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聖賢養成係統[唐朝] 作者:淳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夕夜,去年是在南山過的,沒想到今年竟來到關外,真是世事難料。黃文穿著毛皮大衣,拿著酒壺在帳篷外對月思想。不知老師在做什麽,師兄們迴家有沒有搗蛋,未婚妻的身體是否已經康複,還有一直被他騷擾的嶽父大人身體安康否。
“崔郎君在想什麽,可是思念族人了?”
黃文嚇得一抖,這個趙德言總是來去無聲,害他連做夢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說夢話的時候對方突然出現。黃文扯出一個難看的微笑,迴道:“確實如此,不知他們要如何過年。”
趙德言拍了拍黃文的肩膀表示安慰,一句話都沒再說便飄然離開了。黃文看著他的背影欲哭聞淚,內心嚎叫盼望老師早日傳遞消息過來。
作者有話要說:嘿嘿嘿,頡利可汗有名字,但是本文出場人物多,我盡量給一個人固定一種稱唿,省得文章看起來很亂~。
第134章過年期間
既然黃文如此放心不下,咱們來說說那些讓他惦念的人如何過年。
李晉江離開後,隻剩武照小包子還沒迴家。王玨為師向來不會厚此薄彼,她想給武照準備同弟子們一樣多的年禮,隻是被武照懇切拒絕了。
武照雖年幼,由於自小被家裏兄長苛待,小小年紀已是十分懂事。自己常年在老師家裏吃住,怎麽好再向老師索取更多東西。皂品生意的豐厚分成都存在她的小院裏,這麽一直攢著等阿姐和妹妹到婚齡時,足夠置備非常非常豐厚的嫁妝。
也知道老師是準備親自送她迴家,好亮明身份使得兄長們能轉變對他們母女四人的態度。若這麽做隨之而來的後果則是,兄長們會三天兩頭上門求老師辦事,甚至在外打著老師的名頭肆無忌憚地闖禍。
王玨理解武照的想法,遂也沒再勸過多勸說。她這麽做一方麵是尊重弟子的選擇,一方麵也希望武照能通過自己解決這些煩擾事得到成長。
李晉江離開後沒兩日,楊氏就悄悄來接武照了。楊氏一直謊稱武照在外祖家,關於孩子已拜王玨為師的事情她早跟娘家打過招唿。楊家人也不傻,無論是出於親情考慮還是出於利益,自然願意幫忙圓謊。這不,趕在楊家送年禮的當會兒,楊氏想讓武照在官道上跟送年禮的車隊一起迴家。
楊氏如今是有女萬事足,除了尚在學走路的小女兒,她跟大女兒都因武照被王玨收為入門弟子而對未來充滿期望。一年未歸家,哄睡小妹後,武照急切地拉著母親和大姐開始給她們講自己這一年的學習生活。
聽到武照說起分成和嫁妝之事,楊氏和武順又好頓抹眼淚。楊氏怪自己為母卻要年幼的閨女承擔太多,武順也懊惱自己不能照顧妹妹反讓她為自己操心。母女三人流著眼淚秉燭夜談,雖依然要受武家二位郎君的苛待,她們卻看到了擺脫現狀的希望。
不提武照在歸家期間如何對兄長們視而不見,再說說帶著王家僕從和大批禮物離開的李晉江。
自《蘭陵王麵具》一書火爆銷售,通過各地書商瘋狂囤貨,酒肆客棧說書人不斷,又有大量讀者不遠千裏送來書信來看,李晉江能感覺到自己的名聲正在急速上升。從走出長安開始,他在迴家的這段路上有了更切實的體會。
原來不止是長安,各地都有說書人在講他的三本小說,還有很多挑貨郎行走著售賣各式各樣的麵具,便是天色暗下來後走在坊間遇到戴麵具的郎君,大家隻會輕聲一笑卻沒人將對方當成賊人。
從初次了解情況時的熱血沸騰,到快速趕路迴家想要體會一下衣錦還鄉的感覺,李晉江內心深知他如今已非吳下阿蒙。當然,他並未忘記將這些感受都記下來,尤其是關於老師對他的幫助和愛護,都被他寫在平日專門記錄老師言行的那本冊子上。
興奮之餘全是對老師滿滿地感激,每每有所感慨他就忍不住要寫封信,再買些當地特產到驛站托人一同給老師送迴去。李晉江這人非常懂得感恩,不管出於何種考量,長孫尚書一直在給他當推手,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長孫無忌也受到跟王玨一樣的待待遇,隻是頻率上小了不少。
接連收到東西和書信,弄得王玨和長孫無忌既感動又哭笑不得,最後終於在李晉江送信報平安說已歸家才停止。當然,王玨的哭笑不得純屬是為自家弟子的性子。
長孫無忌的哭笑不得就是字麵意思,每當想到自己的名字跟李晉江聯繫到一起他就想哭,但李晉江此番作為又讓他感覺到對方的真性情和對自己發自內心的感激,老狐狸讀著李晉江的來信總忍不住會心一笑。
李晉江同黃文一樣擅長討好人,後者是慣會察言觀色看人下菜碟,前者則是拋棄含蓄、什麽肉麻話都能說得出口。別人說或許會被當成阿諛小人,他的表達方式卻能讓人感受到毫不掩飾的真誠。
哪怕李晉江盡量加快趕路速度,李氏族人依然等得很著急,全因他去年這會兒早已到家。李晉江一路上雖感受到百姓們對自己作品的追捧,卻因他的畫像沒有廣為流傳而並未在行路上受到阻礙。這種順當的趕路方式,在進入漣水縣的那一刻終止。
“大家快看,寫話本的李郎君迴鄉過年了!”
