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皇帝子嗣單薄,該是每位皇子公主都很受寵才是,可眾所周知皇帝是不喜歡穆淳的,所以從小到大,都沒有太多人願意親近他。穆淳入國子監讀書後,兩位伴讀對他的態度也是恭敬卻不熱絡,唯有比他大四歲的令遙,自始至終將他視為好友,願與他玩在一處。
多虧了令遙,穆淳在國子監的那幾年才過得不那麽難。
輕璿對令遙的了解僅僅如此,她在那遙遠的記憶中搜尋過,確定自己沒有見過令遙。
也是在重逢後才聽穆淳說起,這麽多年他一直隱姓埋名在令遙軍中,前不久令遙通過安國公令傳麾,給皇後的兄長襄國公寄去了兩封書信,其中一封是托襄國公轉交給皇帝的,信中稟明,北境大軍中有一名麵部黝黑的士兵屢立奇功,偶然間被發現,此人竟是失蹤多年的平王殿下。
“麵部黝黑、偶然發現”自然是對皇帝的說辭,總不能說,朝廷搜尋多年的落跑王爺一直在軍中,令遙卻知情不報吧。
輕璿搖搖頭,對著一個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不應該說太多。不過她明白,自她為自己和全青門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令遙會一直留在她的生活中,他們對彼此的了解,不急於這一時。
想到此,她淡然抬眼:“對於流落江湖、四處為家的人來說,青門是最好的歸宿。”
年幼時,她生活在四麵朱牆琉瓦的巍峨皇城中,端的是公主鳳威,行的是古女蓮步,讀的是聖賢書,尊的是宮廷禮,遇喜笑三分,遇悲止於色,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束於一個“典”字和一個“莊”字。
皇後是個要強的女子,膝下又唯有輕璿,所以對她格外嚴厲。琴棋書畫,禮樂女工,這些都是她必要擅長的,由皇後親自教導。皇後不僅要求她成為最出色的女子,也希望她不遜於男子,為此,一向奉禮守製的皇後擯除了女子不得拋頭露麵的舊念,令輕璿作公子裝扮拜了先生。詩書上拜的是當朝鴻儒項頌良,騎射上拜的是兵部侍郎卓如風。
輕璿不太喜歡項頌良此人,全然是個儒學家,古板得很,也不知父皇和母後費了多大周摺才令他同意教自己這個女學生。輕璿在他的教導下習讀了《大學》、《法言》、《衡論》、《禮記》等經書,還習過《鹽鐵論》、《王陽明全集》這些當時她不太能懂的著作。
對於卓如風,她倒是很喜歡的。皇城邊的騎射場,是個皇族勛貴雲集之地,雖說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四海內外無不拜服,但炎朝是以武名震天下,驍勇善戰者不勝枚舉。輕璿受母後的感染,也是個要強的人,況且嫡公主身份惹眼,在高手如雲的騎射場中,若不想成為笑柄,她自當比旁人更加用功些。
她的努力,還有初學時那些外人不知的小小笨拙,隻有卓如風知曉。他是輕璿騎射上的啟蒙者,對於被森嚴宮規束縛、隻有在校場才得以飛揚灑脫的輕璿來說,他是個如師如兄的存在,兩人之間竟是有著說不盡的默契和了解。
