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打破奉國中尉的鐵飯碗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群情激動的眾人,朱由校繼續向他們拋出了一個大瓜:“朕翻閱宗室玉牃與俸祿支出後,發現宗室人口在兩百多年的時間內,暴漲幾千倍,而且隨著時間的不斷向後推移,人口增長的速度隻會越來越快,到那時朝廷的稅收恐怕都無法用來支付如此多的宗室人口!”
果然,當皇帝拋出宗室人口與俸祿支出這個困擾了大明多年的包袱問題時,眾人不由得紛紛朝皇帝投來了詫異的眼神,今天已經有了如此多打破祖製與慣例的政令,現在也輪到了對宗室動刀子了。
朱由校迎著眾人詫異的眼神,繼續說道:“朕翻閱玉牃的時候,發現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是降無可降的奉國中尉,雖然這些人中每個人能領取的俸祿不多,但綜合下來卻占了宗室俸祿的大頭。
對此,為了減少朝廷在宗室上的俸祿支出,朕有意繼續保留奉國中尉的世券,但他們的後人將不再繼續享受歲俸。
作為彌補,可允許他們自由從事任何職業,可科舉,可經商,亦可參軍,同時當地衙門在招收吏員時,要優先錄用這些失去歲俸的奉國中尉!”
這個瓜果然夠勁爆,在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前,他們的皇帝繼續拋出了另一個大瓜:“此外,在皇家學院就讀的宗室子弟,在畢業兩年後,不管之前是鎮國將軍還是奉國中尉,都不再繼續領取朝廷歲俸,而是隻領取他們在新職務上的俸祿。
為了彌補奉國中尉與皇家學院畢業生的損失,每個奉國中尉將獲得一百兩銀子,外加五十畝良田補助,或者是一百畝新收複的遼東、大寧、歸化或呂宋土地!”
“啟奏陛下,若如此,土地、吏員與贖銀將是一筆十分龐大的支出,臣擔心會占據戶部很大一筆開支,從而影響其它項目的預算!”在眾人還在權衡利弊的時候,顧秉謙趕忙大聲質疑,同時也是將問題拋給戶部與吏部。
“畢愛卿與王愛卿你們以為如何?”果然,朱由校將問題引向了戶部與吏部。
畢自嚴與王永光互讓一番後,還是由王永光率先起身答道:“啟奏陛下,現有的府縣吏員基本處於滿編的情況,而奉國中尉數量眾多,臣擔心無法完成陛下的交代!”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這樣吧,未來三年內,趁著吏員變革之時,吏部優先安排一萬個生活比較清貧的奉國中尉,剩下的慢慢安排!”
朱由校說完接著朝一旁的劉時敏與曹化淳兩人說道:“《大明時報》、都知監、禦馬監在各地的下屬機構同等條件下也優先安排這些失去歲俸的奉國中尉!”
作為內廷的奴才,劉時敏與曹化淳自然是唯皇命是從:“是,皇爺!”
王永光在經過一番掙紮後,最終還是討價還價地答道:“迴陛下,三年時間安排一萬個吏員,的確有很大的難度,可否安排三千個?”
不是王永光不想安排這些平時隻知吃幹飯的宗室子弟,而是三年時間安排一萬個吏員的確有非常大的難度,而且三千個還是有非常大的難度,畢竟吏員跟官員一樣,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關鍵這些宗室子弟並不是均分在大明各地,而是分布在封藩的附近,從而加大了安排的難度。
看著王永光一臉為難的樣子,朱由校也知道這些奉國中尉的確很難被安排,現在的大明可不像後世,能有那麽多的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編製,這時候真的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連個九品巡檢司都能有上千人爭搶。
“這樣吧,吏部未來三年內安排三千個吏員,兵部的驛站與工部的造船廠及其它廠礦各安排一千個奉國中尉,剩下的讓他們自謀出路吧!”
朱由校無法,隻能如此了,國家的稅收根本養不起越來越多的宗室子弟,越到後麵人數隻會呈幾何倍的數量增長。
“啟奏陛下,未來新增的奉國中尉是不是也要如此安排?”顧秉謙再次問道,對於甩掉奉國中尉這個大包袱,顧秉謙自然是十分願意的。
“自然是如此!”朱由校硬著頭皮答道。
他知道這樣下去也隻能是治標不治本,但好歹釋放了占人口大多數卻一直不會降等的奉國中尉,隻有解決了這些積累了兩百多年的奉國中尉,大明財政在奉養宗室這塊的支出才會逐漸走向健康,而且過幾年後再來解決宗藩世襲不降等的問題,難度就小了很多。
見顧秉謙不說話,朱由校朝畢自嚴問道:“畢愛卿,戶部這邊有沒有問題?”
