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急切的韓藩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校之所以選擇廣寧,而不是韓王最初的封地開原,一個是廣寧的自然條件比開原好不少,而且開原現在算是向蒙古與女真進攻的橋頭堡,有著不小的安全隱患。
不是朱由校有多麽寶貝韓藩,而是擔心早就失去血性的韓藩嚇得不敢去,並且朱由校也不想將開原這個新製度試驗地又被重新汙染了。
至於朱由校為何選擇遼東,則是考慮到朱棣將遼東與大寧的藩王內遷後,致使這些地方出現權利真空,並最終成為大明的禍亂之源。
朱由校現在想將韓王放到遼東,就有彌補遼東權利真空的想法,有明一朝,隻要是有藩王的地方,領土都基本堅持到了明朝滅亡。
朱由校除了將韓藩移藩到廣寧,以後或許還會將其它藩王封到這些邊遠之地,比如自己三個還未就藩的皇叔與朱由檢這個尚未成年的信王。
一直想移藩內地的西北藩王,除了平涼府的韓王,還有洪武二十六年封藩在平涼,二十八年改封到甘州,後來建文元年又移藩至蘭州的肅藩。
對於想移藩內地的肅王,朱由校同曆代先皇一樣,並沒有準許,而是讓其想法子在大通河經營馬場。
韓王這邊的移藩之事,很多郡王與鎮國將軍不同意,因為他們並沒有什麽從此次的移藩中得到好處,但韓王與鎮國將軍下麵的低品宗藩們卻大都同意,為此他們內部爭吵了許久。
最終在司禮監的調和下,讓韓藩成立一家共同持有股份的商行,這樣他們爭論的焦點將不再是移不移藩的問題,而是轉移到了股份具體如何分配的問題,畢竟這可是百年難遇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的機會。
作為韓王的朱亶塉,因一直沒有自己的子嗣,雖然自己的年齡還能有機會繼續生育,但奈何這麽多年一直未有一男半女,所以對於移藩的問題,他是比較積極的,畢竟早點遠離平涼這個荒涼之地去往遼東廣寧,就能早點多享受一段舒服的日子,對於爵位是否會逐代遞減,他才懶得關心,反正又不會是他的親兒子繼承爵位。
經過近十天的爭吵後,韓藩中高層對於股份的分配終於達成了一致,那就是韓王府占三成,幾個郡王也占三成,而鎮國、輔國與奉國將軍占兩成,占韓藩人口絕大多數的鎮國、輔國與奉國中尉占剩下兩成。
韓藩中高層是同意了,但占絕大多數人口的過千中低層中尉們卻不同意了,因為平涼府到遼東廣寧府可是一段跨越超過千裏的跋涉,他們平時的日子並不比一般的百姓好過多少,他們將很難跨越如此大的距離去遼東。
此外,皇帝沒說包運費,而且去遼東後也不分配土地,至於購買土地,他們積蓄稀少,能買的土地也會非常少,不足以保證全家的生存,更別說過上富足生活了。
對於韓藩中尉們的反對,司禮監的人在勸說韓王等郡王出錢糧無果後,隻得將這個問題拋給了京城劉時敏。
對於這種敏感的宗藩問題,劉時敏自然不敢做任何的決斷,而是馬上將此消息奏報了朱由校。
對於平涼府反饋迴來的問題,朱由校也發現自己當初草率了,沒有考慮到中低層中尉們的生活窘境,認真思慮一番後,就讓戶部將給西北移民遼東的待遇翻了一倍後給了這些中低層的中尉們。
至於那些親王、郡王與將軍們,自然是沒有的,誰讓他們平時占據的資源多,而且此次商行股份分配,也是占了其中的八成。
除了給韓藩中尉們雙倍待遇外,朱由校還將原本分給韓王府三成的股份份額減成了兩成,至於從韓王府身上減下來的一成份額,讓給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尉。
麵對皇帝的最終判決,以及給了安家費與生存用的足夠土地,韓藩上下不得不移藩。
但考慮到時間已經進入春季,若現在就強製移藩,肯定會影響兩邊的春耕,所以朱由校並沒有讓韓藩急於移藩,而是讓他們在明年內完成遷移即可。
