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統治階級的財富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年前接下來的日子裏,禦馬監、都督府與鎮邊府忙於大閱之事,司禮監與內官監忙於各種賞賜、年夜飯、祭天祭廟與大朝之事,其它六監則是忙於各種年終盤點,畢竟過完春節,就要召開隆武四年的年度會議了。
雖然皇爺平時比較溫和,但年終會議的時候,尤其看重收入與支出的賬目明細,一經發現問題,將會嚴懲不貸,所以,眾監與司局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若在年終盤點的時候,自己率先發現問題,他們會先自行解決,之後才向朱由校主動認錯。
不是他們有多麽的自覺與忠心,而是朱由校不僅賞罰分明,還做到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彌補過錯不斷地犯錯,雖然坦白後無法得到繼續重用,但卻能安享晚年。
並不是說朱由校這樣做就一定能規避背叛與貪腐,但卻能規避大部分的過錯與不可控的錯誤繼續加重。
除了在明處進行有效的管理外,朱由校還讓內官監從暗處實時監控整個皇城的動向,從而進一步規避那些藏在暗處的齷齪勾當。
自從朱由校慢慢掌控後宮與朝堂後,逐步精簡了各項繁重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在祭廟祭天等事物上,不僅簡化了流程,還減少了頻次。
一番操作下來,朱由校浪費在這些所謂規矩與禮節上的時間,得到了大大的減少,從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政務、強身健體與陪伴妻兒。
作為皇帝,朱由校雖然不用考慮妃嬪們的任何感受,也不用操心子女的教育與成長,但前世缺乏家庭溫暖的他,還是希望在這一世能擁有一份家庭的溫暖,能有一兩個真正關心他的家人。
同時,作為一個丈夫與父親,朱由校也希望能扮演好這個角色,尤其父親是孩子最好的導師,朱由校自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與自己充滿隔閡,甚至出現父子相疑相殺的局麵。
與此同時,還能在陪伴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各自的特點,以及規避文官集團對自己子女的過度洗腦。
在這個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朱由校可不希望在自己和自己接班人身上出現父死子不能相繼的問題,所以,儲君的選擇與培養顯得尤為的重要。
朱由校有時候在想,這些文官們設置越來越多的規矩與禮節,除了用來束縛百姓,是否還用規範皇帝的言行舉止來削弱皇帝對於政務的熱情,從而達成他們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的目的。
未來社會的發展肯定是向民主、自由方向前行,但朱由校可不會傻到直接將國家大權交給這些隻有自己與家族利益的士紳集團,這些人不太關心民族的發展與富強,隻想著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與特權,並牢牢控製其它階層之人來鞏固他們的財富與特權。
朱由校很認同一句話,那就是一個人或統治階級能擁有多少財富,並不是他們擁有多少錢財,而是他們擁有多少窮人。
隻有當這些統治階級擁有越多的窮人,才能讓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來擁有更多的可奴役的對象,從而讓他們更輕鬆地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與一切特權。
雖然朱由校目前處於這個體係中最大的受益者,但他知道這是他和支撐這套體係的最後榮光,整個社會運行已經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
朱由校可不認為自己穿越過來,是為了所謂不切實際的階級平等的遠大誌向,也不是為了挽救這個即將破產的大明集團,至於最終是為了什麽,朱由校也不是很明確。
盡管如此,但朱由校也知道要想繼續保持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各項特權,以及支撐自己特權一直能有效實現,必須將大明集團這個即將破產的公司止住虧損的頹勢,並努力實現扭虧為盈,從而讓大明集團能夠在曆史的長河中,多苟活一段時間。
但是,僅僅隻是為了幫大明王朝多苟活一段時間,對於朱由校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挑戰與樂趣。
