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


    第136章哭吧精


    目送欲出海的隊伍離開,王玨抱著阿綠往書房走去。半路上被王成攔住,“娘子,年禮已經都送出去,咱們收到的年禮和各產業分成也已收迴,我都記在冊子上了。”


    王玨接過冊子並未打開查看,而是帶著王成繼續往書房走,邊走邊說道:“今年我的弟子李晉江要開晉江文學社,文學社的建築圖紙已經繪完,待會兒你下山去找吳村長,交給南山建築隊來施工建造。”


    王成拿著圖紙領命離開,下山後發現南山村民正在開大會。全村老少皆在山下空地處,吳村長站在首位處正在講著今年村裏該如何創收。王成本來不想打斷會議,備不住村民們眼尖,“那不是王管家嘛,他下山來是不是王縣伯有什麽事兒找咱們?”


    見大家的注意力都聚到自己身上,王成趕緊將事情說了一遍,又把圖紙遞到吳村長手上。聽著王成的說法,那晉江文學社是要蓋在隨園不遠處啊,想像著文學社成立後南山人氣會更旺,吳村長哪有不願意幫忙的。


    他們有今日的好生活全托王縣伯,再說每次幫王縣伯建房收入也不少,也因此但凡王玨有什麽需要,村民們就算再忙也要停下手上的活兒先可著她來。王成說話的時候現場很安靜,聽他說完後,村民們皆帶著興奮地表情討論起來。


    知道待李晉江年後歸來,王縣伯就會開始運作此事,村民們連忙按照圖紙上的要求採購材料開工。山下一片充滿希望的熱鬧場景,山上卻還是擺脫不了接連死去親人的陰影。


    自得知大兒子斷了血脈,王李氏整日悶悶不樂,王玨經常看到她早起時腫著眼睛。王寶金夫婦也不開心,一則還是因為親人去世之事,二則也是因為接連守孝無法去作坊幫忙,心裏害怕聖上曾經給的承諾會不作數。


    多虧有阿綠整日撒歡打滾,王玨這個慣來不擅長安慰人的,才能趁機說上幾句開解的話。比如:人死不能複生,活著的人更該好好麵對生活。聖上若敢不給咱爵位,我就成天給他找不自在。然而,這樣的安慰似乎好像大概沒什麽效果……


    好在從年後開始,弟子們經常過來轉一圈,山上的氣氛才沒那麽壓抑。


    再看漣水縣這邊,又到了快離家的日子,李晉江發現家人對他似沒有往年離家時的不舍。娘親沒有含淚念叨,阿爹也沒悶聲不語,親戚們更沒人上門大包小裹地給他送吃食,這也太奇怪了。


    再有,院外從早晨開始總有奇怪的響聲,現在又傳來鄉親們的叫好聲,這都是什麽情況,難道沒人為他即將開的事兒難過嗎?李晉江這種好奇心強盛的人實在忍不住了,他打算出門一看究竟。李保忠和李梁氏看著兒子離開的背影,忍不住默契地相視一笑。


    李晉江走出院子,看到好些人圍在院外的空地處。再走近一些,發現一群孩童正圍在周誌身旁,其中一個孩子口中興奮地嗷嗷叫著:“周家哥哥好生厲害,這水果真結冰了!”


    不止孩童,好些族人和村裏外姓人也圍在一旁叫好。連那些平日老成持重的長者們,都激動得麵色漲紅,不是撫須讚嘆就是拍掌叫好。這可急壞了八卦小達人李晉江,他蹭蹭跑到周誌身旁,探頭向大家圍著的中間處看去。


    隻見人群中心是個往常用來運海物的大桶,大桶中又套著一個比它小一圈的桶,兩桶中間裝滿水,而裏麵那個桶內竟放著滿滿一下子冰。李晉江看到這種反常的情況,第一個便聯想到自家老師,遂疑惑地看向周誌等待解釋。


