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軍隊指揮權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嘉靖躲在西苑玉熙宮修道煉丹並幾乎斷絕女色,除了躲避危險外,或許還有自己在研究醫術,從而給自己治病與調理身體。
至於修道煉丹,隻不過給百官與世人的一個障眼法罷了,不然在長期服食大量含有重金屬的丹藥後,為何還能依然能活到五十九歲,成為大明除太祖與成祖外活得最久的皇帝。
嘉靖帝活了五十九歲,還是在他身體比較差點的情況下活到的,而他那個上馬可與蒙古幾萬大軍互相砍殺,下馬能與野獸搏鬥的猛男堂兄,卻在壯年二十九歲的時候在淮安莫名其妙落水,莫名其妙因淮安的秋水染上了風寒,而半年後更是莫名其妙死於這場風寒。
“啟奏陛下,按照慣例,每次大戰皆由文官領軍,不知此次大寧之戰該由哪位官員出征?”
作為文官之首的方從哲,不得不站出來為文官集團的集體利益發聲,不然他也很難再在首輔的位置上安穩發號施令。
“哪個慣例?”朱由校麵無表情地看向方從哲。
“迴陛下,自土木堡之變以來,大明曆次大型戰爭皆由文官領銜,這是近兩百年來形成的慣例。
之所以這樣,一是防止武將做大與中途叛變,從而影響整個大明的安穩,另一個則是武將多數不懂兵法,甚至不通文墨,隻是個粗陋的莽夫,不適宜帶領大規模的軍隊作戰!”方從哲一副理所應當的神情迴道。
“其他人呢?”
對於方從哲的迴答,朱由校並沒有直接迴複,而是掃了一眼其他人,想看看哪些人對大明與皇帝的忠誠度是高於文官集團利益的。
朱由校的話音剛落,身為都督府的最高武將駱尚誌馬上站出來高聲辯駁道:“啟奏陛下,老臣不讚同方首輔的言論,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的戰事多由武將領軍,而且武將雖然不像進士們那樣做出錦繡文章,但也絕非如方閣老所說的不通文墨。
據老臣所知,此次的三路主將戚金、張之極與孫祖壽,不僅領軍作戰經驗豐富,更是熟讀兵法,是最佳的領軍作戰人選。
至於方閣老擔心的武將叛亂,更是杞人憂天,禁軍的軍需糧草全在都督府直屬的各級輜重司手上,並且還有曹公公親自擔任此次大寧之戰中各路大軍的監軍。
而冀州鎮的軍隊,軍需糧草也會在薊州巡撫與兵備道的手上,武將們根本沒有造反的機會。
更有甚者,此次的大寧之戰可算是在陛下與諸位朝臣的眼皮子底下進行,而且京城還有十個營的禁軍與京營,以及錦衣衛、五城兵馬司的城防軍,更不論宣大、遼東等邊鎮還有近二十萬百戰精兵!”
既然都督府老大出來駁斥方從哲了,牛秉忠與秦良玉自然不甘落後地紛紛站出來附和道:“啟奏陛下,臣附議駱老將軍!”
駱尚誌等人敢於禦前駁斥內閣首輔,除了他們是與文官不對付的武將外,還有就是都督府直屬皇帝管轄與發放俸祿的好處了。
麵對都督府幾人的反駁,方從哲使用了文臣慣用的招數:“陛下,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現在的戚金等人或許不會有造反的可能,但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武將做大到無法掌控的局麵。
曆朝曆代多亡於武將之手,前唐更是在盛世之時亡於藩鎮節度使之手,陛下,咱大明不得不防啊!”
看著方從哲使用苦情戲,駱尚誌立馬也學著跪倒在地聲情並茂地大聲說道:“啟奏陛下,老臣以為方首輔是在杞人憂天,老臣雖然沒讀多少史書,但也知道唐朝之所以出現藩鎮之害,多是因為藩鎮掌握了一地的錢糧賦稅之權,這跟武將是否掌握軍隊指揮權並無太大關係。
並且,相比武將造反,文臣謀朝篡位更是勝過武將,戰國有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兩漢有王莽與王芬,西晉司馬氏取代曹魏,隋朝有楊堅取代北周。
兩宋倒是防武將如防賊了,但也導致了兩宋三百年的積貧積弱與四處挨打!”