前世作為出身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深深感受過改變命運機會的難得,甚至是改變自己與家人社會財富及地位的艱難,對於現在這麽好的機會與平台,朱由校自然不會讓其有哪怕一絲一毫的浪費。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朱由校自然不用花太多心思在個人財富與地位之上,身為這個社會與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朱由校的心思或追求,則放在了整個大明及主體民族的文明、繁榮與富強之上。
至於如何實現文明、繁榮與富強,朱由校並不會盲目、急躁地推出一項項改革措施,而是選擇根據自己所能掌握的權利與資源,一步一個腳印地逐步實現。
今年的年夜飯,朱由校依然是沒有邀請眾多文臣武將前來參加,而是依然隻開了一桌,但依然沒有讓人邀請信王朱由檢。
雖然這時候十分講究兄友弟恭,但對於這個在曆史上折騰得大明垮台的無能之輩,在多次背後咒罵自己,甚至聯合東林黨人謀害自己性命之後,朱由校對他本就不多的好感就徹底消失得無影無蹤。
至於那個躲在背後操弄大明朝政與內廷,甚至遙控指揮兗州府叛亂與暗殺自己的葉向高,已經於隆武三年的八月中秋,意外墜落於老家福清玉屏山的山巔,並最終死於本用來救治他性命的湯藥之中。
麵對狡猾的葉向高,朱由校采用了東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的辦法,讓他不知不覺中死於意外與湯藥之中,也算是報了曆史上朱由校意外落水並駕崩於慢性毒藥之仇。
對於葉向高的喪事與追贈,朱由校按照他生前被起複時的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官位,維持了這麽個官職追贈,至於散階嘛,也給了個從一品的榮祿大夫。
但是,喜歡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朱由校,豈能如此便宜了葉向高,在喪事辦完沒多久的九月,彈劾葉向高操弄兗州作亂與內廷的題本,陸續被送到了通正司與朱由校的案頭。
朱由校假裝不敢相信,讓三法司會同廠衛進行徹查,果然,沒過多久,各項對葉向高不利的“證據”被擺上了刑部尚書汪應蛟的麵前。
作為曾經被葉向高多次打壓的政敵,汪應蛟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秉公辦理”的良機,給了葉向高夷三族與抄家的判決。
至於朱由校這個皇帝嘛,在與汪應蛟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雙簧後,最終痛心不已地同意了三法司的判決結果。
朱由校知道一般的打壓異己、貪汙瀆職、教子無方等罪名嚴懲不了文官,尤其是身處高位的文官,但冠之以造反的由頭,就沒人敢反對判罰與求情,生怕受到牽連。
這招朱由校屢試不爽,而其中就屬勾連內廷被嚴懲的官員最多,導致現在的官員一個個對內廷之事諱莫如深,連私下討論都要小心提防,更別說向內廷亂伸手了。
雖然皇爺平時比較溫和,但年終會議的時候,尤其看重收入與支出的賬目明細,一經發現問題,將會嚴懲不貸,所以,眾監與司局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若在年終盤點的時候,自己率先發現問題,他們會先自行解決,之後才向朱由校主動認錯。
不是他們有多麽的自覺與忠心,而是朱由校不僅賞罰分明,還做到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彌補過錯不斷地犯錯,雖然坦白後無法得到繼續重用,但卻能安享晚年。
並不是說朱由校這樣做就一定能規避背叛與貪腐,但卻能規避大部分的過錯與不可控的錯誤繼續加重。
除了在明處進行有效的管理外,朱由校還讓內官監從暗處實時監控整個皇城的動向,從而進一步規避那些藏在暗處的齷齪勾當。
自從朱由校慢慢掌控後宮與朝堂後,逐步精簡了各項繁重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在祭廟祭天等事物上,不僅簡化了流程,還減少了頻次。
一番操作下來,朱由校浪費在這些所謂規矩與禮節上的時間,得到了大大的減少,從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政務、強身健體與陪伴妻兒。
作為皇帝,朱由校雖然不用考慮妃嬪們的任何感受,也不用操心子女的教育與成長,但前世缺乏家庭溫暖的他,還是希望在這一世能擁有一份家庭的溫暖,能有一兩個真正關心他的家人。
同時,作為一個丈夫與父親,朱由校也希望能扮演好這個角色,尤其父親是孩子最好的導師,朱由校自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與自己充滿隔閡,甚至出現父子相疑相殺的局麵。
與此同時,還能在陪伴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各自的特點,以及規避文官集團對自己子女的過度洗腦。
在這個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朱由校可不希望在自己和自己接班人身上出現父死子不能相繼的問題,所以,儲君的選擇與培養顯得尤為的重要。
