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 作者:淳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就是同意了,孔穎達聞言又期待地看向王玨。兩派關係本身就好,再加上造自行車對王玨來說又不是難事,能不應承嘛。
“小事爾,定然準時給您送到。”王玨做完肯定的答覆又看向虞世南,孔祭酒可是尾隨他過來的,這位該有正事兒了吧?
虞世南見王玨將目光移向自己,麵色微紅著說道:“尚書省要在今年春季舉辦省試,聖上惱怒科舉選才不能滿足其要求,遂在去年末下旨讓我等重整科舉事宜。我們在今日早朝時呈上方案,聖上仍覺得不合心意,老夫想到你主意頗多遂來請教。”
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這忙幫得完全是求之不得,“請教什麽的可不敢當,我懂得的知識都靠學派先輩傳承,不若我跟您講講我們百家派祖輩對科舉的設想可好?”
“如此,勞煩王縣伯細講。”虞世南對王玨的欣賞又提高幾分,自來就知道她不恃才傲物,難得還會細心顧及老人家顏麵,甚好甚好。
“若朝廷真想由科舉尋覓良才,便要先杜絕暗箱操作一說。往後的考卷需糊名,亦要檢查是否有夾帶。州府試由幾個朝廷指定的官員到各州閱卷,待分出錄取名次時再揭開名字。到省試一步也是如此,省試入選者需到大殿由聖上出題再考,而後朝廷出十位重臣當場閱卷,推選出十名最佳者當場讀卷。再由聖上給出名次欽點前三位為狀元、榜眼、探花,如此這些人可稱為天子門生。”
自宋朝開始科舉製度趨於完善,讀書人需先由各縣、州、府篩選後到省裏再考,然後才是全國級別的考試。這還不算完,到都城還有會試、複試、殿試三輪,最後能留下的人才算脫穎而出。宋朝重文,經唐朝的幾百年過渡已有很多讀書人,綜合初唐現在的情況不宜將過程定的如此繁瑣,還需待讀書人增加、各地官員適應新製度後再慢慢改進,還是那句話:涉及到改革二字,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循序漸進。
天子門生?!不說那一係列既合時宜又嚴謹的考試過程,光這四個字就夠聖上嘿嘿幾個月的了。兩個老頭看著王玨眼中放賊光,早知人家順口說說就有這麽好的主意,自己等人又何必爭執討論那麽久呢。
等會兒,好像有什麽不對勁兒!這改革方式確實好,然而若將王縣伯的話整理成奏摺呈給聖上,必然會被部分世家與勛貴仇視,好些人家都有得不到蒙蔭的廢柴或庶子,他們都等著靠暗箱操作上位呢。
見虞老頭從興奮變為猶豫,再瞅瞅玩鬍子不言語的孔老頭,王玨準備故技重施,“勛貴固然掌握權勢,然而有多少勛貴之家能做到經久不衰?世家之說法始於漢,皆因當時的時代環境造就出這一獨特群體,隨著書籍的廣泛流傳和聖上大力提拔寒門子,這個群體還能活躍多久?
