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理會這個,所以從小聽爹不知講了多少遍的東西一點都沒記住。
「唉,」爹嘆一口氣,「光給你們講不行啊,你們記不住,咋能傳給下一輩呢?」爹對「家族史」的後繼是否有人的問題開始擔憂了。
「趁我還不糊塗,是不是得給後輩留下一本家譜了。」有一次,爹徵求我意見。
「你願意幹這事你就幹吧。」我有些不以為然。
爹說這話的時間是1992年初。當我一個月後再迴去探望爹娘時,爹看見我,第一件事就是從櫃子裏拿出(準確地應該說是「捧出」)一本用黃色的紙粗裝的一本「書」,封麵是歪歪扭扭的四個字「焦氏家譜」。當這本家譜放到我麵前的時候,爹的兩眼直盯盯地看著我,似乎在看我的反應,看得出,他的眼神裏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我順手翻了幾頁,順口說了一句:「挺好!」便又放到了爹的手裏。對於我的反應,爹顯然有些失望,但沒完全失去興致。他告訴我為修這本家譜,他請了寫毛筆字最好的堂孫焦裕國代筆,人家忙活了十幾天都沒在咱家吃一頓飯;又說,遠在60裏外住的本家聽說修家譜,特地選了三輩人代表來看望他。人家還帶來了一條煙,一瓶酒,那可是一塊五毛錢一盒的好煙,兩塊八一瓶的好酒。人家圖什麽,就圖家譜修成以後,複印一下,送給人家一本就成。
爹說完了這些話後又看看我。
爹的這番話打動了我,我整天在外為報紙採訪,拍照,寫稿,目的是為了發表出來得到社會認可。爹一輩子就做了這麽一件見諸於紙上的「作品」,他也是希望得到認可,傳播後世啊。
我把家譜帶到城裏,複印了十幾份,給爹帶迴去。爹很高興,他列了一個名單,讓外甥女桂花代表他一家一家地送。爹把原底本留在了家裏,讓娘用一塊家織的藍印花布包了起來,壓在老櫃子裏麵的最底層。
一晃10年過去了。
2002年12月,爹去世了。桂花從櫃子底翻出這本家譜,交給我說:「二舅,把俺姥爺留下的這個『寶貝』給你吧,這是他生前多次交代的。」
我拿著(準確地說應該是「捧著」)凝結了爹的一生心血的「著作」,心潮難平。
我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爹修的家譜。這本家譜,編寫得極為認真:有序言,有注釋,書寫得也極為工整。用我們編輯的眼光來看,「書」做得很到位。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譜序竟是爹寫的(準確地說,是爹口述本意,堂孫焦裕國執筆整理的)。文後工工整整地落著爹的名字:文崇。譜序寫得結構嚴謹,古文語言運用得當,讀起來十分流暢。也算是爹的作品吧,全文抄錄如下:
族之有譜,所以詳世序明支派也。吾族自明朝由冀州棗強遷居以來,計今約五百有餘歲矣。其間經曆史轉折,滄桑之變,不無遷徙流亡,過嗣分居。前因無譜可考,以致世序不明,親疏難辨,族眾鑒此而興嘆,於一九四九年爰議修譜。遍詣章丘、萊蕪、臨朐、沂源,聯合吾同姓親族,究本追源,曆經年餘,譜整告善,按地區支係編冊合集,付梓六部,各地分存保管,何其幸哉!所憾吾村存譜因動亂而失焉,至今杳無音跡,亦與無譜有何異耶!然前固無譜而興嘆,今為失譜而所感,是此再修家譜以補失欠。本欲照原譜重整,但無本參考,而且吾人能力有限,是以此譜僅自十四世。
1927年,我家的分家文書和分房分地的分單(部分內容)。
爺爺的三弟焦心溫和三弟媳1942年的「良民證」。
永常祖始,詳載本支係,同將十至十六世吾村祖先及傳世文字,著於篇首,供傳繼參考,世序相續不紊,以利吾族興旺發展。是為誌。
公曆一九九二年壬申,修譜人:文崇(二十一世)
