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語果然轉移了她的心思,見她提了興趣,他又道。
“你信中曾說蜀中大戶遭竊,官府不抓盜賊,反而把大戶圍住,認定他家是窩贓戶,可是?”
“嗯,開始時我也奇怪,後來我夜探府衙,這才發現官府和江湖中人勾結。江湖人盜寶,官府訛錢,一根蠟燭兩頭燒。”她輕道。
“這叫‘賊開花’,是官府敲詐富戶常用的把戲,上官府也不例外。”見她鎖眉,他心頭一跳,“不是我,是我爹在世的時候。”
聞言,秀眉這才舒展,原來她真在擔心他。
小小的竊喜一下,上官意繼續道:“與其說商人,我爹更像是個正直書生。他隻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肯交納‘洗名錢’,卻不知清濁不在自己,而在於‘官’字的那張口。官府在玩這種把戲的時候,向來隻找那些家中無人作官、沒有後台的富戶。上官府落戶金陵不過兩代,根基未厚,正是他們眼中難得的肥肉,而我爹的硬骨頭正中他們下懷。”
她聽得入神,發尾快燃著火星也不自知,他撚住細滑的發絲,於指尖輕撫。
“不用畫押,就按上了窩藏賊寇的罪名。我爹下到縣衙刑司,吏胥將他鎖在夜壺旁,告訴他若想舒服就交定錢。下械具五兩,出老監二十兩。若想進那幹淨點的獄監,進屋十兩,去掉鏈子十兩,打地鋪十兩,睡高鋪二十兩。想不喝餿水,那每迴再加五十吊錢。偏我爹是個硬脾氣,待我疏通了衙役下獄去看他,他還在老監裏,家裏給的銀子他分文不用,結果就隻剩半口氣了。我爹臨終的時候還以為是天理讓他重見天日,卻不知上官府賣掉了大半商鋪才給了他全屍。若老頭地下有知,一定會跳起來罵我是不孝子。”
柔荑輕輕揉搓,他不由低笑。這姑娘,他又不冷,她暖他什麽。雖這樣想著,大手幾不可見地顫了下,仍是迴握。
“‘官斷十條路’,這便是天理,他讓你生就生,讓你死便死。就像這些災民,走到哪兒頭頂都有個‘官’字,而‘官’的頭上‘皇’字。這世道就是這樣,誰也救不了。”
她微微頷首,而後又想了想。“所以才有禁刃令麽?”
他眼眉一挑。
“因為江湖不在這‘皇’字底下,連‘賊開花’也隻是和官府聯手,卻不是官府的附庸。‘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禁刃令禁的不是手中刀,而是心中刃。”她略偏臻首,唇瓣含抹輕嘲,“皇帝也怕啊。”
身子被人猛地一拉,她跌入略顯激越的懷抱。再抬頭,俊眸裏跳躍著熾熱的火,盛盛得像要將她點燃。
“餘秭歸,你認命吧。”他的胸膛下似有萬馬奔騰,“你逃不了了。”
一時被他的囂張鎮住,她動彈不得。
“這年頭的年輕人啊。”
“世風日下。”
又是興奮又是哀怨的嘆息和偷瞟。
她紅了臉,掙紮著坐起,卻沒見上官意瞥過去時眼中的戾氣。
“要是敏懷太子在世,哪會這樣。”
“就是啊。”一旁的老儒生望火長嘆,“當年也是澇災,先帝沉迷酒色不論民生,敏懷太子監國。不僅嚴懲貪吏、開倉救災,還在都城設立了災民坊,不準直隸官府驅逐災民。如此明君,連五絕先生也嘆服……”
“五絕先生?”同行的年輕人疑問。
兩個老者互望一眼,而後明了。“也對,也對,十幾年前的事了,年輕人哪裏知道。”
其中一人指著城外的一處土坡道:“那原本是座山,十五年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到春秋兩季,書生儒士都會到山上的書院聽先生講學。先生原名無人記得,被人稱為‘五絕’倒是有一番緣故。”
“這五絕是琴棋書畫詩,還是禮樂she禦數?”年輕人自作聰明道。
“非也,非也。先生著《伐檀》,其文曰:天下有五‘毒’應絕。其一為江湖,江湖者逞兇鬥勇,罔顧良民而自稱大義,猶如周處之患。其二為宗親,看似以血為脈,實則以利為心,指鹿為馬,一垢百垢,母子虱,父子蚤,亂天下者蓋為宗親。其三為士族,‘朱門酒肉臭’,芄蘭之子,世纓貴族,隻因祖為竊家竊國者,竊而不知廉恥,反辱良民,何其有哉?其四……”
“馮懷兄!”白須老者突地打斷,“四五不可說,不可說。”
“為何不可說?”年輕儒子早已聽得目瞪口呆,哪管這些顧忌。
老者穩了穩心神。“隻因這前三絕,先生就差點喪命,又遑論後兩絕。當年若不是敏懷太子為保先生拜他為師,先生早已命絕。”
“這麽說五絕先生算是前太子少保。”
“何止是太子少保,先生還是帝師。”
“帝…帝師?這麽說!”