    周誌先對著眾人作揖,而後說道:“此法可不是我想出,這都是我們娘子吩咐的。娘子說了,漣水縣臨海,得到這種製冰法後,不止可以在夏日賣冰,也可以不分季節向各地運送海物了。”


    李晉江一拍腦門,他想起自己聽老師說過此事。那年他們從登州迴長安,由於正逢冬日,冰鎮海鮮的冰塊都是當地百姓準備的。聽大師兄感嘆海物不好運送,當時老師也似他這般拍腦門,之後又著人給劉府尹送去一封信,說是告訴對方製冰的辦法。


    那會兒他滿腦子都是新書的情節,又想著他們家族並無劉府尹那樣的財力和人力,還是等自己攢些銀錢再跟老師求製冰法。然而,貌似事實情況跟他想的不太一樣,製冰好像並不是那麽困難。


    周誌看到李晉江那懊惱的表情,就知道他想的是什麽。沒等他發問,周誌主動說道:“製冰法說來也簡單,隻要似我這樣操作,再往裝滿水的小桶內投入硝石就可以了。方法雖簡單亦有它的難處,市麵能買到的硝石量太少,娘子找到一個硝石產量高的礦,持續開採後才將此事告知你的鄉人。”


    “我同你一道過來,我怎麽不知道這件事情?!”李晉江很不開心,這種好事兒老師怎麽不提前告訴他呢。若他知道還有這麽件事情,可不得捉住機會炫耀外加為學派揚名嘛!


    這迴答話的不是周誌,而是從家裏出來瞧兒子熱鬧的李梁氏,“王縣伯給我來信了,她說你什麽都好就是太囉嗦,這事兒要是讓你知道,你還得拖上一天才能啟程迴家。”


    隨後跟來的李保忠接話道:“這次有很多族人和鄉親會跟你一起啟程,王縣伯開採出很多硝石,就等我們過去一起拉迴來了。王縣伯說她已經跟登州那邊打過招唿了,由於咱們漣水縣離長安更近,以後長安周邊的海物生意都歸咱們來做。”


    聽得此言,看熱鬧鄉親們皆是興奮地說著感激之言。他們漣水縣這地方說好也不好,農戶皆靠種植為生,糧食產量不如別處收入自然就少。然而若趕上災年,由於臨海有海物可食,又不會出現賣兒賣女的慘狀,說來就是個餓不死人也無大財可拿的地方。這下可好了,有了海物買賣家家都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一直在旁邊未出聲的漣水縣縣令說道:“多謝王縣伯對漣水縣的幫助,若非不能擅離職守,我都想跟到長安去道謝了。這是我寫的感謝信,麻煩郎君代為轉交。”


    李晉江接過信小心地收起來,口中連稱不敢。他心裏門清,人家一個縣令對自己這麽客套,全看大師兄跟老師的麵子。瞧他這樣子明顯是想走老師的門路,暗道自己總是給老師添麻煩。


    李氏族長說道:“這些小子正要跟王家來人去海邊,外麵太亂咱們迴屋內聊吧。”


    迴到堂屋,李晉江坐在旁邊聽著眾人三言兩語地聊天,才恍悟隻有自己什麽都不知道。冤有頭債有主,怕李晉江把帳算自己身上,周誌連忙小聲在他耳旁說道:“都是周齊和武照兩位娘子囑咐我這麽做的,郎君可千萬別怪我,本來娘子的意思是在路上就將事情告知你。”


    周師姐的武力值太強悍,武照師妹年齡又太幼,李晉江鬱悶地發現,就算自己被戲弄也隻能認倒黴。好在沒讓他鬱悶多久,很快就有好消息來轉移注意力。


    李氏族長感嘆道:“王縣伯對弟子真是好得沒話說,想來是看出晉江經常思想擔憂咱們,才想出這個一舉兩得之法。”


