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祁元舉胡言開解 薑元瑤測字動心
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 作者:獨唱何須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祁翀知道很難從儒家世俗觀點的角度去開解元瑤,索性清了清嗓子開始胡謅一通:“這世上啊多有六親緣淺之人,或為前世因果,或為八字身弱,原因不一而足。不過,不論是何原因,解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遠離親人才能過的舒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不欠親人什麽,親人也不欠他們什麽,雙方因果已了,再多糾纏便是節外生枝,實無必要,遠離才是上策!”
祁翀這一番玄而又玄的說辭毫無科學道理,但卻真真說到了元瑤的心裏,元瑤漸漸停止啜泣,似乎在認真思考著什麽。
祁翀見元瑤情緒有所好轉,又讓奉忠呈上點心,笑道:“聽說二位娘娘沒用晚膳,特意讓禦廚準備了點兒點心給二位墊墊饑。明日附近有個廟會,二位娘娘可以出去走走,讓元明多帶些人跟著就是了。”
“廟會?可是有什麽節日?”林太妃心領神會,馬上問道。
“說是叫‘登禾節’,乃是秋收前一個月祈禱五穀豐登之意,是此地民俗,每年一次,很是熱鬧。”
“聽著倒是有趣,明日正該與與民同樂!”林太妃笑著望向元瑤。
元瑤心知二人是有心開解她,倒也不忍拂了好意,便勉強點了點頭。
次日天未大亮,柳敬誠便毫不客氣地將薑領一家逐出了行宮,薑領雖萬般惱怒,可胳膊拗不過大腿,隻能不情不願地離開了。柳敬誠還不放心,命柳恢將他們一路“送”至百裏之外。
不久後,便有兩乘輕便馬車悄悄駛離行宮,往廟會而來。其中一輛車上坐著祁清瑜和柳敬誠母子,另一輛乘坐的則是元瑤、林太妃和小祁翌。寧績、元明帶領數十名侍衛身著便裝隨行護衛,另有百餘名侍衛則早早地化妝成了百姓潛伏在了出城的人群之中。
城外兩三裏處,果然有一個不小的廟宇,不過此廟非僧非道,乃是儺神廟。
據傳大淵太祖皇帝起事前曾夢見儺神示警,遂連夜逃離險境,這才有了後來的君臨天下。因此,太祖皇帝登基後便獨尊儺神,在大淵境內廣修儺神廟。後世子孫雖逐漸不似他那般信仰儺神,但民間的儺神信仰一時之間也是改變不了的。
元瑤、林太妃對儺神不感興趣,祁清瑜卻是信的,一行人便在廟門前分開,柳敬誠陪母親進廟拜神,元瑤、林太妃則帶著小祁翌逛街去了。
廟會之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兩旁攤販甚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什麽香油、麵醬、大棗、鴨梨、驢打滾、麵窩窩,應有盡有。
祁翌很少有機會出來玩,看什麽都新鮮,什麽都想嚐嚐,沒走多遠就將自己的荷包裝的滿滿的了;林太妃也是入宮以來多年未出宮遊玩,見小攤上的柳編十分精致,興致盎然地挑了又挑;元瑤自小生在民間,進宮時日尚短,對這些倒沒覺得有多新奇,倒是一個卦攤引起了她的注意。
擺攤之人不僧不道,反倒是一身儒服,似個老秀才一般。桌上沒有一般算卦人常用的羅盤、《易經》、龜殼、符咒等物,隻有一個簽筒、一副文房四寶。旁邊挑著一個粗布幌子,上麵也隻有普普通通的四個大字“測字起卦”,而不似其他卦師自詡“半仙”之類的。
元瑤心中覺得奇怪,便不免多看了兩眼,心想這位老者如此低調,真的會有生意上門嗎?
她這一瞥也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老者笑著招手道:“這位小娘子,老夫看你眉頭深蹙,似有心事,何不過來一敘?”
