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那時炎朝大皇子穆猷,也就是當今皇帝對張守成並不友善,其他的貴族子弟也跟風,經常對他冷嘲熱諷,張守成心中的憤怒一次又一次被點燃,終於釀成燎原大火。
張守成起兵時,帶走了大理五萬將士,這是整個大理的全部兵力。當時大理王朝中有異議者很多,卻都礙於張守成淫威不敢多言,而張守成的堂弟張文鋌則支持了堂哥的主張。
其實張文鋌站出來時,朝上每個人都知道他在打什麽主意。張文鋌的父親是大理老國王的親弟弟,在大理還是一個獨立國時,老國王因長弟弟兩歲順利得到了王位,張文鋌自父輩時,便活在對命運不滿的耿耿於懷中。偏偏炎朝建立後,強大的威懾力迫使大理不得不成為了炎的附屬國,每年需納貢,百姓生活更加悽苦,連貴族都過得不如從前。張文鋌便常常暗地裏對別人說,若不是張守成父子無能,大理怎會變成這個樣子。
張守成的窮兵黷武導致大理人心惶惶,百姓多半無心耕種,也引起貴族不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站在張文鋌身側,默默指責張守成。而張文鋌也背著張守成訓練了自己的親兵,雖人數不多,但在全部兵力覆沒的大理,已有足夠的控製力了。
張守成被俘消息傳來的那一天,張文鋌便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向了王座,在坐上王位的那一刻,他露出一臉心願得償的笑。他不需要旁人擁護他,也不求大理國複興,亦沒有滿腔抱負,他隻想安安穩穩,在這個王座上舒舒服服地坐下去,直到死,他都是王。
此時朝臣們才發現,坐上王位的張文鋌,與他往日表現的樣子截然不同。
而王朝中的三代元老白騫卻是朝中難得的忠心之臣,他急急尋到在外玩樂的王子張央,與他說了大理王兵敗被俘的事。
張央本是個紈絝,對王朝中事一概不關心,張守成雪恥心切,也不曾將心放在這個王子身上。張央一聽父王兵敗,王叔奪位,竟是快要嚇破膽,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白騫少不得一番語重心長、耳提麵命,終於令這位從不關心朝局的浪蕩子下定決心,與王叔一搏。
如此,大理王室宗親、貴族便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張文鋌為王,一派力挺白騫與張央。支持張文鋌的一派有張文鋌的親兵做後盾,橫行於王宮內外,張文鋌本人也一副威風八麵的模樣,牢牢坐於王座上,絲毫不將張央這個侄子放在眼裏。而由於白騫在朝中地位穩固,手握財政、稅賦、土地、祭祀、司法等多項大權,聽命者眾多,且支持張央又是維護大統,所以張央一派勢力也絲毫不弱。
情勢一直很膠著,雖然每日都有無辜百姓在爭鬥中送命,但兩方一直是平手,兩個不同政權竟在大理同時存在了近一年。
在微裊的光芒中,輕璿側頭凝視背光而立的白衣男子,他雖布衣加身,卻一塵不染,絲毫不顯粗陋,烏黑的發絲交纏腦後,眼中閃著自信的光芒。
她看向穆淳,也許這樣的想法他們也曾有過,卻隻是一閃,畢竟那曾經是別人的國度,一個已成為爛攤子的地方,不是隨便什麽人,都可以將它收拾好。
左辛仿佛讀懂她所想,凝視她:“大理是大炎蜀國,難道千帆姑娘認為,蜀王能坐擁天下,卻奈何不了一個大理?”
輕璿一怔。
是的。
大理也是炎朝的一部分,再說,她是江湖人,他們都身在江湖,難道不應以解決天下不平事為己任?
若是做不到,日後何以守護江山?何以向天下證明,穆淳比太子好、比皇帝好?
心中有了蠢蠢欲動之意,左辛的提醒來得剛好,一切正是時機,亦是契機。
第二日,穆淳上書皇帝,自大理王張守成獲罪後,大理國內亂頻發,張守成之弟無朝廷封召,擅自占位為王,以武力鎮壓大理各縣鎮,王臣白騫,利用職務之便扶助張守成之子,意欲替張守成一脈重新穩固地位。
奏摺中言,大理的局勢動蕩,已影響到蜀地邊境,長此以往,恐大理會與外邦勾結,對蜀地乃至炎朝其他州構成威脅。穆淳懇求朝廷發兵前往大理鎮守,削弱大理貴族各方勢力,穩固皇權,以保西南太平。
這封奏摺被送入宮中已是幾日後,皇帝看罷沉默良久,將奏摺合上,緩緩閉上眼。
他在腦中極力想著,當初那個十一歲的孩子,如今成了什麽模樣,是否與曾經的自己一樣,是個言笑晏晏的少年。
還是……
一些揪心的記憶紛塵踏來,他搖搖頭將它們從腦中趕走,重新打開手中奏摺,將穆淳的上奏一字字細細看過,良久才擱下,命人將薊崇召來。
作者有話要說: 晚安~
☆、第22章
在奏摺入宮的同時,內閣大臣項頌良的府中迎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是夜,項頌良在書房處理政務,聽得院中有動靜,便開門查看,卻並未發現異常,周圍靜得可怕。
他想著許是外街的動靜傳到了府中,便又進了屋,關門的瞬間,一陣風吹過,屋內的蠟燭全滅了。
一陣寒意襲上皮膚,起了密密一層雞皮疙瘩,項頌良強自壓下心底一絲懼意,沉聲道:“是誰?”
