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 作者:淳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是俗話說的當□□還想立牌坊,得立夠牌坊後再顯露□□本色。
大家把兵器交給門口守衛後,由內侍通傳著走入大殿。程咬金砸吧砸吧嘴,意猶未盡地瞪了王玨一眼。真討厭,他剛表演一半,搶風頭的人就來了。
李世民本就想跟王玨商議此事,亦想讓墨家給出點武器。瞧著這會兒倆人竟然一起來了,李總隱晦地給了李承幹一個讚賞的眼神,以為是他將此二人鼓動來的呢。
拜禮後,李世民直言問道:“突厥違背盟約進犯邊關,你們二位對此事怎麽看?”
孟襄自然知道李世民圖他什麽,他們墨家本來也是想幫忙,故此慡快地說道:“我會帶著門徒及武器一同出戰,到時還要與諸位將軍多配合。”
有墨家的武器自然對戰事有利,武官們趕緊跟他迴禮搭話,連李靖這個常年麵癱臉都試圖扯出笑容來。李總對他的迴答簡直不能再滿意,說幫忙一點兒也不含糊,問他怎麽看人家直接跳躍到打仗那個步驟了,主戰之觀點不言而喻。
想到此處,還得多虧王縣伯促成百家出世,這不是到用人的時候方知誰是懂得感恩之人。見李世民看著自己,王玨昂首道:“機會難得,仗自然是要打。然而,聖上可想過戰後的事情?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微臣不想到時以此理由行事,遂決定還是提前商討好免得之後有分歧。”
我去,這個更會聊天,跳躍度也更大。聽人家話裏的意思,她要參戰的事情似乎早就定了一樣,還沒打呢又往戰後說,會不會過於托大了?
程咬金卻對此說法很贊同,最好把事情都交代明白,省得來迴請示在路上浪費時間,有時甚至會耽誤戰機呢。先幫王玨說點好話,待會兒也讓她幫忙勸說讓咱出戰。沒辦法,狼多肉少,程咬金實在沒把握聖上會派他去。
“我覺得王縣伯說得非常有道理,還是把事情都安排明白最省事兒。”
李世民快瘋了,他原本還挺開心,然而先是武官輪番叫又是王玨和孟襄大跳越,看這下筆如有神的起居郎,李總心裏簡直是在滴血!說重點,為什麽沒有人站出來說重點,你們不說、起居郎不記,那咱在曆史上的功績要怎麽算?!
李承幹瞧著他爹那便秘一樣的眼神,隻得往出一站巴巴列舉了六條出戰突厥的理由。
“頡利可汗奢華殘暴,誅殺忠良,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離,此其二;突利、拓設、欲穀設均得罪頡利,此其三;塞北地區經年霜凍幹旱,糧食匿乏,此其四;頡利疏離族人,委重任於外族,胡人反覆無常,大唐軍隊一到,必然內部紛亂,此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至此時人數較多,近來聽說他們召聚武裝,占據險要之地,大軍出塞,自然內部響應,此其六。”
好,不愧是他的繼承人!李世民聽後激動得直拍巴掌,差點沒扇到自己臉上。
待李世民激動的情緒緩和後,王玨嚴肅著臉再次上前。有幾人看著她的表情,腦中不由迴憶起幾年前山頂問策的場景,看來今日又要有勁爆消息入耳了。
作者有話要說:李承幹列舉的六條原本是張公謹的上書內容,被我拿來放在李承幹身上了,具體內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第166章為子孫計
“敢問聖上,若此戰得勝,您打算如何安排突厥?”
啥意思,有點兒沒聽懂。不止李世民這個反應,大臣們聞得此言都疑惑地看向王玨。見王玨並未再出言,怕李世民迴答錯丟臉,程咬金瞄了一眼激動記載的起居郎,他站出來說道:“打完仗之後扶持一個新可汗上去,隻要那人心向大唐,他們自然就安分了。”
對對對,就是這麽個道理!大臣們先是讚揚地看了一眼程咬金,而後將視線再次移向王玨,齊齊等待她的下文。見王玨挑眉,唇邊勾起一抹嗤笑,便知她的想法果然與大家不同。李世民忍不住又看了一眼程咬金,真是朕的忠臣啊。
“打敗一個頡利,再培養出另一個,然後再去打敗嗎?”
