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王熙然覺得快到年關,便是迴去也趕不上過年,不如留下交接好好幫接手的人熟悉倭國。但是看到李恪後他改變主意了,即便這是一個非常優秀,哪怕之前隻見過幾麵就能讓人心生好感的少年,王熙然依然不準備留下幫助他。


    得趕緊迴長安,萬一真的發生什麽事情呢。想明白後,王熙然對李恪熱情道:“沒想到聖上會派吳王殿下來,咱們先到臨時駐點再說吧。”這句是試探,李恪臉色未變,他點頭應準。


    王熙然帶路,一行人往暫住地走去。李恪站在一座混泥糙搭建的宅子前有點淩亂,確實城內都是這種材質構建的房子,眼前的怎麽說也是三進宅子的構造比路上看到的獨立小房好得多,然而便是如此還不如大唐莊戶家呢。


    到堂屋內,王熙然問道:“倭國盛產海物,也不知殿下今日到來,不若咱們就吃點新鮮的海物如何?”


    “此地本就艱難,本王並不是嬌生慣養之人,一切從簡便可。”聽李恪這麽說,那些隨行的人皆露出艱難表情,航海的時候可是頓頓海物。


    似是知道王熙然的想法,李恪主動拿出李世民的聖旨。上麵內容就是說嘛吳王是被派來的接手者,確認後交接就可迴國了。李恪念完聖旨,王熙然等四人起身後拿過聖旨又確認一番,看到印鑑無誤後才真的相信吳王是走正規渠道被派來的。


    隱藏在暗處的護衛接到指示後又隱了迴去,武照和周齊略遺憾,若吳王私來,捉住他能另得功勞呢。待食物上來,王熙然已跟李恪說明倭國如今的情況。見正事說完,武照似迫不及待一般問道:“我們是不是可以迴家了,我想迴家!!!”


    “……這,還希望王大郎能留下些時日,畢竟我們對倭國還不太了解。”


    沒等王熙然迴話,武照立刻開始抹眼淚,“我要迴家,聖上說隻要接手的人到來就能迴家了,騙人!”


    周齊和墨久手忙腳亂過去哄,王熙然麵露難色看著李恪。


    李恪是個聰明的好青年,他猜出眼前一幕是怎麽迴事,略艱難地說道:“既然如此,本王就不多留你們了。”


    武照哽咽著接話,“那咱們現在就走吧!”


    王熙然再次‘麵露難色’,好似實在對武照沒辦法一般,他們帶人快速收拾完東西後沒多停留就離開了。因為這樣,換成李恪和他帶來的人懵了,已經有預感四人不是出自百家就是墨家,故此根本不會想要幫助他們,隻是沒想到人家做的這麽直接,連一晚都沒過竟當日離開。


    王熙然還真沒小氣到這種地步,再怎麽說就算沒打算手把手教,也應該把府內帳冊等交接了。主要正巧武照假意作鬧,他怕之後被李恪找各種理由留下,才在對方初來沒反應過勁的時候跑路。


    待上船後,武照也有自己的解釋,“都說吳王殿下為人隨和,但我知道一直有忠於前隋的官員想讓他上位,那他跟咱們就不是一夥的。此人出現在倭國很是奇怪,那些對他的誇讚之言都是從別人口中聽來,誰知道他內裏是什麽樣的人呢。


    說句不好聽的,若他們在船上動手腳,咱們便很容易葬身大海。故此我才想著趕緊離開,這船是他們坐過來的應該沒問題,方才也是咱們的人在看守。”


    墨久接話:“吳王不該出現在倭國,可他偏偏來了,我擔心長安有變故。”這是解釋為什麽他也配合武照,連麵子功夫都不願意做了。


    周齊聽後學房遺愛撇嘴,“無論這人好壞都不是咱們這邊的,還是趕緊迴長安要緊。”