“沒錯,現今聖上也曾隨敏懷太子一起拜師。隻是敏懷太子七七未過,先帝就派人來殺先生,而當時帶人燒毀書院的正是當今聖上。”
“那先生遇難了麽?”
“自然沒逃過。”老者哀嘆,“先生一生收了十個弟子,除去敏懷太子和今上,當時三人入仕,五人在學。八人中唯一幸存的便是當朝吏部尚書季大人,入仕的另兩人各為其主,死於奪嫡之亂。而在學的五人功名未得,甚至連姓名都不為天下知,便與先生同歿於那場大火了。”
“晚輩聽說,先帝原先有意傳位於太孫,即敏懷太子之子。”
“巨君,你可知有多少人因談論太孫而死?”白須老者厲目一瞟,“若傳位太孫一言屬實,那……”他指了指天,沒有說下去。
若先帝真有意傳位太孫,那今上便是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有弒侄之嫌,畢竟當年四歲的太孫是在今上的王府裏走失的。可明眼人都知道,走失是假,早夭是真。
思及此,年輕儒生不竟滿頭冷汗,三人的清談也就此戛然。
“在想什麽。”俯在她耳邊,上官意輕問。
“那是山麽?”餘秭歸凝著城下那個墳包似的小土丘。
“曾經是。”
她轉過臉,看向他。
“其四,國者江湖寄處,宗親垢所,士族竊祖蓋為其間,天下幹戈不離其由,應毀之。而國之建築,疆之兩極,全因一人之欲,蓋出一姓之家。”兩眸春泓輕輕漾起,“帝王,當誅。”
出人意料地,她很是平靜。
“猜到了?”句是問句,上官意卻很肯定。
“嗯。”她的目光再次調向小土丘,“從前有座山啊。”
“聖德帝即位之初,發布的第一條禦令便是夷平此山,焚盡《伐檀》,毀其天下雕版。君心昭昭,不過是想以此警示流落在民間的‘五絕’信徒罷了。”
“文字之書好絕,可心中之火難滅,不過是在自欺欺人而已。”秀眸瞥向他,“我若是子愚,便不會縱其星火漸弱。”
</br>
“你信中曾說蜀中大戶遭竊,官府不抓盜賊,反而把大戶圍住,認定他家是窩贓戶,可是?”
“嗯,開始時我也奇怪,後來我夜探府衙,這才發現官府和江湖中人勾結。江湖人盜寶,官府訛錢,一根蠟燭兩頭燒。”她輕道。
“這叫‘賊開花’,是官府敲詐富戶常用的把戲,上官府也不例外。”見她鎖眉,他心頭一跳,“不是我,是我爹在世的時候。”
聞言,秀眉這才舒展,原來她真在擔心他。
小小的竊喜一下,上官意繼續道:“與其說商人,我爹更像是個正直書生。他隻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肯交納‘洗名錢’,卻不知清濁不在自己,而在於‘官’字的那張口。官府在玩這種把戲的時候,向來隻找那些家中無人作官、沒有後台的富戶。上官府落戶金陵不過兩代,根基未厚,正是他們眼中難得的肥肉,而我爹的硬骨頭正中他們下懷。”
她聽得入神,發尾快燃著火星也不自知,他撚住細滑的發絲,於指尖輕撫。
“不用畫押,就按上了窩藏賊寇的罪名。我爹下到縣衙刑司,吏胥將他鎖在夜壺旁,告訴他若想舒服就交定錢。下械具五兩,出老監二十兩。若想進那幹淨點的獄監,進屋十兩,去掉鏈子十兩,打地鋪十兩,睡高鋪二十兩。想不喝餿水,那每迴再加五十吊錢。偏我爹是個硬脾氣,待我疏通了衙役下獄去看他,他還在老監裏,家裏給的銀子他分文不用,結果就隻剩半口氣了。我爹臨終的時候還以為是天理讓他重見天日,卻不知上官府賣掉了大半商鋪才給了他全屍。若老頭地下有知,一定會跳起來罵我是不孝子。”
柔荑輕輕揉搓,他不由低笑。這姑娘,他又不冷,她暖他什麽。雖這樣想著,大手幾不可見地顫了下,仍是迴握。
“‘官斷十條路’,這便是天理,他讓你生就生,讓你死便死。就像這些災民,走到哪兒頭頂都有個‘官’字,而‘官’的頭上‘皇’字。這世道就是這樣,誰也救不了。”
她微微頷首,而後又想了想。“所以才有禁刃令麽?”
