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大北方作戰計劃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調整好情緒後,方從哲不得不微笑著朝朱由校躬身說道:“啟奏陛下,老臣之前的確不知葉赫新城新作物試種成功與大寧城有煤礦的事情,所以才不讚成向北發兵。
既然糧食與冬天取暖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老臣不再有反對向燕山以北進軍與屯墾的事情!”
看著三位內閣大學士的前後表現,朱由校此刻才深刻明白曆史上的漢人並不是不熱衷向四周拓展領土,而是可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土地已經被漢人們占領得差不多了。
現在有高產的土豆與玉米能在較為寒冷且幹燥的漠南之地耕種,以方從哲為代表的漢人立馬激發了刻在骨子裏侵略屬性。
正在這時,熊廷弼與畢自嚴在內侍宦官的引領下進入了暖閣,朱由校待兩人行完禮後,朝曹化淳說道:“化淳,將作戰計劃書給予兩位愛卿瞧瞧,順便跟他們簡單說下剛才大家的討論結果!”
“是,皇爺!”
曹化淳行了一禮後,從李長庚手上接過作戰計劃書交給畢自嚴,畢自嚴快速瀏覽完後,將作戰計劃書交給了身側的熊廷弼。
待兩人看完後,曹化淳將剛才大家探討的結果快速地給他們簡單講解了一番。
當聽到新作物在葉赫新城的試種成功以及大寧城有大型煤礦的時候,兩人的眼中流露出了剛才李長庚與徐光啟相似的眼神。
麵對大明現在人多地少的局麵,身為戶部尚書的畢自嚴自然明白新作物在較為寒冷的遼東北部試種成功代表的意義,至於大寧城北的大型煤礦,隻不過算是意外驚喜。
與畢自嚴這個戶部尚書相比,從邊鎮迴來的兵部尚書熊廷弼更看重大明局勢穩定,同時開疆拓土。
在曹化淳介紹完討論結果後,熊廷弼立即朝皇帝高聲說道:“啟奏陛下,臣以為都督府關於對薊州外喀喇沁蒙古韃子用兵之計劃,十分符合大明現在的局勢。
對喀喇沁用兵,將能驅趕一直困擾京城東北部薊州防線安全的喀喇沁蒙古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若能重新收迴大寧,薊州防線便能向前推進六百餘裏,從而能深入到蒙古左翼的腹心地帶,進而阻撓蒙古左翼各部的再次聯合!”
熊廷弼話音剛落,畢自嚴附和道:“啟奏陛下,除了大司馬剛說的那些好處,還可以緩解大明現在比較緊張的人地矛盾,尤其是陝西大旱引起的人地矛盾,可從陝北遷徙十萬戶至大寧及其周邊地區,尤其是土地肥沃的老哈河沿岸!”
見眾人皆同意了對喀喇沁用兵,朱由校輕咳了一聲笑著說道:“好,好啊,既然諸位皆同意對薊州外的喀喇沁用兵,並收迴大寧城,那朕就準了都督府的用兵計劃!”
當朱由校的話音剛落,眾人幾乎同步高唿:“吾皇聖明!”
“哈哈,都平身吧!”
朱由校待眾人站直身子後,走到地圖前繼續說道:“剛才畢尚書提到遷移陝北十萬戶到大寧,朕原則上同意,但不可強製要求。
另外,進入大寧的新民,除了與遷往遼東一樣的土地與免稅賦外,也要給予同樣的安家費,而且要對青壯發放武器並在農閑時進行不定期的軍事訓練!”
畢自嚴迴道:“是,陛下,但若給遷往大寧的陝北百姓同樣待遇,將會影響遷往遼東的百姓數量,可否從山東或直隸遷徙百姓前往遼東?”
朱由校略微思考後迴道:“原先已在遷往路上或正準備遷往遼東的陝北百姓,將繼續前往遼東,剩下的陝北百姓可自由選擇去遼東或大寧。若前往遼東的百姓人數不夠,可從山東、河南、山西或直隸選擇!”
