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奏陛下,臣可否代漕運總督府申請更名?”畢自嚴見工部得了這麽一個大便宜,自然不會讓戶部的漕運總督府還要像一個朝廷衙門,很多商家在聽到名字後,都不願與之打交道。


    “準了,以後就叫大明漕運吧,總部改到天津,正好一南一北!”朱由校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說道。


    內廷已經有了四海船隊、南洋拓殖與四海拓殖這三支海上船隊,朱由校對於將“大明”兩字送出去,並沒有任何的不舍。


    以後想成立新的船隊,大不了再次掛上皇家的前綴。


    “是,臣謝陛下為漕運總督府重新賜名!”畢自嚴口中念叨了兩遍後,覺得不管是範圍上還是悅耳上,都比大明船運要強上不少。


    “既然運輸問題解決了,那就想法子繼續提升種子畝產、土地肥力與耕作效率的問題,徐先生與泰西人來往的時候,可了解他們有沒有更好的法子!”


    朱由校不清楚現在西方的耕種技術水平到底如何,但想到此時的他們已經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一百多年,即將迎來第一次工業革命,想必各方麵的技術已經在陸續趕超大明這個傳統的農業國。


    “是,陛下,臣會與格物院內的泰西人多多探討這些東西!”對農事有所涉獵的徐光啟,在剛聽完皇帝對大旱的剖析後,對農事之事更重視了起來。


    “嗯,光靠這些泰西人還不夠,還要鼓勵百姓自發研究起來,人多力量才大嘛!”


    朱由校停頓片刻後,繼續說道:“這樣吧,百姓若有發明改善畝產的水稻及小麥種子,能提升耕種效率的機械與增加土地肥力的肥料,除了幫他們申請專利外,還要視效果大小給予額外的獎勵,比如能將水稻的畝產從四百斤增加到六百斤以上的種子,朝廷除了獎勵他一千兩銀子,還額外獎勵不掛實職的屯田司員外郎!”


    “是,陛下,若真有法子將水稻的畝產從四百斤增加到六百斤,對於大明百姓來說,可真是千古功德一件!”徐光啟讚同地答道。


    朱由校笑著點頭道:“的確如此,此事除了戶部與工部傳達至地方官吏外,還要讓《大明時報》與《禮報》將此事多刊登幾次,以後有重大成果了,可重點宣揚一下,從而刺激與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其中!”


    “是,陛下,臣遵旨!”徐光啟與畢自嚴答道。


    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內,朱由校與李長庚三人再商談了一番其它的一些政務,這才讓他們返迴內閣。


    一年之計在於春,因剛結束完年度會議與隆武四年的軍議,文武各衙門按部就班地按照各自的目標快速地運轉了下來。


    得到皇帝答複將原太醫院及禦藥房交給稅部作為今後辦公的新衙門,目前在稅部三位堂官隻到任袁世振這一個尚書的情形下,袁世振隻能與同樣隻有一位尚書的戶部畢懋良,先快速地根據年度會議上達成的決議進行相關官員與過往稅收檔案的切割。


    好在袁世振與畢懋良兩人都是資深的戶部堂官,對戶部之事彼此知根知底,也就沒有什麽太大的貓膩與套路可玩。


    畢懋良這邊對於將稅部從戶部拆分出去,在主觀上十分不情願,袁世振卻剛好與之相反,他作為稅部一把手,除了想盡快獨立出去主導一個部之外,還有就是隆武四年的高額稅收目標需要他和他的稅部爭分奪秒地去完成。


    在稅部新衙門還沒確定之前,其實袁世振已經在開始從戶部十三道清吏司中挑選合適的官員,同時也在整理往年的稅收記錄。


    在李長庚告知他太醫院與禦藥庫將作為稅部的辦公衙門之後,他立刻便去工部找了工部尚書李之藻,交給了他一份稅部所需要的辦公家具,同時安排人去四處采購各種筆墨紙硯與裝飾品,以及請木瓦工過來修繕與改造衙門。


    好在太醫院與禦藥庫的位置足夠大,而且房屋的布局與六部衙門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太醫院與禦藥庫舊址荒廢的時間也沒兩年,而且還一直有專門的人員過來進行不定期的打掃。


    在請木瓦工修繕衙門的時候,袁世振還讓他們專門在原先禦藥庫的地方翻建了一棟純鋼筋水泥磚石結構的資料庫,作為儲存曆年稅收資料的檔案室。


    木質房屋容易起火而且有製造緩慢的問題,袁世振自然是了解得十分清楚,除了建築材料上麵做了改變外,還在資料庫的四周擺了幾座盛滿水的大水缸,同時還挖了一口井,用來以防萬一。


    而搬離棋盤街的太醫院與禦藥庫,則被朱由校改到了原先的四夷館,而原先的四夷館則被並入了禮部與格物院,不再作為獨立的機構存在。


    格物院負責教學,禮部及鴻臚寺則負責使用。


    至於格物院的辦公與研究場所,朱由校在保留原先在隆福寺的那處宅院基礎上,還將靠近中府草場與皇城的一座龐大的原接待外賓的禮儀房交給了格物院使用。


    在朱由校的眼中,那些為了所謂麵子而建立的一年用不上幾次的豪華府邸,放在那空著實在是浪費,正好隨著格物院的不斷壯大,急需一座像樣的新辦公區,正好將禮儀房給了格物院。


    至於因整頓京營後留下的戎政府,則依然留作京營左右都督的辦公場所。


    現在的大明,隨著朱由校廢除了過往那種死要麵子活受罪式的薄來厚往朝貢製度,就已經宣告了傳承幾千年的朝貢體係消亡。


    隨著大明的沒落,外加廢除了朝貢製度,每年還來大明參加各種大型慶典活動的藩屬國,基本就剩下了對大明還有所求的朝鮮與琉球,而且他們每年來大明的次數也從原先的十多次變成了現在的一兩次,畢竟虧本的買賣沒多少人願意幹,更何況是一個國家。


    所以,本就逐漸冷清的四夷館與禮儀房就變得更加的荒涼,一年到頭也見不著幾個前來覲見的番邦使者,反而這兩年的漠南蒙古各大部族的人卻多了起來。


    但大明沒有像樣的接待外賓場所也不行,朱由校在取締禮儀房之後,便讓南北會同館承擔了這項職能。


    至於前來求見皇帝的使者,不好意思,朱由校基本一個都不見,都是直接甩給了戶部與鴻臚寺接洽,若的確有大事商議,再加個內閣大學士參與即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後山散人V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後山散人V並收藏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