隨著這一聲吼,一群百姓圍嗖嗖圍過來。好在王家僕從常年經曆這種事情,因著長安百姓們對王玨的追捧,他們應對這種情況早已輕車熟路。見李晉江激動得對著同鄉作長揖,周誌也在其身後帶領僕從們做同一動作。
王玨派出不少人送李晉江迴鄉,由於人數多、動作到位又整齊,引得百姓們一陣歡唿讚嘆,還有很多小娘子羞紅了臉。李晉江同師兄們一樣,崇拜老師的同時會不自覺地模仿一二。他起身後,對圍觀百姓說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能有今日成就除了老師的教導,亦離不開咱們漣水縣風土人情的影響。”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李家小子並沒有因為拜得好老師,去長安見過世麵又聲名鵲起,而瞧不上他們鄉裏人,是個好兒郎!
聽得同鄉們對自己的讚揚,李晉江麵色微紅。恰此時,李梁氏得知兒子歸家,迫不及待地出來接人了。李晉江見母親過來,對同鄉們說道:“我甚是思念家人,今日先隨娘親歸家,待過幾日再同大家相聚。”說完,又是有禮作揖。
李梁氏瞧著兒子說話得體,遇到事情也是應對自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兒時的調皮,感慨著竟抹起眼淚來。見她如此,鄉親們又免不了一番安慰讚揚。
李晉江扶著李梁氏歸家,王家僕從們默默地趕著車跟在後麵。淶水縣李氏不是士族,卻也是傳承很久的耕讀家族。族中人口不少,光他們族人居住的地方占地就不小。得知李晉江歸來,李氏族人都激動得等在外麵,其中也包括族老和其父親李保忠。
“祖父、爹爹,堂叔…,你們怎麽都出來等我了?外麵天兒冷,快進屋說話吧。”
聽著李晉江叫了一串人,跟在他身後一直很從容、時刻提醒自己不能給主家丟臉的王家僕從們,集體被繞暈了。由於主家人口簡單,他們啥時候見識過這樣龐大的親族啊。
李保忠可不似李梁氏一樣眼裏隻有兒子,他注意到李晉江身後的牛車隊和著裝統一的王家僕從們,出言問道:“這些郎君可是與你一同迴來的?咱們是否要安排住所?”
李晉江聞言連拍腦門,光想著家人咋把這事兒給忘了。別看這次領頭的周誌比自己年齡小又是僕從身份,因著老師為他而著啟蒙書籍又讓其到啟蒙書院上課,他們這些弟子們摸不透老師想法遂對周誌的態度也不似對普通僕從。
再有,此次跟來的王家僕從都被老師教導過武藝,以他們的身手若從軍保不準也能出人頭地,對於這些有本事的人李晉江向來十分客氣。
李晉江拍完腦門,笑著迴頭說道:“我歸家來太激動,把你們都給忘了。外麵太冷,我先給你們安排住所。”說完,邊走邊對家人解釋這些人的來曆。
俗話說得好,宰相門前七品官。李氏全族本就無人入仕又,又因離得遠而時常擔心自家孩子情況,自然不會做出那種對人家僕從指手劃腳的腦殘事兒。安排隨行僕從去休息,族老們來到李晉江家裏跟著聊天。
李梁氏坐定後,緊張地問道:“王縣伯怎麽給你帶迴那麽多東西,你都不知道推辭嗎?!”
