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更改各布政司舉人名額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陛下,不知江北與遼東的舉人名額該如何設定?”徐光啟謹慎地問道,這可是關乎每個布政司的舉人名額的大事,他不得不謹慎小心。
“現在各布政司每科秋闈錄取數量是多少?”朱由校還真不清楚每個布政司的舉人錄取名額,雖然已經經曆過一次秋闈,但隆武元年時,事情實在太多,壓得他無暇顧及秋闈之事,幹脆按照慣例交給徐光啟與魏廣微兩人去負責。
徐光啟迴憶了一番後答道:“迴陛下,隆武元年時,直隸錄用了一百七十一名舉人,當時的南直隸錄用了一百六十三人,剩下的江西、浙江、湖廣、福建、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山西、陝西、廣西、雲南、貴州錄用的舉人數分別是一百一十三、一百零七、一百零七、一百零五、九十四、九十、八十四、八十三、八十、七十九、六十、五十四與四十人,總數加起來是一千四百三十人!”
朱由校在記錄好徐光啟念下的各布政司舉人錄取人數,然後開始進行了重新的調整。
在朱由校看完《大明會典》了解到各布政司的在籍人數後,朱由校就一直想幹兩件事,一是清楚知道每個布政司到底有多少人,二是根據實際人口調整秀才與舉人名額。
雖然現在朱由校不清楚各布政司的具體人口數,但並不妨礙他對現有的錄取標準進行微調,等具體人數出來後,再做進一步的調整。
朱由校放下手中的筆,開始照著草稿上的各布政司舉人名額進行念誦道:“隆武四年,從直隸分一個名額到陝西與甘肅,其中陝西六十人,甘肅二十人。
從福建減去三十個名額,分給遼東,再從江西與浙江各減去十個名額,使江東與江北名額各湊夠九十三人及九十人!”
徐光啟略顯震驚之後,有點擔憂地問道:“這,這,陛下,福建的名額是不是減得有點太多了,而且直隸的人是不是有點過於突兀了?”
“徐先生,朕問你,福建現在有多少人口?”朱由校不疾不徐地問道。
“迴陛下,臣沒記錯的話,萬曆六年的在籍人口一百七十三萬,但人際人口可能有五百多萬!”徐光啟略顯底氣不足地迴道。
“直隸的人口呢?”朱由校繼續問道。
“迴陛下,去年的人口統計中,直隸的人口為一千一百三十六萬!”徐光啟低聲答道。
朱由校毫不客氣地直說道:“直隸作為京畿所在地,從今年開始,將會按照一千一百三十六人進行征稅,是福建在籍人口一百三十七萬的八點四倍,但直隸的一百七十個舉人數對比即將減去三十個名額後的福建七十五人來說,也隻有二點三倍,福建何德何能擁有比直隸更高占比的舉人錄取名額?”
“啟奏陛下,話雖如此,但福建一直是科舉大省,現如今要減去他們兩成的舉人名額,臣擔心福建的士紳會做出對大明不利的事情!”徐光啟趕緊答道。
“能有多不利?難不成再學史繼偕等人一樣,造大明的反?如此刁民劣紳,大明要之何用,若他們膽敢再做出對大明不利之事,朕不介意再使出雷霆手段,同時停止福建的科舉!”朱由校一臉嚴肅地剛硬迴道,絲毫不給任何猶豫與退縮的機會。
“是,陛下,但浙江與江西向來文風十分興盛,科舉也是多出佳績,現在減去他們的名額,是否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徐光啟再次擔憂道。
“若不減去他們的名額,怎麽給江東與江北增加名額,難不成江東隻想分得八十三個名額?”朱由校一副理所應當的神情反問道。
要想減江東的舉人名額,徐光啟自然是不會答應的:“迴陛下,江東文風絲毫不輸於浙江與江西,自然是不止八十三個名額,而且臣以為現如今的九十三個名額都有點不符合江東的實情!”