依舊是死一般的安靜。
項頌良立於門內,雙手握拳,無聲地與這寂靜抗爭。
半柱香的時間,屋內的蠟燭一齊亮了起來,項頌良眉目一抖,一名身著墨綠色勁裝,身材頎長、眉目深沉的男子立於書桌前,雙眼牢牢盯著他。
刻意壓製的緩慢氣息變得急促了些,項頌良道:“閣下漏夜來此,不知所為何事?”
男子的聲音平靜而緩慢,有著遠超於年齡的沉穩:“隻是一直想來看看項大人。”
“哦?可我似乎並不曾見過閣下,閣下又為何想要見我一個素未謀麵的老頭子呢?”
男子揚唇,不置可否地看著他。
項頌良皺起了眉,有些不耐道:“你是何人,有何要事,煩請快說,不然我叫人了。”
“叫人是叫不到的,你的人都在休息,”男子的笑消失在他冷峻的麵容,“我叫方湛,來自蜀地眉山,青門派人。”
接連幾天,輕璿都輾轉難眠,她憂慮的事情很多,哪怕是淺眠間,也會夢到很多故人。
往事一幕幕來襲,很容易便能令她一身冷汗,她自床沿站起,走向窗邊,將迤地的軟紗撩起,推開窗,一陣透心的微風吹來,心緒才漸漸平靜。
又一日,輕璿再次來到竇思儒府中。
同之前一樣,輕璿坐在廚房的門邊,看著他忙忙碌碌,竇思儒眼神有些遊離,輕璿提出留下來吃飯,王氏從她身邊走過,將剛摘好的蔬菜放在竇思儒手邊,笑道:“當然可以啊,每日就我們夫妻二人,多少有些無聊。”
竇思儒未置可否。
吃飯時,王氏妙語連珠,輕璿也與她說笑,吃著吃著,輕璿起身添飯,有些不好意思道:“江湖人飯量大,讓你們見笑了。”
王氏笑著搖頭說沒關係,一直不說話的竇思儒冷不丁開口:“你吃得多我們又不是第一次知道,今日倒知不好意思了。”
</br>
張守成起兵時,帶走了大理五萬將士,這是整個大理的全部兵力。當時大理王朝中有異議者很多,卻都礙於張守成淫威不敢多言,而張守成的堂弟張文鋌則支持了堂哥的主張。
其實張文鋌站出來時,朝上每個人都知道他在打什麽主意。張文鋌的父親是大理老國王的親弟弟,在大理還是一個獨立國時,老國王因長弟弟兩歲順利得到了王位,張文鋌自父輩時,便活在對命運不滿的耿耿於懷中。偏偏炎朝建立後,強大的威懾力迫使大理不得不成為了炎的附屬國,每年需納貢,百姓生活更加悽苦,連貴族都過得不如從前。張文鋌便常常暗地裏對別人說,若不是張守成父子無能,大理怎會變成這個樣子。
張守成的窮兵黷武導致大理人心惶惶,百姓多半無心耕種,也引起貴族不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站在張文鋌身側,默默指責張守成。而張文鋌也背著張守成訓練了自己的親兵,雖人數不多,但在全部兵力覆沒的大理,已有足夠的控製力了。
張守成被俘消息傳來的那一天,張文鋌便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向了王座,在坐上王位的那一刻,他露出一臉心願得償的笑。他不需要旁人擁護他,也不求大理國複興,亦沒有滿腔抱負,他隻想安安穩穩,在這個王座上舒舒服服地坐下去,直到死,他都是王。
此時朝臣們才發現,坐上王位的張文鋌,與他往日表現的樣子截然不同。
而王朝中的三代元老白騫卻是朝中難得的忠心之臣,他急急尋到在外玩樂的王子張央,與他說了大理王兵敗被俘的事。
張央本是個紈絝,對王朝中事一概不關心,張守成雪恥心切,也不曾將心放在這個王子身上。張央一聽父王兵敗,王叔奪位,竟是快要嚇破膽,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白騫少不得一番語重心長、耳提麵命,終於令這位從不關心朝局的浪蕩子下定決心,與王叔一搏。
如此,大理王室宗親、貴族便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張文鋌為王,一派力挺白騫與張央。支持張文鋌的一派有張文鋌的親兵做後盾,橫行於王宮內外,張文鋌本人也一副威風八麵的模樣,牢牢坐於王座上,絲毫不將張央這個侄子放在眼裏。而由於白騫在朝中地位穩固,手握財政、稅賦、土地、祭祀、司法等多項大權,聽命者眾多,且支持張央又是維護大統,所以張央一派勢力也絲毫不弱。
情勢一直很膠著,雖然每日都有無辜百姓在爭鬥中送命,但兩方一直是平手,兩個不同政權竟在大理同時存在了近一年。
在微裊的光芒中,輕璿側頭凝視背光而立的白衣男子,他雖布衣加身,卻一塵不染,絲毫不顯粗陋,烏黑的發絲交纏腦後,眼中閃著自信的光芒。
她看向穆淳,也許這樣的想法他們也曾有過,卻隻是一閃,畢竟那曾經是別人的國度,一個已成為爛攤子的地方,不是隨便什麽人,都可以將它收拾好。
左辛仿佛讀懂她所想,凝視她:“大理是大炎蜀國,難道千帆姑娘認為,蜀王能坐擁天下,卻奈何不了一個大理?”