他們之所以高人一等並非因為頭腦比他人聰慧,而是因為幾代人留下的禮儀規矩與手握知識這兩點罷了。誰能給這天下渴望出頭的寒門子們一條好出路,誰就能收到所有寒門子的感激以及這些人出頭後帶來的政治利益。”
剛才兩個老頭總瞅自己,李承幹一直假裝看不到。人家厚黑學上下冊都看完了,作為儲君雖覺得老師說的方法甚好,但儲君畢竟不是帝王,沒上位前還不好得罪太多人。瞧著老師猛對他使眼色,便是起初有點同情倆老頭,他也還是忍著沒開口說話。
李崇義和王思源咽了咽唾沫,方才所發生的事情似曾相識,好像老師在武德九年初次去孔家做客時的場景,同樣是艱難的選擇題,隻是這次多了個人跟孔祭酒分擔罷了。
顯然,孔穎達也想到此處。武德九年的事情對他來說實在是記憶猶新,那年從夜不能寐到生出為尋真相赴死的決心,其過程絕對夠抹好幾把辛酸淚了。原以為這樣的經曆他人生中隻會有一次,哪成想不過兩年時間又要麵臨這種艱難的選擇。
虞世南的情況還不如孔穎達,再咋說人家還有過一次經驗呢,他此刻終於體會到友人那時的心情了。想到此處迴頭與友人對視,兩老頭苦著臉就差眼中蓄淚了。
王玨見此也裝麽著麵露為難,而後提出一個建議,“若二位不想在朝中說此事,不若找個機會上份密折給聖上,將你們的難處詳細說來,我想聖上會理解二位並且很願意將這些當成是他想出的主意。”
對呀,還能這麽幹!李承幹想著,不若他悄悄跟阿爹說此事,既能解開眼前的困局又能立點功勞。瞧著小太子眼珠靈動,唇邊勾起笑意,孔穎達連忙說道:“如此也是一個好辦法,還是等我二人商議後再做決定吧,總之絕對不會讓王縣伯的好建議落空。”
虞世南也跟著點頭,“天色漸晚,我倆還要趕迴長安,就不多打擾了。”說完趕緊起身,還不忘拉起孔穎達。
“是極是極,王縣伯還在守孝,待過些日子你孝期滿時我再給你下帖子。”孔穎達說完,反拉著虞世南嗷嗷跑。
瞧著倆人走那麽快,王玨怕他們在路上出事兒,連忙給王成使眼色讓他跟著下山去。不是她自己不想相送,也並非不願讓大弟子順路同行,而是怕兩人看到他們跟來會更緊張。原因很簡單,既然有退路可走,兩人想想又覺得放不下觸手可得的好處,怕李承幹在他們作出決定前先跑去打報告,老頭們連話開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他。
噗哧,目送兩位長者離開,百家派師徒終於憋不住笑出聲來。都說老小孩老小孩,這倆人平日都以有大智慧的長者形象示人,突然見他們這番作態實在令眾人驚訝。
話說倆老頭離開後並未各迴各家,而是到孔穎達府中繼續商議。又有被叫來的孔德倫和心思靈敏的孔氏門徒一起參與,老孔書房的燭光一夜未滅。
似孔穎達和虞世南這樣的學者,拋開或為學派或為妻兒謀利的人之常情,他們心中都有一顆期待盛世的心。年輕人比起他們又多了些賭性,好些孔氏門徒跟著王玨嚐過甜頭後,對她有種盲目信任。
孔氏門徒以民族未來為理由勸說,這也勾起孔穎達內心深處的迴憶,他看著兒子的臉說道:“德倫長得最像他祖父,當初老爺子去世時正處在隋朝時期,那會兒天災不斷、統治者昏庸、人們完全看不到美好的未來在何處。我爹臨終時說,惟遺憾沒等來盛世方離世。比起他那樣的白身,我這個當官的兒子卻功力得多。索性不會傷及性命觸動學派根基,趁著我還能走的時候再為大唐做點事兒吧。”
虞世南比孔穎達光棍得多,他沒有學派要兼顧又無不孝子孫需走後門,老頭心裏早就偏向於上摺子這個選擇了。便是老孔不參與,他也會自己去做。原因有二,第一條同孔穎達一樣,想為百姓做事的同時提高自己名聲,科舉之事定會讓他青史留名。二嘛,皆因老頭記仇李世民似鬼一樣嚇唬人,弄得他差點沒死在當場的那件事。咱就是硬挺著招人恨,也不能讓聖上拿了好處!
默契達成,一群人開始斟字酌句地寫奏摺,因著大家都能想像到這份奏摺會被載入史冊,故此才十分小心、力求完美、生怕有什麽錯處。
來迴改稿多次,奏摺內容在早朝前終於完成。寫到署名處時,孔德倫問道:“此為王縣伯提出的建議,如此功勞是否要將她的名字寫上?”
