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探險] 《基因傳奇》作者:[英] 麥可·科迪【完結】
代序
中國讀者對科幻小說可能比較熟悉,但嚴格意義上說科幻小說就應歸屬於“幻想小說”(fantasy fiction),與此相區分的是更為常見的“科學小說”(scienc fiction),英國通俗小說《基因傳奇》正是一部科學小說。
上海學者黃祿善先生在他的專著《英美通俗小說概述》(一九九七年版)中對科學小說和幻想小說做了細緻的辨析:“科學小說不同於科學幻想小說。科學小說的主要特徵是根據科學原理與科學事實並在此基礎上加以適度的想像,而科幻小說雖然亦以一定的科學原理、事實為依據,但主人公創造的奇蹟很大程度上依靠巫術、超自然力量來完成。”(第223頁)“對於科學小說來說,它主要關心的是科學技術對我們未來世界產生的結果和影響……所關注的是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第224頁)在此基礎上黃先生給科學小說下了精確定義:“科學小說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發展的一種文學體裁。這種體裁的小說依據科學上某些新發現、新成果以及在這些基礎上所預見的,用想像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發現與成果去完成某些奇蹟。描寫的內容具有高度的科學真實性並且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第224頁)
縱觀英美科學小說史,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十九世紀英國小說有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和威爾斯的《時間機器》,美國有愛德華·貝拉米的《迴頭看》等,法國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更是舉世聞名。這些作品或針砭時弊,想像未來,或反映科技可以造福人類也可帶來滅難的雙重特點。二十世紀的科學小說從題材到手法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科學成分更加濃厚。二戰以後,人類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計算機、生物化學、電子通訊等高科技產業一日千裏。六十年代之後,英美科技小說界在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掀起了“新浪潮”運動。作家不再僅僅關注星際探險和科技造福人類等舊話題,而是在深層次上探討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潛在的負麵效應,涉及到科學與倫理道德等方麵的問題。如今當曆史的車輪即將駛入二十一世紀之際,麵對更高更新的科技浪潮,科學小說家們又該作何思考呢?由原子彈到核武器,由衛星升天到宇宙探測;從信息高速公路到“千年蟲”,從“複製人”到國際爭搶“基因”的風潮。科技術語和新概念層出不窮,以致於辭典需要不斷更新,年年都要評出幾大科技新聞,足見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已無孔不入,每一個社會“細胞”都與之息息相夫。這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給我們出了個新的“司芬克斯之謎”——人在這樣的時代中究竟是什麽?有什麽樣的地位?如何適應或改造這樣的時代以使我們生存得更好?這些都是關心人類前途命運的每一位讀者在讀了《基因傳奇》後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英國作家麥可·科迪的這部科學小說以波士頓一家生物基因實驗室和中東地區的一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組織的“聖地”為主要空間背景,以想像中的二○○二年為時間背景,集中展現了科技與宗教的矛盾衝突,探討了科技與人文、科技與信仰之間的關係,戲劇性地編織了一幅構思巧妙、寓意深刻且人物刻畫鮮明的未來畫卷。小說以當今發達的基因生物工程為現實基礎,想像加工既大膽又合理,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小說。它所設想的故事或許就是幾年以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可能上演的事實。與其說是一種想像,不如說就是一則預言,同時也是寓言。