爹不但修了家譜,還用文字記錄下了他的爺爺的兒子們(我爺爺和他的兄弟)的生活故事。故事還蠻生動。這裏,我整理一段給讀者欣賞,故事的意思沒變,隻是由爹的口氣變成了我的口氣來講:
我的太爺爺(爹的爺爺)叫焦純名,與太奶奶趙氏沒生女兒,隻生了5個兒子。叫算命先生給孩子們起名字,先生琢磨了半晌,對太爺爺說:「若讓你純名在後世有名,必占『五行』,那就讓五個孩子的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分別帶『金木水火土』5個偏旁部首吧。」
於是,爺爺的五個兄弟便以長次為序分別取名為焦心銓、焦心標、焦心溫、焦心炎、焦心培。
太爺爺兄弟五個,他是老三,惟有他學了木工,所以成了我家第一代木匠。木匠,在農村是「百匠之首」,是吃得開的人。他的大兒子焦心銓(我爺爺)出生時家境還好些,還讀了兩年書,以後4個兒子相繼出世,家裏增添了4張吃飯的嘴,家境便一年不如一年,爺爺的4個弟弟一天學校門都沒進。所以爺爺常說,比起他4個弟弟來,他占了肚子裏多兩打字的便宜。
其實,比起他的4個弟弟來,爺爺還占了一個便宜,那就是完完整整地從太爺爺那裏繼承下來木匠手藝。其他幾個弟弟都不上心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隻學會拉個大鋸。木匠業內有句行話:「百日斧子千日錛,大鋸隻需一早晨。」大鋸一早晨就能學會,可見達到「三年學徒五年匠」的功夫,他們還相差得很遠。太爺爺過世得早,4個弟弟都不大,就仗著是老大,就仗著讀了兩年書,就仗著比其他兄弟多買了幾畝地,不但吃了上頓還能有下頓,而且手中還不斷有幾個銅子兒,爺爺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兄長」、「家長」兩副重擔。
</br>
「唉,」爹嘆一口氣,「光給你們講不行啊,你們記不住,咋能傳給下一輩呢?」爹對「家族史」的後繼是否有人的問題開始擔憂了。
「趁我還不糊塗,是不是得給後輩留下一本家譜了。」有一次,爹徵求我意見。
「你願意幹這事你就幹吧。」我有些不以為然。
爹說這話的時間是1992年初。當我一個月後再迴去探望爹娘時,爹看見我,第一件事就是從櫃子裏拿出(準確地應該說是「捧出」)一本用黃色的紙粗裝的一本「書」,封麵是歪歪扭扭的四個字「焦氏家譜」。當這本家譜放到我麵前的時候,爹的兩眼直盯盯地看著我,似乎在看我的反應,看得出,他的眼神裏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
我順手翻了幾頁,順口說了一句:「挺好!」便又放到了爹的手裏。對於我的反應,爹顯然有些失望,但沒完全失去興致。他告訴我為修這本家譜,他請了寫毛筆字最好的堂孫焦裕國代筆,人家忙活了十幾天都沒在咱家吃一頓飯;又說,遠在60裏外住的本家聽說修家譜,特地選了三輩人代表來看望他。人家還帶來了一條煙,一瓶酒,那可是一塊五毛錢一盒的好煙,兩塊八一瓶的好酒。人家圖什麽,就圖家譜修成以後,複印一下,送給人家一本就成。
爹說完了這些話後又看看我。
爹的這番話打動了我,我整天在外為報紙採訪,拍照,寫稿,目的是為了發表出來得到社會認可。爹一輩子就做了這麽一件見諸於紙上的「作品」,他也是希望得到認可,傳播後世啊。
我把家譜帶到城裏,複印了十幾份,給爹帶迴去。爹很高興,他列了一個名單,讓外甥女桂花代表他一家一家地送。爹把原底本留在了家裏,讓娘用一塊家織的藍印花布包了起來,壓在老櫃子裏麵的最底層。
一晃10年過去了。
2002年12月,爹去世了。桂花從櫃子底翻出這本家譜,交給我說:「二舅,把俺姥爺留下的這個『寶貝』給你吧,這是他生前多次交代的。」