“但江東江北總共才一百六十三個名額,朕已經多分了江東,江北也不能差其它布政司太遠,等各布政司的實際人口統計完後,咱們再來討論下一次的各布政司舉人名額!”
其實朱由校也納悶之前的南直隸舉人名額為何隻有一百六十三人,畢竟南直隸可是後世的江蘇與安徽加上海,不管人口、教育與富裕程度,都絲毫不比浙江加福建差,關鍵南直隸曾經還是大明朝的京畿之地。
甚至於湖廣布政司的一百零七個舉人名額,朱由校都覺得非常少,畢竟現在湖廣可是後世的湖北加湖南,雖然現在的湖廣尤其是湖南發展水平不及後世,但此時的湖廣可是有著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說明發展水平已經非常不錯了。
若將湖廣拆分成湖北湖南,兩個布政司各自分得的舉人數都比不上廣西,甚或是比不上雲南,這是極其不合理的,等時機成熟後,朱由校肯定還會拆分湖廣布政司,畢竟現在的湖廣太大了,不管是麵積還是人口,都是一個龐然大物。
徐光啟也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畢竟皇帝已經從江西與浙江挪了名額到江東及江北,他不可能要求皇帝將江北的名額勻一些給江東,畢竟江北可是太祖龍興之地,而且還是朝中眾多勳貴的祖宗之地,他可不敢將事情做得太過分。
“是,陛下,臣明白了!”徐光啟經過一番糾結後,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畢竟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就算有,他也無法做到。
“嗯,關於陽明心學,翰林院的人統合得如何了?”朱由校記得陽明心學交給翰林院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雖然朱由校並不是很看好統一陽明心學,但如此做,卻能快速將朝野上下的學說爭論聚焦到翰林院,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到處開設私立學院,隨意妄議誹謗朝政與朝中大臣,時刻威脅著朝局的穩定。
這些開設私立學院與就讀私立學院的人,可都還是一群極度不差錢的主,他們聚集一起的能量可不是不小的勢力,尤其是在這個同鄉、同窗、姻親關係十分緊密的時代,更會加劇他們對朝堂的影響力與破壞力,而這也是朱由校痛下決心整頓天下私立學院的重要原因。
“現在各布政司每科秋闈錄取數量是多少?”朱由校還真不清楚每個布政司的舉人錄取名額,雖然已經經曆過一次秋闈,但隆武元年時,事情實在太多,壓得他無暇顧及秋闈之事,幹脆按照慣例交給徐光啟與魏廣微兩人去負責。
徐光啟迴憶了一番後答道:“迴陛下,隆武元年時,直隸錄用了一百七十一名舉人,當時的南直隸錄用了一百六十三人,剩下的江西、浙江、湖廣、福建、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山西、陝西、廣西、雲南、貴州錄用的舉人數分別是一百一十三、一百零七、一百零七、一百零五、九十四、九十、八十四、八十三、八十、七十九、六十、五十四與四十人,總數加起來是一千四百三十人!”
朱由校在記錄好徐光啟念下的各布政司舉人錄取人數,然後開始進行了重新的調整。
在朱由校看完《大明會典》了解到各布政司的在籍人數後,朱由校就一直想幹兩件事,一是清楚知道每個布政司到底有多少人,二是根據實際人口調整秀才與舉人名額。
雖然現在朱由校不清楚各布政司的具體人口數,但並不妨礙他對現有的錄取標準進行微調,等具體人數出來後,再做進一步的調整。
朱由校放下手中的筆,開始照著草稿上的各布政司舉人名額進行念誦道:“隆武四年,從直隸分一個名額到陝西與甘肅,其中陝西六十人,甘肅二十人。
從福建減去三十個名額,分給遼東,再從江西與浙江各減去十個名額,使江東與江北名額各湊夠九十三人及九十人!”
徐光啟略顯震驚之後,有點擔憂地問道:“這,這,陛下,福建的名額是不是減得有點太多了,而且直隸的人是不是有點過於突兀了?”