雖然皇帝給了充足的遷徙準備,但韓藩中許多不需要自己親自伺候土地的家庭,在領了安家費後,一家之主或負責對外交涉的核心子弟們,便急急地乘坐馬車去廣寧府率先領取或購買位置更好的土地。
與此同時,由韓王府、郡王府與將軍府組成的商團代表,在皇帝的最終旨意到達平涼府後,便馬上啟程前往京城,與四海商行及都知監溝通四海日化遼東代理權及巫醫閭山北麓煤礦的事情。
在拿到合約後,他們又急不可耐地駕著四輪馬車前往廣寧府,一方麵搭建韓藩在遼東的商業架構,同時雇傭礦工前往巫醫閭山北麓勘探煤礦,另一方麵則是在廣寧府內尋找適合重建各府的地方。
至於購買與兼並土地,那可是他們的老本行,自然不會放過,皇帝可是準了他們十萬畝的土地購買權,這可不是個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任務,畢竟廣寧府內的大多數土地都已經名花有主,無主的土地並不多。
極為擅長兼並的他們,麵對這種情形,自然是信手拈來,畢竟將土地掛在他們名下可以不用繳稅,而且廣寧府地價便宜,花錢購買也花不了幾個錢。
就算廣寧府沒有足夠的土地,還可以去營州、錦州、遼口等地購買,尤其是才剛收複的營州,地價完全是白撿,便宜得不要不要的,而且自己花錢買下來的土地也不怕禦史言官們的彈劾,這才是屬於他們真正的基業。
其它宗藩剛開始對於皇帝處理鄭藩與沈藩的方式,權當看戲了,但當聽說了韓藩的移藩方式後,一個個驚得掉了下巴,實在是不明白韓藩的人為何會答應朝廷對他們的逐代降爵,尤其是身處河南、湖廣、山東等地的藩王們,在他們眼中,爵位世襲可是雷打不動的鐵律。
隻是這些身處中原膏腴之地的宗藩們不知道的是,身處西北宗藩的日子是多麽的難熬,除了經常連續性的大旱外,還有數之不盡的蒙古韃子入寇劫掠,這種日子他們實在是過夠了。
雖然廣寧府之前也有察哈爾各部南下劫掠,但現在的察哈爾各部剛被大明打得抬不起頭,而且廣寧府一帶不說風調雨順,最起碼不會發生無法控製的大規模幹旱了。
身處黃土高原上的他們,日子過得實在是苦啊,他們的苦是身處中原的宗室們無法體會的,降爵怎麽了?
隻要能填飽肚子,不再吃漫天的黃沙就行。
不是朱由校有多麽寶貝韓藩,而是擔心早就失去血性的韓藩嚇得不敢去,並且朱由校也不想將開原這個新製度試驗地又被重新汙染了。
至於朱由校為何選擇遼東,則是考慮到朱棣將遼東與大寧的藩王內遷後,致使這些地方出現權利真空,並最終成為大明的禍亂之源。
朱由校現在想將韓王放到遼東,就有彌補遼東權利真空的想法,有明一朝,隻要是有藩王的地方,領土都基本堅持到了明朝滅亡。
朱由校除了將韓藩移藩到廣寧,以後或許還會將其它藩王封到這些邊遠之地,比如自己三個還未就藩的皇叔與朱由檢這個尚未成年的信王。
一直想移藩內地的西北藩王,除了平涼府的韓王,還有洪武二十六年封藩在平涼,二十八年改封到甘州,後來建文元年又移藩至蘭州的肅藩。
對於想移藩內地的肅王,朱由校同曆代先皇一樣,並沒有準許,而是讓其想法子在大通河經營馬場。
韓王這邊的移藩之事,很多郡王與鎮國將軍不同意,因為他們並沒有什麽從此次的移藩中得到好處,但韓王與鎮國將軍下麵的低品宗藩們卻大都同意,為此他們內部爭吵了許久。
最終在司禮監的調和下,讓韓藩成立一家共同持有股份的商行,這樣他們爭論的焦點將不再是移不移藩的問題,而是轉移到了股份具體如何分配的問題,畢竟這可是百年難遇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的機會。
作為韓王的朱亶塉,因一直沒有自己的子嗣,雖然自己的年齡還能有機會繼續生育,但奈何這麽多年一直未有一男半女,所以對於移藩的問題,他是比較積極的,畢竟早點遠離平涼這個荒涼之地去往遼東廣寧,就能早點多享受一段舒服的日子,對於爵位是否會逐代遞減,他才懶得關心,反正又不會是他的親兒子繼承爵位。
