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雲山莊在江湖上是有著赫赫威名的,那時他對江湖知之甚少,不曉得他迎入宮的女子在江湖竟也有幾分名聲。時過境遷,江湖望族家的小姐巫宜人已成為深宮婦人多年,但皇帝此刻卻忽然希望她對江湖之事還如當年那般瞭然於胸。


    “宜人,”皇帝側過身來看著她,一隻手輕輕繞著她的長發,“入宮這麽多年,你會不會想家?”


    巫宜人一愣,隨即笑道:“會想的。”


    “朕就知道,宜人是最心直口快的。”皇帝笑嘆。


    “可如今,那裏已不是我的家了。”宜妃淡然道,“哥哥嫂子都已人到中年,連祺遠都成親了,再也不是我們年輕的時候了。”


    皇帝頷首,確實,巫宜人再也不是剛入宮時那個偶爾會說江湖故事給他解悶的少女了。


    “宜人,當年你在江湖,可曾聽聞過青門這個幫派?”


    “當然聽過,我還給陛下說過青門的一些故事呢,陛下定是忘了。”宜妃一笑。


    “今兒項頌良來了,跟朕說起蜀地的事。你也知道,蜀地雖地屬我大炎,卻一直未設州府,自收複以來便隻派了地方官去永樂等重要州縣守著。蜀地的地界和雍州差不多大,若是設了州,恐怕會是我大炎最大的州了。朕一直以為,蜀地民風彪悍,百姓刁蠻難訓,朝中都沒幾個人願意去那裏做官,可今日卻聽項頌良說,那兒民風如今已然很淳樸了,雖然條件艱苦得很,但百姓多半安居樂業。”


    皇帝想到什麽,嗤的一笑:“朕初時還詫異,竇思儒那幫傢夥,竟能將蜀地那麽大塊地方治理得這樣好?卻聽項頌良道,蜀地的治安一直在由一個叫青門的幫派維持著,他們這些武林人士,如今已和當地人打成一片,融洽得很。平日裏哪個地方遭災了,都不需要地方官出手,青門便幫著賑災安民,哪個地方今年豐收,青門還幫著把餘糧勻給鬧饑荒之地。”


    他湊過來,緊挨著宜妃:“宜人,你說一個江湖幫派怎麽那麽厲害?”


    宜妃不以為意:“這有什麽,這些年來陛下許臣妾與家中通書信,臣妾便知道一二,這青門,在臣妾未進宮前便在江湖名重無兩,如今更是成了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幫。但人家從不插手朝政,不與官員打交道,總壇又在偏遠的蜀地,想來都是雲淡風輕之人,為黎民做些事也是出於江湖道義。江湖人本就如此熱心腸,陛下有何憂心?”


    皇帝冷哼一聲:“若是他們想反,豈不是可以反了?此次大理王之事可是與他們有著莫大的關係,薊崇都告訴朕了。”


    “薊大將軍怕是嫉妒了吧。”宜妃含笑。


    “你啊!”皇帝有些無奈,“朕不常來看你,沒想到你還是老性子。照你方才的話說,青門遠在蜀地,所以對朕的江山沒有威脅,那麽巫雲山莊在梁州,對朕的威脅可是比青門大一些嘍?”


    宜妃臉一僵,皇帝輕笑道:“逗你的。”


    “陛下竟拿這種事來與臣妾開玩笑……”


    皇帝嘆氣:“朕也是想找個人說說話,瑾妃畢竟出生簪櫻世家,不適宜與她談這些,皇後……哎,不說她了,朕有著滿宮女人,可哪個是能與朕說說心裏話的?”


    “臣妾謝陛下厚愛,可是陛下,您是不是把阮貴妃忘了?”