“是,陛下,臣明白了!”畢自嚴迴道。
朱由校拿起指揮棒繼續說道:“對於都督府提到的幾場戰事中的西南與廣南,按照正常流程即可,而徐先生勸諫朕放緩圍剿建奴的戰事,朕基本準了,但也不能徹底地不管了。
明年開春後,將京營第一營調往葉赫,第二營調往開原,接受曹文詔的統一指揮,除了增強開原與葉赫城兵力外,也在兩地進行軍屯。
駐紮在坊州城附近的第五、第六與錦州第二營除了進行軍屯外,也要時不時地對潭州的建奴進行騷擾。
既然準備要建設會寧城的地方已經打了下來,明年冰雪融化後,開始在此修築會寧城,並繼續朝此修建水泥路,駐紮在會寧城的軍隊為現在駐守沈陽的尤世功第十六營。
第十六營離開沈陽後,第十四營接防沈陽,撫順關由趙率教接防,並將之前留在鞍山的剩餘軍隊都調往撫順關。
此外,李光榮返迴遼陽,負責遼陽與遼口兩府的防禦,祖大壽調往遼東鎮左協鎮夷堡,參與遼西軍隊對察哈爾八部的進攻。
駐紮在錦州與寧遠的騰驤左右衛,明年五月前必須強製整頓察哈爾多羅特部,收編多羅特三個騎兵千戶所,並配合大寧之戰的東路軍作戰。
大寧之戰的東路軍,由山海關的三個營組成,再從武昌山地營中調派兩個千戶所增援東路軍,主將張之極,其它按照作戰計劃書執行。
中路軍除了作戰計劃書中提到的錦州第一營與英國公之前的京營及尤世威的第四營外,再從京城調去第七營加入中路軍,第七營留下的內城阜成門、西直門與德勝門防禦交由第九營負責。
中路軍主將戚金,副將尤世威,在達成作戰計劃後,戚金與他直屬的錦州第一營與原京營一個營駐守大寧城,尤世威的第四營駐防武烈城,周遇吉的第七營駐防承德堡,武烈城為武烈河與灤河交匯處要修建的新城。
至於西路軍,都督府的作戰計劃書中將調集京營第七、第九與第十營作為西路主要參戰軍隊,並且主將是孫祖壽,朕基本同意,但朕計劃將駐紮昌平的第十營調入西路軍,增加西路軍的兵力。
宣大那邊,朕也基本同意都督府的作戰計劃,但滿桂的第三營配合西路軍進攻喀喇沁的右翼,其它的軍隊則是繼續佯攻土默特徹辰汗。
為了避免出現三路各自為戰,此次大寧之戰,特封戚金為征虜將軍,孫祖壽與張之極分別為征虜左右副將軍,監軍曹化淳。
既然糧食與冬天取暖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老臣不再有反對向燕山以北進軍與屯墾的事情!”
看著三位內閣大學士的前後表現,朱由校此刻才深刻明白曆史上的漢人並不是不熱衷向四周拓展領土,而是可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土地已經被漢人們占領得差不多了。
現在有高產的土豆與玉米能在較為寒冷且幹燥的漠南之地耕種,以方從哲為代表的漢人立馬激發了刻在骨子裏侵略屬性。
正在這時,熊廷弼與畢自嚴在內侍宦官的引領下進入了暖閣,朱由校待兩人行完禮後,朝曹化淳說道:“化淳,將作戰計劃書給予兩位愛卿瞧瞧,順便跟他們簡單說下剛才大家的討論結果!”
“是,皇爺!”
曹化淳行了一禮後,從李長庚手上接過作戰計劃書交給畢自嚴,畢自嚴快速瀏覽完後,將作戰計劃書交給了身側的熊廷弼。
待兩人看完後,曹化淳將剛才大家探討的結果快速地給他們簡單講解了一番。
當聽到新作物在葉赫新城的試種成功以及大寧城有大型煤礦的時候,兩人的眼中流露出了剛才李長庚與徐光啟相似的眼神。
麵對大明現在人多地少的局麵,身為戶部尚書的畢自嚴自然明白新作物在較為寒冷的遼東北部試種成功代表的意義,至於大寧城北的大型煤礦,隻不過算是意外驚喜。
與畢自嚴這個戶部尚書相比,從邊鎮迴來的兵部尚書熊廷弼更看重大明局勢穩定,同時開疆拓土。
在曹化淳介紹完討論結果後,熊廷弼立即朝皇帝高聲說道:“啟奏陛下,臣以為都督府關於對薊州外喀喇沁蒙古韃子用兵之計劃,十分符合大明現在的局勢。
對喀喇沁用兵,將能驅趕一直困擾京城東北部薊州防線安全的喀喇沁蒙古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若能重新收迴大寧,薊州防線便能向前推進六百餘裏,從而能深入到蒙古左翼的腹心地帶,進而阻撓蒙古左翼各部的再次聯合!”