“迴陛下,現在國庫尚算充盈,支付奉國中尉的贖銀當不是問題,但土地目前不一定有那麽多,是否要等到清丈土地到這些奉國中尉所在地時,再逐一分配?
另外,西北與中原及南方的土地產出不一樣,是否也要進行一番區分?”
因有了前麵關於吏員安排的探討,畢自嚴才能有如此多的時間來思考應對之策。
朱由校沉吟片刻後答道:“可,但新收複的遼東、大寧與歸化及呂宋等地,可優先安排,正好趕上朝廷要向這些地方移民,順便一起解決了。至於畢愛卿提到的西北與中原及南方土地產出差異問題,不知畢愛卿可有應對之策?”
敢提出問題,畢自嚴會有應對之策:“稟陛下,可按照慣常的四六比例進行分配,比如中原與南方之地四十畝,西北等貧瘠之地六十畝!”
朱由校輕點了下頭道:“那就南方與中原富饒之地五十畝,西北等土地貧瘠之處七十五畝,新收複的五處地方還是一百畝,銀子在土地分配的時候一起分發下去,還是由發展銀行代發!”
“啟奏陛下,土地是否有點分多了?”畢自嚴有點懵逼地問道。
“多嗎?朕記得光秀才的免稅土地就高達八十畝,更何況還有那麽多的投獻與隱匿,難道大明的龍子龍孫活該隻能是這些秀才生員的一半?還是說畢愛卿能讓這些有功名的士子跟普通農戶一樣向大明交稅?”
若不是現在提升大明稅收十分困難,朱由校都覺得五十畝地還是太少了,那些當地豪族靠讀書就能獲得各項特權,為何大明這些冒著王朝覆滅後被砍頭的小股東分點土地就嘰嘰歪歪。
等以後將工商等稅收起來了,土地稅遲早都會被廢除,到那時土地的價值也會直線下降。
“迴陛下,臣並無此意!”聽到皇帝的嗬斥,畢自嚴趕忙跪倒在地認錯。
果然,當皇帝拋出宗室人口與俸祿支出這個困擾了大明多年的包袱問題時,眾人不由得紛紛朝皇帝投來了詫異的眼神,今天已經有了如此多打破祖製與慣例的政令,現在也輪到了對宗室動刀子了。
朱由校迎著眾人詫異的眼神,繼續說道:“朕翻閱玉牃的時候,發現占據人口絕大多數的是降無可降的奉國中尉,雖然這些人中每個人能領取的俸祿不多,但綜合下來卻占了宗室俸祿的大頭。
對此,為了減少朝廷在宗室上的俸祿支出,朕有意繼續保留奉國中尉的世券,但他們的後人將不再繼續享受歲俸。
作為彌補,可允許他們自由從事任何職業,可科舉,可經商,亦可參軍,同時當地衙門在招收吏員時,要優先錄用這些失去歲俸的奉國中尉!”
這個瓜果然夠勁爆,在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前,他們的皇帝繼續拋出了另一個大瓜:“此外,在皇家學院就讀的宗室子弟,在畢業兩年後,不管之前是鎮國將軍還是奉國中尉,都不再繼續領取朝廷歲俸,而是隻領取他們在新職務上的俸祿。
為了彌補奉國中尉與皇家學院畢業生的損失,每個奉國中尉將獲得一百兩銀子,外加五十畝良田補助,或者是一百畝新收複的遼東、大寧、歸化或呂宋土地!”
“啟奏陛下,若如此,土地、吏員與贖銀將是一筆十分龐大的支出,臣擔心會占據戶部很大一筆開支,從而影響其它項目的預算!”在眾人還在權衡利弊的時候,顧秉謙趕忙大聲質疑,同時也是將問題拋給戶部與吏部。
“畢愛卿與王愛卿你們以為如何?”果然,朱由校將問題引向了戶部與吏部。
畢自嚴與王永光互讓一番後,還是由王永光率先起身答道:“啟奏陛下,現有的府縣吏員基本處於滿編的情況,而奉國中尉數量眾多,臣擔心無法完成陛下的交代!”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這樣吧,未來三年內,趁著吏員變革之時,吏部優先安排一萬個生活比較清貧的奉國中尉,剩下的慢慢安排!”
