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專利法》起草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相比於招生嚴苛且不搞特殊化的西山武學,這些傳統武將與勳貴隻得將目光放在了即將成立的京師武學,畢竟今後將停止武舉,軍官改由兩所武學產生,由不得他們不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倆武學身上。
作為替皇帝培養親軍軍官的西山武學,絕大部分的新舊武將與勳貴自然更願意將自家的子弟送往西山武學,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後人能有個更好的前途,而且還能學到真本事,奈何西山武學招生名額不多,而且報考的競爭壓力非常大。
在直接考取西山武學有難度的情況下,這些人很快將目光瞄向了西山武學的幼學堂與皇家學院的初學部與中學部,這讓原本以為難以招滿五十人的皇家學院初學部一下子申請暴增。
盡管如此,朱由校還是堅持皇家學院以中低層宗室子弟與三品以上文武官員直係子弟為主,而且不管申請之人有多少,朱由校也隻是增加了五十人,保持一百人的規模。
至於初中部,也是一樣的道理,並沒有因為申請之人變多而放寬招生條件與人數,還是繼續保持不高於四百人的規模,而且宗室子弟占據絕大部分名額。
朱由校興辦皇家學院的初衷本就是解決中低層宗室子弟的教育與出路困難問題,順便為內廷產業培養合適的人才,而不是成為這些官員們替自己子女謀取進入西山武學的平台。
至於未來的皇家學院幼學部及初中部會如何,朱由校還是會繼續堅持現如今的招生方式,頂多會逐漸減少宗室子弟的占比,但最終也不會低於三成的比例。
而大學部,也會是同樣的情況,至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大明普通百姓,朱由校自己可管不了那麽多,隻能交給外朝去負責,倒逼他們逐步成立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
隨著皇家學院、西山武學、京師武學與沈陽府府、縣、鄉學串聯成一個整體後,朱由校逐步建立起了具有現代化教育方式的新模式,而這些新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將會逐步改變整個大明的教育、文化與思想模式,也將會慢慢擺脫以程朱理學為絕對統治地位的儒家教育。
不是說儒學不好,而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儒學,已經嚴重地束縛了中華民族的活力,無法勝任即將到來的大航海與工業大革命時代。
.......
在年度會議中,朱由校單獨提出來的專利法之事,雖然解釋了什麽是專利法,以及起草專利法的要求,但畢竟之前從沒有過類似的律法,所以主持編纂的大理寺卿吳淳夫一時不知從何開始。
好在皇帝已經將關於專利法的幾個要點給講得大差不差了,再加上吳淳夫本身就是大理寺卿,對於律法也不陌生,而且還有禦用監與格物院對相關詞匯與包含之物的解釋,以及重契約精神的泰西人現身說法,實在不濟,還有朱由校這個皇帝發起人可以請來諮詢。
吳淳夫在七拚八湊之下,終於趕在規定的三月十五日前趕出了《專利法》的初稿,在確認沒有犯什麽忌諱之後,親自謄抄了一遍,這才敢進宮求見皇帝。
看著跪在自己跟前高舉著題本的吳淳夫,朱由校朝一旁的劉時敏說道:“將東西拿上來,另外去請三位閣老過來一趟!”