“徐先生,朕問你,福建現在有多少人口?”朱由校不疾不徐地問道。
“迴陛下,臣沒記錯的話,萬曆六年的在籍人口一百七十三萬,但人際人口可能有五百多萬!”徐光啟略顯底氣不足地迴道。
“直隸的人口呢?”朱由校繼續問道。
“迴陛下,去年的人口統計中,直隸的人口為一千一百三十六萬!”徐光啟低聲答道。
朱由校毫不客氣地直說道:“直隸作為京畿所在地,從今年開始,將會按照一千一百三十六人進行征稅,是福建在籍人口一百三十七萬的八點四倍,但直隸的一百七十個舉人數對比即將減去三十個名額後的福建七十五人來說,也隻有二點三倍,福建何德何能擁有比直隸更高占比的舉人錄取名額?”
“啟奏陛下,話雖如此,但福建一直是科舉大省,現如今要減去他們兩成的舉人名額,臣擔心福建的士紳會做出對大明不利的事情!”徐光啟趕緊答道。
“能有多不利?難不成再學史繼偕等人一樣,造大明的反?如此刁民劣紳,大明要之何用,若他們膽敢再做出對大明不利之事,朕不介意再使出雷霆手段,同時停止福建的科舉!”朱由校一臉嚴肅地剛硬迴道,絲毫不給任何猶豫與退縮的機會。
“是,陛下,但浙江與江西向來文風十分興盛,科舉也是多出佳績,現在減去他們的名額,是否也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徐光啟再次擔憂道。
“若不減去他們的名額,怎麽給江東與江北增加名額,難不成江東隻想分得八十三個名額?”朱由校一副理所應當的神情反問道。
要想減江東的舉人名額,徐光啟自然是不會答應的:“迴陛下,江東文風絲毫不輸於浙江與江西,自然是不止八十三個名額,而且臣以為現如今的九十三個名額都有點不符合江東的實情!”
“但江東江北總共才一百六十三個名額,朕已經多分了江東,江北也不能差其它布政司太遠,等各布政司的實際人口統計完後,咱們再來討論下一次的各布政司舉人名額!”
其實朱由校也納悶之前的南直隸舉人名額為何隻有一百六十三人,畢竟南直隸可是後世的江蘇與安徽加上海,不管人口、教育與富裕程度,都絲毫不比浙江加福建差,關鍵南直隸曾經還是大明朝的京畿之地。
甚至於湖廣布政司的一百零七個舉人名額,朱由校都覺得非常少,畢竟現在湖廣可是後世的湖北加湖南,雖然現在的湖廣尤其是湖南發展水平不及後世,但此時的湖廣可是有著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說明發展水平已經非常不錯了。
若將湖廣拆分成湖北湖南,兩個布政司各自分得的舉人數都比不上廣西,甚或是比不上雲南,這是極其不合理的,等時機成熟後,朱由校肯定還會拆分湖廣布政司,畢竟現在的湖廣太大了,不管是麵積還是人口,都是一個龐然大物。
徐光啟也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畢竟皇帝已經從江西與浙江挪了名額到江東及江北,他不可能要求皇帝將江北的名額勻一些給江東,畢竟江北可是太祖龍興之地,而且還是朝中眾多勳貴的祖宗之地,他可不敢將事情做得太過分。
“是,陛下,臣明白了!”徐光啟經過一番糾結後,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畢竟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就算有,他也無法做到。
“嗯,關於陽明心學,翰林院的人統合得如何了?”朱由校記得陽明心學交給翰林院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雖然朱由校並不是很看好統一陽明心學,但如此做,卻能快速將朝野上下的學說爭論聚焦到翰林院,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到處開設私立學院,隨意妄議誹謗朝政與朝中大臣,時刻威脅著朝局的穩定。
這些開設私立學院與就讀私立學院的人,可都還是一群極度不差錢的主,他們聚集一起的能量可不是不小的勢力,尤其是在這個同鄉、同窗、姻親關係十分緊密的時代,更會加劇他們對朝堂的影響力與破壞力,而這也是朱由校痛下決心整頓天下私立學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