這…挺讓人糾結,老頭們都不是那搶人功勞的小人,隻因內心明白王玨的顧慮才沒想過帶她一起上奏。然而,經孔德倫一提,雖明白真相到底為何,倆老頭心裏卻突然過意不去了。這就是底線的問題,若擱在李世民身上完全不會有這種煩惱。
最後經商議,大家決定來個三人聯名上奏。雖一夜未睡,倆老頭卻毫無困意。他們揣著奏摺,精神抖擻地上朝去了,麵前還有場硬仗等著他們打呢。
作者有話要說:
第141章揍你揍你
這一大早的,兩個黑眼圈老頭成了長安城中一道奇特的風景線。隻見孔穎達騎著自行車晃悠悠,自行車後座坐著正在打瞌睡的虞世南。自王縣伯去長安縣衙大牢守了三日,撲克這東西便在長安流行起來。瞧著他們這樣子,很多行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倆老頭通宵打撲克了?
二人挺著身板進殿,好似隨時準備英勇犧牲的樣子,若不看背景畫麵,都得以為他們身處戰場準備奮勇殺敵呢。這樣的作態,明顯是準備折騰事兒。雖不知道是什麽事情、打算沖誰下手,好些人還是條件反she般的將身子縮了縮,就怕圍觀的時候被傷及無辜。有的人邊縮邊在內心狂吐槽,倆老頭一大把年紀還亂折騰,也不知道啥叫安享晚年。
嘿,有點兒意思!最近沒甚事情,成天被大小媳婦追著品評小說的李總,見朝堂上諸人的動態立馬來了看熱鬧的興致。沒讓他等太久,幾件常規事務剛處理完,倆老頭就一起站出來了。
“聖上,關於改革科舉之事,我們要聯名上奏。”虞世南小心翼翼地從袖子裏拿出奏摺遞給內侍,而後兩個老頭又恢複到視死如歸模式。
哦,原來是衝著科舉去的,好些心裏有鬼的人都鬆了一口氣,不是想對自己下手就好。也有心生人疑惑,聖上本就讓虞大學士重整科考事宜,他是要幹啥還弄得像捨身取義一樣。
李世民也好奇得緊,他衝著內侍說道:“將摺子讀出來給大家聽聽。”
接下來的朝堂氣氛詭異,隨著內侍清脆的嗓音響起,大殿內越來越安靜。與李世民激動得漲紅臉,好幾次沒忍住拍巴掌叫好相比,有些人的表情則是由無所謂變得陰沉起來。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李世民手握活字印刷陸續開書肆之後,世家大族們也在各地開起學堂來,為的就是將那些有可能成才的寒門子先一步網絡在自己麾下。提起這事兒李總就一肚子氣,可惜朝廷和他本人都沒有餘錢,不然他早到各地開官辦學堂去了。
摺子上提出的方法雖不能治根,卻足以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部分世家子瞧不起家族資助的寒門子,更有甚者拿這些人當成自己的跟班,想憑炒作等手段出仕後讓這些有能力的人幫忙做事,自己在後麵坐等拿政績。這些人的想法毫不避諱寫在臉上,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學子如何會甘心一直做別人的影子,便是再有恩情也不至於如此償還吧。
待新科舉製度一出,又有‘天子門生’這一說法,相信很多學子會重新做出選擇。他們之所以靠向世家,一則因為無錢讀書,再則想憑真才實學出仕非常難。現在後一個難題解決了,至於第一個困難,大不了趕路到南山投奔王縣伯,有真本事的人僅靠著在隨園賺取積分就能生活的很好。
這樣的道理,除了首位上笑得眼斜口歪的李世民,殿內人精們也都想得通。有人無奈家族中總有不爭氣的小輩需操心,也有人怪兩個老頭多事兒,當然大家都注意到聯名上書的人中有王玨。甚至有人暗搓搓地想著,王縣伯守著孝都不消停,咱要不要找點麻煩警告她一下。
</br>
“小事爾,定然準時給您送到。”王玨做完肯定的答覆又看向虞世南,孔祭酒可是尾隨他過來的,這位該有正事兒了吧?
