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大明船運公司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了上次軍議時發生的陝北之爭,三人對於皇帝駭人聽聞的言論,已經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
雖然時間隔得太近,尚無法驗證皇帝所說之言的真假,但想必也差不了多遠。
大明王朝已經存在了兩百五十五年,按照過往的王朝規律,已經接近三百年循環期,他們雖然無法體會陝北連續大旱後易子而食的慘景,但佃農與賤戶的窮困,他們是見過的。
“啟奏陛下,不知該要我們如何做?”徐光啟很早之前就跟皇帝探討過王朝三百年宿命的問題,加上上次軍議上被皇帝的點醒,徐光啟的責任感在三人中更強。
朱由校看著徐光啟答道:“解決溫飽問題,顧名思義就是解決百姓們的取暖與吃飯問題,取暖的方法除了提供廉價的蜂窩煤之外,還應有廉價的棉衣與棉被。
而吃飯的問題,除了繼續大力推廣新作物的種植麵積外,還應想辦法提高土地的肥力與耕作效率!”
徐光啟略作思考後答道:“迴陛下,棉花倒是好解決,但包棉花的布料卻是是個大問題,農民可以自己種棉花,但卻很難自己紡紗織布。
至於新作物的推廣,臣會讓工部繼續加大對西北陝西、甘肅、歸化與山西等地的推廣。
另外,格物院與工部屯田司得出了人畜糞便結合枯草樹葉漚肥後,肥力能夠取得極大提升的辦法。
並且,因漠南蒙古得以收複,除了能提供充足的馬匹與羊毛羊肉外,還有數量龐大的耕牛,能大大改善耕地的速度與深度,臣會優先低價租借給西北百姓使用!”
朱由校接著徐光啟的話說道:“耕牛可以調一些去西北,但西北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大旱,西北大旱的話,意味著黃河上遊的降雨稀少,從而影響著黃河的水量,進而影響下遊的河南、直隸與山東、江北的灌溉。
所以,戶部在遷徙移民的時候,除了陝北,也要適當照顧無地或少地的河南之民,可沿黃河、渦水、穎水、漢江乘船出長江,在鬆江府等地改乘海船前往呂宋!”
沒想到皇帝對大明各地的山川河流與氣候變化如此熟悉,李長庚與畢自嚴兩人自愧不如,所以選擇坐在一旁保持了沉默。
而這種時候,他們則開始羨慕起了徐光啟的博聞強識,能夠熟練應對皇帝的問答。
“陛下想到了臣等未想到之處,臣慚愧,黃河上遊連續大旱,必然會影響黃河下遊的耕種,尤其是其中的河南,所以臣對於陛下的推斷十分讚同。
至於從河南遷出百姓前往呂宋,臣以為是解決河南即將發生大旱的最好解決辦法,但需要戶部及漕運總督府的積極應對!”徐光啟說完,看向了坐在李長庚右手邊的畢自嚴。
“啟奏陛下,漕運總督府前往呂宋買糧的時候,的確有部分船隻的船艙是空的,可運送百姓前往呂宋,但漕運總督府每年前往呂宋的船隻並不多!”畢自嚴謹慎地答道。
朱由校看著目光短淺的畢自嚴說道:“那是以前,現在呂宋成了大明的國土,那裏雨熱充足,一年三熟,有了勤勞的大明百姓前往,糧食的產量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湖廣的稻穀五錢一旦,但呂宋的稻穀到時候恐怕連兩錢都不到,這中間的利潤差,不比在大明境內倒賣昂貴的糧食劃算?”
“啟奏陛下,工部有造船廠,可否組建自己的船隊,跟戶部的漕運總督府一樣,從事水上的貿易之事?”聽到呂宋稻穀價格的徐光啟,雙眼放光地看著皇帝問道。
“陛下,若工部組建了自己的船隊,那漕運總督府的船隻需求將會被嚴重影響, 臣反對工部成立自己的船隊!”有危機感的畢自嚴馬上出聲阻止。
“李首輔,你以為呢?”朱由校還沒習慣稱唿李長庚元輔,而是稱唿他為首輔。
善於揣度皇帝心思的李長庚,自然知道該如何答複才能貼合皇帝的想法:“迴陛下,臣讚同徐閣老之議,隻有讓漕運總督府有了競爭,才會想著法子的提升他們的運糧效率,至於畢閣老所擔心的船隻不足問題,完全可以向其它造船廠購買,反正現在的漕運總督府是自負盈虧,新添加的船隻也是從工部的兩個造船廠所購買。
但是,若工部組建了自己的船隊,那他們也有責任配合朝廷運送漕糧、軍糧與遷徙的百姓。”
“畢愛卿?可聽到了?”朱由校看向畢自嚴問道。
“是,陛下,臣遵旨!”麵對這種既成事實,畢自嚴隻好認命。
“臣謝陛下恩準!”徐光啟略顯激動地站起來行了一禮。
朱由校溫言提醒徐光啟道:“徐先生也別高興太早,工部的船隊跟漕運總督府一樣,使用的船隻也需要到船廠購買,自負盈虧,賠錢了要追究相關官員的罪責!”