    就在他們說李恪的時候,已經吃過飯躺下休息的李恪內心也複雜著。他當然知道為什麽大家偏偏如此對待他,想到離開前父皇對他說的話,李恪握了握拳。


    若說怨恨對他存有偏見的人,李恪覺得他連怨的資格都沒有。大家都怕心係前隋的人推他上位才如此,事實上這兩年有好些人明裏暗裏找到他,這麽一來怎麽能怪別人防備。可是另一方麵他也很委屈,血統不是自己能選,那些人主動找來,怎麽能怪他。


    李世民也為難,他一方麵知道大臣的顧慮沒有錯,一方麵也是覺得不能怪處處優秀的李恪。無奈之下想出這麽個主意,李恪很有能力,不如將倭國事情交給他運作,若拿下倭國就給他當封地。如此一來便是再有人想打李恪的招牌做什麽,也得能找到人才行。


    料想朝堂文武定然不會同意這個想法,李世民暗暗找來李恪跟他說明情況,又派李恪王府下屬的官員和護衛跟隨秘密前往倭國。


    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關於備受關注的吳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做足了準備,待早朝被禦史質問時答道:“朕乃一國之君,吳王素來英武又行事謹慎,朕為什麽不能派他去倭國?”


    一向捧臭腳的大舅哥長孫無忌率先出言反對,“聖上此言不妥,到底該派誰去應該在朝堂上一起商量。由於倭國奏報直接遞給聖上,我等都不知道倭國現在是何情況。聖上固然睿智,然而我等不能因此就不作為。”


    魏徵緊跟著站出來,“聖上的行為太過專斷獨行,倭國的事情還牽扯著高句麗和百濟。就算咱們在倭國的經營因錯誤決定浪費掉也隻是可惜罷了,然而若影響到高句麗和百濟的局勢呢?咱們可是跟它們國土相鄰。”


    侯君集一咧嘴,“隋朝的時候,隋煬帝沒經營好國家就去招惹高句麗,說到底隋朝的滅亡跟此還有重大聯繫。現在聖上派隋煬帝的外孫去倭國,微臣覺得事情要懸呀。”


    李世民氣瘋了,他哆嗦著大叫道:“侯君集,你怎麽敢!李恪也是朕的兒子!”


    侯君集心想,咱不管李恪是誰兒子,太子殿下還是我未來女婿呢。


    果然,侯君集雖然遭受到嗬斥,但是他的話語得到李承幹的真心感激,連太。子黨們都覺得往常是錯看人家了。李恪離開可不止關係到李承幹的利益,之前說過朝堂上大部分官員都為隋朝的覆滅出過大力氣,從自身利益考慮,誰都不能保證帶著隋朝皇室血脈的人會如何看待他們這些人。


    故此侯君集開頭後,滿朝官員已經拋棄往常的不和開始一致對外,紛紛加入到口頭討伐李世民的隊伍中。自繼位後一直被大臣遷就被百姓誇讚的李世民,第一次感受到眾叛親離的滋味。再瞅瞅李承幹,他全程低頭不語。


    對於李承幹來說,他隻能保證現在的李恪是個好弟弟。以後呢,誰能保證人不會變,尤其當他得到倭國那片土地後是否會覬覦大唐。人一旦被勾起野心,什麽兄弟情都是沒用的。


    李恪這個血統引人關注的弟弟李承幹心裏有安排,他覺得李恪是個很有能力的人,為了大家好不如一直將人留在自己眼皮底下。也就是說一方麵給他施展能力的機會重用,一方麵又不讓他到封地去以此來給忌憚他的大臣安心,其實也是看著別人不要對李恪動手,中二太子可從來沒想過殺掉或者讓弟弟鬱鬱不得誌。


    李總這麽一安排,李承幹覺得爹爹定然是不信任他,不相信他繼位後能好好對待李恪才如此鋪路。


    李恪已經離開,再爭吵也沒有用。本身自己沒有理的情況下,李世民隻能同意將李恪給追迴來。當然他心裏有數,人肯定是追不迴來,這幫人累死也是做無用功,被噴暈了的李世民有點得意。