在這部小說中,基因學家湯姆·卡特和計算機專家賈斯明代表尖端高科技的世界,而神父伊齊基爾、伯納德和殺手瑪麗亞則代表了偏激的宗教世界;一個在陽光下,在高樓大廈裏,一個則生活在荒漠的黑洞之中;前者咄咄逼人、生機勃勃,後者神秘莫測,陰森恐怖。兩極的碰撞之中包含著微妙的“交流”,有無情的鬥爭也有不算骯髒的交易。這對核心矛盾是全篇小說的中心內容,衍生出兩條交替行進的線索:湯姆和他的天才實驗室的成員一直在努力尋找可以對抗癌症的完美基因以拯救失去了母親的小霍利;原教旨主義的兄弟會組織則一心想尋覓到二次降臨到人世間的基督。作者巧妙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用最尖端的科技方法來尋找宗教中的基督基因,從而進一步尋找到新基督的下落。這不僅是小說家的一種藝術加工,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種可能:科技已被宗教有神論者多次用作上帝說的例證,麥可·科迪實際上指出了一種將科技與宗教結盟的可能性。一方麵科技愈發達,人的異化愈明顯,主體存在的危機愈嚴重,人類的精神支柱麵臨崩潰;另一方麵宗教界也圖謀變革,適應高科技社會的發展,從而維持有神論的延續。
於是在作家的筆下,科技精英和宗教激進分子走到了一處,前者不能不震撼於發現耶穌身上的特殊基因的神奇性,後者則必須重新審視被自己視為洪水猛獸一般的科技。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種短暫的聯盟:賈斯明作為一個正直的基督信徒,內心之中難免有褻瀆上帝的自責,而瑪麗亞身為宗教組織的殺手更是對這種妥協咬牙切齒。但事實是,的確存在完美的上帝基因和活著的轉世基督。兇手瑪麗亞被鑑定為攜帶基督的基因後,所有的人都震驚了,包括我們的讀者。這裏不僅有女權主義的基督觀的展現,從小說結構上說這一幕堪稱意想不到的妙筆,既是全篇的高潮,又是科技與宗教的鬥爭契合點,一個完美的悲劇式衝突呈現在我們麵前。湯姆、賈斯明、伊齊基爾和瑪麗亞等人一齊陷入心理困境,哈姆萊特式的考問與抉擇凸顯於決定命運的時刻。感情與理智的碰撞足以令人黯然神傷。仇敵與恩人,殺手與基督,恨與愛,信仰與直覺無一例外地交織成冷酷的現實。誰又能斷言這不是人類下個世紀將麵臨的現實呢?
</br>
代序
中國讀者對科幻小說可能比較熟悉,但嚴格意義上說科幻小說就應歸屬於“幻想小說”(fantasy fiction),與此相區分的是更為常見的“科學小說”(scienc fiction),英國通俗小說《基因傳奇》正是一部科學小說。
上海學者黃祿善先生在他的專著《英美通俗小說概述》(一九九七年版)中對科學小說和幻想小說做了細緻的辨析:“科學小說不同於科學幻想小說。科學小說的主要特徵是根據科學原理與科學事實並在此基礎上加以適度的想像,而科幻小說雖然亦以一定的科學原理、事實為依據,但主人公創造的奇蹟很大程度上依靠巫術、超自然力量來完成。”(第223頁)“對於科學小說來說,它主要關心的是科學技術對我們未來世界產生的結果和影響……所關注的是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第224頁)在此基礎上黃先生給科學小說下了精確定義:“科學小說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發展的一種文學體裁。這種體裁的小說依據科學上某些新發現、新成果以及在這些基礎上所預見的,用想像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發現與成果去完成某些奇蹟。描寫的內容具有高度的科學真實性並且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第224頁)
縱觀英美科學小說史,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十九世紀英國小說有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和威爾斯的《時間機器》,美國有愛德華·貝拉米的《迴頭看》等,法國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更是舉世聞名。這些作品或針砭時弊,想像未來,或反映科技可以造福人類也可帶來滅難的雙重特點。二十世紀的科學小說從題材到手法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科學成分更加濃厚。