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迴易事朝堂辯論 開榷市眾臣附議
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 作者:獨唱何須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杜延年得到望州消息的同時,申東觀也給他的主人帶迴來一個消息。
“江北大營?”
“正是,那兩個糧商之一與楚王麾下一位心腹參軍有舊,正是通過此人牽線搭橋,將軍中迴易而來的糧食運至望州出售,但柳明誠卻將此事瞞了下來。榆東路其他州也有糧商參與,但在望州糧商出事以後都偃旗息鼓了。”
“楚王和柳明誠?這倆人是什麽時候勾搭在一起的?有意思!”那男子嘴上說著有意思,眉頭卻皺了起來,手上把玩的魯班鎖也停了下來,“看來這個馬蜂窩得捅一下試試了!”
次日朝上,有禦史風聞奏事,彈劾江北大營擅行迴易勾當,將領中飽私囊,話裏話外指斥楚王祁樟縱容走私,此奏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
承平帝環顧群臣:“此事眾愛卿如何看?”
“陛下,雖說我朝初立之時,為籌集軍餉曾經允許軍中行迴易之事,但迴易之利往往落入私人之手,又兼破壞國家鹽茶之法,故此事弊大於利,是以,文宗、世宗朝均曾明令禁止私自迴易,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而今,江北諸將知法犯法,臣請嚴查之。”兵部尚書第一個跳出來表態,他如此急吼吼也是為了向承平帝表明,此事與自己無關,純粹是江北大營那幫人胡鬧。
“陛下,軍中迴易本就是糧餉不足時所行的權宜之計,雖有弊但也有利,江北大營的軍餉已經連續兩個月發不出來了,若再不準其迴易,恐生禍患。”戶部這次卻跟兵部唱了反調,人家江北大營自行解決糧餉之事,有什麽好反對的?
“發不出糧餉是戶部失職,豈能因此而廢法?”
“國庫的錢就那麽多,有本事你們工部別來要錢啊,把你們要的那份都給兵部好了!”
“國庫空虛就應開源節流,以迴易的方式籌集軍餉這是因噎廢食!陛下,楚王此舉幹犯律條,不可縱容!”承平帝與楚王有隙,梁顥私心揣測承平帝是想借機扳倒楚王的,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迎合陛下的機會。
“右相言之有理,是得節流,那要不把滿朝文武下半年的俸祿都先停了吧,把錢先挪給江北大營發餉。大夥兒要是問起來為何不發俸祿,還得麻煩右相您給解釋一下,誰讓您現在兼管著吏部呢?”
“你......你胡攪蠻纏!”
“你站著說話不腰疼!”
就在戶部尚書舌戰群臣的時候,承平帝怒喝一聲:“夠了!不是說迴易嗎?扯什麽楚王啊俸祿啊!一個個的,大唿小叫,陰陽怪氣,成何體統!”
眾臣謝罪退下不敢再言。
中書令劉琰原本不動聲色地看著這場爭論,此時見承平帝發怒,眾人皆不敢言,無奈之下隻好親自開口:“陛下,臣以為,迴易之事固然要查,但更需防有人假借迴易之名行與東吳走私之實。”
此言算是說到了點子上,這下便連杜延年都暗暗點頭。
“杜相如何看?”承平帝此時恰恰點到了杜延年。
“陛下,臣以為劉中書點到了關鍵之處,但還沒有點透。”杜延年深吸一口氣,繼續道:“迴易也好,走私也罷,其最大的弊端在何處?不是中飽私囊,也不是破壞法令,而是破壞稅收、與國爭利,長此以往,正常貿易必受其害,若不及時遏製,國家稅收將日益減少。”
“嗯,杜相所言有理,如此說來,杜相是主張嚴查了?”
“非也!臣以為江北大營之事可查可不查。”
承平帝聽得雲裏霧裏:“嗯?杜相不是說迴易之事於國不利嗎?為何不查?”
“陛下,道理很簡單:堵不如疏。假如江北大營真的在與東吳走私,那麽走私之事為何能大行其道?說白了就是雙方各有對方需要之物,有需求就有貿易。既如此何不將這貿易擺在明麵上,由朝廷控製,如此既不損害稅收,也能解決朝廷之需求。”
承平帝沉吟片刻道:“杜相是說與東吳開榷市?”