“老先生測字還是批八字?”元瑤也不拒絕,便抬腿走了過去坐在卦攤前。
“測字也可,批八字也行,小娘子自便。”老者說著便將筆遞給了元瑤。
元瑤本欲寫下生辰八字,卻聽身後一人道:“還是測字吧!”迴頭一看,原來是林太妃跟了過來,在元瑤耳邊輕聲道:“家裏有規矩,貴人們的八字不可輕易外泄。”
元瑤點點頭,提筆便要在紙上寫個“緣”字,哪知因起筆寫大了些,寫了一半才發現左邊的“絲”字旁占了一半的位置,右邊的“彖”便隻好緊緊貼著“絲”字旁,有些筆畫都連在一起了。
放下筆,元瑤看著那個並不美觀的字,不好意思地道:“沒寫好,要不要重寫一個?”
“無妨,這個就行。”老秀才笑著接過紙,低頭看了看紙上的字,撚須道,“這位娘子是為家事煩憂?”
“何以見得?”
“‘緣’者,左絲右豕,絲為蠶吐,豕為家豬,俱是家養之物,可見娘子所問之事當與家事相關。再看這個字,‘緣’者,‘分’也!看娘子所寫的這個‘緣’字,左右緊咬,互相牽連,卻並不工整,觀之令人不喜!右上字形與‘互’相近,‘互’者,絞繩之器,意在纏繞,分而不得。觀此字,娘子應當是為家事所累,有分離之意而不可得,故而煩惱。”
元瑤心中大為驚訝:“老先生神機妙算,令人佩服!可有化解之道?”
老者手指簽筒道:“不如抽一簽吧!”
元瑤依言拿起簽筒搖了搖,很快便有一隻竹簽掉了出來。
老者拿起竹簽,眉頭卻皺了皺。
元瑤看得心急,便問道:“老先生,是上簽還是下簽?”
“此簽非上非下,可上可下,全看娘子如何看待!”老者說著便將竹簽置於元瑤麵前。
元瑤拿起來一看,上麵乃是兩行小字:華蓋入命有貴夫,不是雙生便是庶;或為良醫或為巫,頂冠著緇不落俗。
“頂冠著緇不落俗......”元瑤手持竹簽,怔怔入神。
林太妃見狀大驚,嗬斥道:“哪來的鄉野村民,在這裏擺攤胡言!夫人莫信他的鬼話,算命之事都是蒙人的,哪有半分可信?”
“準不準的娘子自知,老夫再送娘子一句話: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老者說完起身便收拾卦攤而去,竟連卦資也不要了。
祁翀這一番玄而又玄的說辭毫無科學道理,但卻真真說到了元瑤的心裏,元瑤漸漸停止啜泣,似乎在認真思考著什麽。
祁翀見元瑤情緒有所好轉,又讓奉忠呈上點心,笑道:“聽說二位娘娘沒用晚膳,特意讓禦廚準備了點兒點心給二位墊墊饑。明日附近有個廟會,二位娘娘可以出去走走,讓元明多帶些人跟著就是了。”
“廟會?可是有什麽節日?”林太妃心領神會,馬上問道。
“說是叫‘登禾節’,乃是秋收前一個月祈禱五穀豐登之意,是此地民俗,每年一次,很是熱鬧。”
“聽著倒是有趣,明日正該與與民同樂!”林太妃笑著望向元瑤。
元瑤心知二人是有心開解她,倒也不忍拂了好意,便勉強點了點頭。
次日天未大亮,柳敬誠便毫不客氣地將薑領一家逐出了行宮,薑領雖萬般惱怒,可胳膊拗不過大腿,隻能不情不願地離開了。柳敬誠還不放心,命柳恢將他們一路“送”至百裏之外。
不久後,便有兩乘輕便馬車悄悄駛離行宮,往廟會而來。其中一輛車上坐著祁清瑜和柳敬誠母子,另一輛乘坐的則是元瑤、林太妃和小祁翌。寧績、元明帶領數十名侍衛身著便裝隨行護衛,另有百餘名侍衛則早早地化妝成了百姓潛伏在了出城的人群之中。
城外兩三裏處,果然有一個不小的廟宇,不過此廟非僧非道,乃是儺神廟。
據傳大淵太祖皇帝起事前曾夢見儺神示警,遂連夜逃離險境,這才有了後來的君臨天下。因此,太祖皇帝登基後便獨尊儺神,在大淵境內廣修儺神廟。後世子孫雖逐漸不似他那般信仰儺神,但民間的儺神信仰一時之間也是改變不了的。