那時的她,哪怕情知周身是牢籠,也從未料想過,有一日自己會破籠而出,浪跡江湖,擁有廣闊天地間的自由與危險。幸而她學識淵博,又精於騎射,有了武功底子,才得以在江湖中存活下來。
事到如今她還在心驚,若是六年前的那一夜,她沒有因婉妃之死輾轉難眠,沒有被洶湧而來的悲傷壓迫得喘不過氣,沒有漏夜去父皇宮中尋找母後,便不會有與穆淳的私逃出京。若是那樣,他們如今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想到此,心中又生出一股劫後餘生的喜悅,長長唿出一口氣,笑著對令遙道:“雖然穆淳是你的好友,但我還是想對你說一句謝謝。”
令遙擰著眉看她,良久才舒展開,略略退開她身邊,溫言道:“我先迴去了,夜裏涼,你也早些迴去歇息。”
他踏著河邊微微的月色離去,輕璿看了眼他的背影,扭過頭繼續望著河麵。
夜風再起,輕璿閉上眼。她與殷無念相對浴紅衣,不過是一個月前的事,同樣的一個月圓夜,滿室燭火中,當殷無念掀開她的蓋頭時,竟是與她一樣羞澀,渾然不見了平日裏的飛揚灑脫。
半月的粘膩時光,半月的隻身獨影。
再煎熬的時日,也這樣過去了,於彥伏誅,張守成伏法,而她,為全青門的人選擇了一條從未走過的路。
圓月越升越高,青水河的水波起了又平,平了又起,輕璿從記憶中迴過神來,吸了吸鼻子,轉身準備迴青門府,她走了兩步,一抬頭,腳步頓住——
令遙仍在十步開外站著,朗朗公子,卓卓姿容,衣衫上落滿月光下的葉影。
他撓撓頭,隨意道:“走吧,迴去。”
輕璿心中猶如塞了棉花一般,又有些說不清的滋味。
第二日,令遙帶著於彥的屍首迴到永樂城,薊崇看了一眼便冷冷命人抬下去,別無多言。自兩日前行動失敗,他便斷了行刺輕璿等人的念頭。江湖之水太深,不然也不會被稱為江湖。
隻令遙這個小子令他越發看不順眼。
其實,令遙之所以會在薊崇軍中實屬偶然。他執掌北境軍兩年,此次乃換防迴京述職,行至梁州境內收到傳書,任命令遙為薊崇副將,令其率軍隊與薊崇大軍匯合,一同前往蜀地。
薊崇滿腦子疑惑和不滿,不明白皇帝為何將這麽個毛頭小子塞入自己軍中。奈何令遙是安國公府世子,身份顯赫,又有軍功在身,令他小瞧不得,隻得聽從聖命並了原北疆駐軍,將令遙做為副將帶在自己身邊。
令遙心中卻明白得很,這一切皆是因著前不久他通過父親與皇後兄長襄國公轉呈給皇帝的那封信。皇帝對穆淳這個兒子,到底不至於半分感情也無,且有安國公、襄國公知情,他也不能對穆淳做什麽,隻是穆淳的突然出現令他慌了神,他不知該如何麵對這個兒子,便將他們指去了蜀地。
薊崇的大軍即將返京,令遙卻說自己率領的原北境守軍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得厲害,如今上路太過勉強,反正大理叛亂已平,便申請晚幾天迴京。薊崇本來也不愛與他同行,便準了他的請求。
薊崇大軍走後,令遙將部下們安頓好,又孤身一人返迴了眉山。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各種事情,有些累累的……
晚上和朋友蒸了一隻別人帶迴來的隻需加熱的德州扒雞……
不知不覺,也更了快三萬字了,你們喜歡嗎?
有一些些忐忑……
你們猜,輕璿這時候有沒有喜歡上令遙呢?