“哼,你走的時候為父千叮嚀萬囑咐,讓你好好侍奉老師切勿失了本心,你瞧你迴個家弄這些個東西還麻煩那麽多人送你,真是太讓我們失望了!”李保忠氣哼哼地補刀。
其餘人都同他們一個想法,隻是到底不是嫡親血脈,不好意思在孩子剛迴來的時候就指責。
李晉江很無語,他十分想知道,若老師看到屋內這一幕,會露出什麽樣的表情來。都是自家人,李晉江幹脆實話實說,“老師瞧出族人對我的擔憂,她本想多送些禮物讓你們安心,沒想到你們反而更緊張了……”
“既然如此你怎麽不早說,害得長輩們成日為你提著一顆心。”能這麽不講道理埋怨人的,除了親娘不做他想。
李保忠也尷尬,他輕咳一聲轉移話題道:“說說你小子一年在外有沒有惹事兒,大家都等著聽呢。”
李晉江了悟,他挑能說的事情從開年迴南山那時開始講起來。由於他語言豐富擅長講故事,再加上有房遺愛幾個在,即便隻說些學習時的瑣事也讓眾人聽得津津有味。
晚餐後,族老們臨走時感慨道:“你的運道遠非常人能比,可得好好珍惜把握機會。”
次日,李晉江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學堂。他走時隻留下錢財並未親眼看到學堂建成,這一年來心裏總惦念這件事情,生怕自己留下的錢不夠供學堂開銷。瞅著李晉江出門,周誌一個閃身跑到院子裏找李梁氏去了。
他先禮貌問好,而後神秘兮兮地從袖子裏拿出一封信,“這是主人讓我轉交給您的,說是不能讓李郎君知道。您先看,年後我需帶著迴信歸長安。”
“有勞小兄弟了,我定在你們離開前將迴信寫好。”李梁氏與周誌話別後,趕緊把信揣進袖子裏往書房走去。
李保忠正在書房練字,見媳婦快步進來以為出什麽事兒了呢。沒等他開口問,李梁氏就將事情說了一遍。夫妻倆大眼瞪小眼地看著放在案上的信有點緊張,與名士書信往來這樣的事情頗讓人嚮往,隻是很怕信裏內容是老師找家人訴苦的,好糾結好糾結好糾結……
夫妻對視,李保忠拆開信念了起來。這一念可不打緊,沒想到不止不是告狀反而是好事兒。李梁氏興奮得直在屋內繞圈,她感嘆道:“兒子果真沒說謊,王縣伯待他確實盡心盡力。”
</br>
“崔郎君在想什麽,可是思念族人了?”
黃文嚇得一抖,這個趙德言總是來去無聲,害他連做夢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說夢話的時候對方突然出現。黃文扯出一個難看的微笑,迴道:“確實如此,不知他們要如何過年。”
趙德言拍了拍黃文的肩膀表示安慰,一句話都沒再說便飄然離開了。黃文看著他的背影欲哭聞淚,內心嚎叫盼望老師早日傳遞消息過來。
作者有話要說:嘿嘿嘿,頡利可汗有名字,但是本文出場人物多,我盡量給一個人固定一種稱唿,省得文章看起來很亂~。
第134章過年期間
既然黃文如此放心不下,咱們來說說那些讓他惦念的人如何過年。
李晉江離開後,隻剩武照小包子還沒迴家。王玨為師向來不會厚此薄彼,她想給武照準備同弟子們一樣多的年禮,隻是被武照懇切拒絕了。
武照雖年幼,由於自小被家裏兄長苛待,小小年紀已是十分懂事。自己常年在老師家裏吃住,怎麽好再向老師索取更多東西。皂品生意的豐厚分成都存在她的小院裏,這麽一直攢著等阿姐和妹妹到婚齡時,足夠置備非常非常豐厚的嫁妝。
也知道老師是準備親自送她迴家,好亮明身份使得兄長們能轉變對他們母女四人的態度。若這麽做隨之而來的後果則是,兄長們會三天兩頭上門求老師辦事,甚至在外打著老師的名頭肆無忌憚地闖禍。
王玨理解武照的想法,遂也沒再勸過多勸說。她這麽做一方麵是尊重弟子的選擇,一方麵也希望武照能通過自己解決這些煩擾事得到成長。
