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新教育體係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為何柴河堡的鄉民願意花錢將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兒子送到鄉學就讀,一是因為他們知道鄉學是十分難得的讀書識字的機會,二是當兵、推選甲長與裏長這些都必須要在鄉學受過教育。
所以主客觀雙重因素作用下,他們都爭取將自己的孩子送往鄉學。
但考慮到家裏農活實在太多,所以一戶之家大多數選擇將其中最聰明機靈的孩子送到鄉學就讀,其他孩子隻能老老實實跟著長輩一起耕作。
至於女兒,極少有家長會將她們送到鄉學去就讀,除非是家裏原先有積蓄而且勞動力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但也隻會讓她們讀完初學,中學是不太可能的,畢竟讀完初學,這些女孩子也差不多到了說親的年紀。
與鄉學相比,縣學也是采用了差不多的方式,隻不過縣學收到的糧食較鄉學少了不少,畢竟大部分學生來自於偏遠的鄉下,糧食運輸實在是不方便,而且鄉下的糧食可直接從上門收糧的四海商行等糧商手上換成銀子,可用來繳納學費。
虧是虧了點,但卻能方便不少。
三年縣學結束時,府學教授會在每年的冬季進行統一閱卷的考試,除了前五名直接進入皇家學院就讀外,剩下的排名前一百的學生會繼續進入府學就讀。
在順利從府學畢業後,會優先安排擔任各府縣的吏員或佐貳官,政績出色者,會被任命為鄉正,甚至是知縣。
若不想從政,亦可進入禦馬監大明輜重或四海商行謀求一份差事,甚或是進入鄉學或縣學擔任訓導官。
而那些縣學畢業生,可以進入鄉學當老師,也可以選擇參軍或進入縣鄉擔任佐貳官,實在不行還可以迴家務農,幾年後參加甲正與裏正的推選。
正因府學、縣學與鄉學有著不錯的前途,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想方設法地讓自己最聰明的孩子送入學校入學,都想讓家裏出現一位能吃上皇糧的“官家人”。
至於鄉學、縣學與府學的授課內容,則是由皇家學院編輯的課本,與皇家學院學生所學文化課內容一樣,鄉學學的是比較簡單的國學、數學、格物與曆史,以及軍訓與體育,鄉學的教育目的是啟蒙與明理。
進入縣學之後,則是在鄉學的基礎上,必學科目加大了難度,同時還加上了律法、繪畫、工程與農學,縣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基層的行政管理人員。
至於縣學之後的府學,則是在縣學的基礎上,繼續加大難度,同時還加了武學與商學,以及一個供在格物學上麵有天分的學生繼續深造的研究院,這些學生算是大明版的研究生。
現在沒有那麽多要學的內容,而且普遍早婚,所以當初在設立學製的時候,采用了初學四年,中學與大學各三年,一共接受十年的受教育時間,按照八歲入學的標準計算,差不多這些人在府學畢業後,剛好符合現下結婚的普遍年齡。
當然,為了避免跨年齡內卷,皇家學院下屬的沈陽府各級學校,隻接受適當的跳級與可靠理由下的休學,不接受留級與複讀。
教育資源就這麽多,沒必要在一些人身上反複浪費,既然智商與自律能力不適合繼續往更高一級的學校就讀,還不如早點從事一些其它的行業。
除此之外,祖上三代無犯罪記錄的縣學畢業生除了繼續進入府學或皇家學院入讀外,還可以考取西山武學與京師武學,相比起半路出家的武學生源,這些接受過係統教育的縣學畢業生質量更高,而且更了解學生本人的各個方麵。
而武學那邊,隨著都督府與禁軍的日漸成熟,原先的幼軍堂拆分成了幼學與大學兩個部分,或者說是預科與成人科,但進修班繼續存在。
幼學不再放在西山武學內,而是放到了皇家新學院裏麵,同時還在武昌分設了一個分部。
學製四年,招收的學生年齡是滿十一周歲,麵向全大明擇優招生,跟西山武學一樣,每年二月初招生,人數京城與武昌各兩百,十二月放年假,夏季還有一個半月的暑假,也采用封閉式教育。
西山武學本部隻保留大學與進修班部分,大學學製三年,也是麵向全大明擇優考試錄取,但優先錄取西山武學幼學堂、皇家學院中學部與沈陽府的縣學,每年錄取人數兩百。
而進修班這邊,非戰爭情況,禁軍係千長及以上軍官升職前,都必須要先到西山武學進修半年以上時間。
至於即將在明年開春開始招生的京師武學,因有戚金擔任武學的第一負責人,所以很多教學方式都參照了西山武學,甚至連建築方式大都參照了西山武學。
沒辦法,這年頭新式建築實在太缺少參照物,而建築設計師就更是匱乏,再加上兵部不甘於落後都督府,而且建設速度隻給了一年的時間,所以京師武學的建設速度十分快。
好在有西山武學這個成熟的範例在,而且招生的學生數量不多,所以學校要建設的建築物並不多,一棟教學樓與教官辦公樓,外加宿舍、食堂與澡堂兩棟樓,剩下的就是操場、馬場與射擊場等物,沒有傳統花哨的鬥拱、門廊等複雜的設計,隻是鋼筋水泥外加磚木,構造十分的簡單。
教學質量如何,不在乎教學樓是否豪華美觀,而在於教學內容與教導的教官,以及優質的生源。
對於京師武學的生源,戚金與王之臣在請示了皇帝後,采用跟西山武學一樣的麵向全大明的招生方式,而且招生考試內容除了考驗武技與身體素質,還考驗文化能力。