☆、第10章
如今青門府中擁有絕對統領地位的人變成了三人,輕璿、穆淳、令遙。
青門中人對此倒並無反感,穆淳與令遙給他們的感覺就像是兄弟,且是最有頭腦、最有號召力的兄弟。
其餘人的身份地位倒是沒有絲毫改變,江湖人也並不在意這些。幫務核心依舊是方湛、嚴無憂、奚雲三人負責,自老幫主時期便是這樣。
嚴無憂是老幫主殷滄海舊友之子,自小與殷無念一同長大,自然而然成為老幫主的得力屬下。奚雲年紀雖小,卻是由殷滄海親自教養長大,他雖不像於彥那樣得殷滄海憐惜,卻自小心細,跟比他大九歲的於彥比起來竟是可靠得多,處理起幫務來得心應手,很快便與嚴無憂一樣,成了老幫主最信任的人。
</br>
多虧了令遙,穆淳在國子監的那幾年才過得不那麽難。
輕璿對令遙的了解僅僅如此,她在那遙遠的記憶中搜尋過,確定自己沒有見過令遙。
也是在重逢後才聽穆淳說起,這麽多年他一直隱姓埋名在令遙軍中,前不久令遙通過安國公令傳麾,給皇後的兄長襄國公寄去了兩封書信,其中一封是托襄國公轉交給皇帝的,信中稟明,北境大軍中有一名麵部黝黑的士兵屢立奇功,偶然間被發現,此人竟是失蹤多年的平王殿下。
“麵部黝黑、偶然發現”自然是對皇帝的說辭,總不能說,朝廷搜尋多年的落跑王爺一直在軍中,令遙卻知情不報吧。
輕璿搖搖頭,對著一個自己不太了解的人,不應該說太多。不過她明白,自她為自己和全青門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就註定了令遙會一直留在她的生活中,他們對彼此的了解,不急於這一時。
想到此,她淡然抬眼:“對於流落江湖、四處為家的人來說,青門是最好的歸宿。”
年幼時,她生活在四麵朱牆琉瓦的巍峨皇城中,端的是公主鳳威,行的是古女蓮步,讀的是聖賢書,尊的是宮廷禮,遇喜笑三分,遇悲止於色,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束於一個“典”字和一個“莊”字。
皇後是個要強的女子,膝下又唯有輕璿,所以對她格外嚴厲。琴棋書畫,禮樂女工,這些都是她必要擅長的,由皇後親自教導。皇後不僅要求她成為最出色的女子,也希望她不遜於男子,為此,一向奉禮守製的皇後擯除了女子不得拋頭露麵的舊念,令輕璿作公子裝扮拜了先生。詩書上拜的是當朝鴻儒項頌良,騎射上拜的是兵部侍郎卓如風。
輕璿不太喜歡項頌良此人,全然是個儒學家,古板得很,也不知父皇和母後費了多大周摺才令他同意教自己這個女學生。輕璿在他的教導下習讀了《大學》、《法言》、《衡論》、《禮記》等經書,還習過《鹽鐵論》、《王陽明全集》這些當時她不太能懂的著作。
對於卓如風,她倒是很喜歡的。皇城邊的騎射場,是個皇族勛貴雲集之地,雖說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四海內外無不拜服,但炎朝是以武名震天下,驍勇善戰者不勝枚舉。輕璿受母後的感染,也是個要強的人,況且嫡公主身份惹眼,在高手如雲的騎射場中,若不想成為笑柄,她自當比旁人更加用功些。
她的努力,還有初學時那些外人不知的小小笨拙,隻有卓如風知曉。他是輕璿騎射上的啟蒙者,對於被森嚴宮規束縛、隻有在校場才得以飛揚灑脫的輕璿來說,他是個如師如兄的存在,兩人之間竟是有著說不盡的默契和了解。
那時的她,哪怕情知周身是牢籠,也從未料想過,有一日自己會破籠而出,浪跡江湖,擁有廣闊天地間的自由與危險。幸而她學識淵博,又精於騎射,有了武功底子,才得以在江湖中存活下來。