他眼眉一挑。
“因為江湖不在這‘皇’字底下,連‘賊開花’也隻是和官府聯手,卻不是官府的附庸。‘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禁刃令禁的不是手中刀,而是心中刃。”她略偏臻首,唇瓣含抹輕嘲,“皇帝也怕啊。”
身子被人猛地一拉,她跌入略顯激越的懷抱。再抬頭,俊眸裏跳躍著熾熱的火,盛盛得像要將她點燃。
“餘秭歸,你認命吧。”他的胸膛下似有萬馬奔騰,“你逃不了了。”
一時被他的囂張鎮住,她動彈不得。
“這年頭的年輕人啊。”
“世風日下。”
又是興奮又是哀怨的嘆息和偷瞟。
她紅了臉,掙紮著坐起,卻沒見上官意瞥過去時眼中的戾氣。
“要是敏懷太子在世,哪會這樣。”
“就是啊。”一旁的老儒生望火長嘆,“當年也是澇災,先帝沉迷酒色不論民生,敏懷太子監國。不僅嚴懲貪吏、開倉救災,還在都城設立了災民坊,不準直隸官府驅逐災民。如此明君,連五絕先生也嘆服……”
“五絕先生?”同行的年輕人疑問。
兩個老者互望一眼,而後明了。“也對,也對,十幾年前的事了,年輕人哪裏知道。”
其中一人指著城外的一處土坡道:“那原本是座山,十五年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到春秋兩季,書生儒士都會到山上的書院聽先生講學。先生原名無人記得,被人稱為‘五絕’倒是有一番緣故。”
“這五絕是琴棋書畫詩,還是禮樂she禦數?”年輕人自作聰明道。
“非也,非也。先生著《伐檀》,其文曰:天下有五‘毒’應絕。其一為江湖,江湖者逞兇鬥勇,罔顧良民而自稱大義,猶如周處之患。其二為宗親,看似以血為脈,實則以利為心,指鹿為馬,一垢百垢,母子虱,父子蚤,亂天下者蓋為宗親。其三為士族,‘朱門酒肉臭’,芄蘭之子,世纓貴族,隻因祖為竊家竊國者,竊而不知廉恥,反辱良民,何其有哉?其四……”
“馮懷兄!”白須老者突地打斷,“四五不可說,不可說。”
“為何不可說?”年輕儒子早已聽得目瞪口呆,哪管這些顧忌。
老者穩了穩心神。“隻因這前三絕,先生就差點喪命,又遑論後兩絕。當年若不是敏懷太子為保先生拜他為師,先生早已命絕。”
“這麽說五絕先生算是前太子少保。”
“何止是太子少保,先生還是帝師。”
“帝…帝師?這麽說!”
“沒錯,現今聖上也曾隨敏懷太子一起拜師。隻是敏懷太子七七未過,先帝就派人來殺先生,而當時帶人燒毀書院的正是當今聖上。”
“那先生遇難了麽?”
“自然沒逃過。”老者哀嘆,“先生一生收了十個弟子,除去敏懷太子和今上,當時三人入仕,五人在學。八人中唯一幸存的便是當朝吏部尚書季大人,入仕的另兩人各為其主,死於奪嫡之亂。而在學的五人功名未得,甚至連姓名都不為天下知,便與先生同歿於那場大火了。”
“晚輩聽說,先帝原先有意傳位於太孫,即敏懷太子之子。”
“巨君,你可知有多少人因談論太孫而死?”白須老者厲目一瞟,“若傳位太孫一言屬實,那……”他指了指天,沒有說下去。
若先帝真有意傳位太孫,那今上便是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有弒侄之嫌,畢竟當年四歲的太孫是在今上的王府裏走失的。可明眼人都知道,走失是假,早夭是真。
思及此,年輕儒生不竟滿頭冷汗,三人的清談也就此戛然。
“在想什麽。”俯在她耳邊,上官意輕問。
“那是山麽?”餘秭歸凝著城下那個墳包似的小土丘。
“曾經是。”
她轉過臉,看向他。
“其四,國者江湖寄處,宗親垢所,士族竊祖蓋為其間,天下幹戈不離其由,應毀之。而國之建築,疆之兩極,全因一人之欲,蓋出一姓之家。”兩眸春泓輕輕漾起,“帝王,當誅。”
出人意料地,她很是平靜。
“猜到了?”句是問句,上官意卻很肯定。
“嗯。”她的目光再次調向小土丘,“從前有座山啊。”
“聖德帝即位之初,發布的第一條禦令便是夷平此山,焚盡《伐檀》,毀其天下雕版。君心昭昭,不過是想以此警示流落在民間的‘五絕’信徒罷了。”
“文字之書好絕,可心中之火難滅,不過是在自欺欺人而已。”秀眸瞥向他,“我若是子愚,便不會縱其星火漸弱。”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