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頁
50個超真實的恐怖故事 作者:懸疑誌編輯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雖然這麽說,當天我就給老沈燒了紙。每天晚上我巡夜時經過平房,總是念叨幾句。萬一世界上真有鬼存在,萬一生前的恩怨死後也不能消除,而人與鬼的隔閡如此之深,我們隻有通過他們講的那些細節來間接證實了。若是有人據此說我迷信,說我膽子太小,我倒要冷冷問一句:
換了你們,敢不這樣做嗎?
超真實恐怖檔案29 邪歌
口述人:莊秦
身份:大學教師
驚悚值:aaaaa
真實性:★★★★★
關鍵詞:鄉野傳說、水鬼、邪惡力量
第一章
這件事發生在三年前,當時,我帶著兩個學生,一男一女,男的叫龍飛,女的叫安畫,來到川渝鄂交界處的一個鄉村,進行田野調查。
對了,我得介紹一下自己。我叫莊秦,大學教師,在n大帶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民間風俗的沿襲與變遷。這次我帶龍飛與安畫去西南鄉村要進行的田野調查,則與民歌有關。
大家一定聽過一首叫《龍船調》的民歌吧?女聲唱,“——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嗎?”男聲接,“——我來推你嘛!”可能大家不太清楚,這首歌主要流傳於湖北利川,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全球最優美的25首民歌之一。
而在與利川交界的川渝地區,則有一部分當地人將這段歌詞唱為,“——妹娃要過河,哪個來背我嗎?”“——我來背你嘛!”
推與背,僅有一字之差,但其中蘊含著多層意義的差別。
所謂龍船調,原是利川群眾逢年過節劃採蓮船時常唱的一首民歌,描繪的是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迴娘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生動畫麵。艄公用粗竹竿撐船,一個“推”字,便將艄公的撐船動作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把“推”改為“背”,整個故事都變了。
可以設想一下,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走到渡口無法過河,於是大聲問:“妹娃要過河,哪個來背我嗎?”然後,一個小夥子跑出來,自告奮勇道:“我來背你嘛!”在這幅畫麵裏,少婦與艄公不再是僱主與僱工之間的關係,而衍生出了另外一層意義,那就是男與女之間有可能產生的一種關聯。
我帶著學生來到的這處鄉村,村子附近流行的龍船調,歌詞裏唱的便是“背”而不是“推”。至於我為什麽要如此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這個字將在接下來的故事裏,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再迴到我講的這個故事裏來吧。
介紹一下我的兩個學生。男學生龍飛,長得非常帥氣,個頭算不上高,但眉清目秀,頭發蓄到了肩膀上。不過,他缺乏一點兒陽剛之氣,乍一看甚至還略有一些陰柔的氣質。女學生安畫則完全不同,她留著短發,頭發一根根豎立在腦袋上,做事也風風火火,今天能辦完的事,決不會留到明天。
他們與我來到這個叫雪融的小村落時,也曾問過我,這次的田野調查究竟要側重於何種細化的研究目標。我含糊其詞地告訴他們,這次我們要調查的就是民歌在不同地區的千差萬別,以及人們對當地民歌抱著什麽樣的態度。
聽了我的迴答,龍飛立刻吐了吐舌頭,好奇地問:“人們又會對當地民歌抱著什麽樣的態度呢?當然是喜歡啊!”
安畫則打斷他的問話,自顧自地大聲說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所說的‘當地人當然會喜歡當地的民歌’這個論點,必須通過一番細緻的田野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什麽樣的田野調查?”龍飛問。
我插嘴答道:“安畫說得很對,我們就從這兒流傳的民歌展開田野調查。在來之前,你們都學過那首《龍船調》,歌詞是‘背’,而不是‘推’的那個版本。”
說到這裏,我們正好走到一處河灘。在我們麵前的是一條卷著白浪的小河,河灘上遍布形態各異的巨石。河不寬,但水流湍急,一條小船橫在岸邊,正等待著過河的客人。看得出這是個小渡口,河對岸就是雪融村。
我笑了笑,對安畫說:“好了,你就在這兒放聲唱那首‘哪個來背我嗎’版本的《龍船調》吧!”
第二章
“現在就唱嗎?”安畫問。
我點點頭,又轉過頭對龍飛說:“等到安畫唱到‘哪個來背我嗎’的時候,你來接下一句,就是‘我來背你嘛’這一句。”
“在這兒唱?”龍飛變得有點兒忐忑,他不安地四處張望。當他看到有幾個鄉民在渡口正準備上船時,不禁問,“真要在這兒唱?這樣不太好吧?怪不好意思的……”
“有什麽不太好?又有什麽不好意思?”安畫瞪了龍飛一眼,道,“我們是來做田野調查的!調查不是請客,也不是吃飯,得用心來做!”
說完後,安畫便毫無顧忌地挺起胸膛,大聲唱起了《龍船調》。
“正月裏來是新年哪伊呦喂/妹娃子去拜年哪嗬喂/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陽鵲叫啊是捎著鶯鴿/啊捎著鶯阿鴿……”
安畫的嗓音很棒,高亢有力,又略帶一點兒中性氣質,一開唱便吸引了渡口邊正準備上船的村民的注意力。他們迴過頭,全都驚訝地望著正在唱歌的安畫。我留意到,村民的神情似乎有點兒不太對勁,臉上除了驚訝之外,竟還掛著一絲疑慮,以及一絲恐懼。
</br>
換了你們,敢不這樣做嗎?
