。終因普希金的進步思想和創作活動與統治階級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宮廷貴族集團的仇視。1837年,在沙皇及其黨羽策劃的決鬥中,普希金受重傷而死。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這個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迴到莫斯科以後的這段時期,普希金的創作達到了高峰,其間幾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自1823年就開始創作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這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第一部典範作品,也是普希金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第一部作品。主人公奧涅金代表了與作者同時代的貴族進步知識分子:厭惡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的空虛無聊,不願同流合汙,卻又擺脫不了偏見,找不到新的生活,隻能周旋於各種複雜的情感之中;想有所作為,卻又遠離人民,生活和事業最終一事無成。在這部作品中,普希金全景式地展示了當時的俄國社會,刻畫了各階層人物的心理;奧涅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以前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小說被別林斯基稱作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於人民性的作品”,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詩人38年的短暫一生給俄國文學,也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豐厚的、無可替代的遺產。除800多首抒情詩以及長篇敘事詩外,普希金還有小說、戲劇及其他各種文學論著。普希金熱愛生活,詩中洋溢著朝氣,充滿樂觀。他的詩還生動地描寫了俄羅斯的大自然。在他看來,“自然是一幅生動的畫,充滿了難言的、然而是沉默的美”。這種美,在“冬之路”等多篇短詩及長詩“葉甫根尼·奧涅金”中都有大量的展現。詩人對自然的描繪手法,也從早期的浪漫主義轉為後期的現實主義。屠格涅夫稱普希金“創立了我們的詩歌語言和我們的文學語言”;高爾基稱他為“世界上極偉大的藝術家”,是“一切開端的開端”;別林斯基則認為他是“俄羅斯第一位詩人和藝術家”。
普希金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鮑裏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普希金的詩還被改編成芭蕾舞,人們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領略到詩作的無盡魅力。
諷刺大師果戈裏
1836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彼得堡大劇院正上演一齣戲,戲名是《欽差大臣》。這是個諷刺喜劇,劇本寫得精彩極了,演員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觀眾完全被征服了,不時爆發出一陣陣歡快的笑聲和熱烈的掌聲。
這時,從一個豪華包廂裏站起來一個人,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隻聽他恨恨地對身邊的人說:“這叫什麽戲!我感到它在用鞭子抽打我的臉。”說罷,他出了包廂,氣唿唿地迴到了宮中。為什麽沙皇如此討厭《欽差大臣》呢?這事我們要先從他的作者果戈理說起。
果戈裏是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1809年4月,果戈裏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地主家庭裏。他從小受到藝術的薰陶,愛好繪畫,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他的童年時代是在恬靜的田園生活中度過的。讀中學時,他深受十二月黨人和普希金愛好自由的詩歌,以及法國啟蒙學者著作的影響,立誌要為祖國服務、造福人民。後來他離家去彼得堡謀生,幾經周折,才在國有財產及公共房產局和封地局先後供職,飽嚐了世態炎涼和小職員度日的艱辛。嚴酷的社會現實使他從理想的夢幻中漸漸覺醒過來,透過城市那富麗堂皇的外表,看清了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以及普通民眾身受的苦難和不平。
在彼得堡,果戈理有幸結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這對於他走上創作道路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他與普希金的友情與交往更被傳為文壇的佳話。1831年至1832年間,年僅22歲的果戈理發表了一部以《狄康卡近鄉夜話》為題的短篇小說集,步入文壇。這部小說集是優美的傳說、神奇的幻想和現實的素描的精美的結合,以明快、活潑、清新、幽默的筆調,描繪了烏克蘭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謳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熱愛自由的性格,同時鞭撻了生活中的醜惡、自私和卑鄙。它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創作相結合的產物,被普希金譽為“極不平凡的現象”,從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壇的地位。