我拿著(準確地說應該是「捧著」)凝結了爹的一生心血的「著作」,心潮難平。
我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爹修的家譜。這本家譜,編寫得極為認真:有序言,有注釋,書寫得也極為工整。用我們編輯的眼光來看,「書」做得很到位。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譜序竟是爹寫的(準確地說,是爹口述本意,堂孫焦裕國執筆整理的)。文後工工整整地落著爹的名字:文崇。譜序寫得結構嚴謹,古文語言運用得當,讀起來十分流暢。也算是爹的作品吧,全文抄錄如下:
族之有譜,所以詳世序明支派也。吾族自明朝由冀州棗強遷居以來,計今約五百有餘歲矣。其間經曆史轉折,滄桑之變,不無遷徙流亡,過嗣分居。前因無譜可考,以致世序不明,親疏難辨,族眾鑒此而興嘆,於一九四九年爰議修譜。遍詣章丘、萊蕪、臨朐、沂源,聯合吾同姓親族,究本追源,曆經年餘,譜整告善,按地區支係編冊合集,付梓六部,各地分存保管,何其幸哉!所憾吾村存譜因動亂而失焉,至今杳無音跡,亦與無譜有何異耶!然前固無譜而興嘆,今為失譜而所感,是此再修家譜以補失欠。本欲照原譜重整,但無本參考,而且吾人能力有限,是以此譜僅自十四世。
1927年,我家的分家文書和分房分地的分單(部分內容)。
爺爺的三弟焦心溫和三弟媳1942年的「良民證」。
永常祖始,詳載本支係,同將十至十六世吾村祖先及傳世文字,著於篇首,供傳繼參考,世序相續不紊,以利吾族興旺發展。是為誌。
公曆一九九二年壬申,修譜人:文崇(二十一世)
爹不但修了家譜,還用文字記錄下了他的爺爺的兒子們(我爺爺和他的兄弟)的生活故事。故事還蠻生動。這裏,我整理一段給讀者欣賞,故事的意思沒變,隻是由爹的口氣變成了我的口氣來講:
我的太爺爺(爹的爺爺)叫焦純名,與太奶奶趙氏沒生女兒,隻生了5個兒子。叫算命先生給孩子們起名字,先生琢磨了半晌,對太爺爺說:「若讓你純名在後世有名,必占『五行』,那就讓五個孩子的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分別帶『金木水火土』5個偏旁部首吧。」
於是,爺爺的五個兄弟便以長次為序分別取名為焦心銓、焦心標、焦心溫、焦心炎、焦心培。
太爺爺兄弟五個,他是老三,惟有他學了木工,所以成了我家第一代木匠。木匠,在農村是「百匠之首」,是吃得開的人。他的大兒子焦心銓(我爺爺)出生時家境還好些,還讀了兩年書,以後4個兒子相繼出世,家裏增添了4張吃飯的嘴,家境便一年不如一年,爺爺的4個弟弟一天學校門都沒進。所以爺爺常說,比起他4個弟弟來,他占了肚子裏多兩打字的便宜。
其實,比起他的4個弟弟來,爺爺還占了一個便宜,那就是完完整整地從太爺爺那裏繼承下來木匠手藝。其他幾個弟弟都不上心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隻學會拉個大鋸。木匠業內有句行話:「百日斧子千日錛,大鋸隻需一早晨。」大鋸一早晨就能學會,可見達到「三年學徒五年匠」的功夫,他們還相差得很遠。太爺爺過世得早,4個弟弟都不大,就仗著是老大,就仗著讀了兩年書,就仗著比其他兄弟多買了幾畝地,不但吃了上頓還能有下頓,而且手中還不斷有幾個銅子兒,爺爺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了「兄長」、「家長」兩副重擔。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