超真實恐怖檔案29 邪歌
口述人:莊秦
身份:大學教師
驚悚值:aaaaa
真實性:★★★★★
關鍵詞:鄉野傳說、水鬼、邪惡力量
第一章
這件事發生在三年前,當時,我帶著兩個學生,一男一女,男的叫龍飛,女的叫安畫,來到川渝鄂交界處的一個鄉村,進行田野調查。
對了,我得介紹一下自己。我叫莊秦,大學教師,在n大帶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民間風俗的沿襲與變遷。這次我帶龍飛與安畫去西南鄉村要進行的田野調查,則與民歌有關。
大家一定聽過一首叫《龍船調》的民歌吧?女聲唱,“——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嗎?”男聲接,“——我來推你嘛!”可能大家不太清楚,這首歌主要流傳於湖北利川,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全球最優美的25首民歌之一。
而在與利川交界的川渝地區,則有一部分當地人將這段歌詞唱為,“——妹娃要過河,哪個來背我嗎?”“——我來背你嘛!”
推與背,僅有一字之差,但其中蘊含著多層意義的差別。
所謂龍船調,原是利川群眾逢年過節劃採蓮船時常唱的一首民歌,描繪的是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迴娘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生動畫麵。艄公用粗竹竿撐船,一個“推”字,便將艄公的撐船動作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把“推”改為“背”,整個故事都變了。
可以設想一下,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走到渡口無法過河,於是大聲問:“妹娃要過河,哪個來背我嗎?”然後,一個小夥子跑出來,自告奮勇道:“我來背你嘛!”在這幅畫麵裏,少婦與艄公不再是僱主與僱工之間的關係,而衍生出了另外一層意義,那就是男與女之間有可能產生的一種關聯。
我帶著學生來到的這處鄉村,村子附近流行的龍船調,歌詞裏唱的便是“背”而不是“推”。至於我為什麽要如此強調這一點,是因為這個字將在接下來的故事裏,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再迴到我講的這個故事裏來吧。
介紹一下我的兩個學生。男學生龍飛,長得非常帥氣,個頭算不上高,但眉清目秀,頭發蓄到了肩膀上。不過,他缺乏一點兒陽剛之氣,乍一看甚至還略有一些陰柔的氣質。女學生安畫則完全不同,她留著短發,頭發一根根豎立在腦袋上,做事也風風火火,今天能辦完的事,決不會留到明天。
他們與我來到這個叫雪融的小村落時,也曾問過我,這次的田野調查究竟要側重於何種細化的研究目標。我含糊其詞地告訴他們,這次我們要調查的就是民歌在不同地區的千差萬別,以及人們對當地民歌抱著什麽樣的態度。
聽了我的迴答,龍飛立刻吐了吐舌頭,好奇地問:“人們又會對當地民歌抱著什麽樣的態度呢?當然是喜歡啊!”
安畫則打斷他的問話,自顧自地大聲說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所說的‘當地人當然會喜歡當地的民歌’這個論點,必須通過一番細緻的田野調查才能得出結論。”
“什麽樣的田野調查?”龍飛問。
我插嘴答道:“安畫說得很對,我們就從這兒流傳的民歌展開田野調查。在來之前,你們都學過那首《龍船調》,歌詞是‘背’,而不是‘推’的那個版本。”
說到這裏,我們正好走到一處河灘。在我們麵前的是一條卷著白浪的小河,河灘上遍布形態各異的巨石。河不寬,但水流湍急,一條小船橫在岸邊,正等待著過河的客人。看得出這是個小渡口,河對岸就是雪融村。
我笑了笑,對安畫說:“好了,你就在這兒放聲唱那首‘哪個來背我嗎’版本的《龍船調》吧!”
第二章
“現在就唱嗎?”安畫問。
我點點頭,又轉過頭對龍飛說:“等到安畫唱到‘哪個來背我嗎’的時候,你來接下一句,就是‘我來背你嘛’這一句。”
“在這兒唱?”龍飛變得有點兒忐忑,他不安地四處張望。當他看到有幾個鄉民在渡口正準備上船時,不禁問,“真要在這兒唱?這樣不太好吧?怪不好意思的……”
“有什麽不太好?又有什麽不好意思?”安畫瞪了龍飛一眼,道,“我們是來做田野調查的!調查不是請客,也不是吃飯,得用心來做!”
說完後,安畫便毫無顧忌地挺起胸膛,大聲唱起了《龍船調》。
“正月裏來是新年哪伊呦喂/妹娃子去拜年哪嗬喂/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陽鵲叫啊是捎著鶯鴿/啊捎著鶯阿鴿……”
安畫的嗓音很棒,高亢有力,又略帶一點兒中性氣質,一開唱便吸引了渡口邊正準備上船的村民的注意力。他們迴過頭,全都驚訝地望著正在唱歌的安畫。我留意到,村民的神情似乎有點兒不太對勁,臉上除了驚訝之外,竟還掛著一絲疑慮,以及一絲恐懼。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