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終得嫡子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核算完隆武四年的春季攻勢戰功後不久,皇後範思蕊就正式進入了待產期,不僅皇後著急,就連已經擁有多名子女的朱由校也跟著著急,畢竟大明和他們兩人都還沒有嫡子。
除了他們兩人緊張外,還有皇後的娘家與其她已經生過皇子的妃子也十分著急,甚至連文武百官也跟著十分著急,畢竟嫡子關乎國本,關乎他們下一輪的押注。
雖然朱由校已經將皇後再次受孕的消息進行了多次封殺,但皇宮如此多的人來人往,消息早就因各種不同的渠道在私下裏傳播了開來,這不是朱由校想禁止就能禁止得了的。
好在所有人的期盼與著急並沒有落空,六月十六日這一天,皇後終於為大明與皇帝誕下了一位嫡子,也是嫡長子與皇七子,是天然的皇位第一繼承人,而這也意味著朱由校多了一個最大的“敵人”。
隨著嫡長子的出生,不僅內廷的人發生了微妙的關係,就連朱由校在接見外朝官員時也感受到了微妙的變化,甚至連朱由校本人也感受到了自己與之前的不同,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光環?
對於這個嫡長子的到來,沒來之前朱由校有點期待,但來了之後,通過周遭人的心態變化,及曆史上反複上演的皇帝與太子相愛相殺的名場麵,讓朱由校的期待變成了一種擔憂,一種心理負擔。
盡管如此,朱由校對於這個新出生的嫡長子,還是給足了關注與關愛,並且取了個具有特殊意味的名字,朱慈煌,希望他在未來能夠順利繼承皇位。
在朱慈煌六周歲之前,朱由校還能享受與他之間的天倫之樂,但在他滿了六周歲後,將要麵臨群臣請立國本或出閣讀書的困擾,與文官們爭奪儲君的教育權。
朱由校可清楚地記得嘉靖道長想自己教育皇子的後果,鍾愛的二皇子兼太子朱載壡剛替他加完冠,第二天就突患重疾,未幾日就薨逝。
道長一生有八位皇子,除了曾被立過太子的兒子朱載壡外,還有三子朱載坖與四子朱載圳活到了成年,其它全部早夭。
令人費解的是,自從道長再未立太子後,他自此相對平安地活到了五十九歲,之前則是經曆了兩次居住的宮殿大火與一次壬寅宮變。
而且,道長的八個皇子中,最終活下來的獨苗朱載坖是嘉靖最為愚鈍軟弱的一位,而他的強勁競爭對手朱載圳雖然活了二十八歲,但卻沒有留下任何一個兒子。
雖然很多事情不能報之以消極去看待,但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不得不將很多事情往最壞的方向去思考,從而能時刻警醒與保護自己及家人。
至關重要的是,朱由校與以山東籍官員為主的齊黨三位大佬,也就是亓詩教、畢自嚴及趙秉忠都不太對付,而皇後又剛好來自山東青州,天然的親近山東籍官員。
好在亓詩教已經過了致仕的年齡,就算再留也留不了兩年,而且相比起重禮教的山東籍官員,朱由校更不喜歡道貌岸然的東南籍官員。
所以,對於未來儲君的三位講官人選,朱由校寧可選擇山東籍官員,也不會考慮東南籍官員,除非是他們中有十分務實能幹的官員。
至於那些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卻並無多少真才實幹的翰林院詞臣,朱由校是不會將自己的儲君與皇子交給他們進行教育的,比如以錢謙益為代表的務虛派。
除了選三位文官作為文化與政治講官外,朱由校還會安排三位武將作為軍事與體能講官,並且文官授課的內容不再是以儒家經典為主,而是為政得失、曆史、地理、格物、數學、武學等方麵綜合發展。
為了減少皇子的學習壓力,儒家經典不僅不會作為絕大部分的授課內容,還會被大大縮減,要求通讀背誦也會被調整與濃縮為熟知其中的核心思想。
除此之外,朱由校將會十分重視他們的身心健康,除了減緩學習壓力,還要他們與同齡人一同學習,同時加強身體鍛煉與體育愛好。
好在朱由校已經有了運作成熟的軍校西山武學與綜合教育的皇家學院,可以讓皇子們得到與同齡人一同成長的平台與機會,而不是目的性十足的多對一、無平等交流機會的強行灌輸。
這樣強行灌輸式的多對一封閉教育,不僅感受不到任何的學習樂趣,也不能真正地體會其中的要義與感同身受。
久而久之,皇帝與皇子們都將成為這些主導教育大權的文官手上的傀儡,成了紫禁城內雕了金身的菩薩,無太多分辨是非與好壞的能力,從而成為文官們隨意擺弄的玩具。
比如文官們眼中的聖君朱高胖、朱佑樘與朱載坖,以及麵對複雜的朝局時,茫然無措的朱允炆與朱由檢。
對於嫡長子出生的消息,朱由校依然采取的是低調處理,沒有祭告太廟與通達天下,也沒有宴飲群臣,更沒有大赦天下,隻是讓司禮監與內官監去皇後娘家也就是新樂伯府上送了厚重的賀禮。
朱由校之所以如此做,並不是不重視這個嫡長子的到來,而是為了嫡長子同其他皇子一樣,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相對自由的成長環境。
麵對皇帝的冷處理,知道消息的朝臣們一時不知該如何麵對嫡長子到來的消息,主動向皇帝提及與確認此消息吧,會讓皇帝認為你在窺探後宮,這可是皇帝的大忌,為此曾不惜發動了兩場震驚天下的勾連大案。
除了他們兩人緊張外,還有皇後的娘家與其她已經生過皇子的妃子也十分著急,甚至連文武百官也跟著十分著急,畢竟嫡子關乎國本,關乎他們下一輪的押注。
雖然朱由校已經將皇後再次受孕的消息進行了多次封殺,但皇宮如此多的人來人往,消息早就因各種不同的渠道在私下裏傳播了開來,這不是朱由校想禁止就能禁止得了的。
好在所有人的期盼與著急並沒有落空,六月十六日這一天,皇後終於為大明與皇帝誕下了一位嫡子,也是嫡長子與皇七子,是天然的皇位第一繼承人,而這也意味著朱由校多了一個最大的“敵人”。
隨著嫡長子的出生,不僅內廷的人發生了微妙的關係,就連朱由校在接見外朝官員時也感受到了微妙的變化,甚至連朱由校本人也感受到了自己與之前的不同,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光環?