“啊?陛下,漕運總督府之前有數量龐大的漕船與海船做基礎,但工部的船隊卻是從零開始,不知陛下批複工部船隊多少本金?”徐光啟笑盈盈地問道。
朱由校想了片刻後答道:“本金的話,工部出資二十萬兩,朕再讓發展銀行與四海銀行各出資十萬兩,有這四十萬兩,足以建立起一支規模不小的船隊!”
“陛下,可否讓戶部也出資?”畢自嚴仍然不甘心。
“戶部想出資多少?是以戶部的名義,還是以漕運總督府的名義?”朱由校沒有支持也沒有反對,而是想看看戶部的出資金額。
“迴陛下,戶部願出十萬兩,以戶部的名義,若能以漕運總督府的名義更好!”畢自嚴沒有把話說死,而是將選擇權交給了皇帝。
“準,但隻能以戶部的名義,另外,按照出資比例組成股東會,工部占兩票,戶部、四海銀行與建設銀行各占一票,涉及重大決策由股東會舉手表決!”這算是大明第一個正規的混合所有製公司了。
“是,陛下,還請陛下賜名!”徐光啟對於其它衙門的入股,自然無不可,隻要能將船隊規模建起來,並且由工部主導就成。
“準備將船隊放在哪?”朱由校反問道。
“迴陛下,臣想將其放在南京的龍江造船廠附近,出海、運河、長江航行都十分方便!”徐光啟隻在腦海中比較了不到一秒鍾,便做出了他認為最合適的迴答。
好在徐光啟說的不是他老家上海,否則朱由校肯定要跟他掰扯掰扯。
“嗯,準了,至於名字,就叫大明船運吧!”朱由校取了個通俗易懂的名字,但能冠之以大明兩字,就比什麽都強。
熟悉商賈之事的徐光啟,自然明白這四個字的含量,所以他迴答的語氣中,還略帶有激動的顫抖:“臣代工部謝陛下賜名!”
雖然時間隔得太近,尚無法驗證皇帝所說之言的真假,但想必也差不了多遠。
大明王朝已經存在了兩百五十五年,按照過往的王朝規律,已經接近三百年循環期,他們雖然無法體會陝北連續大旱後易子而食的慘景,但佃農與賤戶的窮困,他們是見過的。
“啟奏陛下,不知該要我們如何做?”徐光啟很早之前就跟皇帝探討過王朝三百年宿命的問題,加上上次軍議上被皇帝的點醒,徐光啟的責任感在三人中更強。
朱由校看著徐光啟答道:“解決溫飽問題,顧名思義就是解決百姓們的取暖與吃飯問題,取暖的方法除了提供廉價的蜂窩煤之外,還應有廉價的棉衣與棉被。
而吃飯的問題,除了繼續大力推廣新作物的種植麵積外,還應想辦法提高土地的肥力與耕作效率!”
徐光啟略作思考後答道:“迴陛下,棉花倒是好解決,但包棉花的布料卻是是個大問題,農民可以自己種棉花,但卻很難自己紡紗織布。
至於新作物的推廣,臣會讓工部繼續加大對西北陝西、甘肅、歸化與山西等地的推廣。
另外,格物院與工部屯田司得出了人畜糞便結合枯草樹葉漚肥後,肥力能夠取得極大提升的辦法。
並且,因漠南蒙古得以收複,除了能提供充足的馬匹與羊毛羊肉外,還有數量龐大的耕牛,能大大改善耕地的速度與深度,臣會優先低價租借給西北百姓使用!”
朱由校接著徐光啟的話說道:“耕牛可以調一些去西北,但西北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大旱,西北大旱的話,意味著黃河上遊的降雨稀少,從而影響著黃河的水量,進而影響下遊的河南、直隸與山東、江北的灌溉。
所以,戶部在遷徙移民的時候,除了陝北,也要適當照顧無地或少地的河南之民,可沿黃河、渦水、穎水、漢江乘船出長江,在鬆江府等地改乘海船前往呂宋!”
