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封疆大吏大調整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校輕點了一下頭後,朝方從哲三人問道:“三位閣老以為如何?”
問這話的時候,朱由校很遺憾沒有將畢自嚴這個戶部尚書叫過來一起開會。
三人中,隻有李長庚有過地方從政經驗,而且還是純行政官,雖有山東巡撫的經曆,但時間過於短暫而且沒有參加過任何的實戰,對於地方軍事雖說不上一竅不通,但也隻比另外兩人好一些,而這也更加堅定了朱由校在以後的內閣與六部尚書挑選中優先有地方督撫的經驗。
方從哲與徐光啟這兩個詞臣麵對皇帝的問詢,雖然心裏很想反對,但一時不知從何反對起,畢竟這些想法可都是從對邊事與地方政務知根知底的熊廷弼口中說出。
兩人簡單對了下眼神後,便一同望向了李長庚,希望這個李長庚能給出合適的反對意見。
“迴陛下,臣以為大司馬的建議不僅符合大明現在的國情,而因時廢立衛所也符合大明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長庚的話音剛落,方從哲與徐光啟兩人這才突然想起他和熊廷弼不僅是老鄉,還是同一個黨派,心裏不禁一陣暗暗叫苦。
“迴陛下,臣附議!”相比方從哲,徐光啟的立場並沒有那麽強烈,見形勢朝不可逆的方向發展,便幹脆附和了李長庚的迴答。
方從哲見此,在心中大罵了三人一聲後迴道:“臣附議!”
朱由校心情大好,笑著朝還跪在地下的眾人說道:“那好,鎮邊府與保安府之議便如此定了,衛所軍官不得世襲,軍官從禁軍與邊軍中立過功的將士中優先挑選,同時所有軍官不得世襲,軍屯的屯戶除了有閑時練兵與戰時作戰的義務外,其它同普通百姓一樣,不準搞歧視。
至於其它的,以後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咱們再來商議,諸位愛卿平身吧!”
待眾人平身後,熊廷弼再次躬身開口道:“啟奏陛下,臣有本奏!”
“準奏!”朱由校不明白熊廷弼怎麽會突然有問題。
熊廷弼躬身行了一禮後,這才重新開口道:“謝陛下,除了剛才提到的遼東、直隸、山東、宣大等地設立保安營外,中原及其它邊關布政司是否也要現在開始就全麵裁撤衛所,從而開始設立保安營?”
熊廷弼問這個問題,是想確立鎮邊府、保安府與衛所的設立及裁撤進度,從而避免出現差錯。
麵對熊廷弼的詢問,朱由校想了片刻後迴道:“江東與江北目前已經完成了衛所與灶戶的裁撤,江西、浙江、福建、河南、廣東等漢人集中的布政司在隆武四年的時候可全麵裁撤衛所,從而成立保安營。
至於山西、湖廣、廣西、江西等仍有不少少民聚居的地方,在設立保安營的同時,也適當保留衛所,爭取隆武五年前完成調整。
至於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少民占據主導或較大比重的布政司,在抓緊設立保安營的同時,與少民雜居的大部分地方仍繼續保留衛所,並鼓勵漢民開拓新的耕地!”
想到鎮邊營的變革時間還沒有確定,朱由校便繼續接著說道:“至於鎮邊營的變革時間,遼東、直隸、山東、宣大、大寧、歸化、兩廣要在隆武四年完成調整,而四川、貴州、延綏、甘肅、陝西、寧夏等地的鎮邊營與暫時設為保安營的鎮邊營要在隆武五年時調整完畢!”
熊廷弼行了一禮後答道:“臣明白了,不知現有的各軍鎮總兵是否也要做對應的調整,有些軍鎮總兵要降為副將,肯定會給一些戰功卓著的將領帶來不滿!”
朱由校在心中將十多位總兵認真比較一番後,才給了最終的調整命令:“調大同鎮總兵楊肇基為寧夏鎮總兵,調延綏鎮總兵黃守魁為大同鎮總兵,調寧夏鎮總兵趙光遠為延綏鎮總兵,侯世祿與祁秉忠對調,但祁秉忠掛總兵職銜。
另外,調朱燮元為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與歸化軍務,調亓詩教為右副都禦史總督浙江與福建軍務、政務,調孫承宗為兵部尚書總督陝甘軍務,並繼續兼著東閣大學士與太子太師。
撤掉雲貴川總督,調任王在晉為四川巡撫,調武之望為右僉都禦史巡撫山西、施鳳來為山西左布政使,並將福建巡撫商周祚與江北巡撫溫體仁進行對調!”