虞世南見王玨將目光移向自己,麵色微紅著說道:“尚書省要在今年春季舉辦省試,聖上惱怒科舉選才不能滿足其要求,遂在去年末下旨讓我等重整科舉事宜。我們在今日早朝時呈上方案,聖上仍覺得不合心意,老夫想到你主意頗多遂來請教。”
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這忙幫得完全是求之不得,“請教什麽的可不敢當,我懂得的知識都靠學派先輩傳承,不若我跟您講講我們百家派祖輩對科舉的設想可好?”
“如此,勞煩王縣伯細講。”虞世南對王玨的欣賞又提高幾分,自來就知道她不恃才傲物,難得還會細心顧及老人家顏麵,甚好甚好。
“若朝廷真想由科舉尋覓良才,便要先杜絕暗箱操作一說。往後的考卷需糊名,亦要檢查是否有夾帶。州府試由幾個朝廷指定的官員到各州閱卷,待分出錄取名次時再揭開名字。到省試一步也是如此,省試入選者需到大殿由聖上出題再考,而後朝廷出十位重臣當場閱卷,推選出十名最佳者當場讀卷。再由聖上給出名次欽點前三位為狀元、榜眼、探花,如此這些人可稱為天子門生。”
自宋朝開始科舉製度趨於完善,讀書人需先由各縣、州、府篩選後到省裏再考,然後才是全國級別的考試。這還不算完,到都城還有會試、複試、殿試三輪,最後能留下的人才算脫穎而出。宋朝重文,經唐朝的幾百年過渡已有很多讀書人,綜合初唐現在的情況不宜將過程定的如此繁瑣,還需待讀書人增加、各地官員適應新製度後再慢慢改進,還是那句話:涉及到改革二字,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循序漸進。
天子門生?!不說那一係列既合時宜又嚴謹的考試過程,光這四個字就夠聖上嘿嘿幾個月的了。兩個老頭看著王玨眼中放賊光,早知人家順口說說就有這麽好的主意,自己等人又何必爭執討論那麽久呢。
等會兒,好像有什麽不對勁兒!這改革方式確實好,然而若將王縣伯的話整理成奏摺呈給聖上,必然會被部分世家與勛貴仇視,好些人家都有得不到蒙蔭的廢柴或庶子,他們都等著靠暗箱操作上位呢。
見虞老頭從興奮變為猶豫,再瞅瞅玩鬍子不言語的孔老頭,王玨準備故技重施,“勛貴固然掌握權勢,然而有多少勛貴之家能做到經久不衰?世家之說法始於漢,皆因當時的時代環境造就出這一獨特群體,隨著書籍的廣泛流傳和聖上大力提拔寒門子,這個群體還能活躍多久?