1835年,中篇小說集《米爾戈羅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給他帶來聲譽。《米爾戈羅德》收入4篇小說,其中《塔拉斯·布爾巴》是曆史題材,塑造了哥薩克英雄布爾巴的形象,歌頌了民族解放鬥爭和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彼得堡的故事》取材當時現實生活,展示了生活在專製製度下“小人物”的悲劇,尤以《狂人日記》和《外套》最為突出。《狂人日記》藝術構思獨特,出現在讀者麵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訊、幾篇日記,形式荒誕。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重重壓迫,處處被人侮辱蹂躪,最後被逼發瘋。《外套》寫地位卑微的小官吏惟一生存樂趣是渴望攢一點錢做一件外套,不料新外套剛上身便被人劫走。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後含恨死去。
1836年果戈理發表了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它描寫紈絝子弟赫列斯達可夫與人打賭輸得精光,正一籌莫展,從彼得堡途經外省某市,被誤認為“欽差大臣”,在當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鬧出許多笑話。果戈理用喜劇這麵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達官顯貴們的醜惡原形,從而揭露了農奴製俄國社會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動。它一反當時俄國舞台上毫無思想內容的庸俗笑劇和傳奇劇的做法,在繼承俄國現實主義戲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以社會重要矛盾——官僚集團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為基本社會衝突的社會喜劇。劇本題詞“自己的臉醜,為什麽要怨鏡子”,形象地闡明了文學創作是現實生活的一麵鏡子的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欽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獲得驚人成功,但遭到俄國官僚社會的攻擊和誹謗,果戈裏被迫出國,5年後迴國,於1842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死魂靈》。
《死魂靈》描寫了一個詭計多端的投機家乞乞科夫的故事。他為了發財致富,想出了一套買空賣空、巧取豪奪的妙計。在n市及其周圍地主莊園,乞乞科夫賤價收購在農奴花名冊上尚未註銷的死農奴,並以移民為藉口,向國家申請無主荒地,然後再將得到的土地和死農奴名單一同抵押給政府,從中漁利。後來,乞乞科夫又來到某省省會,廉價收買“死魂靈”到民事法庭去辦理買賣契約和註冊登記,企圖把死人當作活人拿到救濟局去抵押,騙取大筆錢財。當他在省城辦完手續,被官吏們當作有大批農奴的地主和百萬富翁時,一個冒失賣主突然揭發了他買死魂靈的秘密。但官吏們對此都不理解,反疑神疑鬼,胡亂猜測,鬧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乞乞科夫也隻好偷偷溜掉。
</br>
迴到莫斯科以後的這段時期,普希金的創作達到了高峰,其間幾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自1823年就開始創作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這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第一部典範作品,也是普希金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第一部作品。主人公奧涅金代表了與作者同時代的貴族進步知識分子:厭惡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的空虛無聊,不願同流合汙,卻又擺脫不了偏見,找不到新的生活,隻能周旋於各種複雜的情感之中;想有所作為,卻又遠離人民,生活和事業最終一事無成。在這部作品中,普希金全景式地展示了當時的俄國社會,刻畫了各階層人物的心理;奧涅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以前俄羅斯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小說被別林斯基稱作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於人民性的作品”,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詩人38年的短暫一生給俄國文學,也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豐厚的、無可替代的遺產。除800多首抒情詩以及長篇敘事詩外,普希金還有小說、戲劇及其他各種文學論著。普希金熱愛生活,詩中洋溢著朝氣,充滿樂觀。他的詩還生動地描寫了俄羅斯的大自然。在他看來,“自然是一幅生動的畫,充滿了難言的、然而是沉默的美”。這種美,在“冬之路”等多篇短詩及長詩“葉甫根尼·奧涅金”中都有大量的展現。詩人對自然的描繪手法,也從早期的浪漫主義轉為後期的現實主義。屠格涅夫稱普希金“創立了我們的詩歌語言和我們的文學語言”;高爾基稱他為“世界上極偉大的藝術家”,是“一切開端的開端”;別林斯基則認為他是“俄羅斯第一位詩人和藝術家”。
普希金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鮑裏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普希金的詩還被改編成芭蕾舞,人們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領略到詩作的無盡魅力。
諷刺大師果戈裏