朱由校有時候在想,這些文官們設置越來越多的規矩與禮節,除了用來束縛百姓,是否還用規範皇帝的言行舉止來削弱皇帝對於政務的熱情,從而達成他們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的目的。
未來社會的發展肯定是向民主、自由方向前行,但朱由校可不會傻到直接將國家大權交給這些隻有自己與家族利益的士紳集團,這些人不太關心民族的發展與富強,隻想著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與特權,並牢牢控製其它階層之人來鞏固他們的財富與特權。
朱由校很認同一句話,那就是一個人或統治階級能擁有多少財富,並不是他們擁有多少錢財,而是他們擁有多少窮人。
隻有當這些統治階級擁有越多的窮人,才能讓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來擁有更多的可奴役的對象,從而讓他們更輕鬆地攫取更多的社會財富與一切特權。
雖然朱由校目前處於這個體係中最大的受益者,但他知道這是他和支撐這套體係的最後榮光,整個社會運行已經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
朱由校可不認為自己穿越過來,是為了所謂不切實際的階級平等的遠大誌向,也不是為了挽救這個即將破產的大明集團,至於最終是為了什麽,朱由校也不是很明確。
盡管如此,但朱由校也知道要想繼續保持自己目前所擁有的各項特權,以及支撐自己特權一直能有效實現,必須將大明集團這個即將破產的公司止住虧損的頹勢,並努力實現扭虧為盈,從而讓大明集團能夠在曆史的長河中,多苟活一段時間。
但是,僅僅隻是為了幫大明王朝多苟活一段時間,對於朱由校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挑戰與樂趣。
前世作為出身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深深感受過改變命運機會的難得,甚至是改變自己與家人社會財富及地位的艱難,對於現在這麽好的機會與平台,朱由校自然不會讓其有哪怕一絲一毫的浪費。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朱由校自然不用花太多心思在個人財富與地位之上,身為這個社會與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朱由校的心思或追求,則放在了整個大明及主體民族的文明、繁榮與富強之上。
至於如何實現文明、繁榮與富強,朱由校並不會盲目、急躁地推出一項項改革措施,而是選擇根據自己所能掌握的權利與資源,一步一個腳印地逐步實現。
今年的年夜飯,朱由校依然是沒有邀請眾多文臣武將前來參加,而是依然隻開了一桌,但依然沒有讓人邀請信王朱由檢。
雖然這時候十分講究兄友弟恭,但對於這個在曆史上折騰得大明垮台的無能之輩,在多次背後咒罵自己,甚至聯合東林黨人謀害自己性命之後,朱由校對他本就不多的好感就徹底消失得無影無蹤。
至於那個躲在背後操弄大明朝政與內廷,甚至遙控指揮兗州府叛亂與暗殺自己的葉向高,已經於隆武三年的八月中秋,意外墜落於老家福清玉屏山的山巔,並最終死於本用來救治他性命的湯藥之中。
麵對狡猾的葉向高,朱由校采用了東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的辦法,讓他不知不覺中死於意外與湯藥之中,也算是報了曆史上朱由校意外落水並駕崩於慢性毒藥之仇。
對於葉向高的喪事與追贈,朱由校按照他生前被起複時的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官位,維持了這麽個官職追贈,至於散階嘛,也給了個從一品的榮祿大夫。
但是,喜歡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朱由校,豈能如此便宜了葉向高,在喪事辦完沒多久的九月,彈劾葉向高操弄兗州作亂與內廷的題本,陸續被送到了通正司與朱由校的案頭。
朱由校假裝不敢相信,讓三法司會同廠衛進行徹查,果然,沒過多久,各項對葉向高不利的“證據”被擺上了刑部尚書汪應蛟的麵前。
作為曾經被葉向高多次打壓的政敵,汪應蛟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秉公辦理”的良機,給了葉向高夷三族與抄家的判決。
至於朱由校這個皇帝嘛,在與汪應蛟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雙簧後,最終痛心不已地同意了三法司的判決結果。
朱由校知道一般的打壓異己、貪汙瀆職、教子無方等罪名嚴懲不了文官,尤其是身處高位的文官,但冠之以造反的由頭,就沒人敢反對判罰與求情,生怕受到牽連。
這招朱由校屢試不爽,而其中就屬勾連內廷被嚴懲的官員最多,導致現在的官員一個個對內廷之事諱莫如深,連私下討論都要小心提防,更別說向內廷亂伸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