看著駱尚誌與方從哲的爭吵,朱由校真想當場哈哈大笑,有武將敢於出來與文官爭奪軍隊就好,總比被文官欺負得當牛做馬還不敢吭一聲的好上不少。
至於武將禍國殃民的言論,完全就是扯淡,就像駱尚誌說的,文官謀朝篡位與造反的人數也同樣不少,而且文官的破壞力更甚於武將。
之所以造成大明重文輕武甚至文官淩駕於武將頭上的局麵,還不是因為文官們更善於詭辯與鑽營,而且互相串聯掌握了朝堂的話語權,並且掌握了皇子的教育權。
當然,朱由校也不是要弄什麽重武輕文,畢竟不管是現在的大明還是後的世二十一世紀,武將造反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曾經的大明建州左衛指揮使兼龍虎將軍努爾哈赤與永寧宣撫司宣撫使奢崇明。
對此,朱由校自然也會嚴防武將的不受控,從而造成他們的造反。
但朱由校的嚴防武將造反,並不會學兩宋的矯枉過正,也不會容忍大明現在的文官視武將為奴仆,而是文武並重,並且將文臣武將區隔開來,成為兩套相對獨立的係統。
看著跪在地下的兩人,徐光啟、李長庚、畢自嚴與熊廷弼四人一時不知是該站在方從哲的一邊,還是站在駱尚誌的一邊。
站在方從哲一邊,意味著要站在皇帝的相對麵,畢竟大寧之戰的作戰計劃是皇帝剛剛確定的,至於駱尚誌的意見,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作為兵部尚書的熊廷弼本來還想主動請纓的,但方從哲搶了先,而且現在變成了文武之爭的問題,加上他被李長庚悄悄地拉了下袖子,隻好耐著性子保持了沉默。
至於內閣次輔徐光啟,他現在非常矛盾,作為文官集團的一員,他本該站在方從哲的一邊,但他又是皇帝的老師,而且自己內心也不太認同過於壓榨武將。
所以,當方從哲與駱尚誌發生爭執時,他沒有第一時間選擇站出來支持方從哲,而是糾結地站在後麵一言不發。
至於戶部尚書畢自嚴,他還盼著什麽時候能入閣呢,雖然他是文官的一員,但他不願意就此得罪皇帝,畢竟要想入閣,基本都由皇帝說了算,而且眼前的皇帝還是一個城府頗深並很有主見的一個人。
至於修道煉丹,隻不過給百官與世人的一個障眼法罷了,不然在長期服食大量含有重金屬的丹藥後,為何還能依然能活到五十九歲,成為大明除太祖與成祖外活得最久的皇帝。
嘉靖帝活了五十九歲,還是在他身體比較差點的情況下活到的,而他那個上馬可與蒙古幾萬大軍互相砍殺,下馬能與野獸搏鬥的猛男堂兄,卻在壯年二十九歲的時候在淮安莫名其妙落水,莫名其妙因淮安的秋水染上了風寒,而半年後更是莫名其妙死於這場風寒。
“啟奏陛下,按照慣例,每次大戰皆由文官領軍,不知此次大寧之戰該由哪位官員出征?”
作為文官之首的方從哲,不得不站出來為文官集團的集體利益發聲,不然他也很難再在首輔的位置上安穩發號施令。
“哪個慣例?”朱由校麵無表情地看向方從哲。
“迴陛下,自土木堡之變以來,大明曆次大型戰爭皆由文官領銜,這是近兩百年來形成的慣例。
之所以這樣,一是防止武將做大與中途叛變,從而影響整個大明的安穩,另一個則是武將多數不懂兵法,甚至不通文墨,隻是個粗陋的莽夫,不適宜帶領大規模的軍隊作戰!”方從哲一副理所應當的神情迴道。
“其他人呢?”
對於方從哲的迴答,朱由校並沒有直接迴複,而是掃了一眼其他人,想看看哪些人對大明與皇帝的忠誠度是高於文官集團利益的。
朱由校的話音剛落,身為都督府的最高武將駱尚誌馬上站出來高聲辯駁道:“啟奏陛下,老臣不讚同方首輔的言論,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的戰事多由武將領軍,而且武將雖然不像進士們那樣做出錦繡文章,但也絕非如方閣老所說的不通文墨。
據老臣所知,此次的三路主將戚金、張之極與孫祖壽,不僅領軍作戰經驗豐富,更是熟讀兵法,是最佳的領軍作戰人選。
至於方閣老擔心的武將叛亂,更是杞人憂天,禁軍的軍需糧草全在都督府直屬的各級輜重司手上,並且還有曹公公親自擔任此次大寧之戰中各路大軍的監軍。
而冀州鎮的軍隊,軍需糧草也會在薊州巡撫與兵備道的手上,武將們根本沒有造反的機會。
更有甚者,此次的大寧之戰可算是在陛下與諸位朝臣的眼皮子底下進行,而且京城還有十個營的禁軍與京營,以及錦衣衛、五城兵馬司的城防軍,更不論宣大、遼東等邊鎮還有近二十萬百戰精兵!”