大臣們聞言不樂意了,他們也知道很有可能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又能有什麽辦法呢。突厥人口不在少數,各部落間的關係也複雜,並且大小部落一堆。若不找個他們自己人推上台,難道要大唐去治理?就算這麽做了,人家願不願意,服不服管教也是一說,畢竟大唐的武力還是不夠對付所有突厥人的。
尉遲大黑熊撇嘴道:“薛延陀、迴紇、拔也古諸部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他已接受聖上冊封,又有□□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頡利排擠暗中與咱們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大唐。我看夷男這人有情有義,若他當可汗怎麽也能保二十年太平。”
其餘人聽得他的言論皆頷首,大家當官這麽久都有幾分相人本事,推夷男為可汗已經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並且,咱們已經給人家冊封,突利那也有暗信往來,現在改變主意似乎有背信棄義的嫌疑。再說,還不知王玨使得什麽餿主意呢。
王玨可沒想將突厥一次打盡,除非是急功近利瘋了。然而,若在這個重要轉折點上動點手腳,也保不齊做到再不打仗便能在十年內逐漸吞食突厥。
“自漢末開始,百姓們便沒過幾天太平日子。逐年戰爭,致使人口大量減少。總說鬧天災缺糧,南方乃多產之地,為何不到那去種植糧食?全因那裏荒蕪兼之氣候不適應罷了。如今雖天災濺過,然而亦有百姓食不果腹。若突厥之戰得勝,何不將頡利所部的普通百姓移到南部歸為唐民?”
嘶——,這個想法還真有點兒意思。然而,突厥人性子向來野,恐怕將他們弄進關內不服管教啊。再有,他們多用突厥文並且抱團,萬一再在大唐境內弄出個國中之國其後果簡直無可想像。
很多大臣們想到此種危險的可能,又有人生出其它想法,隨著王玨話落,殿內開始響起討論的嗡嗡聲。坐在首位的李世民眉頭緊鎖,麵容掙紮著也在權衡利弊。作為一個統治者,一個能幹掉兄弟架空老子的陰謀家,他思索後可以想出王玨為何如此提議。隻是,誘惑大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大的危險。
王玨知道這種時候不好連續進言,待殿內的討論聲漸弱後,她剛想再出言解釋便被雙手握拳的李承幹搶了先。依王玨的考慮,若她的計劃成功必然會名聲上升並在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然而李承幹身份特殊,她並不想讓弟子冒這麽大風險來積累政績。
可惜作為弟子的李承幹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自拜得王玨為師,拜師那日的情景便深深烙印在腦中。關於老師所說如何對待並同化異族的話,他從未忘記並且時常想起,一直等待著機會的來臨。
原本以為恐怕要到自己繼位時才能施行,沒想到老師自接到黃師弟的來信後便生出這樣的想法。他激動的同時也有擔憂,此事在運作中必然會出現問題,光突厥人的性子來說也得鬧幾次事兒。想到每次出事時可能帶來的輿論壓力以及敵人的背後捅刀,他就不由得為老師擔心。
自家老師寒門出身,可以說她的根基就是累積起來的名望與他們這些弟子和盟友。若名望有損的情況下便要盟友來分擔壓力,然而作為大唐的太子作為老師的首徒,老師為了民族和大唐的未來冒如此風險怎能默不作聲,因此他深思熟慮後選擇在事情開始時就站出來分擔。
“曆朝都在承受邊關騷擾,這些外族非常可恨。當我們強時他們會稱臣,搖尾作態地討好處。當我們弱時便伸出爪牙,進關後殘虐燒殺。
就說有漢一朝,高祖繼位時呂後需寫信討好匈奴人,至文武之治後武帝屢次對匈奴出戰。然而,他們就像野糙一樣生命力頑強。隻要不斬盡殺絕,他們休養生息後便會再次出手。
漢末戰亂致使人口急速減少,那時外族便已開始借關內大亂頻繁騷擾。到魏時政局不穩,給他們逮到機會便是五胡亂華。我們對他們足夠仁慈,然而他們進關後以漢人為屠戮對象實施種族滅絕,以漢人為牲畜喜食‘兩腳羊’。
今日我們強,便可維持一二十年的太平,若他日子孫不成器呢?我們的後代要再次成為別人的口中餐嗎?”李承幹緊握雙拳,紅著眼眶死死地看著首位上的李世民。
大殿內無人再說話,細聽下除了李承幹將拳頭握得咯咯響,還有眾多握拳聲與喘息聲。王玨悄悄擦了擦眼淚,猶記得李承幹初拜師時的稚嫩,如今那擋在她麵前的少年郎已經長大了。
沒人說李承幹危言聳聽,若他隻是做出一種假設,保不準有老學究跳出來說他將人性設想的太惡。然而,五胡亂華是曆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事情,且時間離如今並不遠,甚至有人家就在那時慘死過親人,他們聽得此言怎能不動容。
似李世民這種幹掉兄弟軟禁親爹的人,聽到別人會用殘忍手段來害他,並且還是有例可尋的殘忍手段,人性中的兇殘一麵立刻被引導出來。大部分官員與他想法相同,從來都是老子去害人,哪有被人加害的道理!