相比於西山武學有針對性的下遊生源,京師武學雖然也對沈陽府縣學、西山武學幼學堂與皇家學院初中部招生,但並不會如西山武學一樣優先錄取,而是覆蓋麵會更廣,當然傳統武將與勳貴的關係戶也更多。
所以主客觀雙重因素作用下,他們都爭取將自己的孩子送往鄉學。
但考慮到家裏農活實在太多,所以一戶之家大多數選擇將其中最聰明機靈的孩子送到鄉學就讀,其他孩子隻能老老實實跟著長輩一起耕作。
至於女兒,極少有家長會將她們送到鄉學去就讀,除非是家裏原先有積蓄而且勞動力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但也隻會讓她們讀完初學,中學是不太可能的,畢竟讀完初學,這些女孩子也差不多到了說親的年紀。
與鄉學相比,縣學也是采用了差不多的方式,隻不過縣學收到的糧食較鄉學少了不少,畢竟大部分學生來自於偏遠的鄉下,糧食運輸實在是不方便,而且鄉下的糧食可直接從上門收糧的四海商行等糧商手上換成銀子,可用來繳納學費。
虧是虧了點,但卻能方便不少。
三年縣學結束時,府學教授會在每年的冬季進行統一閱卷的考試,除了前五名直接進入皇家學院就讀外,剩下的排名前一百的學生會繼續進入府學就讀。
在順利從府學畢業後,會優先安排擔任各府縣的吏員或佐貳官,政績出色者,會被任命為鄉正,甚至是知縣。
若不想從政,亦可進入禦馬監大明輜重或四海商行謀求一份差事,甚或是進入鄉學或縣學擔任訓導官。
而那些縣學畢業生,可以進入鄉學當老師,也可以選擇參軍或進入縣鄉擔任佐貳官,實在不行還可以迴家務農,幾年後參加甲正與裏正的推選。
正因府學、縣學與鄉學有著不錯的前途,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想方設法地讓自己最聰明的孩子送入學校入學,都想讓家裏出現一位能吃上皇糧的“官家人”。
至於鄉學、縣學與府學的授課內容,則是由皇家學院編輯的課本,與皇家學院學生所學文化課內容一樣,鄉學學的是比較簡單的國學、數學、格物與曆史,以及軍訓與體育,鄉學的教育目的是啟蒙與明理。
進入縣學之後,則是在鄉學的基礎上,必學科目加大了難度,同時還加上了律法、繪畫、工程與農學,縣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基層的行政管理人員。
至於縣學之後的府學,則是在縣學的基礎上,繼續加大難度,同時還加了武學與商學,以及一個供在格物學上麵有天分的學生繼續深造的研究院,這些學生算是大明版的研究生。
現在沒有那麽多要學的內容,而且普遍早婚,所以當初在設立學製的時候,采用了初學四年,中學與大學各三年,一共接受十年的受教育時間,按照八歲入學的標準計算,差不多這些人在府學畢業後,剛好符合現下結婚的普遍年齡。
當然,為了避免跨年齡內卷,皇家學院下屬的沈陽府各級學校,隻接受適當的跳級與可靠理由下的休學,不接受留級與複讀。
教育資源就這麽多,沒必要在一些人身上反複浪費,既然智商與自律能力不適合繼續往更高一級的學校就讀,還不如早點從事一些其它的行業。
除此之外,祖上三代無犯罪記錄的縣學畢業生除了繼續進入府學或皇家學院入讀外,還可以考取西山武學與京師武學,相比起半路出家的武學生源,這些接受過係統教育的縣學畢業生質量更高,而且更了解學生本人的各個方麵。
而武學那邊,隨著都督府與禁軍的日漸成熟,原先的幼軍堂拆分成了幼學與大學兩個部分,或者說是預科與成人科,但進修班繼續存在。
幼學不再放在西山武學內,而是放到了皇家新學院裏麵,同時還在武昌分設了一個分部。
學製四年,招收的學生年齡是滿十一周歲,麵向全大明擇優招生,跟西山武學一樣,每年二月初招生,人數京城與武昌各兩百,十二月放年假,夏季還有一個半月的暑假,也采用封閉式教育。
西山武學本部隻保留大學與進修班部分,大學學製三年,也是麵向全大明擇優考試錄取,但優先錄取西山武學幼學堂、皇家學院中學部與沈陽府的縣學,每年錄取人數兩百。
而進修班這邊,非戰爭情況,禁軍係千長及以上軍官升職前,都必須要先到西山武學進修半年以上時間。
至於即將在明年開春開始招生的京師武學,因有戚金擔任武學的第一負責人,所以很多教學方式都參照了西山武學,甚至連建築方式大都參照了西山武學。
沒辦法,這年頭新式建築實在太缺少參照物,而建築設計師就更是匱乏,再加上兵部不甘於落後都督府,而且建設速度隻給了一年的時間,所以京師武學的建設速度十分快。
好在有西山武學這個成熟的範例在,而且招生的學生數量不多,所以學校要建設的建築物並不多,一棟教學樓與教官辦公樓,外加宿舍、食堂與澡堂兩棟樓,剩下的就是操場、馬場與射擊場等物,沒有傳統花哨的鬥拱、門廊等複雜的設計,隻是鋼筋水泥外加磚木,構造十分的簡單。
教學質量如何,不在乎教學樓是否豪華美觀,而在於教學內容與教導的教官,以及優質的生源。
對於京師武學的生源,戚金與王之臣在請示了皇帝後,采用跟西山武學一樣的麵向全大明的招生方式,而且招生考試內容除了考驗武技與身體素質,還考驗文化能力。
相比於西山武學有針對性的下遊生源,京師武學雖然也對沈陽府縣學、西山武學幼學堂與皇家學院初中部招生,但並不會如西山武學一樣優先錄取,而是覆蓋麵會更廣,當然傳統武將與勳貴的關係戶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