元瑤、林太妃對儺神不感興趣,祁清瑜卻是信的,一行人便在廟門前分開,柳敬誠陪母親進廟拜神,元瑤、林太妃則帶著小祁翌逛街去了。
廟會之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兩旁攤販甚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什麽香油、麵醬、大棗、鴨梨、驢打滾、麵窩窩,應有盡有。
祁翌很少有機會出來玩,看什麽都新鮮,什麽都想嚐嚐,沒走多遠就將自己的荷包裝的滿滿的了;林太妃也是入宮以來多年未出宮遊玩,見小攤上的柳編十分精致,興致盎然地挑了又挑;元瑤自小生在民間,進宮時日尚短,對這些倒沒覺得有多新奇,倒是一個卦攤引起了她的注意。
擺攤之人不僧不道,反倒是一身儒服,似個老秀才一般。桌上沒有一般算卦人常用的羅盤、《易經》、龜殼、符咒等物,隻有一個簽筒、一副文房四寶。旁邊挑著一個粗布幌子,上麵也隻有普普通通的四個大字“測字起卦”,而不似其他卦師自詡“半仙”之類的。
元瑤心中覺得奇怪,便不免多看了兩眼,心想這位老者如此低調,真的會有生意上門嗎?
她這一瞥也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老者笑著招手道:“這位小娘子,老夫看你眉頭深蹙,似有心事,何不過來一敘?”
“老先生測字還是批八字?”元瑤也不拒絕,便抬腿走了過去坐在卦攤前。
“測字也可,批八字也行,小娘子自便。”老者說著便將筆遞給了元瑤。
元瑤本欲寫下生辰八字,卻聽身後一人道:“還是測字吧!”迴頭一看,原來是林太妃跟了過來,在元瑤耳邊輕聲道:“家裏有規矩,貴人們的八字不可輕易外泄。”
元瑤點點頭,提筆便要在紙上寫個“緣”字,哪知因起筆寫大了些,寫了一半才發現左邊的“絲”字旁占了一半的位置,右邊的“彖”便隻好緊緊貼著“絲”字旁,有些筆畫都連在一起了。
放下筆,元瑤看著那個並不美觀的字,不好意思地道:“沒寫好,要不要重寫一個?”
“無妨,這個就行。”老秀才笑著接過紙,低頭看了看紙上的字,撚須道,“這位娘子是為家事煩憂?”
“何以見得?”
“‘緣’者,左絲右豕,絲為蠶吐,豕為家豬,俱是家養之物,可見娘子所問之事當與家事相關。再看這個字,‘緣’者,‘分’也!看娘子所寫的這個‘緣’字,左右緊咬,互相牽連,卻並不工整,觀之令人不喜!右上字形與‘互’相近,‘互’者,絞繩之器,意在纏繞,分而不得。觀此字,娘子應當是為家事所累,有分離之意而不可得,故而煩惱。”
元瑤心中大為驚訝:“老先生神機妙算,令人佩服!可有化解之道?”
老者手指簽筒道:“不如抽一簽吧!”
元瑤依言拿起簽筒搖了搖,很快便有一隻竹簽掉了出來。
老者拿起竹簽,眉頭卻皺了皺。
元瑤看得心急,便問道:“老先生,是上簽還是下簽?”
“此簽非上非下,可上可下,全看娘子如何看待!”老者說著便將竹簽置於元瑤麵前。
元瑤拿起來一看,上麵乃是兩行小字:華蓋入命有貴夫,不是雙生便是庶;或為良醫或為巫,頂冠著緇不落俗。
“頂冠著緇不落俗......”元瑤手持竹簽,怔怔入神。
林太妃見狀大驚,嗬斥道:“哪來的鄉野村民,在這裏擺攤胡言!夫人莫信他的鬼話,算命之事都是蒙人的,哪有半分可信?”
“準不準的娘子自知,老夫再送娘子一句話: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老者說完起身便收拾卦攤而去,竟連卦資也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