通常,也隻有魏徵敢打破這樣的平靜了。他算是比較冷靜的人,故此又將思路調迴王玨說完話後的疑惑模式,“外族手段殘忍,若以收為己民的方式來削弱他們,要如何保證外族百姓心歸大唐呢?”
等得就是這樣的問題,王玨非但沒嫌魏徵反駁自己,反而給了他一個友好的笑容。
“外族百姓多受部落首領與高層壓迫,再有邊關氣候的惡劣和近年天災,他們的生活與大唐百姓相比乃是天地之別。若給他們土地與大唐戶籍,準其享有跟大唐百姓一樣的待遇,他們的孩子日後亦可參加科考或從軍,想來少有人會不願意。
雖旱災已過,大唐境內亦有食不果腹者。將這些人與外族百姓混合雜居,教與外族漢語的同時再讓那些百姓與他們通婚。每個村落設立嚴厲的監察製度,有想挑事者斬立決。如此這般,幾代後他們哪還會記得自己是突厥人?
隻是,若如此做,少不得要做好經常鎮壓的準備。頡利的百姓可以成為我們的戰利品,至於那些其它部落,這次不宜有大動作。對付他們我亦有妙招,咱們可以在糙原上設立都護府駐兵,先將他們的行動置於眼下。
突厥人之所以兇悍,全因邊關惡劣的生存環境與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若將那些牧馬放羊的人變成手工作坊的小工,想來不用兩三代他們就會變得與關內人無異。我有方法可以使糙原上特產的物品高價賣到海外,到時他們做工來跟大唐換鹽糖等物資,也少了長久的資源之爭。
等出海的船隻迴來,看過他們帶迴的東西與對海外的描述後,便能知道我所言非虛。如此,既穩住突厥,一步步弱化他們,又能以廉價的本錢購入他們的東西到海外換金子,豈不是一個有效的循環之法?”
</br>
大家把兵器交給門口守衛後,由內侍通傳著走入大殿。程咬金砸吧砸吧嘴,意猶未盡地瞪了王玨一眼。真討厭,他剛表演一半,搶風頭的人就來了。
李世民本就想跟王玨商議此事,亦想讓墨家給出點武器。瞧著這會兒倆人竟然一起來了,李總隱晦地給了李承幹一個讚賞的眼神,以為是他將此二人鼓動來的呢。
拜禮後,李世民直言問道:“突厥違背盟約進犯邊關,你們二位對此事怎麽看?”
孟襄自然知道李世民圖他什麽,他們墨家本來也是想幫忙,故此慡快地說道:“我會帶著門徒及武器一同出戰,到時還要與諸位將軍多配合。”
有墨家的武器自然對戰事有利,武官們趕緊跟他迴禮搭話,連李靖這個常年麵癱臉都試圖扯出笑容來。李總對他的迴答簡直不能再滿意,說幫忙一點兒也不含糊,問他怎麽看人家直接跳躍到打仗那個步驟了,主戰之觀點不言而喻。
想到此處,還得多虧王縣伯促成百家出世,這不是到用人的時候方知誰是懂得感恩之人。見李世民看著自己,王玨昂首道:“機會難得,仗自然是要打。然而,聖上可想過戰後的事情?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微臣不想到時以此理由行事,遂決定還是提前商討好免得之後有分歧。”
我去,這個更會聊天,跳躍度也更大。聽人家話裏的意思,她要參戰的事情似乎早就定了一樣,還沒打呢又往戰後說,會不會過於托大了?
程咬金卻對此說法很贊同,最好把事情都交代明白,省得來迴請示在路上浪費時間,有時甚至會耽誤戰機呢。先幫王玨說點好話,待會兒也讓她幫忙勸說讓咱出戰。沒辦法,狼多肉少,程咬金實在沒把握聖上會派他去。
“我覺得王縣伯說得非常有道理,還是把事情都安排明白最省事兒。”
李世民快瘋了,他原本還挺開心,然而先是武官輪番叫又是王玨和孟襄大跳越,看這下筆如有神的起居郎,李總心裏簡直是在滴血!說重點,為什麽沒有人站出來說重點,你們不說、起居郎不記,那咱在曆史上的功績要怎麽算?!