他們之所以高人一等並非因為頭腦比他人聰慧,而是因為幾代人留下的禮儀規矩與手握知識這兩點罷了。誰能給這天下渴望出頭的寒門子們一條好出路,誰就能收到所有寒門子的感激以及這些人出頭後帶來的政治利益。”
剛才兩個老頭總瞅自己,李承幹一直假裝看不到。人家厚黑學上下冊都看完了,作為儲君雖覺得老師說的方法甚好,但儲君畢竟不是帝王,沒上位前還不好得罪太多人。瞧著老師猛對他使眼色,便是起初有點同情倆老頭,他也還是忍著沒開口說話。
李崇義和王思源咽了咽唾沫,方才所發生的事情似曾相識,好像老師在武德九年初次去孔家做客時的場景,同樣是艱難的選擇題,隻是這次多了個人跟孔祭酒分擔罷了。
顯然,孔穎達也想到此處。武德九年的事情對他來說實在是記憶猶新,那年從夜不能寐到生出為尋真相赴死的決心,其過程絕對夠抹好幾把辛酸淚了。原以為這樣的經曆他人生中隻會有一次,哪成想不過兩年時間又要麵臨這種艱難的選擇。
虞世南的情況還不如孔穎達,再咋說人家還有過一次經驗呢,他此刻終於體會到友人那時的心情了。想到此處迴頭與友人對視,兩老頭苦著臉就差眼中蓄淚了。
王玨見此也裝麽著麵露為難,而後提出一個建議,“若二位不想在朝中說此事,不若找個機會上份密折給聖上,將你們的難處詳細說來,我想聖上會理解二位並且很願意將這些當成是他想出的主意。”
對呀,還能這麽幹!李承幹想著,不若他悄悄跟阿爹說此事,既能解開眼前的困局又能立點功勞。瞧著小太子眼珠靈動,唇邊勾起笑意,孔穎達連忙說道:“如此也是一個好辦法,還是等我二人商議後再做決定吧,總之絕對不會讓王縣伯的好建議落空。”
虞世南也跟著點頭,“天色漸晚,我倆還要趕迴長安,就不多打擾了。”說完趕緊起身,還不忘拉起孔穎達。
“是極是極,王縣伯還在守孝,待過些日子你孝期滿時我再給你下帖子。”孔穎達說完,反拉著虞世南嗷嗷跑。
瞧著倆人走那麽快,王玨怕他們在路上出事兒,連忙給王成使眼色讓他跟著下山去。不是她自己不想相送,也並非不願讓大弟子順路同行,而是怕兩人看到他們跟來會更緊張。原因很簡單,既然有退路可走,兩人想想又覺得放不下觸手可得的好處,怕李承幹在他們作出決定前先跑去打報告,老頭們連話開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他。
噗哧,目送兩位長者離開,百家派師徒終於憋不住笑出聲來。都說老小孩老小孩,這倆人平日都以有大智慧的長者形象示人,突然見他們這番作態實在令眾人驚訝。
話說倆老頭離開後並未各迴各家,而是到孔穎達府中繼續商議。又有被叫來的孔德倫和心思靈敏的孔氏門徒一起參與,老孔書房的燭光一夜未滅。
似孔穎達和虞世南這樣的學者,拋開或為學派或為妻兒謀利的人之常情,他們心中都有一顆期待盛世的心。年輕人比起他們又多了些賭性,好些孔氏門徒跟著王玨嚐過甜頭後,對她有種盲目信任。
孔氏門徒以民族未來為理由勸說,這也勾起孔穎達內心深處的迴憶,他看著兒子的臉說道:“德倫長得最像他祖父,當初老爺子去世時正處在隋朝時期,那會兒天災不斷、統治者昏庸、人們完全看不到美好的未來在何處。我爹臨終時說,惟遺憾沒等來盛世方離世。比起他那樣的白身,我這個當官的兒子卻功力得多。索性不會傷及性命觸動學派根基,趁著我還能走的時候再為大唐做點事兒吧。”
虞世南比孔穎達光棍得多,他沒有學派要兼顧又無不孝子孫需走後門,老頭心裏早就偏向於上摺子這個選擇了。便是老孔不參與,他也會自己去做。原因有二,第一條同孔穎達一樣,想為百姓做事的同時提高自己名聲,科舉之事定會讓他青史留名。二嘛,皆因老頭記仇李世民似鬼一樣嚇唬人,弄得他差點沒死在當場的那件事。咱就是硬挺著招人恨,也不能讓聖上拿了好處!
默契達成,一群人開始斟字酌句地寫奏摺,因著大家都能想像到這份奏摺會被載入史冊,故此才十分小心、力求完美、生怕有什麽錯處。
來迴改稿多次,奏摺內容在早朝前終於完成。寫到署名處時,孔德倫問道:“此為王縣伯提出的建議,如此功勞是否要將她的名字寫上?”