既然都督府老大出來駁斥方從哲了,牛秉忠與秦良玉自然不甘落後地紛紛站出來附和道:“啟奏陛下,臣附議駱老將軍!”
駱尚誌等人敢於禦前駁斥內閣首輔,除了他們是與文官不對付的武將外,還有就是都督府直屬皇帝管轄與發放俸祿的好處了。
麵對都督府幾人的反駁,方從哲使用了文臣慣用的招數:“陛下,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現在的戚金等人或許不會有造反的可能,但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武將做大到無法掌控的局麵。
曆朝曆代多亡於武將之手,前唐更是在盛世之時亡於藩鎮節度使之手,陛下,咱大明不得不防啊!”
看著方從哲使用苦情戲,駱尚誌立馬也學著跪倒在地聲情並茂地大聲說道:“啟奏陛下,老臣以為方首輔是在杞人憂天,老臣雖然沒讀多少史書,但也知道唐朝之所以出現藩鎮之害,多是因為藩鎮掌握了一地的錢糧賦稅之權,這跟武將是否掌握軍隊指揮權並無太大關係。
並且,相比武將造反,文臣謀朝篡位更是勝過武將,戰國有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兩漢有王莽與王芬,西晉司馬氏取代曹魏,隋朝有楊堅取代北周。
兩宋倒是防武將如防賊了,但也導致了兩宋三百年的積貧積弱與四處挨打!”
看著駱尚誌與方從哲的爭吵,朱由校真想當場哈哈大笑,有武將敢於出來與文官爭奪軍隊就好,總比被文官欺負得當牛做馬還不敢吭一聲的好上不少。
至於武將禍國殃民的言論,完全就是扯淡,就像駱尚誌說的,文官謀朝篡位與造反的人數也同樣不少,而且文官的破壞力更甚於武將。
之所以造成大明重文輕武甚至文官淩駕於武將頭上的局麵,還不是因為文官們更善於詭辯與鑽營,而且互相串聯掌握了朝堂的話語權,並且掌握了皇子的教育權。
當然,朱由校也不是要弄什麽重武輕文,畢竟不管是現在的大明還是後的世二十一世紀,武將造反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曾經的大明建州左衛指揮使兼龍虎將軍努爾哈赤與永寧宣撫司宣撫使奢崇明。
對此,朱由校自然也會嚴防武將的不受控,從而造成他們的造反。
但朱由校的嚴防武將造反,並不會學兩宋的矯枉過正,也不會容忍大明現在的文官視武將為奴仆,而是文武並重,並且將文臣武將區隔開來,成為兩套相對獨立的係統。
看著跪在地下的兩人,徐光啟、李長庚、畢自嚴與熊廷弼四人一時不知是該站在方從哲的一邊,還是站在駱尚誌的一邊。
站在方從哲一邊,意味著要站在皇帝的相對麵,畢竟大寧之戰的作戰計劃是皇帝剛剛確定的,至於駱尚誌的意見,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作為兵部尚書的熊廷弼本來還想主動請纓的,但方從哲搶了先,而且現在變成了文武之爭的問題,加上他被李長庚悄悄地拉了下袖子,隻好耐著性子保持了沉默。
至於內閣次輔徐光啟,他現在非常矛盾,作為文官集團的一員,他本該站在方從哲的一邊,但他又是皇帝的老師,而且自己內心也不太認同過於壓榨武將。
所以,當方從哲與駱尚誌發生爭執時,他沒有第一時間選擇站出來支持方從哲,而是糾結地站在後麵一言不發。
至於戶部尚書畢自嚴,他還盼著什麽時候能入閣呢,雖然他是文官的一員,但他不願意就此得罪皇帝,畢竟要想入閣,基本都由皇帝說了算,而且眼前的皇帝還是一個城府頗深並很有主見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