“不止東吳,與南唐之間亦可開市。”
這“開榷市”之語一出,底下群臣頓時議論紛紛,立即便有人跳出來反對:“萬萬不可!與敵國開市,定會有奸細趁機混入,豈非因小失大?”
“敵國可遣人入我境內,我亦可遣人入敵國境內,有何不可?”
梁顥對杜延年的意見幾乎是本能地提出了反對:“我朝自開國以來,三次與敵國開榷市,但都不過三五年時間便停止了,可見開榷市本身就是弊大於利。”
杜延年斜了梁顥一眼:“三次與敵國開榷市恰恰說明,朝廷有需求之際開榷市可緩解燃眉之急,這本就是有效之策。”
“杜相,如果這榷市真的開了,你準備拿什麽去貿易,又跟對方換什麽呢?”承平帝提出一個問題。
“陛下,自允許民間開采銅鐵礦以來,銅鐵錠輸送入京數量不少,除供應軍中之用以外,如今還餘有萬石之數,若能以這些金石換迴糧食,則今年的糧荒可解!”
劉琰見朝議的方向已經背離了原先的設定,此刻又見承平帝似有心動之色,忙上前道:“陛下,銅鐵乃軍備物資,豈可資敵?陛下三思!”
“劉中書此言差矣,銅鐵固然是軍備物資,難道糧食就不是嗎?將士餓肚子的時候能啃銅鐵充饑嗎?”杜延年毫不退讓。
“這......”
“陛下,自古有言‘民以食為天’,又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現如今,讓百姓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民本,讓百姓吃飽肚子就是當務之急,民生之前,其他諸事皆可退卻!請陛下三思!”
杜延年這番話擲地有聲,話音剛落,一綹濃黑長髯從人群中閃出,邱維屏出列高聲道:“杜相言之有理,臣附議。”
緊接著魯王、定國公、曹國公及戶部、禮部、刑部三部堂官、鹽茶使、太常、光祿、鴻臚、司農、太府各寺卿紛紛附議,就連一向不大發表意見的老好人岐國公都站了出來。這些人未必個個都是為了公義,不乏想從中牟利者,但此刻義也好、利也罷,目標竟然都是一致的。
承平帝見三品以上朝臣大部分都支持杜延年的主張,當即允準,此事便交由鴻臚寺前去與兩國交涉。
“江北大營?”
“正是,那兩個糧商之一與楚王麾下一位心腹參軍有舊,正是通過此人牽線搭橋,將軍中迴易而來的糧食運至望州出售,但柳明誠卻將此事瞞了下來。榆東路其他州也有糧商參與,但在望州糧商出事以後都偃旗息鼓了。”
“楚王和柳明誠?這倆人是什麽時候勾搭在一起的?有意思!”那男子嘴上說著有意思,眉頭卻皺了起來,手上把玩的魯班鎖也停了下來,“看來這個馬蜂窩得捅一下試試了!”
次日朝上,有禦史風聞奏事,彈劾江北大營擅行迴易勾當,將領中飽私囊,話裏話外指斥楚王祁樟縱容走私,此奏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
承平帝環顧群臣:“此事眾愛卿如何看?”
“陛下,雖說我朝初立之時,為籌集軍餉曾經允許軍中行迴易之事,但迴易之利往往落入私人之手,又兼破壞國家鹽茶之法,故此事弊大於利,是以,文宗、世宗朝均曾明令禁止私自迴易,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而今,江北諸將知法犯法,臣請嚴查之。”兵部尚書第一個跳出來表態,他如此急吼吼也是為了向承平帝表明,此事與自己無關,純粹是江北大營那幫人胡鬧。
“陛下,軍中迴易本就是糧餉不足時所行的權宜之計,雖有弊但也有利,江北大營的軍餉已經連續兩個月發不出來了,若再不準其迴易,恐生禍患。”戶部這次卻跟兵部唱了反調,人家江北大營自行解決糧餉之事,有什麽好反對的?
“發不出糧餉是戶部失職,豈能因此而廢法?”
“國庫的錢就那麽多,有本事你們工部別來要錢啊,把你們要的那份都給兵部好了!”