1836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彼得堡大劇院正上演一齣戲,戲名是《欽差大臣》。這是個諷刺喜劇,劇本寫得精彩極了,演員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觀眾完全被征服了,不時爆發出一陣陣歡快的笑聲和熱烈的掌聲。
這時,從一個豪華包廂裏站起來一個人,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隻聽他恨恨地對身邊的人說:“這叫什麽戲!我感到它在用鞭子抽打我的臉。”說罷,他出了包廂,氣唿唿地迴到了宮中。為什麽沙皇如此討厭《欽差大臣》呢?這事我們要先從他的作者果戈理說起。
果戈裏是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1809年4月,果戈裏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地主家庭裏。他從小受到藝術的薰陶,愛好繪畫,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他的童年時代是在恬靜的田園生活中度過的。讀中學時,他深受十二月黨人和普希金愛好自由的詩歌,以及法國啟蒙學者著作的影響,立誌要為祖國服務、造福人民。後來他離家去彼得堡謀生,幾經周折,才在國有財產及公共房產局和封地局先後供職,飽嚐了世態炎涼和小職員度日的艱辛。嚴酷的社會現實使他從理想的夢幻中漸漸覺醒過來,透過城市那富麗堂皇的外表,看清了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以及普通民眾身受的苦難和不平。
在彼得堡,果戈理有幸結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這對於他走上創作道路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他與普希金的友情與交往更被傳為文壇的佳話。1831年至1832年間,年僅22歲的果戈理發表了一部以《狄康卡近鄉夜話》為題的短篇小說集,步入文壇。這部小說集是優美的傳說、神奇的幻想和現實的素描的精美的結合,以明快、活潑、清新、幽默的筆調,描繪了烏克蘭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謳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熱愛自由的性格,同時鞭撻了生活中的醜惡、自私和卑鄙。它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創作相結合的產物,被普希金譽為“極不平凡的現象”,從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壇的地位。
1835年,中篇小說集《米爾戈羅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給他帶來聲譽。《米爾戈羅德》收入4篇小說,其中《塔拉斯·布爾巴》是曆史題材,塑造了哥薩克英雄布爾巴的形象,歌頌了民族解放鬥爭和人民愛國主義精神。《彼得堡的故事》取材當時現實生活,展示了生活在專製製度下“小人物”的悲劇,尤以《狂人日記》和《外套》最為突出。《狂人日記》藝術構思獨特,出現在讀者麵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訊、幾篇日記,形式荒誕。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務員,受階級社會重重壓迫,處處被人侮辱蹂躪,最後被逼發瘋。《外套》寫地位卑微的小官吏惟一生存樂趣是渴望攢一點錢做一件外套,不料新外套剛上身便被人劫走。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後含恨死去。
1836年果戈理發表了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它描寫紈絝子弟赫列斯達可夫與人打賭輸得精光,正一籌莫展,從彼得堡途經外省某市,被誤認為“欽差大臣”,在當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鬧出許多笑話。果戈理用喜劇這麵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達官顯貴們的醜惡原形,從而揭露了農奴製俄國社會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動。它一反當時俄國舞台上毫無思想內容的庸俗笑劇和傳奇劇的做法,在繼承俄國現實主義戲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以社會重要矛盾——官僚集團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為基本社會衝突的社會喜劇。劇本題詞“自己的臉醜,為什麽要怨鏡子”,形象地闡明了文學創作是現實生活的一麵鏡子的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欽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獲得驚人成功,但遭到俄國官僚社會的攻擊和誹謗,果戈裏被迫出國,5年後迴國,於1842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死魂靈》。
《死魂靈》描寫了一個詭計多端的投機家乞乞科夫的故事。他為了發財致富,想出了一套買空賣空、巧取豪奪的妙計。在n市及其周圍地主莊園,乞乞科夫賤價收購在農奴花名冊上尚未註銷的死農奴,並以移民為藉口,向國家申請無主荒地,然後再將得到的土地和死農奴名單一同抵押給政府,從中漁利。後來,乞乞科夫又來到某省省會,廉價收買“死魂靈”到民事法庭去辦理買賣契約和註冊登記,企圖把死人當作活人拿到救濟局去抵押,騙取大筆錢財。當他在省城辦完手續,被官吏們當作有大批農奴的地主和百萬富翁時,一個冒失賣主突然揭發了他買死魂靈的秘密。但官吏們對此都不理解,反疑神疑鬼,胡亂猜測,鬧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乞乞科夫也隻好偷偷溜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