    “她?這些事不能跟她說……”皇帝閉上眼,深吸一口氣,仿佛下了決心。


    “宜人,你說,到底是江湖人可靠,還是朕朝中的官員可靠?”他睜開眼,緊緊注視著她。


    “朝中官員也好,江湖之人也罷,並沒有群體之分,隻看個人。說句冒犯的話,入朝之人中有忠臣,也有小人。如今宜人身在後宮,不知江湖,但我確定不同的江湖人,心也是不同的,有人人麵獸心,有人赤子之心。”她眼波流轉,望著皇帝,“隻看陛下如何明辨忠奸了。”


    皇帝默然,良久才輕聲道:“朕隻是在想,是否應該派個人過去。蜀地那麽廣闊,文隻有地方官,武隻有部署在吐蕃邊境的西境守軍,是該有個人替朕好好管管了。”


    宜妃疑惑道:“陛下想封個蜀王?”


    皇帝目光一凜,直視向她,見她滿臉困惑,方放下了心道:“你覺得封王這個主意如何?”


    宜妃有些不自在地道:“陛下今日怎麽跟我說這些?”


    “你說便是,江湖人當道,政權式微,宜妃,朕該如何做才好?”


    宜妃皺著眉,思襯良久,抬眼問:“陛下,您如今已沒了兄弟,子嗣上隻有太子,他不能離開您身邊,難道要在先帝的子侄中封一名藩王?”


    皇帝靜默不語。


    “若陛下一定要問臣妾,那臣妾隻能說說自己陋見。”她抿了抿唇,柔聲道,“陛下憂心江湖也許是對的,但那些江湖人並沒有做錯什麽,陛下萬不該派藩王鎮壓他們。臣妾幼時聽聞,青門掌門是心地極仁慈之人,雖不知其現在是否還在世,但青門如此大幫,規矩定是不會荒廢的,陛下該信他們,若是封了藩王,定是要尋一位持正公允、愛護百姓之人才好。”


    “持正公允、愛護百姓之人……”皇帝口中發出綿長的嘆息,令遙信中對穆淳的誇讚猶在眼前,他的兒子,當真那麽受百姓擁戴,有一顆赤子之心嗎?


    他當初,難道真的害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長夜靜默無聲,無人能給他迴答。


    作者有話要說:  差點忘更啊尼瑪……


    還好在睡前最後一秒想起來,驚坐起


    皇帝:朕內心擔憂與驚喜、自責與怨恨交織的矛盾,誰人知……


    ☆、第13章


    十日後,蜀地迎來了聖旨。長長的隊列從正門進,正廳中的拜氈香案早已準備好,身穿紅袍的宣旨官手執金黃色錦帛闊步行來,穆淳和令遙兩人忙迎上,三人寒暄一番,進廳後,兩人並一眾青門主要人物端端跪下,那宣旨官行至香案後,將聖旨展開。


    “奉天承運,皇帝召曰:


    皇子穆淳,淳厚仁孝,穎才兼備,醇謹夙稱,恪勤益懋,先有北疆禦敵之功,後有南蜀平亂之績。爾有此跡,朕心甚慰,授以冊寶,封爾為蜀王,欽哉!


    蜀王殿下,領旨謝恩吧!”


    穆淳抬起頭,迎上宣旨官那張微笑的臉。此刻他才確信,他、令遙、輕璿,他們的籌謀成功了。


    他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禮畢後,令遙、輕璿等無關人員皆退至三丈之外,由宣旨官向穆淳傳達皇帝口諭,輕璿站在樹蔭下,滿手是汗,心中卻有著暢快至極的喜意。


    穆淳便這樣成為了蜀王,京城乃至整個炎朝如何震驚至極不說,蜀地卻是沉浸在一片喜悅中。若不是輕璿三令五申要低調處之,隻怕有些兄弟都要結紅彩帖對聯了。蜀地的百姓就更加高興了,直欲拿出窖藏多年的老酒來喝。他們並不知曉蜀王便是夜襲大理軍營的英雄,還以為這位王爺是打京城來。有些話他們不敢說出口——從前天高皇帝遠,他們受苦受難無人知,如今皇帝不是近了麽!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泰元年紀/望京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犀並收藏泰元年紀/望京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