經過近十天的爭吵後,韓藩中高層對於股份的分配終於達成了一致,那就是韓王府占三成,幾個郡王也占三成,而鎮國、輔國與奉國將軍占兩成,占韓藩人口絕大多數的鎮國、輔國與奉國中尉占剩下兩成。
韓藩中高層是同意了,但占絕大多數人口的過千中低層中尉們卻不同意了,因為平涼府到遼東廣寧府可是一段跨越超過千裏的跋涉,他們平時的日子並不比一般的百姓好過多少,他們將很難跨越如此大的距離去遼東。
此外,皇帝沒說包運費,而且去遼東後也不分配土地,至於購買土地,他們積蓄稀少,能買的土地也會非常少,不足以保證全家的生存,更別說過上富足生活了。
對於韓藩中尉們的反對,司禮監的人在勸說韓王等郡王出錢糧無果後,隻得將這個問題拋給了京城劉時敏。
對於這種敏感的宗藩問題,劉時敏自然不敢做任何的決斷,而是馬上將此消息奏報了朱由校。
對於平涼府反饋迴來的問題,朱由校也發現自己當初草率了,沒有考慮到中低層中尉們的生活窘境,認真思慮一番後,就讓戶部將給西北移民遼東的待遇翻了一倍後給了這些中低層的中尉們。
至於那些親王、郡王與將軍們,自然是沒有的,誰讓他們平時占據的資源多,而且此次商行股份分配,也是占了其中的八成。
除了給韓藩中尉們雙倍待遇外,朱由校還將原本分給韓王府三成的股份份額減成了兩成,至於從韓王府身上減下來的一成份額,讓給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尉。
麵對皇帝的最終判決,以及給了安家費與生存用的足夠土地,韓藩上下不得不移藩。
但考慮到時間已經進入春季,若現在就強製移藩,肯定會影響兩邊的春耕,所以朱由校並沒有讓韓藩急於移藩,而是讓他們在明年內完成遷移即可。
雖然皇帝給了充足的遷徙準備,但韓藩中許多不需要自己親自伺候土地的家庭,在領了安家費後,一家之主或負責對外交涉的核心子弟們,便急急地乘坐馬車去廣寧府率先領取或購買位置更好的土地。
與此同時,由韓王府、郡王府與將軍府組成的商團代表,在皇帝的最終旨意到達平涼府後,便馬上啟程前往京城,與四海商行及都知監溝通四海日化遼東代理權及巫醫閭山北麓煤礦的事情。
在拿到合約後,他們又急不可耐地駕著四輪馬車前往廣寧府,一方麵搭建韓藩在遼東的商業架構,同時雇傭礦工前往巫醫閭山北麓勘探煤礦,另一方麵則是在廣寧府內尋找適合重建各府的地方。
至於購買與兼並土地,那可是他們的老本行,自然不會放過,皇帝可是準了他們十萬畝的土地購買權,這可不是個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任務,畢竟廣寧府內的大多數土地都已經名花有主,無主的土地並不多。
極為擅長兼並的他們,麵對這種情形,自然是信手拈來,畢竟將土地掛在他們名下可以不用繳稅,而且廣寧府地價便宜,花錢購買也花不了幾個錢。
就算廣寧府沒有足夠的土地,還可以去營州、錦州、遼口等地購買,尤其是才剛收複的營州,地價完全是白撿,便宜得不要不要的,而且自己花錢買下來的土地也不怕禦史言官們的彈劾,這才是屬於他們真正的基業。
其它宗藩剛開始對於皇帝處理鄭藩與沈藩的方式,權當看戲了,但當聽說了韓藩的移藩方式後,一個個驚得掉了下巴,實在是不明白韓藩的人為何會答應朝廷對他們的逐代降爵,尤其是身處河南、湖廣、山東等地的藩王們,在他們眼中,爵位世襲可是雷打不動的鐵律。
隻是這些身處中原膏腴之地的宗藩們不知道的是,身處西北宗藩的日子是多麽的難熬,除了經常連續性的大旱外,還有數之不盡的蒙古韃子入寇劫掠,這種日子他們實在是過夠了。
雖然廣寧府之前也有察哈爾各部南下劫掠,但現在的察哈爾各部剛被大明打得抬不起頭,而且廣寧府一帶不說風調雨順,最起碼不會發生無法控製的大規模幹旱了。
身處黃土高原上的他們,日子過得實在是苦啊,他們的苦是身處中原的宗室們無法體會的,降爵怎麽了?
隻要能填飽肚子,不再吃漫天的黃沙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