隨著開海已經兩年,東南沿海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雖然海軍第二與第四營清除了沿海比較猖狂的幾股海盜,但仍有不少規模比較小的小海盜仍在沿海橫跳。
此外,尼德蘭、大小弗朗機與英吉利的船隻越來越多,必須要加強對這些地方的管控。
至於為何是調亓詩教這個又臭又硬的前左都禦史,一個是他與東南的士紳不太對付,他們無法尿到一壺去,另一個則是朱由校較想調去的人選朱燮元卻是浙江山陰人,這個必須得避嫌。
而幾個總兵的調動,則是正常的輪換,順便根據職級調整一下。
至於為何不把孫承宗調迴京城,則是因為內閣現在已經有了一個詞臣出身的帝師了,並且內閣三個大學士中有兩個幾乎沒有任何地方從政經驗,朱由校又不可能將徐光啟這個科技大佬下放到地方擔任督撫,因為那樣會是嚴重的浪費。
至於方從哲與李長庚兩人,一個是身為百官之首的首輔,不可能下放地方,而且朱由校暫時還沒有放棄他的打算。
李長庚嘛,雖然入閣的時間太短,但目前的內閣三人組合中,最敢於辦事與能於辦事的就是他,好不容易在朝中樹立起來的另一股政治勢力,朱由校自然不會輕易外放出去。
此外,朱由校覺得內閣總人數必須是奇數,不是朱由校喜歡三這個數字,而是因為三角才能更穩,政治勢力亦是如此。
一邊倒不行,那樣文官們的注意力都會放在如何對付朱由校這個皇帝,兩邊勢均力敵也不行,那樣隻會形成曆史上導致亡國的幾次知名兩派黨爭,而三方形成勢均力敵後,不僅朝堂上沒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黨爭,而且還形成了一股良性競爭,爭相在皇帝麵前表現。
問這話的時候,朱由校很遺憾沒有將畢自嚴這個戶部尚書叫過來一起開會。
三人中,隻有李長庚有過地方從政經驗,而且還是純行政官,雖有山東巡撫的經曆,但時間過於短暫而且沒有參加過任何的實戰,對於地方軍事雖說不上一竅不通,但也隻比另外兩人好一些,而這也更加堅定了朱由校在以後的內閣與六部尚書挑選中優先有地方督撫的經驗。
方從哲與徐光啟這兩個詞臣麵對皇帝的問詢,雖然心裏很想反對,但一時不知從何反對起,畢竟這些想法可都是從對邊事與地方政務知根知底的熊廷弼口中說出。
兩人簡單對了下眼神後,便一同望向了李長庚,希望這個李長庚能給出合適的反對意見。
“迴陛下,臣以為大司馬的建議不僅符合大明現在的國情,而因時廢立衛所也符合大明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長庚的話音剛落,方從哲與徐光啟兩人這才突然想起他和熊廷弼不僅是老鄉,還是同一個黨派,心裏不禁一陣暗暗叫苦。
“迴陛下,臣附議!”相比方從哲,徐光啟的立場並沒有那麽強烈,見形勢朝不可逆的方向發展,便幹脆附和了李長庚的迴答。
方從哲見此,在心中大罵了三人一聲後迴道:“臣附議!”
朱由校心情大好,笑著朝還跪在地下的眾人說道:“那好,鎮邊府與保安府之議便如此定了,衛所軍官不得世襲,軍官從禁軍與邊軍中立過功的將士中優先挑選,同時所有軍官不得世襲,軍屯的屯戶除了有閑時練兵與戰時作戰的義務外,其它同普通百姓一樣,不準搞歧視。
至於其它的,以後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咱們再來商議,諸位愛卿平身吧!”
待眾人平身後,熊廷弼再次躬身開口道:“啟奏陛下,臣有本奏!”