    “一舉兩得?”李晉江疑惑發問。


    李梁氏笑嗬嗬地數落道:“你這傻孩子,咱們做這海物買賣可不得經常去長安嘛,等農閑時我和你爹也能跟著隊伍過去看你。”


    顧不得人多,李晉江感動得直抹眼淚,“老師幫我的何止是這些,長孫尚書肯幫我宣傳作品亦是老師所託。還有更多事兒,隻是…那些就不能跟你們說了。”


    不能跟我們說你還提什麽,眾人怒視之。李保忠看兒子這熊樣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哼哼著說道:“我看王縣伯是將日子說少了,若讓你知道硝石之事,你至少還得在南山哭兩天才能啟程。”


    “當年我懷晉江時候,村裏產婆看肚子都說是個閨女。瞧我兒這性子,可不是像咱們女兒家一樣細膩嘛。”李梁氏其實是想幫兒子說話,真的不是想跟著添油加醋……


    李氏族長麵色微紅,看看旁邊麵容尷尬不知如何接話的縣太爺,連忙開口轉移話題。李晉江聽他們不再說自己,也跟著鬆了口氣,隨後便藉口準備行李遁逃了。


    李家父母一直想當麵感激王玨,隻是怕突然上門太唐突。考慮到王玨正在守孝,老兩口打算等她出孝後再去拜訪。知道爹娘會去看自己,又有大批族人和鄉人跟著一同迴長安,李晉江這次出行與往常比少了很多別緒。


    這次同他一起迴去的隊伍比上次更加龐大,一方麵需要大量人手往迴運硝石,一方麵王玨讓周誌轉達,多帶些海物迴去送給聖上和各位大臣。李晉江慣來思維敏捷,他稍一想就明白老師的意圖,這不是年後打算開文學社了嘛,估計老師又將主意打到那些人身上去了。


    由於漣水縣離長安並不算太遠,一行人帶著大批海物趕路一個多月時間終於到達。盡管有來過長安的小夥伴們普及,真正看到李晉江在長安的受歡迎程度還是讓同鄉們心裏一震。那些爭相上前問好的百姓們,和毫不避諱過來打趣的大嬸和媒婆們,還是狠狠地刷了一次他們的三觀。


    瞧著李晉江帶這麽多人迴來,可把王玨給樂壞了。來客本考慮到人家守孝不好多打擾,結果這些人硬是讓她給勸說著留下了。留下客人後,王玨趕緊上山找王李氏和王劉氏。因著上次的經驗,人多熱鬧些沒準能轉移一下她們的注意力。


    將客人們交給家中兩個女性長輩後,王玨帶著李晉江到隨園附近的晉江文學社施工點查看進度。瞧著一個大院子快要建成,李晉江激動地問道:“老師,這裏以後都歸我管了?”


    王玨拍拍他的肩膀說道:“不止歸你管,這塊地為師都送給你。最近已有書生們迴來讀書,我前些日子跟他們說了文學社的事情,好些人都很感興趣。待院子建好,你細細研究後製定個招人標準,這個文學社就能運行了。”


    李晉江雙眼蓄著淚水,激動地看著王玨和她背後的院子,幻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靠筆桿子闖出一片天地來。王玨見李晉江如此,突然想到方才讀過周誌帶迴的李梁氏迴信。


    那信上說了一件李晉江兒時的趣事兒。有次農忙時李晉江偏哭鬧添亂,大人都倒不出空哄他,結果他活活站原地哭了一整天。自此,李晉江多了個十裏八鄉都知道的綽號--哭吧精。


    王玨起初還不太相信,現在可是真信了。她在原地站了半個時辰,眼看著李晉江從蓄淚到拿袖子擦眼淚再到袖子一片濕,深覺哭吧精什麽的絕對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王玨壞心眼地想著,若她不過去安慰,不知自家弟子能哭多久……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淳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淳雅並收藏聖賢養成係統[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