李承幹瞧著他爹那便秘一樣的眼神,隻得往出一站巴巴列舉了六條出戰突厥的理由。
“頡利可汗奢華殘暴,誅殺忠良,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離,此其二;突利、拓設、欲穀設均得罪頡利,此其三;塞北地區經年霜凍幹旱,糧食匿乏,此其四;頡利疏離族人,委重任於外族,胡人反覆無常,大唐軍隊一到,必然內部紛亂,此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至此時人數較多,近來聽說他們召聚武裝,占據險要之地,大軍出塞,自然內部響應,此其六。”
好,不愧是他的繼承人!李世民聽後激動得直拍巴掌,差點沒扇到自己臉上。
待李世民激動的情緒緩和後,王玨嚴肅著臉再次上前。有幾人看著她的表情,腦中不由迴憶起幾年前山頂問策的場景,看來今日又要有勁爆消息入耳了。
作者有話要說:李承幹列舉的六條原本是張公謹的上書內容,被我拿來放在李承幹身上了,具體內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第166章為子孫計
“敢問聖上,若此戰得勝,您打算如何安排突厥?”
啥意思,有點兒沒聽懂。不止李世民這個反應,大臣們聞得此言都疑惑地看向王玨。見王玨並未再出言,怕李世民迴答錯丟臉,程咬金瞄了一眼激動記載的起居郎,他站出來說道:“打完仗之後扶持一個新可汗上去,隻要那人心向大唐,他們自然就安分了。”
對對對,就是這麽個道理!大臣們先是讚揚地看了一眼程咬金,而後將視線再次移向王玨,齊齊等待她的下文。見王玨挑眉,唇邊勾起一抹嗤笑,便知她的想法果然與大家不同。李世民忍不住又看了一眼程咬金,真是朕的忠臣啊。
“打敗一個頡利,再培養出另一個,然後再去打敗嗎?”
大臣們聞言不樂意了,他們也知道很有可能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又能有什麽辦法呢。突厥人口不在少數,各部落間的關係也複雜,並且大小部落一堆。若不找個他們自己人推上台,難道要大唐去治理?就算這麽做了,人家願不願意,服不服管教也是一說,畢竟大唐的武力還是不夠對付所有突厥人的。
尉遲大黑熊撇嘴道:“薛延陀、迴紇、拔也古諸部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他已接受聖上冊封,又有□□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頡利排擠暗中與咱們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大唐。我看夷男這人有情有義,若他當可汗怎麽也能保二十年太平。”
其餘人聽得他的言論皆頷首,大家當官這麽久都有幾分相人本事,推夷男為可汗已經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並且,咱們已經給人家冊封,突利那也有暗信往來,現在改變主意似乎有背信棄義的嫌疑。再說,還不知王玨使得什麽餿主意呢。
王玨可沒想將突厥一次打盡,除非是急功近利瘋了。然而,若在這個重要轉折點上動點手腳,也保不齊做到再不打仗便能在十年內逐漸吞食突厥。
“自漢末開始,百姓們便沒過幾天太平日子。逐年戰爭,致使人口大量減少。總說鬧天災缺糧,南方乃多產之地,為何不到那去種植糧食?全因那裏荒蕪兼之氣候不適應罷了。如今雖天災濺過,然而亦有百姓食不果腹。若突厥之戰得勝,何不將頡利所部的普通百姓移到南部歸為唐民?”