朱由校說完接著朝一旁的劉時敏與曹化淳兩人說道:“《大明時報》、都知監、禦馬監在各地的下屬機構同等條件下也優先安排這些失去歲俸的奉國中尉!”
作為內廷的奴才,劉時敏與曹化淳自然是唯皇命是從:“是,皇爺!”
王永光在經過一番掙紮後,最終還是討價還價地答道:“迴陛下,三年時間安排一萬個吏員,的確有很大的難度,可否安排三千個?”
不是王永光不想安排這些平時隻知吃幹飯的宗室子弟,而是三年時間安排一萬個吏員的確有非常大的難度,而且三千個還是有非常大的難度,畢竟吏員跟官員一樣,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關鍵這些宗室子弟並不是均分在大明各地,而是分布在封藩的附近,從而加大了安排的難度。
看著王永光一臉為難的樣子,朱由校也知道這些奉國中尉的確很難被安排,現在的大明可不像後世,能有那麽多的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編製,這時候真的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連個九品巡檢司都能有上千人爭搶。
“這樣吧,吏部未來三年內安排三千個吏員,兵部的驛站與工部的造船廠及其它廠礦各安排一千個奉國中尉,剩下的讓他們自謀出路吧!”
朱由校無法,隻能如此了,國家的稅收根本養不起越來越多的宗室子弟,越到後麵人數隻會呈幾何倍的數量增長。
“啟奏陛下,未來新增的奉國中尉是不是也要如此安排?”顧秉謙再次問道,對於甩掉奉國中尉這個大包袱,顧秉謙自然是十分願意的。
“自然是如此!”朱由校硬著頭皮答道。
他知道這樣下去也隻能是治標不治本,但好歹釋放了占人口大多數卻一直不會降等的奉國中尉,隻有解決了這些積累了兩百多年的奉國中尉,大明財政在奉養宗室這塊的支出才會逐漸走向健康,而且過幾年後再來解決宗藩世襲不降等的問題,難度就小了很多。
見顧秉謙不說話,朱由校朝畢自嚴問道:“畢愛卿,戶部這邊有沒有問題?”
“迴陛下,現在國庫尚算充盈,支付奉國中尉的贖銀當不是問題,但土地目前不一定有那麽多,是否要等到清丈土地到這些奉國中尉所在地時,再逐一分配?
另外,西北與中原及南方的土地產出不一樣,是否也要進行一番區分?”
因有了前麵關於吏員安排的探討,畢自嚴才能有如此多的時間來思考應對之策。
朱由校沉吟片刻後答道:“可,但新收複的遼東、大寧與歸化及呂宋等地,可優先安排,正好趕上朝廷要向這些地方移民,順便一起解決了。至於畢愛卿提到的西北與中原及南方土地產出差異問題,不知畢愛卿可有應對之策?”
敢提出問題,畢自嚴會有應對之策:“稟陛下,可按照慣常的四六比例進行分配,比如中原與南方之地四十畝,西北等貧瘠之地六十畝!”
朱由校輕點了下頭道:“那就南方與中原富饒之地五十畝,西北等土地貧瘠之處七十五畝,新收複的五處地方還是一百畝,銀子在土地分配的時候一起分發下去,還是由發展銀行代發!”
“啟奏陛下,土地是否有點分多了?”畢自嚴有點懵逼地問道。
“多嗎?朕記得光秀才的免稅土地就高達八十畝,更何況還有那麽多的投獻與隱匿,難道大明的龍子龍孫活該隻能是這些秀才生員的一半?還是說畢愛卿能讓這些有功名的士子跟普通農戶一樣向大明交稅?”
若不是現在提升大明稅收十分困難,朱由校都覺得五十畝地還是太少了,那些當地豪族靠讀書就能獲得各項特權,為何大明這些冒著王朝覆滅後被砍頭的小股東分點土地就嘰嘰歪歪。
等以後將工商等稅收起來了,土地稅遲早都會被廢除,到那時土地的價值也會直線下降。
“迴陛下,臣並無此意!”聽到皇帝的嗬斥,畢自嚴趕忙跪倒在地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