輕璿一怔。
是的。
大理也是炎朝的一部分,再說,她是江湖人,他們都身在江湖,難道不應以解決天下不平事為己任?
若是做不到,日後何以守護江山?何以向天下證明,穆淳比太子好、比皇帝好?
心中有了蠢蠢欲動之意,左辛的提醒來得剛好,一切正是時機,亦是契機。
第二日,穆淳上書皇帝,自大理王張守成獲罪後,大理國內亂頻發,張守成之弟無朝廷封召,擅自占位為王,以武力鎮壓大理各縣鎮,王臣白騫,利用職務之便扶助張守成之子,意欲替張守成一脈重新穩固地位。
奏摺中言,大理的局勢動蕩,已影響到蜀地邊境,長此以往,恐大理會與外邦勾結,對蜀地乃至炎朝其他州構成威脅。穆淳懇求朝廷發兵前往大理鎮守,削弱大理貴族各方勢力,穩固皇權,以保西南太平。
這封奏摺被送入宮中已是幾日後,皇帝看罷沉默良久,將奏摺合上,緩緩閉上眼。
他在腦中極力想著,當初那個十一歲的孩子,如今成了什麽模樣,是否與曾經的自己一樣,是個言笑晏晏的少年。
還是……
一些揪心的記憶紛塵踏來,他搖搖頭將它們從腦中趕走,重新打開手中奏摺,將穆淳的上奏一字字細細看過,良久才擱下,命人將薊崇召來。
作者有話要說: 晚安~
☆、第22章
在奏摺入宮的同時,內閣大臣項頌良的府中迎來了一名不速之客。
是夜,項頌良在書房處理政務,聽得院中有動靜,便開門查看,卻並未發現異常,周圍靜得可怕。
他想著許是外街的動靜傳到了府中,便又進了屋,關門的瞬間,一陣風吹過,屋內的蠟燭全滅了。
一陣寒意襲上皮膚,起了密密一層雞皮疙瘩,項頌良強自壓下心底一絲懼意,沉聲道:“是誰?”
依舊是死一般的安靜。
項頌良立於門內,雙手握拳,無聲地與這寂靜抗爭。
半柱香的時間,屋內的蠟燭一齊亮了起來,項頌良眉目一抖,一名身著墨綠色勁裝,身材頎長、眉目深沉的男子立於書桌前,雙眼牢牢盯著他。
刻意壓製的緩慢氣息變得急促了些,項頌良道:“閣下漏夜來此,不知所為何事?”
男子的聲音平靜而緩慢,有著遠超於年齡的沉穩:“隻是一直想來看看項大人。”
“哦?可我似乎並不曾見過閣下,閣下又為何想要見我一個素未謀麵的老頭子呢?”
男子揚唇,不置可否地看著他。
項頌良皺起了眉,有些不耐道:“你是何人,有何要事,煩請快說,不然我叫人了。”
“叫人是叫不到的,你的人都在休息,”男子的笑消失在他冷峻的麵容,“我叫方湛,來自蜀地眉山,青門派人。”
接連幾天,輕璿都輾轉難眠,她憂慮的事情很多,哪怕是淺眠間,也會夢到很多故人。
往事一幕幕來襲,很容易便能令她一身冷汗,她自床沿站起,走向窗邊,將迤地的軟紗撩起,推開窗,一陣透心的微風吹來,心緒才漸漸平靜。
又一日,輕璿再次來到竇思儒府中。
同之前一樣,輕璿坐在廚房的門邊,看著他忙忙碌碌,竇思儒眼神有些遊離,輕璿提出留下來吃飯,王氏從她身邊走過,將剛摘好的蔬菜放在竇思儒手邊,笑道:“當然可以啊,每日就我們夫妻二人,多少有些無聊。”
竇思儒未置可否。
吃飯時,王氏妙語連珠,輕璿也與她說笑,吃著吃著,輕璿起身添飯,有些不好意思道:“江湖人飯量大,讓你們見笑了。”
王氏笑著搖頭說沒關係,一直不說話的竇思儒冷不丁開口:“你吃得多我們又不是第一次知道,今日倒知不好意思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