這…挺讓人糾結,老頭們都不是那搶人功勞的小人,隻因內心明白王玨的顧慮才沒想過帶她一起上奏。然而,經孔德倫一提,雖明白真相到底為何,倆老頭心裏卻突然過意不去了。這就是底線的問題,若擱在李世民身上完全不會有這種煩惱。
最後經商議,大家決定來個三人聯名上奏。雖一夜未睡,倆老頭卻毫無困意。他們揣著奏摺,精神抖擻地上朝去了,麵前還有場硬仗等著他們打呢。
作者有話要說:
第141章揍你揍你
這一大早的,兩個黑眼圈老頭成了長安城中一道奇特的風景線。隻見孔穎達騎著自行車晃悠悠,自行車後座坐著正在打瞌睡的虞世南。自王縣伯去長安縣衙大牢守了三日,撲克這東西便在長安流行起來。瞧著他們這樣子,很多行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倆老頭通宵打撲克了?
二人挺著身板進殿,好似隨時準備英勇犧牲的樣子,若不看背景畫麵,都得以為他們身處戰場準備奮勇殺敵呢。這樣的作態,明顯是準備折騰事兒。雖不知道是什麽事情、打算沖誰下手,好些人還是條件反she般的將身子縮了縮,就怕圍觀的時候被傷及無辜。有的人邊縮邊在內心狂吐槽,倆老頭一大把年紀還亂折騰,也不知道啥叫安享晚年。
嘿,有點兒意思!最近沒甚事情,成天被大小媳婦追著品評小說的李總,見朝堂上諸人的動態立馬來了看熱鬧的興致。沒讓他等太久,幾件常規事務剛處理完,倆老頭就一起站出來了。
“聖上,關於改革科舉之事,我們要聯名上奏。”虞世南小心翼翼地從袖子裏拿出奏摺遞給內侍,而後兩個老頭又恢複到視死如歸模式。
哦,原來是衝著科舉去的,好些心裏有鬼的人都鬆了一口氣,不是想對自己下手就好。也有心生人疑惑,聖上本就讓虞大學士重整科考事宜,他是要幹啥還弄得像捨身取義一樣。
李世民也好奇得緊,他衝著內侍說道:“將摺子讀出來給大家聽聽。”
接下來的朝堂氣氛詭異,隨著內侍清脆的嗓音響起,大殿內越來越安靜。與李世民激動得漲紅臉,好幾次沒忍住拍巴掌叫好相比,有些人的表情則是由無所謂變得陰沉起來。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李世民手握活字印刷陸續開書肆之後,世家大族們也在各地開起學堂來,為的就是將那些有可能成才的寒門子先一步網絡在自己麾下。提起這事兒李總就一肚子氣,可惜朝廷和他本人都沒有餘錢,不然他早到各地開官辦學堂去了。
摺子上提出的方法雖不能治根,卻足以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部分世家子瞧不起家族資助的寒門子,更有甚者拿這些人當成自己的跟班,想憑炒作等手段出仕後讓這些有能力的人幫忙做事,自己在後麵坐等拿政績。這些人的想法毫不避諱寫在臉上,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學子如何會甘心一直做別人的影子,便是再有恩情也不至於如此償還吧。
待新科舉製度一出,又有‘天子門生’這一說法,相信很多學子會重新做出選擇。他們之所以靠向世家,一則因為無錢讀書,再則想憑真才實學出仕非常難。現在後一個難題解決了,至於第一個困難,大不了趕路到南山投奔王縣伯,有真本事的人僅靠著在隨園賺取積分就能生活的很好。
這樣的道理,除了首位上笑得眼斜口歪的李世民,殿內人精們也都想得通。有人無奈家族中總有不爭氣的小輩需操心,也有人怪兩個老頭多事兒,當然大家都注意到聯名上書的人中有王玨。甚至有人暗搓搓地想著,王縣伯守著孝都不消停,咱要不要找點麻煩警告她一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