“國庫空虛就應開源節流,以迴易的方式籌集軍餉這是因噎廢食!陛下,楚王此舉幹犯律條,不可縱容!”承平帝與楚王有隙,梁顥私心揣測承平帝是想借機扳倒楚王的,他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迎合陛下的機會。
“右相言之有理,是得節流,那要不把滿朝文武下半年的俸祿都先停了吧,把錢先挪給江北大營發餉。大夥兒要是問起來為何不發俸祿,還得麻煩右相您給解釋一下,誰讓您現在兼管著吏部呢?”
“你......你胡攪蠻纏!”
“你站著說話不腰疼!”
就在戶部尚書舌戰群臣的時候,承平帝怒喝一聲:“夠了!不是說迴易嗎?扯什麽楚王啊俸祿啊!一個個的,大唿小叫,陰陽怪氣,成何體統!”
眾臣謝罪退下不敢再言。
中書令劉琰原本不動聲色地看著這場爭論,此時見承平帝發怒,眾人皆不敢言,無奈之下隻好親自開口:“陛下,臣以為,迴易之事固然要查,但更需防有人假借迴易之名行與東吳走私之實。”
此言算是說到了點子上,這下便連杜延年都暗暗點頭。
“杜相如何看?”承平帝此時恰恰點到了杜延年。
“陛下,臣以為劉中書點到了關鍵之處,但還沒有點透。”杜延年深吸一口氣,繼續道:“迴易也好,走私也罷,其最大的弊端在何處?不是中飽私囊,也不是破壞法令,而是破壞稅收、與國爭利,長此以往,正常貿易必受其害,若不及時遏製,國家稅收將日益減少。”
“嗯,杜相所言有理,如此說來,杜相是主張嚴查了?”
“非也!臣以為江北大營之事可查可不查。”
承平帝聽得雲裏霧裏:“嗯?杜相不是說迴易之事於國不利嗎?為何不查?”
“陛下,道理很簡單:堵不如疏。假如江北大營真的在與東吳走私,那麽走私之事為何能大行其道?說白了就是雙方各有對方需要之物,有需求就有貿易。既如此何不將這貿易擺在明麵上,由朝廷控製,如此既不損害稅收,也能解決朝廷之需求。”
承平帝沉吟片刻道:“杜相是說與東吳開榷市?”
“不止東吳,與南唐之間亦可開市。”
這“開榷市”之語一出,底下群臣頓時議論紛紛,立即便有人跳出來反對:“萬萬不可!與敵國開市,定會有奸細趁機混入,豈非因小失大?”
“敵國可遣人入我境內,我亦可遣人入敵國境內,有何不可?”
梁顥對杜延年的意見幾乎是本能地提出了反對:“我朝自開國以來,三次與敵國開榷市,但都不過三五年時間便停止了,可見開榷市本身就是弊大於利。”
杜延年斜了梁顥一眼:“三次與敵國開榷市恰恰說明,朝廷有需求之際開榷市可緩解燃眉之急,這本就是有效之策。”
“杜相,如果這榷市真的開了,你準備拿什麽去貿易,又跟對方換什麽呢?”承平帝提出一個問題。
“陛下,自允許民間開采銅鐵礦以來,銅鐵錠輸送入京數量不少,除供應軍中之用以外,如今還餘有萬石之數,若能以這些金石換迴糧食,則今年的糧荒可解!”
劉琰見朝議的方向已經背離了原先的設定,此刻又見承平帝似有心動之色,忙上前道:“陛下,銅鐵乃軍備物資,豈可資敵?陛下三思!”
“劉中書此言差矣,銅鐵固然是軍備物資,難道糧食就不是嗎?將士餓肚子的時候能啃銅鐵充饑嗎?”杜延年毫不退讓。
“這......”
“陛下,自古有言‘民以食為天’,又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現如今,讓百姓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民本,讓百姓吃飽肚子就是當務之急,民生之前,其他諸事皆可退卻!請陛下三思!”
杜延年這番話擲地有聲,話音剛落,一綹濃黑長髯從人群中閃出,邱維屏出列高聲道:“杜相言之有理,臣附議。”
緊接著魯王、定國公、曹國公及戶部、禮部、刑部三部堂官、鹽茶使、太常、光祿、鴻臚、司農、太府各寺卿紛紛附議,就連一向不大發表意見的老好人岐國公都站了出來。這些人未必個個都是為了公義,不乏想從中牟利者,但此刻義也好、利也罷,目標竟然都是一致的。
承平帝見三品以上朝臣大部分都支持杜延年的主張,當即允準,此事便交由鴻臚寺前去與兩國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