“是,皇爺!”劉時敏答完後,先從吳淳夫的手上接過題本,在放到朱由校的桌案上後,這才轉身朝侯立在房門口的隨侍太監走去。
“平身吧!”吳淳夫隻是個正三品的大理寺卿,自然享受不到東暖閣的沙發特權,甚至連軟凳都沒有。
“是,陛下!”吳淳夫心情略顯忐忑地站了起來,然後身體微微向前,雙手筆直地垂立在身體兩旁。
隨著皇帝的權威日盛,吳淳夫這種平時不怎麽能見得著皇帝的官員,在單獨麵見皇帝時,內心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緊張,此時的他,雙手蜷縮在官服的寬大袖子裏,正在不斷地顫抖,時刻等候著皇帝問話。
對於吳淳夫微不可聞的小動作,坐在案桌後麵的朱由校自然是看不見的,此時的他正在認真翻看吳淳夫送來的《專利法》初稿,而且看得十分認真。
吳淳夫將《專利法》分成了三大部分,一是禦製專利法<序>,二是皇帝敕諭大理寺,三是具體條文。
對於第一與第二部分,則是參照了大明會典的範例,至於具體內容,則是吳淳夫根據年度會議上皇帝提及的何為專利法以及專利法的目的意義,做了詳實的闡述。
看著有理有據、朗朗上口的序與敕諭,朱由校不得不佩服通過科舉考試後的文官文筆,對於這部分內容,朱由校隻是進行了快速的瀏覽,能將什麽是專利法與推出專利法的目的說清楚就行,反正執行與遵守《專利法》的人也不會認真去推敲這部分內容。
此外,內閣大學士與司禮監的人肯定也會幫皇帝認真審核這兩部分的內容是否有忌諱,是否有用詞錯漏等。
在快速瀏覽完前兩部分後,朱由校認真看起了正文的內容,這部分吳淳夫分成了釋義、種類、申領、審核、存檔、保護與判罰七大部分。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過去了許久,當朱由校抬起頭的時候,正前方已經站了除吳淳夫之外的內閣三位大學士。
朱由校看向幾人笑著說到:“三位閣老來了多久了,怎麽不提醒朕?”
“迴陛下,臣等看您正在專注地看著《專利法》草案,也就不敢叨擾您了!”李長庚笑著迴道。
“賜座,賞茶!”朱由校看向一旁的劉時敏,將手上的《專利法》交給他後繼續說道:“將這份《專利法》也給三位閣老看看!”
在劉時敏去給三位大學士送《專利法》草案的時候,朱由校朝吳淳夫問道:“吳愛卿,可有多抄幾份?”
“迴陛下,尚未來得及,臣下次一定多抄寫幾份!”自從皇帝讓人去請三位內閣大學士的時候,吳淳夫就後悔為何沒有多備幾份,就算自己沒時間抄,也可以安排其他人謄抄啊。
作為替皇帝培養親軍軍官的西山武學,絕大部分的新舊武將與勳貴自然更願意將自家的子弟送往西山武學,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後人能有個更好的前途,而且還能學到真本事,奈何西山武學招生名額不多,而且報考的競爭壓力非常大。
在直接考取西山武學有難度的情況下,這些人很快將目光瞄向了西山武學的幼學堂與皇家學院的初學部與中學部,這讓原本以為難以招滿五十人的皇家學院初學部一下子申請暴增。
盡管如此,朱由校還是堅持皇家學院以中低層宗室子弟與三品以上文武官員直係子弟為主,而且不管申請之人有多少,朱由校也隻是增加了五十人,保持一百人的規模。
至於初中部,也是一樣的道理,並沒有因為申請之人變多而放寬招生條件與人數,還是繼續保持不高於四百人的規模,而且宗室子弟占據絕大部分名額。
朱由校興辦皇家學院的初衷本就是解決中低層宗室子弟的教育與出路困難問題,順便為內廷產業培養合適的人才,而不是成為這些官員們替自己子女謀取進入西山武學的平台。
至於未來的皇家學院幼學部及初中部會如何,朱由校還是會繼續堅持現如今的招生方式,頂多會逐漸減少宗室子弟的占比,但最終也不會低於三成的比例。
而大學部,也會是同樣的情況,至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大明普通百姓,朱由校自己可管不了那麽多,隻能交給外朝去負責,倒逼他們逐步成立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
隨著皇家學院、西山武學、京師武學與沈陽府府、縣、鄉學串聯成一個整體後,朱由校逐步建立起了具有現代化教育方式的新模式,而這些新模式下教育出來的學生,將會逐步改變整個大明的教育、文化與思想模式,也將會慢慢擺脫以程朱理學為絕對統治地位的儒家教育。
不是說儒學不好,而是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儒學,已經嚴重地束縛了中華民族的活力,無法勝任即將到來的大航海與工業大革命時代。
.......