事到如今她還在心驚,若是六年前的那一夜,她沒有因婉妃之死輾轉難眠,沒有被洶湧而來的悲傷壓迫得喘不過氣,沒有漏夜去父皇宮中尋找母後,便不會有與穆淳的私逃出京。若是那樣,他們如今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想到此,心中又生出一股劫後餘生的喜悅,長長唿出一口氣,笑著對令遙道:“雖然穆淳是你的好友,但我還是想對你說一句謝謝。”
令遙擰著眉看她,良久才舒展開,略略退開她身邊,溫言道:“我先迴去了,夜裏涼,你也早些迴去歇息。”
他踏著河邊微微的月色離去,輕璿看了眼他的背影,扭過頭繼續望著河麵。
夜風再起,輕璿閉上眼。她與殷無念相對浴紅衣,不過是一個月前的事,同樣的一個月圓夜,滿室燭火中,當殷無念掀開她的蓋頭時,竟是與她一樣羞澀,渾然不見了平日裏的飛揚灑脫。
半月的粘膩時光,半月的隻身獨影。
再煎熬的時日,也這樣過去了,於彥伏誅,張守成伏法,而她,為全青門的人選擇了一條從未走過的路。
圓月越升越高,青水河的水波起了又平,平了又起,輕璿從記憶中迴過神來,吸了吸鼻子,轉身準備迴青門府,她走了兩步,一抬頭,腳步頓住——
令遙仍在十步開外站著,朗朗公子,卓卓姿容,衣衫上落滿月光下的葉影。
他撓撓頭,隨意道:“走吧,迴去。”
輕璿心中猶如塞了棉花一般,又有些說不清的滋味。
第二日,令遙帶著於彥的屍首迴到永樂城,薊崇看了一眼便冷冷命人抬下去,別無多言。自兩日前行動失敗,他便斷了行刺輕璿等人的念頭。江湖之水太深,不然也不會被稱為江湖。
隻令遙這個小子令他越發看不順眼。
其實,令遙之所以會在薊崇軍中實屬偶然。他執掌北境軍兩年,此次乃換防迴京述職,行至梁州境內收到傳書,任命令遙為薊崇副將,令其率軍隊與薊崇大軍匯合,一同前往蜀地。
薊崇滿腦子疑惑和不滿,不明白皇帝為何將這麽個毛頭小子塞入自己軍中。奈何令遙是安國公府世子,身份顯赫,又有軍功在身,令他小瞧不得,隻得聽從聖命並了原北疆駐軍,將令遙做為副將帶在自己身邊。
令遙心中卻明白得很,這一切皆是因著前不久他通過父親與皇後兄長襄國公轉呈給皇帝的那封信。皇帝對穆淳這個兒子,到底不至於半分感情也無,且有安國公、襄國公知情,他也不能對穆淳做什麽,隻是穆淳的突然出現令他慌了神,他不知該如何麵對這個兒子,便將他們指去了蜀地。
薊崇的大軍即將返京,令遙卻說自己率領的原北境守軍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得厲害,如今上路太過勉強,反正大理叛亂已平,便申請晚幾天迴京。薊崇本來也不愛與他同行,便準了他的請求。
薊崇大軍走後,令遙將部下們安頓好,又孤身一人返迴了眉山。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各種事情,有些累累的……
晚上和朋友蒸了一隻別人帶迴來的隻需加熱的德州扒雞……
不知不覺,也更了快三萬字了,你們喜歡嗎?
有一些些忐忑……
你們猜,輕璿這時候有沒有喜歡上令遙呢?
☆、第10章
如今青門府中擁有絕對統領地位的人變成了三人,輕璿、穆淳、令遙。
青門中人對此倒並無反感,穆淳與令遙給他們的感覺就像是兄弟,且是最有頭腦、最有號召力的兄弟。
其餘人的身份地位倒是沒有絲毫改變,江湖人也並不在意這些。幫務核心依舊是方湛、嚴無憂、奚雲三人負責,自老幫主時期便是這樣。
嚴無憂是老幫主殷滄海舊友之子,自小與殷無念一同長大,自然而然成為老幫主的得力屬下。奚雲年紀雖小,卻是由殷滄海親自教養長大,他雖不像於彥那樣得殷滄海憐惜,卻自小心細,跟比他大九歲的於彥比起來竟是可靠得多,處理起幫務來得心應手,很快便與嚴無憂一樣,成了老幫主最信任的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