李晉江離開後沒兩日,楊氏就悄悄來接武照了。楊氏一直謊稱武照在外祖家,關於孩子已拜王玨為師的事情她早跟娘家打過招唿。楊家人也不傻,無論是出於親情考慮還是出於利益,自然願意幫忙圓謊。這不,趕在楊家送年禮的當會兒,楊氏想讓武照在官道上跟送年禮的車隊一起迴家。
楊氏如今是有女萬事足,除了尚在學走路的小女兒,她跟大女兒都因武照被王玨收為入門弟子而對未來充滿期望。一年未歸家,哄睡小妹後,武照急切地拉著母親和大姐開始給她們講自己這一年的學習生活。
聽到武照說起分成和嫁妝之事,楊氏和武順又好頓抹眼淚。楊氏怪自己為母卻要年幼的閨女承擔太多,武順也懊惱自己不能照顧妹妹反讓她為自己操心。母女三人流著眼淚秉燭夜談,雖依然要受武家二位郎君的苛待,她們卻看到了擺脫現狀的希望。
不提武照在歸家期間如何對兄長們視而不見,再說說帶著王家僕從和大批禮物離開的李晉江。
自《蘭陵王麵具》一書火爆銷售,通過各地書商瘋狂囤貨,酒肆客棧說書人不斷,又有大量讀者不遠千裏送來書信來看,李晉江能感覺到自己的名聲正在急速上升。從走出長安開始,他在迴家的這段路上有了更切實的體會。
原來不止是長安,各地都有說書人在講他的三本小說,還有很多挑貨郎行走著售賣各式各樣的麵具,便是天色暗下來後走在坊間遇到戴麵具的郎君,大家隻會輕聲一笑卻沒人將對方當成賊人。
從初次了解情況時的熱血沸騰,到快速趕路迴家想要體會一下衣錦還鄉的感覺,李晉江內心深知他如今已非吳下阿蒙。當然,他並未忘記將這些感受都記下來,尤其是關於老師對他的幫助和愛護,都被他寫在平日專門記錄老師言行的那本冊子上。
興奮之餘全是對老師滿滿地感激,每每有所感慨他就忍不住要寫封信,再買些當地特產到驛站托人一同給老師送迴去。李晉江這人非常懂得感恩,不管出於何種考量,長孫尚書一直在給他當推手,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長孫無忌也受到跟王玨一樣的待待遇,隻是頻率上小了不少。
接連收到東西和書信,弄得王玨和長孫無忌既感動又哭笑不得,最後終於在李晉江送信報平安說已歸家才停止。當然,王玨的哭笑不得純屬是為自家弟子的性子。
長孫無忌的哭笑不得就是字麵意思,每當想到自己的名字跟李晉江聯繫到一起他就想哭,但李晉江此番作為又讓他感覺到對方的真性情和對自己發自內心的感激,老狐狸讀著李晉江的來信總忍不住會心一笑。
李晉江同黃文一樣擅長討好人,後者是慣會察言觀色看人下菜碟,前者則是拋棄含蓄、什麽肉麻話都能說得出口。別人說或許會被當成阿諛小人,他的表達方式卻能讓人感受到毫不掩飾的真誠。
哪怕李晉江盡量加快趕路速度,李氏族人依然等得很著急,全因他去年這會兒早已到家。李晉江一路上雖感受到百姓們對自己作品的追捧,卻因他的畫像沒有廣為流傳而並未在行路上受到阻礙。這種順當的趕路方式,在進入漣水縣的那一刻終止。
“大家快看,寫話本的李郎君迴鄉過年了!”
隨著這一聲吼,一群百姓圍嗖嗖圍過來。好在王家僕從常年經曆這種事情,因著長安百姓們對王玨的追捧,他們應對這種情況早已輕車熟路。見李晉江激動得對著同鄉作長揖,周誌也在其身後帶領僕從們做同一動作。
王玨派出不少人送李晉江迴鄉,由於人數多、動作到位又整齊,引得百姓們一陣歡唿讚嘆,還有很多小娘子羞紅了臉。李晉江同師兄們一樣,崇拜老師的同時會不自覺地模仿一二。他起身後,對圍觀百姓說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能有今日成就除了老師的教導,亦離不開咱們漣水縣風土人情的影響。”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醜。李家小子並沒有因為拜得好老師,去長安見過世麵又聲名鵲起,而瞧不上他們鄉裏人,是個好兒郎!