二戰以後,人類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計算機、生物化學、電子通訊等高科技產業一日千裏。六十年代之後,英美科技小說界在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掀起了“新浪潮”運動。作家不再僅僅關注星際探險和科技造福人類等舊話題,而是在深層次上探討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潛在的負麵效應,涉及到科學與倫理道德等方麵的問題。如今當曆史的車輪即將駛入二十一世紀之際,麵對更高更新的科技浪潮,科學小說家們又該作何思考呢?由原子彈到核武器,由衛星升天到宇宙探測;從信息高速公路到“千年蟲”,從“複製人”到國際爭搶“基因”的風潮。科技術語和新概念層出不窮,以致於辭典需要不斷更新,年年都要評出幾大科技新聞,足見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已無孔不入,每一個社會“細胞”都與之息息相夫。這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給我們出了個新的“司芬克斯之謎”——人在這樣的時代中究竟是什麽?有什麽樣的地位?如何適應或改造這樣的時代以使我們生存得更好?這些都是關心人類前途命運的每一位讀者在讀了《基因傳奇》後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英國作家麥可·科迪的這部科學小說以波士頓一家生物基因實驗室和中東地區的一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組織的“聖地”為主要空間背景,以想像中的二○○二年為時間背景,集中展現了科技與宗教的矛盾衝突,探討了科技與人文、科技與信仰之間的關係,戲劇性地編織了一幅構思巧妙、寓意深刻且人物刻畫鮮明的未來畫卷。小說以當今發達的基因生物工程為現實基礎,想像加工既大膽又合理,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小說。它所設想的故事或許就是幾年以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可能上演的事實。與其說是一種想像,不如說就是一則預言,同時也是寓言。
在這部小說中,基因學家湯姆·卡特和計算機專家賈斯明代表尖端高科技的世界,而神父伊齊基爾、伯納德和殺手瑪麗亞則代表了偏激的宗教世界;一個在陽光下,在高樓大廈裏,一個則生活在荒漠的黑洞之中;前者咄咄逼人、生機勃勃,後者神秘莫測,陰森恐怖。兩極的碰撞之中包含著微妙的“交流”,有無情的鬥爭也有不算骯髒的交易。這對核心矛盾是全篇小說的中心內容,衍生出兩條交替行進的線索:湯姆和他的天才實驗室的成員一直在努力尋找可以對抗癌症的完美基因以拯救失去了母親的小霍利;原教旨主義的兄弟會組織則一心想尋覓到二次降臨到人世間的基督。作者巧妙地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用最尖端的科技方法來尋找宗教中的基督基因,從而進一步尋找到新基督的下落。這不僅是小說家的一種藝術加工,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種可能:科技已被宗教有神論者多次用作上帝說的例證,麥可·科迪實際上指出了一種將科技與宗教結盟的可能性。一方麵科技愈發達,人的異化愈明顯,主體存在的危機愈嚴重,人類的精神支柱麵臨崩潰;另一方麵宗教界也圖謀變革,適應高科技社會的發展,從而維持有神論的延續。
於是在作家的筆下,科技精英和宗教激進分子走到了一處,前者不能不震撼於發現耶穌身上的特殊基因的神奇性,後者則必須重新審視被自己視為洪水猛獸一般的科技。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贊同這種短暫的聯盟:賈斯明作為一個正直的基督信徒,內心之中難免有褻瀆上帝的自責,而瑪麗亞身為宗教組織的殺手更是對這種妥協咬牙切齒。但事實是,的確存在完美的上帝基因和活著的轉世基督。兇手瑪麗亞被鑑定為攜帶基督的基因後,所有的人都震驚了,包括我們的讀者。這裏不僅有女權主義的基督觀的展現,從小說結構上說這一幕堪稱意想不到的妙筆,既是全篇的高潮,又是科技與宗教的鬥爭契合點,一個完美的悲劇式衝突呈現在我們麵前。湯姆、賈斯明、伊齊基爾和瑪麗亞等人一齊陷入心理困境,哈姆萊特式的考問與抉擇凸顯於決定命運的時刻。感情與理智的碰撞足以令人黯然神傷。仇敵與恩人,殺手與基督,恨與愛,信仰與直覺無一例外地交織成冷酷的現實。誰又能斷言這不是人類下個世紀將麵臨的現實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