熊廷弼話音剛落,畢自嚴附和道:“啟奏陛下,除了大司馬剛說的那些好處,還可以緩解大明現在比較緊張的人地矛盾,尤其是陝西大旱引起的人地矛盾,可從陝北遷徙十萬戶至大寧及其周邊地區,尤其是土地肥沃的老哈河沿岸!”
見眾人皆同意了對喀喇沁用兵,朱由校輕咳了一聲笑著說道:“好,好啊,既然諸位皆同意對薊州外的喀喇沁用兵,並收迴大寧城,那朕就準了都督府的用兵計劃!”
當朱由校的話音剛落,眾人幾乎同步高唿:“吾皇聖明!”
“哈哈,都平身吧!”
朱由校待眾人站直身子後,走到地圖前繼續說道:“剛才畢尚書提到遷移陝北十萬戶到大寧,朕原則上同意,但不可強製要求。
另外,進入大寧的新民,除了與遷往遼東一樣的土地與免稅賦外,也要給予同樣的安家費,而且要對青壯發放武器並在農閑時進行不定期的軍事訓練!”
畢自嚴迴道:“是,陛下,但若給遷往大寧的陝北百姓同樣待遇,將會影響遷往遼東的百姓數量,可否從山東或直隸遷徙百姓前往遼東?”
朱由校略微思考後迴道:“原先已在遷往路上或正準備遷往遼東的陝北百姓,將繼續前往遼東,剩下的陝北百姓可自由選擇去遼東或大寧。若前往遼東的百姓人數不夠,可從山東、河南、山西或直隸選擇!”
“是,陛下,臣明白了!”畢自嚴迴道。
朱由校拿起指揮棒繼續說道:“對於都督府提到的幾場戰事中的西南與廣南,按照正常流程即可,而徐先生勸諫朕放緩圍剿建奴的戰事,朕基本準了,但也不能徹底地不管了。
明年開春後,將京營第一營調往葉赫,第二營調往開原,接受曹文詔的統一指揮,除了增強開原與葉赫城兵力外,也在兩地進行軍屯。
駐紮在坊州城附近的第五、第六與錦州第二營除了進行軍屯外,也要時不時地對潭州的建奴進行騷擾。
既然準備要建設會寧城的地方已經打了下來,明年冰雪融化後,開始在此修築會寧城,並繼續朝此修建水泥路,駐紮在會寧城的軍隊為現在駐守沈陽的尤世功第十六營。
第十六營離開沈陽後,第十四營接防沈陽,撫順關由趙率教接防,並將之前留在鞍山的剩餘軍隊都調往撫順關。
此外,李光榮返迴遼陽,負責遼陽與遼口兩府的防禦,祖大壽調往遼東鎮左協鎮夷堡,參與遼西軍隊對察哈爾八部的進攻。
駐紮在錦州與寧遠的騰驤左右衛,明年五月前必須強製整頓察哈爾多羅特部,收編多羅特三個騎兵千戶所,並配合大寧之戰的東路軍作戰。
大寧之戰的東路軍,由山海關的三個營組成,再從武昌山地營中調派兩個千戶所增援東路軍,主將張之極,其它按照作戰計劃書執行。
中路軍除了作戰計劃書中提到的錦州第一營與英國公之前的京營及尤世威的第四營外,再從京城調去第七營加入中路軍,第七營留下的內城阜成門、西直門與德勝門防禦交由第九營負責。
中路軍主將戚金,副將尤世威,在達成作戰計劃後,戚金與他直屬的錦州第一營與原京營一個營駐守大寧城,尤世威的第四營駐防武烈城,周遇吉的第七營駐防承德堡,武烈城為武烈河與灤河交匯處要修建的新城。
至於西路軍,都督府的作戰計劃書中將調集京營第七、第九與第十營作為西路主要參戰軍隊,並且主將是孫祖壽,朕基本同意,但朕計劃將駐紮昌平的第十營調入西路軍,增加西路軍的兵力。
宣大那邊,朕也基本同意都督府的作戰計劃,但滿桂的第三營配合西路軍進攻喀喇沁的右翼,其它的軍隊則是繼續佯攻土默特徹辰汗。
為了避免出現三路各自為戰,此次大寧之戰,特封戚金為征虜將軍,孫祖壽與張之極分別為征虜左右副將軍,監軍曹化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