沒想到皇帝對大明各地的山川河流與氣候變化如此熟悉,李長庚與畢自嚴兩人自愧不如,所以選擇坐在一旁保持了沉默。
而這種時候,他們則開始羨慕起了徐光啟的博聞強識,能夠熟練應對皇帝的問答。
“陛下想到了臣等未想到之處,臣慚愧,黃河上遊連續大旱,必然會影響黃河下遊的耕種,尤其是其中的河南,所以臣對於陛下的推斷十分讚同。
至於從河南遷出百姓前往呂宋,臣以為是解決河南即將發生大旱的最好解決辦法,但需要戶部及漕運總督府的積極應對!”徐光啟說完,看向了坐在李長庚右手邊的畢自嚴。
“啟奏陛下,漕運總督府前往呂宋買糧的時候,的確有部分船隻的船艙是空的,可運送百姓前往呂宋,但漕運總督府每年前往呂宋的船隻並不多!”畢自嚴謹慎地答道。
朱由校看著目光短淺的畢自嚴說道:“那是以前,現在呂宋成了大明的國土,那裏雨熱充足,一年三熟,有了勤勞的大明百姓前往,糧食的產量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湖廣的稻穀五錢一旦,但呂宋的稻穀到時候恐怕連兩錢都不到,這中間的利潤差,不比在大明境內倒賣昂貴的糧食劃算?”
“啟奏陛下,工部有造船廠,可否組建自己的船隊,跟戶部的漕運總督府一樣,從事水上的貿易之事?”聽到呂宋稻穀價格的徐光啟,雙眼放光地看著皇帝問道。
“陛下,若工部組建了自己的船隊,那漕運總督府的船隻需求將會被嚴重影響, 臣反對工部成立自己的船隊!”有危機感的畢自嚴馬上出聲阻止。
“李首輔,你以為呢?”朱由校還沒習慣稱唿李長庚元輔,而是稱唿他為首輔。
善於揣度皇帝心思的李長庚,自然知道該如何答複才能貼合皇帝的想法:“迴陛下,臣讚同徐閣老之議,隻有讓漕運總督府有了競爭,才會想著法子的提升他們的運糧效率,至於畢閣老所擔心的船隻不足問題,完全可以向其它造船廠購買,反正現在的漕運總督府是自負盈虧,新添加的船隻也是從工部的兩個造船廠所購買。
但是,若工部組建了自己的船隊,那他們也有責任配合朝廷運送漕糧、軍糧與遷徙的百姓。”
“畢愛卿?可聽到了?”朱由校看向畢自嚴問道。
“是,陛下,臣遵旨!”麵對這種既成事實,畢自嚴隻好認命。
“臣謝陛下恩準!”徐光啟略顯激動地站起來行了一禮。
朱由校溫言提醒徐光啟道:“徐先生也別高興太早,工部的船隊跟漕運總督府一樣,使用的船隻也需要到船廠購買,自負盈虧,賠錢了要追究相關官員的罪責!”
“啊?陛下,漕運總督府之前有數量龐大的漕船與海船做基礎,但工部的船隊卻是從零開始,不知陛下批複工部船隊多少本金?”徐光啟笑盈盈地問道。
朱由校想了片刻後答道:“本金的話,工部出資二十萬兩,朕再讓發展銀行與四海銀行各出資十萬兩,有這四十萬兩,足以建立起一支規模不小的船隊!”
“陛下,可否讓戶部也出資?”畢自嚴仍然不甘心。
“戶部想出資多少?是以戶部的名義,還是以漕運總督府的名義?”朱由校沒有支持也沒有反對,而是想看看戶部的出資金額。
“迴陛下,戶部願出十萬兩,以戶部的名義,若能以漕運總督府的名義更好!”畢自嚴沒有把話說死,而是將選擇權交給了皇帝。
“準,但隻能以戶部的名義,另外,按照出資比例組成股東會,工部占兩票,戶部、四海銀行與建設銀行各占一票,涉及重大決策由股東會舉手表決!”這算是大明第一個正規的混合所有製公司了。
“是,陛下,還請陛下賜名!”徐光啟對於其它衙門的入股,自然無不可,隻要能將船隊規模建起來,並且由工部主導就成。
“準備將船隊放在哪?”朱由校反問道。
“迴陛下,臣想將其放在南京的龍江造船廠附近,出海、運河、長江航行都十分方便!”徐光啟隻在腦海中比較了不到一秒鍾,便做出了他認為最合適的迴答。
好在徐光啟說的不是他老家上海,否則朱由校肯定要跟他掰扯掰扯。
“嗯,準了,至於名字,就叫大明船運吧!”朱由校取了個通俗易懂的名字,但能冠之以大明兩字,就比什麽都強。
熟悉商賈之事的徐光啟,自然明白這四個字的含量,所以他迴答的語氣中,還略帶有激動的顫抖:“臣代工部謝陛下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