聽得同鄉們對自己的讚揚,李晉江麵色微紅。恰此時,李梁氏得知兒子歸家,迫不及待地出來接人了。李晉江見母親過來,對同鄉們說道:“我甚是思念家人,今日先隨娘親歸家,待過幾日再同大家相聚。”說完,又是有禮作揖。
李梁氏瞧著兒子說話得體,遇到事情也是應對自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兒時的調皮,感慨著竟抹起眼淚來。見她如此,鄉親們又免不了一番安慰讚揚。
李晉江扶著李梁氏歸家,王家僕從們默默地趕著車跟在後麵。淶水縣李氏不是士族,卻也是傳承很久的耕讀家族。族中人口不少,光他們族人居住的地方占地就不小。得知李晉江歸來,李氏族人都激動得等在外麵,其中也包括族老和其父親李保忠。
“祖父、爹爹,堂叔…,你們怎麽都出來等我了?外麵天兒冷,快進屋說話吧。”
聽著李晉江叫了一串人,跟在他身後一直很從容、時刻提醒自己不能給主家丟臉的王家僕從們,集體被繞暈了。由於主家人口簡單,他們啥時候見識過這樣龐大的親族啊。
李保忠可不似李梁氏一樣眼裏隻有兒子,他注意到李晉江身後的牛車隊和著裝統一的王家僕從們,出言問道:“這些郎君可是與你一同迴來的?咱們是否要安排住所?”
李晉江聞言連拍腦門,光想著家人咋把這事兒給忘了。別看這次領頭的周誌比自己年齡小又是僕從身份,因著老師為他而著啟蒙書籍又讓其到啟蒙書院上課,他們這些弟子們摸不透老師想法遂對周誌的態度也不似對普通僕從。
再有,此次跟來的王家僕從都被老師教導過武藝,以他們的身手若從軍保不準也能出人頭地,對於這些有本事的人李晉江向來十分客氣。
李晉江拍完腦門,笑著迴頭說道:“我歸家來太激動,把你們都給忘了。外麵太冷,我先給你們安排住所。”說完,邊走邊對家人解釋這些人的來曆。
俗話說得好,宰相門前七品官。李氏全族本就無人入仕又,又因離得遠而時常擔心自家孩子情況,自然不會做出那種對人家僕從指手劃腳的腦殘事兒。安排隨行僕從去休息,族老們來到李晉江家裏跟著聊天。
李梁氏坐定後,緊張地問道:“王縣伯怎麽給你帶迴那麽多東西,你都不知道推辭嗎?!”
“哼,你走的時候為父千叮嚀萬囑咐,讓你好好侍奉老師切勿失了本心,你瞧你迴個家弄這些個東西還麻煩那麽多人送你,真是太讓我們失望了!”李保忠氣哼哼地補刀。
其餘人都同他們一個想法,隻是到底不是嫡親血脈,不好意思在孩子剛迴來的時候就指責。
李晉江很無語,他十分想知道,若老師看到屋內這一幕,會露出什麽樣的表情來。都是自家人,李晉江幹脆實話實說,“老師瞧出族人對我的擔憂,她本想多送些禮物讓你們安心,沒想到你們反而更緊張了……”
“既然如此你怎麽不早說,害得長輩們成日為你提著一顆心。”能這麽不講道理埋怨人的,除了親娘不做他想。
李保忠也尷尬,他輕咳一聲轉移話題道:“說說你小子一年在外有沒有惹事兒,大家都等著聽呢。”
李晉江了悟,他挑能說的事情從開年迴南山那時開始講起來。由於他語言豐富擅長講故事,再加上有房遺愛幾個在,即便隻說些學習時的瑣事也讓眾人聽得津津有味。
晚餐後,族老們臨走時感慨道:“你的運道遠非常人能比,可得好好珍惜把握機會。”
次日,李晉江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學堂。他走時隻留下錢財並未親眼看到學堂建成,這一年來心裏總惦念這件事情,生怕自己留下的錢不夠供學堂開銷。瞅著李晉江出門,周誌一個閃身跑到院子裏找李梁氏去了。
他先禮貌問好,而後神秘兮兮地從袖子裏拿出一封信,“這是主人讓我轉交給您的,說是不能讓李郎君知道。您先看,年後我需帶著迴信歸長安。”
“有勞小兄弟了,我定在你們離開前將迴信寫好。”李梁氏與周誌話別後,趕緊把信揣進袖子裏往書房走去。
李保忠正在書房練字,見媳婦快步進來以為出什麽事兒了呢。沒等他開口問,李梁氏就將事情說了一遍。夫妻倆大眼瞪小眼地看著放在案上的信有點緊張,與名士書信往來這樣的事情頗讓人嚮往,隻是很怕信裏內容是老師找家人訴苦的,好糾結好糾結好糾結……
夫妻對視,李保忠拆開信念了起來。這一念可不打緊,沒想到不止不是告狀反而是好事兒。李梁氏興奮得直在屋內繞圈,她感嘆道:“兒子果真沒說謊,王縣伯待他確實盡心盡力。”
</br>