“準奏!”朱由校不明白熊廷弼怎麽會突然有問題。
熊廷弼躬身行了一禮後,這才重新開口道:“謝陛下,除了剛才提到的遼東、直隸、山東、宣大等地設立保安營外,中原及其它邊關布政司是否也要現在開始就全麵裁撤衛所,從而開始設立保安營?”
熊廷弼問這個問題,是想確立鎮邊府、保安府與衛所的設立及裁撤進度,從而避免出現差錯。
麵對熊廷弼的詢問,朱由校想了片刻後迴道:“江東與江北目前已經完成了衛所與灶戶的裁撤,江西、浙江、福建、河南、廣東等漢人集中的布政司在隆武四年的時候可全麵裁撤衛所,從而成立保安營。
至於山西、湖廣、廣西、江西等仍有不少少民聚居的地方,在設立保安營的同時,也適當保留衛所,爭取隆武五年前完成調整。
至於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少民占據主導或較大比重的布政司,在抓緊設立保安營的同時,與少民雜居的大部分地方仍繼續保留衛所,並鼓勵漢民開拓新的耕地!”
想到鎮邊營的變革時間還沒有確定,朱由校便繼續接著說道:“至於鎮邊營的變革時間,遼東、直隸、山東、宣大、大寧、歸化、兩廣要在隆武四年完成調整,而四川、貴州、延綏、甘肅、陝西、寧夏等地的鎮邊營與暫時設為保安營的鎮邊營要在隆武五年時調整完畢!”
熊廷弼行了一禮後答道:“臣明白了,不知現有的各軍鎮總兵是否也要做對應的調整,有些軍鎮總兵要降為副將,肯定會給一些戰功卓著的將領帶來不滿!”
朱由校在心中將十多位總兵認真比較一番後,才給了最終的調整命令:“調大同鎮總兵楊肇基為寧夏鎮總兵,調延綏鎮總兵黃守魁為大同鎮總兵,調寧夏鎮總兵趙光遠為延綏鎮總兵,侯世祿與祁秉忠對調,但祁秉忠掛總兵職銜。
另外,調朱燮元為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大與歸化軍務,調亓詩教為右副都禦史總督浙江與福建軍務、政務,調孫承宗為兵部尚書總督陝甘軍務,並繼續兼著東閣大學士與太子太師。
撤掉雲貴川總督,調任王在晉為四川巡撫,調武之望為右僉都禦史巡撫山西、施鳳來為山西左布政使,並將福建巡撫商周祚與江北巡撫溫體仁進行對調!”
隨著開海已經兩年,東南沿海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雖然海軍第二與第四營清除了沿海比較猖狂的幾股海盜,但仍有不少規模比較小的小海盜仍在沿海橫跳。
此外,尼德蘭、大小弗朗機與英吉利的船隻越來越多,必須要加強對這些地方的管控。
至於為何是調亓詩教這個又臭又硬的前左都禦史,一個是他與東南的士紳不太對付,他們無法尿到一壺去,另一個則是朱由校較想調去的人選朱燮元卻是浙江山陰人,這個必須得避嫌。
而幾個總兵的調動,則是正常的輪換,順便根據職級調整一下。
至於為何不把孫承宗調迴京城,則是因為內閣現在已經有了一個詞臣出身的帝師了,並且內閣三個大學士中有兩個幾乎沒有任何地方從政經驗,朱由校又不可能將徐光啟這個科技大佬下放到地方擔任督撫,因為那樣會是嚴重的浪費。
至於方從哲與李長庚兩人,一個是身為百官之首的首輔,不可能下放地方,而且朱由校暫時還沒有放棄他的打算。
李長庚嘛,雖然入閣的時間太短,但目前的內閣三人組合中,最敢於辦事與能於辦事的就是他,好不容易在朝中樹立起來的另一股政治勢力,朱由校自然不會輕易外放出去。
此外,朱由校覺得內閣總人數必須是奇數,不是朱由校喜歡三這個數字,而是因為三角才能更穩,政治勢力亦是如此。
一邊倒不行,那樣文官們的注意力都會放在如何對付朱由校這個皇帝,兩邊勢均力敵也不行,那樣隻會形成曆史上導致亡國的幾次知名兩派黨爭,而三方形成勢均力敵後,不僅朝堂上沒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黨爭,而且還形成了一股良性競爭,爭相在皇帝麵前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