在年度會議中,朱由校單獨提出來的專利法之事,雖然解釋了什麽是專利法,以及起草專利法的要求,但畢竟之前從沒有過類似的律法,所以主持編纂的大理寺卿吳淳夫一時不知從何開始。
好在皇帝已經將關於專利法的幾個要點給講得大差不差了,再加上吳淳夫本身就是大理寺卿,對於律法也不陌生,而且還有禦用監與格物院對相關詞匯與包含之物的解釋,以及重契約精神的泰西人現身說法,實在不濟,還有朱由校這個皇帝發起人可以請來諮詢。
吳淳夫在七拚八湊之下,終於趕在規定的三月十五日前趕出了《專利法》的初稿,在確認沒有犯什麽忌諱之後,親自謄抄了一遍,這才敢進宮求見皇帝。
看著跪在自己跟前高舉著題本的吳淳夫,朱由校朝一旁的劉時敏說道:“將東西拿上來,另外去請三位閣老過來一趟!”
“是,皇爺!”劉時敏答完後,先從吳淳夫的手上接過題本,在放到朱由校的桌案上後,這才轉身朝侯立在房門口的隨侍太監走去。
“平身吧!”吳淳夫隻是個正三品的大理寺卿,自然享受不到東暖閣的沙發特權,甚至連軟凳都沒有。
“是,陛下!”吳淳夫心情略顯忐忑地站了起來,然後身體微微向前,雙手筆直地垂立在身體兩旁。
隨著皇帝的權威日盛,吳淳夫這種平時不怎麽能見得著皇帝的官員,在單獨麵見皇帝時,內心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緊張,此時的他,雙手蜷縮在官服的寬大袖子裏,正在不斷地顫抖,時刻等候著皇帝問話。
對於吳淳夫微不可聞的小動作,坐在案桌後麵的朱由校自然是看不見的,此時的他正在認真翻看吳淳夫送來的《專利法》初稿,而且看得十分認真。
吳淳夫將《專利法》分成了三大部分,一是禦製專利法<序>,二是皇帝敕諭大理寺,三是具體條文。
對於第一與第二部分,則是參照了大明會典的範例,至於具體內容,則是吳淳夫根據年度會議上皇帝提及的何為專利法以及專利法的目的意義,做了詳實的闡述。
看著有理有據、朗朗上口的序與敕諭,朱由校不得不佩服通過科舉考試後的文官文筆,對於這部分內容,朱由校隻是進行了快速的瀏覽,能將什麽是專利法與推出專利法的目的說清楚就行,反正執行與遵守《專利法》的人也不會認真去推敲這部分內容。
此外,內閣大學士與司禮監的人肯定也會幫皇帝認真審核這兩部分的內容是否有忌諱,是否有用詞錯漏等。
在快速瀏覽完前兩部分後,朱由校認真看起了正文的內容,這部分吳淳夫分成了釋義、種類、申領、審核、存檔、保護與判罰七大部分。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過去了許久,當朱由校抬起頭的時候,正前方已經站了除吳淳夫之外的內閣三位大學士。
朱由校看向幾人笑著說到:“三位閣老來了多久了,怎麽不提醒朕?”
“迴陛下,臣等看您正在專注地看著《專利法》草案,也就不敢叨擾您了!”李長庚笑著迴道。
“賜座,賞茶!”朱由校看向一旁的劉時敏,將手上的《專利法》交給他後繼續說道:“將這份《專利法》也給三位閣老看看!”
在劉時敏去給三位大學士送《專利法》草案的時候,朱由校朝吳淳夫問道:“吳愛卿,可有多抄幾份?”
“迴陛下,尚未來得及,臣下次一定多抄寫幾份!”自從皇帝讓人去請三位內閣大學士的時候,吳淳夫就後悔為何沒有多備幾份,就算自己沒時間抄,也可以安排其他人謄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