對於這個嫡長子的到來,沒來之前朱由校有點期待,但來了之後,通過周遭人的心態變化,及曆史上反複上演的皇帝與太子相愛相殺的名場麵,讓朱由校的期待變成了一種擔憂,一種心理負擔。
盡管如此,朱由校對於這個新出生的嫡長子,還是給足了關注與關愛,並且取了個具有特殊意味的名字,朱慈煌,希望他在未來能夠順利繼承皇位。
在朱慈煌六周歲之前,朱由校還能享受與他之間的天倫之樂,但在他滿了六周歲後,將要麵臨群臣請立國本或出閣讀書的困擾,與文官們爭奪儲君的教育權。
朱由校可清楚地記得嘉靖道長想自己教育皇子的後果,鍾愛的二皇子兼太子朱載壡剛替他加完冠,第二天就突患重疾,未幾日就薨逝。
道長一生有八位皇子,除了曾被立過太子的兒子朱載壡外,還有三子朱載坖與四子朱載圳活到了成年,其它全部早夭。
令人費解的是,自從道長再未立太子後,他自此相對平安地活到了五十九歲,之前則是經曆了兩次居住的宮殿大火與一次壬寅宮變。
而且,道長的八個皇子中,最終活下來的獨苗朱載坖是嘉靖最為愚鈍軟弱的一位,而他的強勁競爭對手朱載圳雖然活了二十八歲,但卻沒有留下任何一個兒子。
雖然很多事情不能報之以消極去看待,但身為皇帝的朱由校,不得不將很多事情往最壞的方向去思考,從而能時刻警醒與保護自己及家人。
至關重要的是,朱由校與以山東籍官員為主的齊黨三位大佬,也就是亓詩教、畢自嚴及趙秉忠都不太對付,而皇後又剛好來自山東青州,天然的親近山東籍官員。
好在亓詩教已經過了致仕的年齡,就算再留也留不了兩年,而且相比起重禮教的山東籍官員,朱由校更不喜歡道貌岸然的東南籍官員。
所以,對於未來儲君的三位講官人選,朱由校寧可選擇山東籍官員,也不會考慮東南籍官員,除非是他們中有十分務實能幹的官員。
至於那些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卻並無多少真才實幹的翰林院詞臣,朱由校是不會將自己的儲君與皇子交給他們進行教育的,比如以錢謙益為代表的務虛派。
除了選三位文官作為文化與政治講官外,朱由校還會安排三位武將作為軍事與體能講官,並且文官授課的內容不再是以儒家經典為主,而是為政得失、曆史、地理、格物、數學、武學等方麵綜合發展。
為了減少皇子的學習壓力,儒家經典不僅不會作為絕大部分的授課內容,還會被大大縮減,要求通讀背誦也會被調整與濃縮為熟知其中的核心思想。
除此之外,朱由校將會十分重視他們的身心健康,除了減緩學習壓力,還要他們與同齡人一同學習,同時加強身體鍛煉與體育愛好。
好在朱由校已經有了運作成熟的軍校西山武學與綜合教育的皇家學院,可以讓皇子們得到與同齡人一同成長的平台與機會,而不是目的性十足的多對一、無平等交流機會的強行灌輸。
這樣強行灌輸式的多對一封閉教育,不僅感受不到任何的學習樂趣,也不能真正地體會其中的要義與感同身受。
久而久之,皇帝與皇子們都將成為這些主導教育大權的文官手上的傀儡,成了紫禁城內雕了金身的菩薩,無太多分辨是非與好壞的能力,從而成為文官們隨意擺弄的玩具。
比如文官們眼中的聖君朱高胖、朱佑樘與朱載坖,以及麵對複雜的朝局時,茫然無措的朱允炆與朱由檢。
對於嫡長子出生的消息,朱由校依然采取的是低調處理,沒有祭告太廟與通達天下,也沒有宴飲群臣,更沒有大赦天下,隻是讓司禮監與內官監去皇後娘家也就是新樂伯府上送了厚重的賀禮。
朱由校之所以如此做,並不是不重視這個嫡長子的到來,而是為了嫡長子同其他皇子一樣,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相對自由的成長環境。
麵對皇帝的冷處理,知道消息的朝臣們一時不知該如何麵對嫡長子到來的消息,主動向皇帝提及與確認此消息吧,會讓皇帝認為你在窺探後宮,這可是皇帝的大忌,為此曾不惜發動了兩場震驚天下的勾連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