嘶——,這個想法還真有點兒意思。然而,突厥人性子向來野,恐怕將他們弄進關內不服管教啊。再有,他們多用突厥文並且抱團,萬一再在大唐境內弄出個國中之國其後果簡直無可想像。
很多大臣們想到此種危險的可能,又有人生出其它想法,隨著王玨話落,殿內開始響起討論的嗡嗡聲。坐在首位的李世民眉頭緊鎖,麵容掙紮著也在權衡利弊。作為一個統治者,一個能幹掉兄弟架空老子的陰謀家,他思索後可以想出王玨為何如此提議。隻是,誘惑大的同時,也伴隨著很大的危險。
王玨知道這種時候不好連續進言,待殿內的討論聲漸弱後,她剛想再出言解釋便被雙手握拳的李承幹搶了先。依王玨的考慮,若她的計劃成功必然會名聲上升並在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然而李承幹身份特殊,她並不想讓弟子冒這麽大風險來積累政績。
可惜作為弟子的李承幹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自拜得王玨為師,拜師那日的情景便深深烙印在腦中。關於老師所說如何對待並同化異族的話,他從未忘記並且時常想起,一直等待著機會的來臨。
原本以為恐怕要到自己繼位時才能施行,沒想到老師自接到黃師弟的來信後便生出這樣的想法。他激動的同時也有擔憂,此事在運作中必然會出現問題,光突厥人的性子來說也得鬧幾次事兒。想到每次出事時可能帶來的輿論壓力以及敵人的背後捅刀,他就不由得為老師擔心。
自家老師寒門出身,可以說她的根基就是累積起來的名望與他們這些弟子和盟友。若名望有損的情況下便要盟友來分擔壓力,然而作為大唐的太子作為老師的首徒,老師為了民族和大唐的未來冒如此風險怎能默不作聲,因此他深思熟慮後選擇在事情開始時就站出來分擔。
“曆朝都在承受邊關騷擾,這些外族非常可恨。當我們強時他們會稱臣,搖尾作態地討好處。當我們弱時便伸出爪牙,進關後殘虐燒殺。
就說有漢一朝,高祖繼位時呂後需寫信討好匈奴人,至文武之治後武帝屢次對匈奴出戰。然而,他們就像野糙一樣生命力頑強。隻要不斬盡殺絕,他們休養生息後便會再次出手。
漢末戰亂致使人口急速減少,那時外族便已開始借關內大亂頻繁騷擾。到魏時政局不穩,給他們逮到機會便是五胡亂華。我們對他們足夠仁慈,然而他們進關後以漢人為屠戮對象實施種族滅絕,以漢人為牲畜喜食‘兩腳羊’。
今日我們強,便可維持一二十年的太平,若他日子孫不成器呢?我們的後代要再次成為別人的口中餐嗎?”李承幹緊握雙拳,紅著眼眶死死地看著首位上的李世民。
大殿內無人再說話,細聽下除了李承幹將拳頭握得咯咯響,還有眾多握拳聲與喘息聲。王玨悄悄擦了擦眼淚,猶記得李承幹初拜師時的稚嫩,如今那擋在她麵前的少年郎已經長大了。
沒人說李承幹危言聳聽,若他隻是做出一種假設,保不準有老學究跳出來說他將人性設想的太惡。然而,五胡亂華是曆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事情,且時間離如今並不遠,甚至有人家就在那時慘死過親人,他們聽得此言怎能不動容。
似李世民這種幹掉兄弟軟禁親爹的人,聽到別人會用殘忍手段來害他,並且還是有例可尋的殘忍手段,人性中的兇殘一麵立刻被引導出來。大部分官員與他想法相同,從來都是老子去害人,哪有被人加害的道理!
通常,也隻有魏徵敢打破這樣的平靜了。他算是比較冷靜的人,故此又將思路調迴王玨說完話後的疑惑模式,“外族手段殘忍,若以收為己民的方式來削弱他們,要如何保證外族百姓心歸大唐呢?”
等得就是這樣的問題,王玨非但沒嫌魏徵反駁自己,反而給了他一個友好的笑容。
“外族百姓多受部落首領與高層壓迫,再有邊關氣候的惡劣和近年天災,他們的生活與大唐百姓相比乃是天地之別。若給他們土地與大唐戶籍,準其享有跟大唐百姓一樣的待遇,他們的孩子日後亦可參加科考或從軍,想來少有人會不願意。
雖旱災已過,大唐境內亦有食不果腹者。將這些人與外族百姓混合雜居,教與外族漢語的同時再讓那些百姓與他們通婚。每個村落設立嚴厲的監察製度,有想挑事者斬立決。如此這般,幾代後他們哪還會記得自己是突厥人?
隻是,若如此做,少不得要做好經常鎮壓的準備。頡利的百姓可以成為我們的戰利品,至於那些其它部落,這次不宜有大動作。對付他們我亦有妙招,咱們可以在糙原上設立都護府駐兵,先將他們的行動置於眼下。
突厥人之所以兇悍,全因邊關惡劣的生存環境與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若將那些牧馬放羊的人變成手工作坊的小工,想來不用兩三代他們就會變得與關內人無異。我有方法可以使糙原上特產的物品高價賣到海外,到時他們做工來跟大唐換鹽糖等物資,也少了長久的資源之爭。
等出海的船隻迴來,看過他們帶迴的東西與對海外的描述後,便能知道我所言非虛。如此,既穩住突厥,一步步弱化他們,又能以廉價的本錢購入他們的東西到海外換金子,豈不是一個有效的循環之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