    下朝後,官員們忙著安排人去召迴李恪,李承幹則直接往南山去了。


    李世民見李承幹未曾在朝堂上出言幫忙,稍一想就明白孩子定然是誤會了。以為他會去後宮找長孫皇後訴苦,李總想著過去解釋一下就得了,順便也是讓身體不好的長孫皇後別誤會。結果,到長孫皇後寢宮沒找到熊孩子,一打聽據說直接去南山了。


    完了!自家孩子什麽德行李世民太了解了,這種對他人格的懷疑肯定要被當做天大的事情去訴苦,那麽不知道一向護短到不講道理的王縣公會做出什麽事情來。


    跟李世民想的一樣,李承幹到南山後紅著眼眶把早朝發生的事情說出,這下子連王玨和孟襄都坐不住了。兩人的想法跟王熙然相同,去倭國雖然也是斷了李恪繼位的可能,然而若在倭國經營得當那麽、、所得到的勢力絕對不小,再加上之後肯定會研究出蒸汽輪船,那麽吳王隻要得到船,隨時可能從倭國帶兵攻打過來。


    不說皇位的爭奪可能給李承幹帶來危險,但凡涉及到這種形式的戰爭每每都傷亡慘重。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爭皇位可比這個描述慘烈多了,尤其對方可能掌握一個國家的情況下更是不敢想像後果。


    王玨歸唐後這幾年的經營,從路有餓死骨到夜不閉戶,哪裏是那麽容易做到。在君臣的努力下,王玨的開掛加持下,百姓們才漸漸開始過好日子。不能因為對李恪人品的認可,就將百姓的安慰係在這種隨時可能會改變的事情上。


    得讓聖上知道皇權不是這麽用的。王玨一直在等待消息,直到聽說沒追上吳王並且對方已經出海才開始行動。王玨和孟襄一商量,決定這次動作大一點。


    將目前對發動機的研究成果記載下來秘密隱藏,王玨和孟襄聯名邀請了很多大臣到南山做客。那些等待王玨行動的人眼睛一亮,王縣公終於要出手了,理虧的李世民則是愈發不安起來。


    沒有宴席,王玨和孟襄帶領著弟子們做悲痛狀,先講講研究出來的東西是什麽並有什麽用處,再說說自己內心的擔憂,最後為了避免可能給百姓帶來的戰爭災害,倆人當眾將研究成果銷毀了。這可捅了馬蜂窩,不隻聖上關注新研究,大臣們都等著新船研發好得到更多財富呢。


    李世民聽說後氣暈了,這迴是真的暈過去了。


    對於王玨的插手,所有朝臣舉雙手雙腳贊同。想讓李恪死的人覺著倭國那麽遠,刺殺都不好動手。想讓李恪繼位的人也不願意他走,走了就真沒機會謀圖皇位了。


    李世民覺得他的尊嚴受到挑釁,哪怕王玨已經說明,若隔海的國家得到新船可以輕易攻打過來才停止研發。誰都知道是針對誰,誰都為那些被銷毀的發明成果惋惜,然而誰都無權指責王玨和孟襄。


    若說不忠,想想王玨自歸唐以來做的一件件事情,想想墨家出世後的屢次相助,便是臉皮再厚的人都開不了口指責他們。至於說怨懟,確實怨懟,隻是對象不是為了太平而放棄搞研究的兩派門徒,而是不打招唿就任意妄為的聖上。


    大家再怎麽鬥也都有分寸,所以王玨和孟襄在南山頂的舉動並未傳到民間。對長安百姓來說,沒有什麽事情是俺們不知道。然而最近大臣們愁眉苦臉,連剛新婚的百家派三個門徒也不開懷了,必然是有什麽大事發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淳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淳雅並收藏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